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益生菌对大鼠结肠炎黏膜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张明智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炎症、菌群及黏膜肿瘤坏死因子(TNF)-a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40只Wistar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对照组(UC组)和益生菌治疗组(PC组).PC组大鼠采用双歧三联活菌悬液(2.2×109CFU/只)灌胃治疗,l次/d,共4周,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炎症并评分,检测各组大鼠部分肠道菌群、肠黏膜中TNF-a、白细胞介素(IL)-6表达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分析其变化.结果 PC组大鼠结肠炎症评分较UC组明显改善(7.94±0.85比10.25±1.36,P<0.05),但未恢复至NC组水平(7.94±0.85比4.35±0.88,P<0.01).PC组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较UC组明显增加,大肠杆菌和真菌则减少(P<0.05).PC组血浆内毒素、TNF-a水平较UC组降低[内毒素:(93.33±21.22)pg/mL比(121.25±39.07)pg/mL;TNF-a:67.51±14.63比85.99±18.17,P值均<0.05],但高于NC组[内毒素:(93.33±21.22)pg/mL比(35.20±15.12)pg/mL;TNF-a:67.51±14.63比43.28±19.98,P值均<0.01].与UC组比较,PC组IL-6水平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22±34.01比184.09±29.11,P>0.05),且高于NC组(155.22±34.01比108.73±37.35,P<0.01).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可调整肠道菌群紊乱,减轻大鼠结肠炎症,改善菌群紊乱、减少内毒素吸收及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 婴儿肠道早期菌群的定植及意义

    作者:雀巢(中国)有限公司

    目前认为,正常经产道分娩的未感染新生儿出生后1周肠道细菌以固定的模式定植.近一些研究数据强调了既往描述的肠道菌群定植的4个常规步骤.

  • 益生菌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及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马锋振;杨公利

    胃肠道益生菌是定植于人体胃肠道内,通过保持微生态平衡,能产生确切对于胃肠道功能改善的有益非致病性特定活性的微生物的总称。益生菌能平衡肠道菌群比例、转化肠内有害物质、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等。手术、创伤、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因素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如不能及时修复,极可能会发展至肠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对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修复及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作者:江红艳;李林静;李治国;刘静;朱丽萍;冯百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肠道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益生菌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正被越来越广泛地研究。大量研究证实了益生菌对IBD的治疗作用。本文就益生菌对IBD中的治疗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 代谢综合征与结直肠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静;吴杰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可能是结直肠肿瘤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两类疾病的关联机制可能涉及结肠黏膜慢性炎症、结肠黏膜屏障破坏和肠道菌群结构改变等。尽管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代谢综合征因素对结直肠肿瘤的防治工作及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作者:王妍妍;李建英;韩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丧失和精神、行为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是老年痴呆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肠道菌群作为共生于胃肠道生态系统的大量微生物,可通过肠道微生物-肠-脑轴这一双向交流信息系统与宿主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A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的目的是总结、讨论目前的研究结果以阐述肠道菌群在AD病情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了解AD潜在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治疗方法.

  • 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童荔;杨志勤;易小猛;魏绪霞;蔡常洁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行肝移植的患者。根据“肠道菌群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分析其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同时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肠道菌群失调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到179例患者资料,终纳入141例。在141例肝移植患者中,术后3个月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共59例,发生率为41.84%(59/141),多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53/59,89.83%),尤其术后14 d内(46/59,77.97%)。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大量腹水、术后长时间全肠外营养(TPN)、肠功能障碍及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是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高。术前大量腹水、术后长时间TPN、术后肠功能障碍及术后长时间抗生素应用是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

  • 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胃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马丽琼;段金旗;于明克

