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眼部肿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125I粒子植入治疗眼部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眼部肿瘤行直视下125I粒子植入术19例,并对其中3例可疑肿瘤扩散者行MRI或CT导航定位下125I粒子补种.19例粒子植入术均按术前计划完成.其中14例1次植入,3例行2次植入,1例行3次植入,1例4次植入.结果 术后观察2周~8年,平均(26.55±5.46)个月.19例中局部病变控制无复发者14例(73.68%);发现新病灶或病变扩散而经补种粒子病变控制者5例(26.32%).未出现病变转移者.19例中除3例(15.79%)眼睑轻度肿胀和少许皮下出血外,其余均未发生与植入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以下几种:125I粒子放置于眶前中部者1~3个月出现流泪、痒感、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及上皮化,6个月后均自动消失;睫毛于1~3个月内可见脱落,4~6个月缓慢生长,6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粒子植入位置表浅,出现皮肤破溃及瘘管形成,抗炎对症治疗1周后恢复正常.植入泪腺区者:植入后发生干眼1例,6个月后恢复.植入眶中后部者:9个月术后出现组织纤维化、硬化,皮肤色素沉着.并发症均为可恢复性,眼前部并发症一般于术后6个月(3个半衰期)消失.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眼部肿瘤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能大限度保留视功能及外观,其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是肯定的.
-
视网膜母细胞瘤136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66年1月~2007年9月41年13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结果 临床特点:(1)发病年龄多见于3岁以下的患儿;(2)多数患儿未能在早期视力减退时就诊;(3)以单眼发病多见.病理特征:(1)肿瘤多见于未分化型;(2)视神经无转移者多见.结论 加强科普宣传,提倡优生优育.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行局部保守治疗,以保存患者的患眼和部分视力.
-
儿童眼部肿瘤213例的病理学分类
目的 探讨儿童眼部肿瘤的病理分类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病理室存档的213例214只眼儿童眼部肿瘤的病理诊断按发病部位及性质进行分类.患儿年龄2个月至14岁,男性123例123只眼,女性90例91只眼.结果 眼睑肿瘤17例17只眼(7.94%),均为良性肿瘤,位居前两位的是囊肿和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前者4例4只眼,包括表皮样囊肿1例1只眼和皮样囊肿3例3只眼,后者3例3只眼;结膜和角膜肿瘤84例84只眼(39.25%),其中恶性肿瘤1例(1.19%),为上皮内瘤变,其余均为良性肿瘤,前3位依次为角膜皮样瘤64例(76.19%),结膜色素痣10例(11.49%),鳞状上皮乳头状瘤4例(4.76%);眼内肿瘤73例73只眼(34.11%),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66例66只眼(90.41%),葡萄膜肿瘤7例7只眼(9.59%),其中虹膜囊肿6例,虹膜黑色素瘤1例;37例38只眼(17.76%)眼眶肿瘤中,良性肿瘤32例33只眼,其中前3位依次是囊肿16例16只眼(42.11%),血管错构瘤7例7只眼(18.42%),炎性假瘤3例4只眼(10.53%),恶性肿瘤5例5只眼,其中继发性肿瘤3例3只眼(7.89%),均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眶内蔓延,横纹肌肉瘤2例2只眼(5.26%);巩膜肿瘤2例2只眼(0.93%),巩膜骨性迷芽瘤及先天性巩膜囊肿各1例.良性肿瘤共134例135只眼(63.08%),恶性肿瘤共79例79只眼(36.92%).结论 儿童眼部肿瘤以胚胎性和先天性肿瘤为主,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眼部肿瘤,其次是角膜皮样瘤.
