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内胆管囊腺瘤癌变1例
患者女性,60岁.反复上腹部胀痛伴发热、黄疸30余年.查体:腹外形饱满,无胃肠型,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及,莫菲征(-),肝区叩痛(+),巩膜中度黄染.MRCP示肝内胆管扩张伴多发性结石,以左叶为主并左叶萎缩,胆总管多发结石伴扩张.患者在全麻下行左半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和胆肠吻合术.
-
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CT、MRI诊断
目的 总结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MRI表现,探讨CT、MRI诊断该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胆管囊腺瘤(3例)和囊腺癌(5例)的CT和(或)MRI表现、术前诊断,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例囊腺瘤均为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物,无壁结节,术前均误诊为肝包虫或肝囊肿;5例恶性者中囊腺癌3例,囊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5例均为单房或多房的囊实性肿物,有壁结节.CT扫描囊性部分呈均匀液性密度,囊壁、分隔厚薄不均,壁结节大小不一,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强化.MR示囊性部分呈均匀液性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强化.5例恶性者术前4例诊断为囊腺瘤或囊腺癌,1例诊为胆管癌.CT、MRI表现与病理所见对应良好.结论 胆管囊腺癌在CT、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可以做到术前正确诊断;但胆管囊腺瘤如果无壁结节则缺乏特征性表现,需要和肝复杂性囊肿或肝包虫病等鉴别.
-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
为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IBC)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7例IBC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和手术方法.7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均诊断为IBC,5例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痛,彩超可发现病灶,CT、MRI可确定诊断.7例患者中行右肝不规则切除2例,左肝外叶切除3例,左肝切除2例.IBC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为单纯肝囊肿,治疗首选手术,完整切除是防止复发和恶变的关键.
-
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肝胆管囊腺瘤与囊腺癌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由于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临床工作中容易造成诊断延迟,从而错过佳临床治疗时间。本文就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
肝胆管囊腺瘤7例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总结我院2004-01 ~2013-06收治的7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各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76岁,平均62岁,影像学显示肿瘤病灶7例位于左叶,囊实性.7例病变均行手术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囊腺瘤.5例随访2年,未见复发、恶变. 结论 肝脏囊腺瘤临床多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易误诊,PTC胆道造影结合CT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上首选手术治疗,准确病变定位是手术切除的关键,推荐病变肝叶或肝段的完整切除.
-
肝脏良性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规范化治疗
肝脏良性囊性占位性病变包括单纯性肝囊肿、多囊肝、胆管囊腺瘤、肝包虫病、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等多种性质各异的疾病.其早期往往无症状,只有当肝内病灶增大至一定程度或出现并发症时才出现各种症状.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无症状的肝脏良性囊性占位性病变已变得愈来愈多见.但是,目前对肝脏良性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治疗尚缺乏统一的规范.
关键词: 单纯性肝囊肿 多囊肝 胆管囊腺瘤 肝包虫病 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 -
肝内巨大胆管囊腺瘤伴癌变1例
1 病案摘要患者女性,56岁.患者2005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疼痛,无明显恶心、呕吐、腹泻、发热、黄疸等症状.2006年4月因疼痛持续加重至当地医院就诊,查B超示:肝脏大小正常,形态规整,肝区回声均匀,血管走向清;肝右叶可见一略强回声团,大小约5.4cm×4.9cm,界清,部分呈液性改变.CT和MRI提示第二肝门处有一囊实性混合占位,直径约2.5cm,边界清楚,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血清学肿瘤标志物AFP 2.37 mmol/L.考虑肝囊肿,定期门诊随访.
-
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和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史、CT表现和病理特点.结果 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 ~ 63岁.肿瘤均为良性,均位于肝左叶,影像表现为多房囊性肿块,囊内少量分隔或有囊中囊结构,分隔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有轻中度强化.4例肿瘤均无实性成分或壁结节.肿瘤周围结构受压改变,无侵犯.术后病理均显示其特征性表现:立方或柱状黏液上皮细胞及上皮下的卵巢样间质.结论 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病的正确诊断有较大帮助.
-
胆管囊腺瘤误诊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4岁,发现右上腹包块2个月入院.伴有右上腹饱胀,无恶心及呕吐,无腹痛、发热及黄染,无乏力及消瘦,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关键词: 胆管囊腺瘤 -
肝内胆管囊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4年4月4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58例囊腺瘤患者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46例囊腺癌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为57.0±10.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囊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囊腺瘤(57.0±10.7岁vs 44.3±15.3岁,P=0.03),男性患者比例更高(15/46 vs 8/58, P=0.02).根据术前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难以对囊腺癌及囊腺瘤做出准确的鉴别诊断.囊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9%,65.2%,47.7%.性别(χ2=4.05,P=0.04)、手术方式(χ2=15.29,P=0.00)、肿瘤生长类型(χ2=5.07,P=0.02)、肿瘤有无远处转移(χ2=6.49,P=0.01)是影响囊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完整性切除是患者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对于男性及浸润型生长的肿瘤患者,术后仍需密切随访.
-
肝内胆管囊腺瘤:单中心连续10例诊疗经验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囊腺瘤(IBCA)的诊疗经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中心治疗的连续1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IBCA,分析其流行病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和预后特点.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8.9(16~73)岁.无症状、轻微症状和明显症状的患者分别为4、4、2例.影像学检查均为多房性囊性肿块,平均直径为(13.3+4.9)cm.内部分隔、乳头或结节样增生、钙化的显示率分别为90%,60%,20%.病理检查大体均为多房性肿块,镜下检查囊内壁均被覆立方或柱状上皮,基质类型为卵巢样(50%)或纤维样(50%).10例患者中完整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平均随访55.3(12~164)月,所有患者均生存.完整切除者均无复发;部分切除者均已复发,且其中1例已恶变.结论 IBCA是一种少见的肝内囊性交界性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应完整切除肿瘤,以期获得良好生存.
-
胆管囊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胆管囊腺肿瘤(BCTs)是一种较少见的肝脏囊性肿瘤,占肝脏全部囊性病变的比例≤5%.BCTs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术前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依赖影像学诊断,影像学相对特征表现为多房性伴乳头状突起及分隔的囊性肿瘤.其误诊误治率极高,尤其需与肝囊肿相鉴别.BCTs疑似患者应首选完整的根治性切除,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囊性肿瘤在内的部分正常肝组织.根治性切除术后BCTs患者总体预后较好,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需规范化随访检查,一旦发现肿瘤复发,及时行再手术仍可获得较好疗效.
-
肝胆管囊腺瘤9例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从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我院200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各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7例肝脏囊腺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布在42~76岁之间,平均62岁,影像学肿瘤病灶7例位于肝左叶,为囊实性.9例病变均施行手术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囊腺瘤.5例随访2年,未见复发、恶变.结论 肝脏囊腺瘤多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易误诊,PTC胆道造影结合CT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上首选手术治疗,准确病变定位是手术切除的关键,推荐病变肝叶或肝段的完整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