    目的 探讨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胃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36只健康SD大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烫伤组各8只,脓毒症组、大黄组各10只.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 h分2次给予内毒素(20 mg/kg)进行"二次打击",大黄组内毒素打击后即予大黄(100 mg/kg,2次/d)灌胃.24 h后分别取胃、小肠、大肠内容物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 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细菌总数增加,且肠球菌数量增加大于肠杆菌;肠杆菌也不再是单一的大肠杆菌,出现了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变形杆菌及其他菌;厌氧菌数量显著减少,真菌数量、菌种增多.应用大黄后肠道细菌总数有所下降,肠杆菌中的大肠杆菌比例增加;厌氧菌数量增多,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对念珠菌数量影响不显著,但可以使致病菌株数量减少.结论 大黄能减少胃肠道细菌和真菌数量及种类,保护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 老年肌少症患者骨骼肌质量指数与肥胖、骨质疏松及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姝敏;汪晶美;李晗宇;吴月;杨霁;杨云梅

    目的 探讨老年肌少症患者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与肥胖、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并分析不同SMI老年肌少症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方法 将103例老年肌少症患者根据入选者SMI的均值(男5.1 kg/m2,女4.3 kg/m2)分为低SMI组(男38例,女11例)与极低SMI组(男43例,女11例).对不同性别两组肌少症患者SMI、体质量指数(BMI)、全身脂肪百分比、髋关节密度及股骨颈密度进行比较,并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SMI与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患者肠道菌群的含量.结果 在老年男性患者中,极低SMI组的SMI[(4.4±0.5)kg/m2 vs.(5.8±0.5)kg/m2]与BMI[(21.6±2.9)kg/m2 vs.(24.8±3.1)kg/m2]显著低于低SMI组(t=12.062,P<0.001;t=4.740,P<0.001).在老年女性中,极低SMI组的SMI显著低于低SMI组[(3.8±0.3)kg/m2 vs.(4.8±0.8)kg/m2,t=7.065,P<0.001].同时,在老年男性中,SMI与BMI成正相关(r=0.521,P<0.001),普拉梭菌[2.87(0.42,10.86)×106拷贝数/g vs.9.57(1.33,36.04)×106拷贝数/g]、梭菌属Ⅰ族[3.03(0.39,20.47)×104拷贝数/g vs.15.94(3.57,48.88)×104拷贝数/g]在极低SMI组的含量均显著少于低SMI组(Z=1.987,P=0.047;Z=2.943,P=0.003).在老年女性中,SMI与全身脂肪百分比成负相关(r=-0.447,P=0.029);与低SMI组比较,极低SMI组患者肠球菌含量显著减少[2.56(0.20,54.82)×104拷贝数/g vs.0.28(0.01,1.55)×104拷贝数/g,Z=2.068,P=0.040],梭菌属Ⅰ族含量显著增加[1.18(0.37,11.73)×104拷贝数/g vs.16.88(5.22,66.79)×104拷贝数/g,Z=2.134,P=0.034].结论 老年肌少症患者SMI与BMI及全身脂肪百分比显著相关,且肠道菌群在不同程度的SMI间有所差异.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雷;杨云梅;吴月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炎症因子的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0例老年T2DM患者作为T2DM组,另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拟杆菌、普雷沃氏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杆菌数量.测定并计算两组患者的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老年T2DM患者肠道不同菌群与HOMA-IR相关性,肠道不同菌群与各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T2DM组的拟杆菌[(10.0±0.3)logN/g vs.(8.1±0.9)logN/g]和肠杆菌[(9.86±0.27)logN/g vs.(7.05±0.19)logN/g]的菌落数显著高于对照组(t=3.162、3.016,P均<0.05),普雷沃氏菌[(7.22±0.27)logN/g vs.(9.35±0.39)logN/g]、乳杆菌[(5.12±0.25)logN/g vs.(7.67±0.43)logN/g]和双歧杆菌[(7.2±0.4)logN/g vs.(11.0±0.5)logN/g]的菌落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5.230、4.163、7.115,P均<0.05).T2DM组的HOMA-IR[(6.4±0.8)vs.(3.1±0.4)]、IL-6[(154±15)ng/L vs.(81±10)ng/L]、IL-22[(628±36)ng/L vs.(106±11)ng/L]、TNF-α[(208±23)ng/L vs.(118±11)ng/L]和IFN-γ[(136±15)ng/L vs.(76±13)ng/L]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7.156、3.167、5.026、3.557、2.134,P均<0.05),而IL-10[(127.7±18.7)ng/L vs.(376.8±1.8)ng/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272,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普雷沃氏菌、肠杆菌与血浆HOMA-IR呈显著正相关(r=0.613、0.437,P均<0.05),拟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与HOMA-IR呈显著负相关(r=-0.617、-0.575、-0.616,P均<0.05).拟杆菌、普雷沃氏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与IL-6(r=-0.617、-0.526、-0.575、-0.616,P均<0.05)、IL-22(r=-0.636、-0.587、-0.621、-0.573,P均<0.05)、TNF-α(r=-0.593、-0.633、-0.476、-0.539,P均<0.05)和IFN-γ(r=-0.475、-0.538、-0.602、-0.573,P均<0.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与IL-10呈显著正相关性(r=0.535、0.623、0.459、0.506,P均<0.05);肠杆菌与IL-6、IL-22、TNF-α和IFN-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437、0.599、0.576、0.518,P均<0.05),与IL-10呈显著负相关性(r=-0.518,P<0.05).结论 老年T2DM患者肠道菌群与胰岛素抵抗具有相关性,推测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 曲美布汀联合益生菌制剂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作者:沈惠琳;李之印;叶月芳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非器质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缺乏可识别的公认的形态学和生化指标异常,临床症状以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性状的改变.IBS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澄清,内脏感觉异常、肠道动力异常、精神心理因素、肠道感染等多种因素均参与其中,被认为是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并参与其中的异质性症候群[1-2].目前,临床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案,多个相关指南均建议以对症治疗为主.有研究支持曲美布汀对缓解IBS多种临床症状如腹痛、便秘等有较好效果,长期口服益生菌也有助于改善IBS患者肠道菌群,更有荟萃分析提示两药联用治疗效果好于单药[3].本研究旨在观察曲美布汀联合益生菌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IBS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 苍苓散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陈治珍;梁丹丹;郑智俊;陈璟;罗菲;陈佩文;黄晓利;刘华;陈晓刚