-
眼外肌内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 了解眼外肌内肿瘤的种类、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11例眼外肌内肿瘤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征象、治疗与预后情况.结果 眼外肌内肿瘤病种包括:纤维瘤病3例,肌间血管瘤和颗粒细胞瘤各2例,横纹肌肉瘤、转移性腺癌、淋巴瘤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各1例.眼球运动障碍、眼球突出和移位是其常见体征.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肌肉形态改变,肌肉可呈梭形、球形和不规则形增粗,直径均超过1 cm.累及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和下斜肌.根据累及肌肉的不同采用不同手术进路.病理结果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结论 眼外肌内肿瘤病种多样,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有特征性,应积极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预后与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肿瘤性质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09,45:56-60)
-
泪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研究泪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类型.方法收集1996至2003年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泪腺占位性病变151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和组织标本切片,对其临床表现、组织来源、组织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在151例泪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上皮来源肿瘤103例(68.2%),其中良性者69例,分别为多形性腺瘤63例(41.7%),肌上皮瘤3例(2.0%),泪腺导管囊肿2例(1.3%),基底细胞腺瘤1例(0.7%);恶性者34例,分别为腺样囊性癌15例(9.9%),恶性多形性腺瘤14例(9.3%),腺癌4例(2.6%),转移性类癌1例(0.7%).泪腺非上皮性病变48例(31.7%),常见者分别为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17例(11.3%),炎性假瘤12例(7.9%),良性淋巴上皮病7例(4.6%).结论泪腺占位性病变种类多样,其中泪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和MALT淋巴瘤的诊断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
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裸鼠异种种植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泪腺腺样囊性癌(LACC)细胞系裸鼠异种种植模型的建立及荷瘤的组织生物学行为.方法 实验研究.将人LACC细胞系接种于10只裸鼠腋下的皮下,注射细胞悬液后每天观察裸鼠以及测量裸鼠荷瘤的长径L和短径W,并用公式V(荷瘤体积)=(L×W2)/2计算出荷瘤的体积.分别于注射细胞悬液后14、28、35、42、49 d随机取2只裸鼠的荷瘤以及裸鼠的肝脏、肺和腋下淋巴结.对注射细胞后14 d的荷瘤行透射电镜观察,对注射细胞后14、28、35、42、49 d的荷瘤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eratin、Vimentin、α-SMA、S-100、Desmin的表达以及提取其总RNA,用RT-PCR检测该荷瘤的人类β-actin的表达情况.对所取的裸鼠肝脏、肺和腋下淋巴结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有无肿瘤转移.结果 接种细胞系后7d,10只裸鼠腋下皮下全部长出荷瘤.HE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荷瘤具有典型的上皮性肿瘤组织结构.对荷瘤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Keratin、Vimentin、α-SMA、S-100阳性,Desmin阴性.RT-PCR检测荷瘤表达人类β-actin基因.光镜下观察,均未发现肿瘤转移至裸鼠肝脏、肺和腋下淋巴结.结论 人LACC细胞具有一般恶性肿瘤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腺样囊性癌细胞的特点.荷瘤具有与原瘤一致的组织学特性,该动物模型易复制,时间短,成功率高,是研究LACC的良好模型.
-
鼻咽癌眼眶浸润的临床及MRI诊断
目的探讨鼻咽癌眼眶浸润的途径、临床表现和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的表现特征.方法选择鼻咽癌肿瘤浸润眼眶患者20例(23只眼),用1.0 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对眼眶和鞍区进行横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平扫和钆-二烯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ic acid,GD-DTPA)增强扫描.3例在增强后应用了脂肪抑制序列成像.所有患者均行鼻咽部肿瘤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确诊.放疗前检查6例(7只眼),放疗后检查14例(16只眼).结果 (1)鼻烟癌肿瘤双眼眶浸润3例,单眼眶浸润17例,其中左眼12例,右眼5例.(2)肿瘤浸润眼眶的临床表现:视力下降13例(15只眼), 眼球突出9例(10只眼),眼球活动异常11例(12只眼),复视7例(9只眼)及眼睑下垂5例(7只眼).(3)MRI检查结果:视神经异常13例(15只眼),眼外肌异常9例(11只眼),球后肿块8例(9只眼), 眶尖及眶板骨质异常15例(17只眼).(4)鼻咽癌可经过海绵窦(颅底)→眶上裂、鼻窦,尤其是筛窦或翼腭凹→眶下裂3个途径浸润眼眶.结论 MRI检查能准确显示鼻咽癌浸润眼眶的途径、部位及范围.
