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Notch与恶性血液病研究进展
Notch信号通路由Notch受体、配体和胞内的效应分子组成.1991年,第1个人类Notch家族成员Notch1 基因在具有t(7;9) (q34;q34.3)染色体易位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发现,由此揭示了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影响细胞命运的保守而重要的信号通路,几乎涉及所有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与此同时,Notch信号通路在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的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日趋清晰.在超过半数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发现了突变型Notch1基因,但其作为原发还是继发仍不确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具有致癌和抑癌双重作用.现就Notch信号通路在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突变型Notch1基因类型、Notch信号通路与其它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及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作用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Notch信号通路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增殖和生理条件下生存起着核心作用.该信号通路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靶向治疗癌症的创新性治疗策略,其异常激活已被证实与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ALL)相关.尽管多药联合和大剂量化疗等治疗手段不断改进及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和推广,对耐药或复发T-ALL患者治疗效果仍然较差,该病的总体疗效和预后远不如常见的B细胞系淋巴细胞白血病.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更有效和更少细胞毒性的抗白血病靶向药物,本文就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T-ALL关系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T-ALL发病的确切分子机制及治疗提供线索.
-
Notch 1活化型突变诱导T-ALL发病的研究进展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是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其进展迅速,病死率高.1991年,首次在伴有t(7;9)转位的T-ALL中发现Notch 1的一类活化型突变,在此后至今的近20年里,对活化型Notch 1突变与T-ALL发病之间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深入.本文就活化型Notch 1突变影响正常信号转导过程和基因表达、继而诱导T-ALL发病的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Notch 1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活化型突变 -
ADAM10抑制剂GI254023X对Jurkat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ADAM10抑制剂GI254023X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不同浓度的GI254023X处理Jurkat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并绘制增殖抑制曲线,Annexin V/7-AAD双染检测细胞存活与凋亡,Western blot检测Notch1蛋白的切割,定量PCR检测抑凋亡基因BCL-2、MCL-1、BCL-xl及Notch1靶基因Hes-1的转录变化.结果:GI254023X能明显抑制Jurkat细胞增殖,且呈量-效关系,但无明确的时-效关系.GI254023X能够诱导Jurkat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leaved Notch1在GI254023X作用后水平下降,而Notch1水平升高;GI254023X能够使抑凋亡基因MCL-1和Hes-1表达下调,对BCL-2和BCL-xl转录无明显影响.结论:GI254023X能抑制Jurkat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主要与抑制Notch1活化和下调MCL-1转录有关.
-
FBXW7与NOTCH1突变对成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的影响