    目的 研究苍苓散对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9例RV肠炎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5 d后的粪便,采用16S rDNA测序法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苍苓散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优势物种极其相似,但所占比例不同;2者在门水平上均以厚壁菌门的丰度为高,治疗前脱硫弧菌目、脱硫弧菌科、瘤胃菌科、嗜胆菌属、隐秘杆菌属丰度较高,治疗后乳杆菌目、乳杆菌科、乳杆菌属丰度较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所估算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UniFrac聚类分析判断的物种组成相似性,以及PCoA、Anosim分析及物种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等,均未能发现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苍苓散的治疗,影响了RV肠炎患儿肠道中某些菌群的丰度,但需要更大样本、更深入的对照研究以明确中医药治疗婴幼儿RV肠炎影响肠道菌群的具体机制.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细胞因子、TLRs分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琳;钟青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细胞因子、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分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8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选择未患溃疡性结肠炎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肠黏膜TLR2、TLR4、TLR5、TLR9分子表达检测和外周血IL-4、IL-6、IL-17、IL-23、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检测,分析炎性细胞因子和TLRs表达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结果 试验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肠黏膜组织中TLR2、TLR4、TLR5、TLR9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外周血IL-4表达低于对照组,IL-6、IL-17、IL-23、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LR2、TLR4、TLR5、TLR9表达与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含量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呈负相关;与IL-6、IL-17、IL-23、TNF-α表达呈正相关,与IL-4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正常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促炎因子表达增加,抑炎因子表达减少,TLRs分子表达增加.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增强TLRs分子表达来促进促炎因子的分泌,介导肠黏膜炎性反应.

  • 高血压超重人群肠道菌群的研究

    作者:金翎;崔晓;蔡军

    目的 探讨高血压超重/肥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功能的改变.方法 收集年龄段在45~60岁的健康人68例(血压正常组),高血压患者73例(高血压组).再根据身高体质量指数值,进一步将高血压组分为高血压体质量正常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各组样本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功能.结果 高血压组的阴沟肠杆菌属细菌的丰度相对于正常血压组显著降低(P=0.018),而副杆菌属细菌的丰度在高血压组中略有增多(P=0.042).在高血压人群中观察到克雷伯菌属细菌、固氮螺菌属细菌、阿克曼属细菌和小杆菌属细菌在高血压超重/肥胖组的丰度相对于高血压体质量正常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15、0.046、0.022和0.004;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中副杆菌属细菌的丰度比高血压体质量正常组显著降低(P=0.046).此外,与高血压体质量正常组相比,与序列特异性的DNA结合功能、转录调节功能相关的菌群丰度在高血压超重/肥胖组中显著增加(q<0.05).结论 高血压超重/肥胖患者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功能均有改变,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变微生物菌群组成,从而影响其体质量和血压.