-
儿童眼部肿瘤50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眼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存档,并经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确诊的504例(506只眼)眼部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的发生部位、临床特点及病理分型.结果 504例儿童眼部肿瘤患儿中,男性246例(248只眼),女性258例(258只眼).患儿就诊年龄为4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为6.4岁.眼睑和眼表肿瘤328例(330只眼),占65.1%,其中恶性肿瘤2例(0.6%),其余均为良性肿瘤,位居前4位的是角膜皮样瘤、皮样囊肿、色素痣和毛母质瘤;眼眶肿瘤123例(123只眼),占24.4%,其中恶性肿瘤13例(10.6%),其余均为良性肿瘤,前4位依次为皮样囊肿、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管瘤和静脉性血管瘤;而在眼内肿瘤53例(53只眼,10.5%)中,恶性肿瘤41例(77.4%),均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结论 儿童眼部肿瘤以先天性和胚胎性肿瘤为主,其中以眼睑和眼表肿瘤多见.良性肿瘤以角膜皮样瘤、皮样囊肿多见,恶性肿瘤主要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
-
眼表鳞状上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与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眼表鳞状上皮肿瘤(OSSN)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影像学特征及IVCM相关参数在OSSN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初步诊断为角结膜肿瘤并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3例(23只眼).所有患者采集病史信息并按如下顺序进行检查:(1)视力检查;(2)眼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外眼照相;(3)彩色眼底照相;(4)病灶区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5)IVCM检查;(6)肿瘤切除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将患者分为两组:结膜上皮内瘤变(CIN)组和鳞状细胞癌(SCC)组.对比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分析眼表肿瘤在IVCM中的表现特点(细胞形态、细胞质、细胞核等变化情况)及IVCM重要参数在CIN与SCC鉴别中的作用.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IVCM重要参数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IVCM参数诊断作用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计算曲线下面积完成.结果23例OSSN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62±15)岁.根据病理诊断结果,CIN组15例(15只眼),SCC组8例(8只眼).CIN组和SCC组患者眼红、眼痛、异物感及流泪症状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征方面,SCC组肿物基底部大直径[8.5(6.5~15.5)mm]和病灶区滋养血管增生出现比例(7/8)均大于CIN组[5.8(4.0~8.5)mm;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02,P=0.029;χ2=6.135,P=0.013).组织病理学可见CIN患者角结膜上皮细胞层数增加,细胞呈多形性,胞质染色浓淡不一及少许浓染增大的细胞核;SCC患者角膜上皮细胞异型性明显,表现为核丝分裂象、细胞间桥及梭形细胞的出现.IVCM检查结果显示,CIN组与SCC组肿瘤上皮细胞大小不一、细胞质高反光以及核质比增高出现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108、0.067);有丝分裂象、梭形细胞、漩涡状细胞巢结构以及浅基质层异常细胞在SCC组出现的比例(8/8、8/8、8/8、8/8)高于CIN组(2/15、1/15、4/15、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3,P<0.001).IVCM诊断参数中,浅基质层出现异常细胞对SCC具有高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为1.000;另外,胞核有丝分裂象、梭形细胞以及漩涡状细胞巢结构3个IVCM评估参数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3、0.901和0.867,对SCC诊断具有良好预测性.结论 角膜上皮细胞异型性、胞质高反光、核质比增高是OSSN在IVCM下的三大特征,而浅基质层异常细胞、核有丝分裂象及漩涡状细胞巢状结构的出现是鉴别CIN与SCC的主要IVCM参数.
-
3476例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组织病理学分类
目的了解眼眶病组织病理学分类及分布状态.方法对1976~2000年3 476例眼眶肿瘤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分类.结果眼眶病病种有100余种.良性肿瘤2 847例(81.90%),其中前10位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515例(18.09%),静脉性血管瘤364例(12.79%),炎性假瘤347例(12.19%),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230例(8.08%),神经鞘瘤183例(6.43%),脑膜瘤150例(5.27%),泪腺混合瘤147例(5.16%),黏液囊肿141例(4.95%),静脉曲张132例(4.64%)及神经纤维瘤76例(2.67%).恶性肿瘤629例(18.10%),其中泪腺上皮性恶性肿瘤129例(20.51%),横纹肌肉瘤75例(11.92%),非霍奇金淋巴瘤65例(10.33%),继发性副鼻窦癌51例(8.11%),转移癌50例(7.95%),绿色瘤32例(5.09%),视网膜母细胞瘤球外蔓延26例(4.13%),脉络膜黑色素瘤球外蔓延23例(3.66%).结论眼眶病中常见的疾病为脉管源肿瘤及血管畸形;眼眶原发恶性肿瘤主要为泪腺上皮性恶性肿瘤;纤维硬化型炎性假瘤病理形态不同于其他类型炎性假瘤,提示其发病机制的不同.
-
端粒酶在眼睑皮脂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端粒酶与端粒酶RNA(human telomerase RNA,hTR)在睑板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技术法检测12例冰冻保存睑板腺癌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55例睑板腺癌石蜡切片中hTR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肿瘤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结果 12例睑板腺癌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程度不同;hTR在睑板腺癌细胞内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85.5%(47/55),而癌旁组织中hTR表达阴性;hTR的表达水平随睑板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上升的趋势(χ2=17.621,P<0.001);hTR表达与睑板腺癌肿瘤增殖指数Ki-67表达及睑板腺癌复发无关.结论 hTR在睑板腺癌变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hTR阳性表达可作为判断睑板腺癌恶性程度的标记物.
