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研究

    作者:张弘超;金英朝;李成镇;刘大伟

    目的:该研究旨在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情况进行研究,探究糖尿病患者在患病期间肠道菌群的整体变化规律以及在运用拜糖平进行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该文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检测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和以及正常人肠道中的菌群,主要是肠道内的肠道杆菌、肠道球菌、肠道酵母菌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结果通过该文的相应的对比和检测发现,在糖尿病患者肠道中的肠道杆菌在不断增加,但是在检测的过程中患者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以及类杆菌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在对糖尿病患者采用拜糖平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应的检测数据发现患者肠道内的杆菌数量在不断减少,双歧杆菌和肠道杆菌有所恢复。通过上述的检验和检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在患病期间的肠道内菌群存在失调的现象。

  •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相关研究

    作者:贺娅莎;王彦

    目的:探究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6周的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健康对照组)、B组(2型糖尿病模型组)、C组(小檗碱治疗组),B、C组为2型糖尿病模型组;建模成功后,A、B组每日生理盐水灌胃,C组每日定量小檗碱灌胃,2周后对各组的小鼠粪便利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和快速细菌鉴定法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A、C组菌群种类相差较小,A、C组与B组肠道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 2型糖尿病治疗中黄连素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优于胰岛素的临床研究

    作者:邓志梅;王丽冰;关冰;张志京;王君;房宇;张羽;李向红;张国辉

    目的 分析对比2型糖尿病治疗中黄连素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联合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该院门诊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将100例入选病患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自有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应用黄连素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方案.综合分析两组用药后肠道菌群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6.00%(48/50),对照组为72.00%(36/50).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检出值分别为(8.6±1.1)、(9.5±1.2)、(6.7±0.5)logN/g,均明显比对照组的(7.6±0.1)、(8.5±0.2)、(5.6±0.1)logN/g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治疗之后的肠杆菌、肠球菌与酵母菌检出值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黄连素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整体效果优于胰岛素,对有效控制血糖以及调节肠道菌群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实践中应用并加以推广.

  • 肠道菌群失调诱发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敏君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遗传﹑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以高血糖为典型临床症状,目前,临床常将糖尿病分为I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但以2型糖尿病为常见,有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90%的糖尿病患者为2型糖尿病.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可诱发2型糖尿病.该文将对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关系进行分析和综述,针对肠道菌群失调诱发2型糖尿病进行探讨,以此为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 新观点

    作者: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学者的新研究表明,使用抗氧化剂tempol(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之后,高脂饮食的实验鼠体重减轻、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降低。

  • 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

    作者:李坑;朱光发

    在人体的肠道内寄居着数以万亿的细菌,这些细菌组成了人体大的微生物群,即肠道菌群.在婴儿时期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的因素有以下几种,生产方式、婴儿喂养方式、住院接受医疗的情况(包括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是否早熟[1].从婴儿出生后肠道菌群就与宿主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宿主与肠道菌群以一种相互依赖的方式协同进化存在,宿主为肠道菌群的生长提供一个舒适的、独一无二的居住环境,肠道菌群为宿主提供一些宿主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2],如消化复杂的碳水化合物、产生一些维生素和调节免疫功能[2].肠道菌群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进行人类基因组无法进行的酶促反应,并由此获得部分可能从宿主流失的能量.

  • 异物钳直接法放置鼻-空肠营养管46例临床分析

    作者:田锋平;洪秀宇;张立清

    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患者肠道通透性,改善肠道灌注,保持肠道菌群,减少内毒素易位,保护肠屏障功能,且缩短病程,节约患者住院费用[1-2].经胃镜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是实施肠内营养的重要措施,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可靠、方便、安全的置管方法.我院采用异物钳直接放置营养管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伟娜;袁琳卉;胡豆豆;金文文

