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验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作者:安芹;贾晓明;李波

    已有研究表明,童年期创伤对儿童的危害不仅能造成短期或直接的危害,而且对受害者的社会心理发展产生长期影响[1].本文以北京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童年期创伤经验与自尊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从北京市方便选取6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119份,回收有效问卷2785份.其中男1370人,女1411人,4人未填;初中生1229人,高中生1549人,7人未填.

  • 神经症病人羞耻感初步研究

    作者:吴江华;施琪嘉

    目的:研究神经症病人羞耻感的某些特征.方法:52名核心神经症病人填写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羞耻量表(Shame Scale)和童年创伤经历量表(CTQ).3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只填写羞耻量表.结果:神经症组的羞耻感总分以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总分69.0±20.4/48.7±10.2, 个性29.4±9.7/19.8±5.8,行为23.5±6.5/18.0±4.2,身体8.3±3.4/5.7±2.2,家庭7.7±3.9/5.2±1.7,t=3.15~5.09,P=0.001或<0.001);神经症组中男性与女性羞耻感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神经症组的羞耻总分及其各因子同SCL-90总分呈正相关(r=0.443、0.383、0.402、0.546、0.503, 均P<0.001),同SCL-90各因子分多数呈正相关;神经症组的羞耻及其各因子同创伤总分呈正相关(r=0.56、0.51、0.40、0.17、0.66, 均P<0.001),同创伤各因子大多呈正相关.结论:羞耻感强是神经症病人区别于正常人群的一个重要特点;家庭羞耻较其他因子更直接影响神经症心理症状;情感虐待因子较其他因子更直接影响羞耻感.

  • 医科新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强迫症状、执行功能的关系

    作者:李洁;曹枫林;崔乃雪;李阳;龙周婷

    目的:探讨医科新生童年期创伤经历、执行功能与强迫症状三者间的关系,以及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某大学医科新生492人,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BRIEF-A)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强迫症状因子进行评估,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执行功能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强迫症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男生CTQ-SF评分高于女生[(31.6±5.3)vs.(30.4±5.3),P =0.015];农村学生CTQ-SF得分[(32.2±5.6)vs.(29.9±5.0)]、BRIEF-A得分[(107.2±20.0) vs.(98.4±16.7)]、强迫症状得分[(18..8±5.9)vs.(16.9±5.3)]均高于非农村学生(均P <0.001);独生子女CTQ-SF得分[(29.8±4.9)vs.(31.8±5.6)]和BRIEF-A得分[(97.9±16.8) vs.(105.6±19.4)]均低于非独生子女(均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CTQ-SF、BRIEF-A及强迫症状评分间,控制其中1个变量后剩余2个变量均呈正相关(r=0.19 ~0.57,均P<0.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童年期创伤直接作用于强迫症状,并通过执行功能间接作用于强迫症状的模型拟合良好(x2/df=2.572,CFI =0.979,RMSEA=0.057),且优于童年期创伤完全通过执行功能间接作用于强迫症状的模型(△x2=15.336,P<0.01).结论:医科新生经历的童年期创伤越多,执行功能就越差,强迫症状也越严重;不考虑童年期创伤,执行功能越差者强迫症状也越严重.

  • 强迫症与童年期创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谭彩云;吴海苏

    童年期创伤是指个体在儿童期间遭受性、躯体或情感等方面的忽视或虐待,可能是强迫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对童年期创伤的概念、常用评估工具以及强迫症与童年期创伤的关系进行综述.

  • 童年创伤与5-HTT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边缘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

    作者:王兰兰;王振;禹顺英;仇剑崟;张燃;张敏;苑成梅;肖泽萍

    目的 探索童年期创伤、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对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形成的影响.方法 对107例BPD患者、91例非BPD患者(均排除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作为疾病对照组)、11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一般情况问卷、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访谈(DIB-R)及童年期创伤问卷调查其临床特征及童年期创伤暴露情况.采用PCR技术对3组受试者进行5-HTT基因多态性分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BPD组与疾病对照组患者存在显著的不良童年创伤暴露经历(P<0.05),而BPD组与疾病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及疾病对照组相比,BPD组的5-HTTLPR(S')等位基因频率(92.5%)显著升高(P<0.05),且5-HTTLPR(S'/S')基因型(85.0%)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P<0.05);疾病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的5-HTTLPR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于任意创伤、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时,5-HTTLPR(S'/S')基因型携带者中BPD构成比显著高于5-HTTLPR(L'/L')及5-HTTLPR(L'/S')型携带者(P<0.05).结论 童年早期创伤及5-HTTLPR(S')等位基因可能是BPD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 自杀未遂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赵惠;金连青;曹枫林;崔乃雪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患者与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关系.方法:方便抽样选择自杀未遂患者8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医院后勤人员11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童年期创伤问卷对两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将年龄和性别做为控制变量,协方差分析发现,观察组情感虐待、性虐待及CTQ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情感虐待、性虐待能显著预测自杀行为的危险度(P<0.05).结论:儿童期创伤可显著增加成年期自杀行为的危险度,对童年期创伤,特别是情感虐待和性虐待的干预对自杀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怜悯与童年期创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耿峰;董毅;韩丽娟;谢军;谢思思;刘寰忠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怜悯能力受损情况及其与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患者组),健康对照206例(正常对照组).采用中文版自我怜悯量表(SCS-C)对两组的自我怜悯能力进行测定,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Beck抑郁量表(BDI)评估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水平、精神症状及抑郁症状.结果 患者组SCS-C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CTQ中情感虐待因子分与PANSS阳性症状分呈正相关(P<0.01),SCS-C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与BDI 评分呈负相关(P<0.01),CTQ各因子分均与BDI评分呈正相关(P<0.01).患者组CTQ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因子分与SCS-C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负相关(P<0.01),CTQ性虐待因子分与SCS-C总分及自我友善、普遍人性因子分呈负相关(P<0.01).在控制BDI评分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CTQ情感忽视因子与SCS-C总分及自我友善因子分仍呈负相关(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自我怜悯能力受损,童年期创伤经历尤其是情感忽视可能会对患者的自我怜悯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 童年期创伤对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成年抑郁症疗效的影响