-
Skp2、p27、PTEN在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探讨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p27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实验研究.收集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手术切除的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标本30例;以同期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标本(n=10)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标本和对照组标本中Skp2、p27和PTEN的表达情况,以病理分级作为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独立因素进行分析.各组间Skp2、p27及PTEN表达情况的比较采用x2检验,3种蛋白相互关系的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Skp2、p27、PTEN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P<0.05).与对照组(Skp2:0/10;p27:10/10;PTEN:10/10)相比,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Skp2的表达率(76.7%,23/30)显著增高(x2=19.79,P=0.001),而p27(73.3%,22/30)和PTEN (56.7%,17/30)的表达率显著降低(x2 =8.37,P=0.039;x2=13.48,P=0.004).随着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级的提高,Skp2的表达率显著增高,p27和PTEN的表达显著降低.其中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中,Skp2的表达分别与p27、PTEN呈负相关(r=-0.134,P<0.05;r=-0.883,P<0.05),p27与PTEN呈正相关(r=0.828,P<0.05).结论 p27和PTEN蛋白表达的缺失及Skp2的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并可根据3种蛋白的表达区分肿瘤的不同类型;其中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3种蛋白存在相关性.
-
人泪腺腺样囊性癌肿瘤干细胞分离培养及特征研究
目的 分离、培养人泪腺腺样囊性癌(LACC)细胞系并研究其肿瘤干细胞(CSC)特性.方法 实验研究.应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分离培养人LACC-CSC,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实验分为两组,即LACC-CSC实验组和LACC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标记CD133、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的表达,Tanswell小室检测CSC侵袭力,并诱导C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体外异种移植检测CSC致瘤力.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LACC接种于无血清培养基后悬浮成球生长,10~ 12 d可形成形态规则的肿瘤微球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示LACC-CSC表达CD133比率为(35.67±6.86)%,LACC为(0.46±0.48)%,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67,P<0.05);LACC-CSC表达ABCG2为(39.99±4.54)%,LACC为(6.75±1.34)%,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932, P<0.05).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示,培养24 h后,LACC-CSC穿过Matrigel基底膜平均为(32.60±8.79)个/高倍镜视野,LACC为(10.20±2.77)个/高倍镜视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3,P<0.05);培养48 h后LACC-CSC穿过Matrigel基底膜平均为(62.60±4.83)个/HP,LACC为(44.00±5.34)个/HP,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9,P<0.05).应用含VEGF和bFGF等的血清培养基低氧诱导,LACC-CSC呈贴壁生长,细胞形态改变,连续诱导后三维基质胶中可形成血管腔样结构,表达血管内皮标记CD31、CD34.体外移植瘤实验LACC-CSC组9d时全部出瘤,LACC组12d全部出瘤,两组成瘤率均为100%.结论 通过无血清培养法获得的LACC-CSC悬浮成球生长,表达经典干细胞标记CD133及ABCG2,具有更强的迁移侵袭力以及体内致瘤力,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具有干细胞的一般特性.
-
"非接触技术"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结膜恶性黑色素瘤
目的探讨"非接触技术"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结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989年10月至2004年1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6例(6只眼)角结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对患眼采用"非接触技术"行一次性整块切除肿瘤,术中避免手术器械与瘤体组织直接接触,结膜切除范围以带色素性结膜外4~6 mm为界,角膜切除区以肿瘤外2 mm为界,角膜和巩膜的切除深度以植床上无色素残留为准则.选择新鲜有活力的供体组织,同时行手术切除区的带角膜缘的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或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根据结膜切除的范围选择行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密切随访6例患者,观察肿瘤复发和全身转移情况,随访间隔时间均不超过6个月.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地施行了肿瘤局部切除术,同时行游离结膜边缘冷冻,其中3例为联合"带角膜缘的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2例为联合"带角膜缘的全板层角膜移植术",1例为联合"带角膜缘的全板层角膜移植+羊膜移植术".术后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眼液联合常规化疗,平均随访43.5个月(6个月至14.6年),未见原位复发和全身转移发生.结论采用"非接触技术"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肿瘤,同时联合带角膜缘的板层角膜移植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角结膜恶性黑色素瘤.