    目的 探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G、TC)、血清内毒素及Fibroscan-CAP值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LT、AST、GGT、TG、TC、血清内毒素及Fibroscan-CAP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AST、GGT、TG、TC、血清内毒素及Fibroscan-CAP值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00、4.039、2.655、4.500、4.151、4.886和2.723,P均<0.05).结论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通过调节NASH患者肠道菌群,减轻肠源性的内毒素血症,从而降低血脂水平、减轻肝脏脂肪沉积及肝功能损伤,可用于NASH的辅助治疗.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肠道菌群、肝功能、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作者:易艳容;曾亚;何佳;郭浩宇;申月明;王赛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肠道菌群、肝功能、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确诊的NAFLD患者60例,采集粪便标本检测肠道菌群,同时在门诊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取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将NAFLD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其中A组给予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456 mg/次,3次/天,疗程30天;B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次,3次/天)的同时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天),疗程30天。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粪便中肠道菌群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内毒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变化。应用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2.320、2.875,P值分别为0.022、0.002),肠葡萄球菌和肠杆菌数量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4.352、3.435,P值分别为0.000、0.001),肠球菌和拟杆菌无显著变化(t值分别为0.834、1.459,P值分别为0.401、0.173)。治疗后A组与B组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的数量均有所上升,B组较A组上升更显著(t值分别为2.455、2.526,P值分别为0.027、0.018),两组治疗后肠葡萄球菌及肠杆菌数量显著下降,B组较A组下降更显著(t值分别为-2.049、2.758,P值分别为0.041、0.009)。治疗前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血浆内毒素、TNF-α、IL-6和HOMA-IR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2.783、3.174、6.173和6.730,P值分别为0.006、0.002、0.000和0.000)。与A组相比,治疗后B组血浆内毒素、TNF-α、IL-6、HOMA-IR、ALT、AST、TBil及TG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2.452、-3.038、-3.398、-3.276、-2.473、-2.748、-2.474和-2.536,P值分别为0.023、0.005、0.002、0.004、0.018、0.017、0.019和0.017)。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需氧菌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厌氧菌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构成的改变,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治疗NAFLD可显著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改善肝功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洪芳;吴广利

    半个世纪前就有学者认识到肠道、肝脏、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这一观念重新引起学者们的兴趣。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相关的内毒素血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益生菌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中亦包括肝脏疾病。益生菌对肠道健康及肠肝轴的影响有多种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本文就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益生菌对NAFLD的治疗作用及在其他肝脏疾病中可能的疗效作一综述。

  •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改善高龄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和营养指标的效果分析

    作者:高玉霞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改善高龄ICU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营养指标和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84例重症监护室(ICU)的高龄脑卒中患者分为TP组(n=42)和适怡组(n=42),TP组给予鼻导管泵入肠内营养乳剂治疗,适怡组在TP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两组肠道菌群、营养指标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适怡组治疗后的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TP组(P<0.05),而小梭菌、肠球菌及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TP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Alb与Hb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MAMC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下降幅度显著小于TP组(P<0.05);适怡组和TP组治疗期间胃肠并发症为(7.14%和23.81%,P<0.05),但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改善高龄ICU脑卒中患者,可有效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少胃肠道并发症,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 AIM2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建龙(综述);白松(审校)

    黑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inmelanoma 2,AIM2)是一种细胞质的蛋白质,能够通过PYD(pyrin domain)结构域与接头蛋白( 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相互作用。一旦感知到了胞质dsDNA之后,AIM2就会募集到ASC产生出炎症复合体,进而激活了caspase-l,促进炎性细胞因子成熟与分泌。 AIM2还能够感受到胞质与核内dsDNA所发出的不同天然免疫应答,诱导生成干扰素-β和炎性细胞因子。研究表明,AIM2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因为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如黑色素瘤、结直肠癌和前列腺肿瘤,AIM2表达存在降低或缺失;同时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细胞中AIM2表达缺失与其预后不良密切相关,但研究人员并不清楚AIM2如何影响肿瘤的发生。近一些团队研究了AIM2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就对此进行总结。

  •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的观察

    作者:赵先群;张雪松;刘晓政;张向东

    目的 观察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点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 方法 选取DGP患者(DGP组)126例、单纯糖尿病患者(DM组)100例及健康体检者(NC组)100名.收集各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检测肠道菌群数量和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DGP的危险因素. 结果 DGP组和DM组FPG、1 hPG、2 hPG、3 hPG及HbA1c均高于NC组(P<0.05或P<0.01),DGP组糖尿病病程、FPG、3 hPG及HbA1c高于DM组,2 hPG低于DM组(P<0.05);NC组、DM组和DGP组肠杆菌逐渐升高[(7.14±0.28) vs (10.26±0.90) vs (15.54±1.11) CFU/g],拟杆菌[(12.94±1.43) vs (9.45±1.68) vs (7.99±1.46) CFU/g]、双歧杆菌[(11.47±0.52) vs (8.06±0.48) vs (6.35±0.49)CFU/g]及乳酸杆菌[(10.52±0.68) vs (7.77±0.55) vs (5.31±0.42) CFU/g]逐渐降低(P<0.05或P<0.01);DGP组、DM组和NC组TNF-α、IL-6、IL-1β及C-RP逐渐降低,IL-10和IL-2逐渐升高(P<0.05或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HbA1c、肠杆菌、TNF-α、IL-6及IL-10是DGP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 结论 DGP患者肠道益生菌减少、抗炎因子水平降低,致病菌增多,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肠杆菌、TNF-α、IL-6及IL-10可能在DGP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母鼠和断乳后高脂饮食诱导子代雄鼠出现糖脂代谢异常及肠道菌群失调的实验观察