    作者:戎笛声;位照国;杨颖佳;程艳;李欣螢

    目的 探讨童年期创伤对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成年期抑郁症疗效的影响.方法 研究纳入68例不伴精神病症状的成年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童年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测评,并给予8周的艾司西酞普兰标准化治疗.分别在第2、4、8周末对所有患者进行Beck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和HAMD-17测评,观察不同CTQ因子阳性患者在第2、4、8周末的BDI得分和HAMD-17得分的变化.结果 (1)总体干预疗效方面,4周末和8周末的临床痊愈比例分别为25.0%和45.6%,总有效率为94.1%.在4周末童年期创伤任一因子阳性组的临床痊愈比例(19.5%)与童年期创伤所有因子阴性组(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P>0.05);在8周末的临床痊愈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组39.0%,阴性组55.6%,χ2=1.79,P>0.05).(2)童年期创伤任一因子阳性组在4周末的HAMD-17总分减分率[阳性(46.26±24.79)%,阴性(58.39±23.25)%]、BDI总分减分率[阳性(51.63±16.03)%,阴性(66.28±18.05)%]和在8周末的BDI总分减分率[阳性(59.13±15.42)%,阴性(68.50±20.91)%]均低于童年期创伤任一因子阴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除性虐待因子外,CTQ各因子分与4周末、8周末BDI总分减分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6~-0.06,P<0.05).结论 童年期创伤对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成年抑郁症的疗效存在不良影响.

  • 认知情绪调节在农村孤儿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健康危险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刘衔华

    目的 探讨农村孤儿的健康危险行为状况及其与童年期创伤、认知情绪调节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对56名农村中学在校孤儿和56名农村中学在校非孤儿进行了调查.结果 (1)孤儿在AHRBI的攻击暴力行为、违纪违法行为、自杀自残行为、吸烟酗酒行为、健康妥协行为、无保护的性行为等6个因子上得分[(1.67±0.64)分、(1.63±0.58)分、(1.53±0.67)分、(1.75±0.98)分、(2.33±0.59)分、(1.28±0.40)分]高于非孤儿[(1.44±0.36)分、(1.40±0.29)分、(1.31±0.36)分、(1.38±0.48)分、(2.12±0.43)分、(1.13±0.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孤儿在CTQ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等4个因子上得分[(1.88±0.69)分、(1.62±0.72)分、(2.89±0.94)分、(2.33±0.45)分]高于非孤儿[(1.58±0.67)分、(1.31±0.57)分、(2.41±1.07)分、(2.06±0.6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孤儿在CERQ的自我责难和灾难化上得分[(12.34±4.41)分、(10.25±4.14)分]高于非孤儿[(10.86±2.42)分、(8.36±3.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积极重新关注和积极重新评价上的得分[(11.27±3.50)分、(12.55±4.75)分]低于非孤儿[(12.63±3.54)分、(14.45±3.4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孤儿的认知情绪调节对童年期创伤和健康危险行为的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良好,积极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5.41%、68.92%.结论 农村孤儿倾向于采取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策略来应对童年期创伤,因而增加了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风险.

  • 惊恐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研究

    作者:何影;杨玥;黄雨兰;汪瑾宇;邹志礼;周波

    目的:研究惊恐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方法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对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住院患者中,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 - IV)惊恐障碍诊断标准的早年(16岁以前)有过负性经历的90名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惊恐障碍严重程度量表(PDSS)评估惊恐障碍严重程度,分析童年期创伤经历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根据 CTQ 结果,90名惊恐障碍患者中,情感虐待的检出率为64.8%,躯体虐待检出率为40.7%,性虐待检出率为31.9%,情感忽视检出率为89.0%,躯体忽视检出率为91.2%。CTQ 总评分(40.65±11.34)分, PDSS 评分(12.75±5.61)分,CTQ 总评分及各种创伤经历与惊恐严重程度无线性相关。结论惊恐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惊恐障碍严重程度无线性相关。

  • 父母教养方式在农村留守儿童创伤经历与健康危险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作者:刘衔华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创伤经历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的调节作用,以期有效预防和干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危险行为.方法 2016年3-5月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简版(CTQ-SF)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36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与儿童期创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12~0.31,P<0.05),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21~-0.48,P<0.01),与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2~0.36,P<0.05);2)儿童期创伤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11~-0.44,P<0.05),与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2~0.47,P<0.05);3)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期创伤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影响的调节效应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x2/df=2.774~3.460,IFI=0.91~0.92,CFI=0.90~0.92,GFI=0.93~0.94,RMSEA=0.07~0.08).结论 儿童期创伤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危险性因素,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在其间起积极调节作用,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起消极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