目的:探讨FBXW7、NOTCH1突变在成人T-ALL中的突变率以及突变特征,并研究其2个突变对成人T-AL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06成人T-ALL的FBXW7和NOTCH1基因进行基因测序,确定FBXW7和NOTCH1在106例患者中的突变率及突变特征,并对比突变组与非突变组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结果:在106例成人T-ALL中,FBXW7突变共有21例(19.8%),NOTCH1突变有66例(62.3%),FBXW7/NOTCH1双突变有18例(17.0%).单独FBXW7或NOTCH1突变对预后的影响不大,但FBXW7/NOTCH1双突变组患者的2年累计总体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皆低于无突变组,分别为(27.8% vs 70.3%)(P<0.01)、(16.7%vs 48.6%) (P<0.01),复发率高于非突变组(77.8% vs 43.2%)(P=0.02).结论:单独的FBXW7或NOTCH1突变尚不能作为预测预后的因素,但FBXW7/NOTCH1双突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关键词: FBXW7 Notch1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
儿童T-ALL微小残留病的表现特点和两套四色荧光抗体组合的流式细胞术监测方法的探索
本研究旨在探索流式细胞术监测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微小残留病(MRD)的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运用流式细胞术,以抗TdT/CD5/cCD3/HLA-DR+ CD19+ CD33和抗CD34/CD5/cCD3/ HLA-DR+ CD19+ CD33两套四色荧光抗体组合检测32例T-ALL初发患儿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同时对照10份正常骨髓标本的检测结果,把能够使白血病细胞在双参数电路图上出现的位置完全不同于正常骨髓细胞的位置的抗体组合作为有效组合,对患儿诱导治疗结束后的骨髓标本进行MRD检测.结果表明,32例T-ALL初治患儿用抗TdT/CD5/cCD3/HLA-DR+ CD19+ CD33和抗CD34/CD5/cCD3/HLA-DR+ CD19+ CD33两套荧光抗体各自的有效检出频率为90.6%和62.5%.两套抗体组合联合检测,32例T-ALL患儿都可找到适用的抗体组合进行MRD监测.32例T-ALL患儿诱导治疗缓解后的共计129次的流式细胞术MRD监测阳性率为19.4% (25/129),共检测出15例患儿MRD监测阳性;在监测的同时进行FAB形态学方法检测,阳性率为5.43% (7/129),检测出2例患儿阳性.流式细胞术MRD监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FAB形态学检测的阳性率(P<0.01).结论:以两套四色荧光抗体组合的流式细胞术能快速有效地对T-ALL进行MRD监测,该方法灵敏度高,对于T-ALL患儿的治疗、预后监测可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流式细胞术 -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Akt通路调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凋亡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Jurkat及CCRF-CEM细胞经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药物处理24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EdU法检测细胞DNA复制情况;AnnexinV/7-AAD双染法分析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Cyclin D1、p21、p27、BAX、BCL-2及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氟伐他汀、辛伐他汀均可抑制Jurkat及CCRF-CEM细胞增殖,且抑制效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氟伐他汀浓度为0.2mmol/L时,Jurkat和CCRF-CEM细胞抑制率分别达41.14%和57.08%;而辛伐他汀浓度为0.2 mmol/L时,Jurkat和CCRF-CEM细胞抑制率分别达68.42%和77.10%,均接近或超过半数抑制,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及辛伐他汀分别作用于Jurkat和CCRF-CEM细胞24h,其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的细胞比例均升高,且于0.2 mmol/L和0.3 mmol/L药物浓度时,其总凋亡比例显著升高,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氟伐他汀及辛伐他汀诱导Jurkat和CCRF-CEM细胞G1期阻滞.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Jurkat和CCRF-CEM细胞经氟伐他汀或辛伐他汀处理后,BAX、p21和p27表达量逐渐升高,Cyclin D1、BCL-2和p-Akt表达量逐渐减低.结论: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抑制T-ALL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Akt通路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检测9q34缺失,基因测序法检测PHF6和NOTCH1基因突变.结果表明,仅在6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ET-NUP214融合基因的表达.除T系抗原标记外,这些患者均表达髓系抗原CD13和(或)CD33,其中4例患者经FISH检测到9q34缺失,3例患者经Array-CGH检测到del(9)( q34.11q34.33).6例SET-NUP214阳性的T-AL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PHF6基因突变,5例检测到NOTCH1基因突变.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多由染色体9q34的缺失所致,SET-NUP214阳性的T-ALL常伴有PHF6及NOTCH基因突变.