    作者:郑佳;肖新华;张茜;于淼;许建萍;王志新;齐翠娟;王彤

    目的 探讨母鼠及断乳后高脂饮食对子代雄鼠(下称"子鼠")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C57BL/6J小鼠在孕期、哺乳期及子鼠断乳后分别持续予高脂饲料或正常饲料,至32周龄观察子鼠糖脂代谢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变化. 结果 子鼠断乳时,高脂饮食(HF)组母鼠较正常饮食(Con)组母鼠体重更重(P<0.05),而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周龄时,HF组子鼠较Con组子鼠体重更重(P<0.05),且出现糖耐量异常和IR.HF组子鼠TG和TC水平高,并出现肝脏脂肪变性.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表明,HF组子鼠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低于Con组子鼠.在门的水平上,HF组子鼠软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比例下降,而变形菌门升高[(1.13±0.09)%vs (6.47±1.85)%](P<0.05).在属的水平上,粪球菌属、瘤胃球菌属、普氏菌属、乳杆菌属和不可培养属比例均下降,而拟杆菌属比例升高[(7.14±1.58)% vs (24.30±5.28)%](P<0.05). 结论 母鼠及断乳后高脂饮食能导致子鼠糖脂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

  • 肠道菌群与肠上皮细胞在高脂高糖诱导的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作者:李潇潇;于美玲;卢圣锋;朱冰梅;景欣悦;傅淑平

    肠道菌群作为人类大器官,在饮食诱导T2DM发病中的作用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主要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上皮细胞损伤与高脂高糖介导的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入手,综述肠道菌群改变与高脂高糖饮食诱发的T2DM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阐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上皮细胞损伤是饮食性T2DM代谢性内毒素血症与IR的关键环节.改善饮食习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减轻内毒素血症,平衡糖尿病患者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稳态成为治疗T2DM的一个新方向.

  • 肠道菌群与胰岛素抵抗

    作者:臧莎莎;刘颐轩;宋光耀

    IR是T2DM的重要特征,也是代谢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肠道菌群与机体能量代谢密切相关,且与IR、肥胖和糖尿病发生存在关联.本文就肠道菌群与IR的相互关系作一概述.

  • 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田佳星;李敏;仝小林

    肠道微生态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关键因素,肠道菌群参与机体代谢,其结构功能失调将影响能量平衡、糖脂代谢以及炎症反应等.研究表明,T2DM患者存在肠道菌群中度失衡,是糖代谢紊乱的重要始动因素,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已作为药物干预靶点,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对肠道微生态变化与T2DM发生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孙博喻;张冰;林志健;金锐;周俊

    肠道菌群作为机体“第二基因组”,影响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人为改变肠道菌群组分可能是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新途径.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

    作者:齐翠娟;肖新华

    T1DM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改变肠壁通透性及免疫功能参与了T1DM的进程.使用一些抗生素或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延缓T1DM的发展,为研究T1DM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开阔思路.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及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曹向可;钱庆增;赵金珩;刘海燕

    目的 探讨GDM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及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于唐山妇幼保健院诊治的GDM 患者111例(GDM 组),同期健康孕妇111名为对照(NC )组,两组均行肠道菌群、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检测,分析GDM 与肠道菌群、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 GDM组FPG[(6.7 ± 0.6) vs (5.1 ± 0.4)mmol/L]、2 hPG[(8.9 ± 1.0) vs (7.2 ± 0.5) mmol/L]、HbA1c[(7.1±0.4)% vs (5.3±0.2)% ]、大肠杆菌[(8.9±1.1) vs (7.0±0.9)lgCFU/g]、C-RP [(7.6 ± 1.2) vs (2.4 ± 0.3)m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89.6 ± 14.3) vs (115.8 ± 12.7)ng/L]、白介素6(IL-6)[(152.7 ± 11.6) vs (73.4 ± 5.9)ng/L]高于 NC组(P<0.01).GDM 组双歧杆菌[(6.3 ± 0.7) vs (10.4 ± 0.8)lgCFU/g]、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B/E)[(0.7 ± 0.2) vs (1.5 ± 0.3)]、乳酸杆菌[(5.2±0.6) vs (6.7±0.8)lgCFU/g]、CD4+[(23.2±0.9)% vs (31.8±1.5)% ]、CD8+[(22.9±0.7)% vs (25.3±1.0)% ]、CD4+/CD8+[(1.0±0.1)vs(1.3±0.2)]低于NC组(P<0.01).GDM 与大肠杆菌(r=0.501,P<0.01)、C-RP(r=0.426,P<0.01)、TNF-α(r=0.398,P<0.01)、IL-6(r=0.471,P<0.01)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r= -0.483,P<0.01)、乳酸杆菌(r= -0.354,P<0.01)、CD4+(r= -0.362,P<0.01)、CD8+(r= -0.380,P<0.01)呈负相关.结论 GDM 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可能与炎症反应、免疫功能降低有关.

2044 条记录 14/103 页 « 12...11121314151617...10210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