  •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美睿;吴开春

    多种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肠道微生物参与宿主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并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决定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本文就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等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进一步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介绍益生菌和粪菌移植等方法,为探索治疗诸多疾病提供新的方向。

  • 肠道菌群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崔晓;蔡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提示肠道菌群与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从肠道病原菌及内毒素移位、肠道细菌相关代谢产物、利用基因测序技术揭示肠道菌群紊乱以及影响肠道菌群的干预手段4个角度综述肠道菌群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研究进展,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存在"肠道内病原菌增加-肠壁血流减低、形态改变并通透性增加-内毒素移位并刺激机体炎症反应-患者死亡风险增加"这样一病理过程.其次,肠道细菌相关代谢物如氧化三甲胺、硫酸对甲酚、硫酸吲哚酚、氨以及胆汁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存在关系.再次,近两年基于16S rDNA及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研究更为直接与全面地解释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紊乱.后,肠道菌群的干预手段如抗生素、益生菌以及饮食,可能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或与其预后存在关联.

  • 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周达;范建高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体的"特殊器官",可通过肠-肝轴介导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研究提示肠道菌群有望成为肝脏疾病诊治的靶标.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肠道菌群代谢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田苗苗;曹丰;聂勇战

    肠道菌群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代谢宿主摄入饮食形成的代谢产物,穿透肠上皮屏障或以其他方式进入体循环,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影响宿主生理过程.肠道菌群代谢物多种多样,各种代谢物如何进入体循环影响心血管系统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报道.本文就几种常见肠道菌群代谢物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肠道微生态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坤;吴丽丽;杨云生

    肠道微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不同种群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达到一种稳定的微生态平衡状态.一旦失衡,将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从而引发疾病.因此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探明肠道微生态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对认识和治疗各种疾病至关重要.本文就肠道微生态及其参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肠道菌群失调的干预作用

    作者:杨林辉;郭华;蔡俊;蔡晓伟;刘贵伦;陈东风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8种(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梭菌、酵母样真菌)进行培养和计数,检测所有被研究者的血清内毒素、TNF-α、IL-6和ALT的浓度.选择健康正常成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NASH共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B组)和观察组(C组)各30例,B组采用常规保肝治疗,C组常规保肝治疗的同时联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治疗,治疗4 wk,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肠道细菌数量的变化和内毒素、TNF-α、IL-6、ALT的变化,并比较B组和C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治疗前NASH组肠杆菌显著增多(7.28±1.22 vs 6.54±1.08,t=4.83,P<0.01),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显著减少(7.13±1.28 vs 8.83±1.24,t=-6.65,P<0.01; 6.67±1.21 vs 7.31±1.12,t=-2.16,P<0.05;6.99±1.31 vs 7.82±1.15,t=-2.41,P<0.05);血清中内毒素、IL-6、TNF-α的浓度显著增高(168.37 EU/L±24.13 EU/L vs 110.53 EU/L±18.33 EU/L,t=11.69,P<0.01;42.62 ng/L±12.65 ng/L vs 21.58 ng/L±8.47 ng/L,t=7.71,P<0.01; 15.98 ng/L±3.19 ng/L vs 8.63 ng/L±2.49 ng/L,t=11.97,P<0.01);C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多(P<0.01),肠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内毒素、TNF-α、IL-6、ALT的浓度显著降低(P<0.01),C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较B组有显著改善.结论: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革兰氏阴性杆菌过度生长,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参与了NASH的发生发展.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可明显改善NASH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清中内毒素、TNF-α、IL-6、ALT的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2044 条记录 11/103 页 « 12...891011121314...10210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