关键词: SET-NUP214融合基因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
敲除ADAR1抑制Notch1诱导小鼠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
目的:探索ADAR1对于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通过杂交繁殖获得Lck-Cre;ADAR1lox/lox小鼠及对照组ADAR11ox/lox小鼠;采用免疫磁珠法富集两组小鼠的lin-细胞,用携带MSCV-ICN1-IRES-GFP质粒的逆转录病毒分别感染上述lin-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效率,分选并移植相同数量的GFP+细胞至受体小鼠中.在移植后持续观察并统计两组小鼠生存情况.结果:成功获得了T细胞特异敲除ADAR1的小鼠,并成功建立了Notch1诱导的小鼠T-ALL白血病模型.对照组小鼠在移植后发病,符合T-ALL特征;相反,ADAR1敲除组小鼠没有发生白血病.结论:ADAR1在Notch1诱导的T-ALL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 ADAR1 Notch1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条件性基因敲除 小鼠模型 -
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在Notch1诱导的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应用Mx1-cre;LoxP系统,建立可诱导敲除PDK1的Notch1诱导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观察PDK1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和凋亡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白血病细胞中肿瘤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诱导敲除PDK1的T-ALL小鼠模型;体内诱导PDK1敲除后,与对照组相比,敲除组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PDK1敲除对白血病细胞的周期无影响;敲除组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DK1的敲除引起肿瘤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c-Myc和NF-κB表达水平降低(P<0.01)以及P53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PDK1的敲除可抑制T-ALL的发展,推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和多种转录因子的表达来影响白血病的进程.
关键词: PDK1 Notch1 条件基因敲除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小鼠模型 -
HOX11+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RUNX2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及其表达的研究
本研究检测RNX2基因在HOX11+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和T-AL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甲基化状态和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水平与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的关系.以3株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il-ALL、DND41和RPMI及38例T-ALL患者、29例治疗后完全缓解T-ALL患者骨髓和8例正常人骨髓为样本,采用RT-PCR检测RUNX2 mRNA表达水平,采用重硫酸盐测序法、甲基化DNA免疫沉淀技术和启动子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分析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和基因功能.结果表明,高表达HOX11的T-ALL患者样本中会出现UNX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RUNX2基因启动子区域在HOX11+ T-ALL的甲基化比率为78.9%,明显高于HOX11-ALL(3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UNX2在HOX11+的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低于HOX11-的细胞株,RUNX2在HOX11+的T-AL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0.581±0.257)明显低于HOX11-的T-ALL患者(0.835±0.317),并且RUNX2 mRNA的相对表达程度与HOX11 mRNA的相对表达程度成负相关(rs=-0.378,P<0.01).RUNX2基因在T-ALL中的表达水平与其甲基化呈负相关(rs=-0.419,P<0.01).结论:HOX11能负调控RUNX2的表达,RUN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其在T-ALL中表达下调或基因沉默的原因,这种HOX11对RNX2基因的抑制作用有可能就是临床上HOX11高表达T-ALL患者具有更好的无事件生存率和更长的总生存率的原因.RUNX2基因的表达和甲基化水平对判断T-ALL患者的疗效有一定意义,并有望成为一个诊断T-ALL的分子标志.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HOX11+ RUNX2基因 甲基化 -
P2X家族受体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的表达
本研究旨在探讨Notch1诱导的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中,腹腔巨噬细胞P2X家族受体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巨噬细胞活化状态的相关性.建立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后,根据F4/80和CD206两个表面标记,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分选腹腔巨噬细胞以及CD206+的M2样和CD206-的M1样腹腔巨噬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法研究各亚群细胞中P2X家族受体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腹腔巨噬细胞、M2样和M1样腹腔巨噬细胞均表达除P2X5受体外的其他P2X家族受体,且表达强度中等.各受体的表达随白血病发展变化而有所不同,其中腹腔巨噬细胞中P2X1和P2X7受体的表达逐渐提高,P2X2和P2X3受体表达在白血病晚期显著降低,P2X4受体表达仅在中期有所降低,P2X6受体表达无显著变化.在白血病发展中期M2样和M1样腹腔巨噬细胞间P2X家族受体表达亦存在差异,其中M2样巨噬细胞P2X1受体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1样巨噬细胞,而M2样巨噬细胞P2X7受体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1样巨噬细胞,提示P2X家族受体表达与腹腔巨噬细胞活化状态相关.结论:白血病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2X家族受体表达与白血病进程和巨噬细胞活化状态相关.本研究为深入探究巨噬细胞在白血病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腹腔巨噬细胞 P2X家族受体 活化状态 Notch1 -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SIL-TAL1融合基因与6q缺失的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伴有SIL-TAL1阳性的T-ALL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的SIL-TAL1的表达,以R显带核型分析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核型异常.结果表明:在12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IL-TAL1融合基因的表达,儿童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38.5% vs 4.8%,P=0.001),其中50%(6/12) SIL-TAL1阳性患者存在两种转录本;SIL-TAL1阳性组核型异常率为54.5%(6/11),其中4例伴有6号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2例经array-CGH检测到1p32存在约90 kb的缺失,形成SIL-TAL1融合基因;6号染色体长臂共同缺失区域为6q14.1-q16.3,均为杂合性缺失;SIL-TAL1阳性组中位白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SIL-TAL1融合基因与6q杂合性缺失有一定相关性(P=o.005),在儿童中SIL-TAL1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且常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等不良预后因素.