-
112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临床组织病理学初步分析
目的初步探讨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分型.方法收集112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患者的116份石蜡切片标本,分析归纳临床相关资料,进一步分析组织病理学特点,并根据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淋巴及血液组织肿瘤分类方案进行重新分类诊断.结果患者年龄8~80岁,平均49岁.病程20 d至22年,平均22个月.双眼患病者16例(14.3%).临床常见表现为眼球突出、局限性肿块(69例,占61.6%).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11例(9.8%),非典型淋巴细胞增生10例(8.9%),淋巴瘤91例(81.3%).其中,黏膜相关组织型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74例(占淋巴瘤患者81.3%). 结论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以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为多见,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慢性迁延性病程,双眼发病并不少见.
-
泪腺肿瘤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变异体6及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与预后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CD44变异体6(CD44V6)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与泪腺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化法检测49例泪腺良恶性肿瘤组织和8例正常泪腺组织的CD44V6和FN蛋白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D44V6、FN蛋白在良性混合腺瘤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8%(8/26)和80.8%(21/26),在泪腺恶性肿瘤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14/23)和34.8%(8/23),经统计学分析,恶性组的阳性表达率与良性组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复发肿瘤标本中,CD44V6、F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无复发组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者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结论 CD44V6、FN在泪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2者的表达呈负相关性,检测CD44V6、FN蛋白的表达有助于了解泪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20-624)
-
原发于眼外肌肿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于眼外肌肿瘤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6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治的9例原发于眼外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治疗方法.结果 原发眼外肌肿瘤9例,累及内直肌6例,外直肌2例,下直肌和下斜肌1例;累及肌全长3例、肌腹及前部肌腱2例,肌腹及后部肌腱3例,单纯肌腹1例;静脉性血管瘤3例,纤维血管瘤2例,神经鞘瘤2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副神经节瘤1例;影像学表现受累眼外肌高度肿大,边界清楚,B超、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CT和MRI检查结果的表现各有特点;手术摘除肿物,部分病例切除眼外肌后行直肌移位术.结论 原发于眼外肌肿瘤以血管性肿瘤多见;临床特点为肌止点充血水肿,眼球突出并向受累肌肉对侧移位;病变内部影像学特性与其病理类型有关;手术切除肿物效果良好.
-
眼眶及眼附属器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中BCL10表达和染色体易位的检测
目的 研究眼眶及眼附属器黏膜相关(OA-MALT)淋巴瘤中BCL10蛋白表达及染色体易位情况.方法 收集60例OA-MALT淋巴瘤患者的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10蛋白的表达,用荧光素原位杂交(FISH)法分别检测AP12-MALT1融合基因、BCL10、MALT1及IgH基因的异常.采用交叉分组设计,对结果进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OA-MALT淋巴瘤中BCLI0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85.0%(51/60),其中胞质阳性率为41.7%(25/60),胞核阳性率为43.3%(26/60).FISH结果显示除2例患者有API2.MALTI融合基因外,其余患者的BCL10基因和IgH基因均未发现异常.统计学分析显示OA-MALT淋巴瘤中BCL10蛋白核表达不依赖于染色体异常(P=0.184).结论 OA.MALT淋巴瘤中有较高的BCL10蛋白核表达率,对OA-MALT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在全身其他部位MALT淋巴瘤中报道的染色体易位,在OA-MALT淋巴瘤中并不常见.
-
角膜缘肿瘤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比较
目的 应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角膜缘肿瘤浸润深度进行观察并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5例临床诊断为鳞状细胞癌并接受肿物切除及部分板层角巩膜移植术的角膜缘肿瘤患者进行病历回顾,所有患者术前都进行了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活体扫描,以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和范围,术中所取病变组织进行了病理检查,将共焦显微镜扫描图像与组织切片的病理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了其中1例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3例为上皮内瘤变,1例为乳头状瘤.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扫描可以观察到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细胞乳头状增生结构、细胞核异型性、树突状细胞的活跃程度等.适当调整扫描平面可以检查到肿瘤基底部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区.结论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扫描在适当平面可以对角膜缘肿瘤细胞形态和浸润深度提供参考,对手术治疗方案进行指导.肿瘤性质的终确定目前仍然依赖于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
DNA定量病理学检查在眼肿瘤临床诊治中的应用
DNA定量病理学检查是利用细胞化学定量分析技术,对组织病理结构或细胞内DNA含量进行计量分析,是定量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肿瘤细胞DNA含量的定量测定结果作为客观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指标,对于判断癌前病变和交界性肿瘤、诊断良恶性肿瘤及其恶性程度、判断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DNA定量分析在眼肿瘤临床病理学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