关键词: SIL-TAL1融合基因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6q缺失 染色体 -
ADAR1同工型基因在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中的表达
本研究探讨RNA编辑酶ADAR1的2种同工型P110和P150在小鼠白血病发展中的表达变化规律.采用Notch1过表达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模型,在发病不同阶段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在发病晚期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D45.2+GFP+白血病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ADAR1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和白血病组小鼠骨髓细胞均表达ADAR1的2种同工型P110和P150 mRNA;Notchl过表达导致的小鼠白血病发展过程中2种同工型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同;随着白血病的发展,P110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P150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移植后的第14天降至对照组的1/4.分选后的CD45.2+GFP+白血痛细胞高表达P110而低表达P150.结论:ADARl的亚型P11和P150 mRNA在小鼠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提示二者介导的RNA编辑可能在白血病发展中发挥不同作用.
-
95例初治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免疫表型特点
本研究分析我国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利用4色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95例T-ALL患者免疫表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结果表明:①T-ALL患者以年轻男性(<30岁)为主,发病时常伴有外周血高WBC和髓外浸润;发病时年龄<30岁的患者CR1率明显高于≥30岁的患者(p =0.049);②据wHO(2008)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本组患者Pro-T-ALL占31.0%,Pre-T-ALL占35.6%,皮质T-ALl占26.4%,髓质T-ALL占6.9%;CD34在Pre-T-ALL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Pro-T-ALL(p=0.001);Pre-T-ALL的CRI率显著高于Pro-T-ALL(p =0.001);不成熟T-ALL(包括Pro-T-ALL和Pre-T-ALL)的CRI率显著低于成熟T-ALL(皮质-T-AL和髓质T-ALL) (p=0.029);③髓系抗原CD13、CD33在与T-ALL亚型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面存在差异.66.7%的CD13+患者属于Pre-T-ALL,而大多数CD33+患者归为Pro-T-ALL;CD13+与CD13 -患者的CR1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CD33+患者的CR1率显著低于CD33-组(p=0.00l);④以≥20%为阳性界线,CD117在本组T-ALL的表达率高达26.7%,且阳性患者集中分布(95.0%)于Pro-T-ALL和Pre-T-ALL中;⑤CD34-患者的CD117表达较均一,73.2%患者CD117表达水平<l0%;而CD34+组中CD117的表达不一,CD117表达水平<10%、10% - 20%、>20%的患者分别占44.2%、17.3%、38.5%,与CD34-组相比,CD117表达水平<10%、>20%的患者在CD34+组中的比例均较高,两组差别显著(P值分别为0.006和0.019).结论:T-ALL的抗原表达情况与疾病的免疫分型、亚型判断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利用流式细胞术有助于发现在T-ALL临床及生物学研究方面有潜在价值的免疫标记.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抗原CD117 -
薏苡仁诱导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本研究探讨薏苡仁油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分别用0.4,0.8,1.6 mg/ml的薏苡仁油作用Jurkat细胞24小时,用CCK法检测细胞增殖,应用Hoechst 33258染色、P1及PI/Annexin V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来检测细胞凋亡,然后采用JC-1染色分析线粒体膜电位.结果表明:0.8和1.6mg/ml的薏苡仁油能显著抑制Jurkat细胞增殖;随着薏苡仁油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数目增多,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结论:薏苡仁油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有明显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而且此效应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有关,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薏苡仁油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薏苡仁油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Jurkat细胞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
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为了研究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效应,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于Jurkat细胞,用CCK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选取使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0%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于细胞,然后在应用Hoechst 33258染色、DNA电泳、PI以及PI/Annexin V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抑制Jurkat细胞的生长增殖,半数细胞抑制刑量为4μg/L.4μg/L雷公藤甲素作用于Jurkat细胞12小时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Hoechest 33258染色显示细胞核呈亮蓝色;DNA断裂产生DNA ladder.细胞凋亡的亚二倍体峰出现,细胞磷脂酰丝氨酸发生转位),细胞凋亡比率明显增加,24小时后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加.结论: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有明显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这为临床应用雷公藤甲素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Jurkat细胞 细胞凋亡 -
CCLG-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单中心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单中心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科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25例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人治疗效果及治疗相关毒副作用.结果 25例患儿,中危7例,高危18例;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3例;诱导缓解率96%.化疗期间发生严重感染7例(28%),并发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3例,继发第二肿瘤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1例,发生治疗相关死亡(TRM)1例.3年累积复发率为(17±0.08)%.CNSL 3年累积复发率为(4±0.04)%.单纯髓外白血病(EML)3年累积复发率为(10±0.07)%.本组病人的3年总体生存率(OS)为(87±0.07)%,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83±0.08)%.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是疾病复发和诱导期严重感染所致TRM.结论 CCLG-ALL 2008方案治疗儿童T-ALL的单中心初步疗效好,CR率高,复发率低.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CCLG-ALL 2008方案 化疗 儿童 -
ABT-199体外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olt4细胞增殖凋亡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大多数肿瘤细胞对化疗诱导细胞凋亡的耐受与Bcl-2家族蛋白有关,ABT-199是针对抗凋亡蛋白Bcl-2的选择性拮抗剂.本研究旨在探讨ABT-199体外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Molt4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Molt4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ABT-199对Moh4的增殖抑制作用,DAPI细胞核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特征,Annexin Ⅴ/PI双染法检测不同浓度ABT-199对Molt4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JC-1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ABT-199作用于Moh4细胞后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经ABT-199处理后线粒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cl-2、PARP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ABT-199对Molt4细胞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48 h的IC50值为(4.63±0.15) μmol/L.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ABT-199处理Moh4细胞后细胞核染色质染色浓聚,细胞核碎裂,出现凋亡小体,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上述形态变化更加明显;Annexin Ⅴ/PI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0、1、2、4、8 μmol/L的ABT-199诱导细胞凋亡的百分比分别为(3.09±1.16)%、(11.59±5.58)%、(25.37±7.42)%、(46.38±7.05)%和(80.60±11.18)%,给药组与对照组的凋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86,v=4,P=0.001.JC-1检测结果显示,ABT-199能促使Molt4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呈浓度依赖性,给药组与对照组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7.386,v=4,P=0.002.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给药组线粒体通路中Bcl-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x2=9.024,v=3,P=0.029),并出现Caspase-3下游底物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PARP)的裂解,同时出现了Caspase-3裂解片段的累积.结论 ABT-199在体外能抑制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Molt4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其机制与激活线粒体信号通路相关.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Molt4 ABT-199 线粒体信号通路 -
NOTCH1/PI3 K信号通路在T-ALL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T-ALL)是进行性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以 T细胞克隆增生、积聚和组织浸润为特点,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占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10%~15%。 NOTCH1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及两者之间通过下游靶基因和靶蛋白实现的交互作用在T-ALL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对这两条信号通路的认识逐渐深入, NOTCH1和PI3K-Akt信号通路成为治疗T-ALL的新靶点。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磷脂酰肌醇3-激酶 Notch1 γ分泌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