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铂金丝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铂金丝弹簧圈(GDC)的问世以来,血管内栓塞治疗由于疗效可靠,微侵袭,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本院自1998年至2005年5月,对19例对颅内动脉瘤进行了铂金丝弹簧圈栓塞.现将麻醉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
神经内窥镜技术的应用进展
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是未来几十年里神经外科发展的主流.神经内窥镜技术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应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就神经内窥镜技术的发展、手术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作一综述.
-
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
目的 探讨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6例下肢骨折患者采用微侵袭钢板内固定.结果 随访6~12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3~18周(平均14周).按Johner和Wruhs膝踝功能评价标准和髋关节改良d'Aubighe与Postel评分标准,优80例,良21例,中5例. 结论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手术创伤小,是下肢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附2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技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1~20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 24例患者麻醉清醒后疼痛即刻完全缓解者22例(91.67%),术后一周时完全缓解者1例(4.17%),出院后完全缓解者1例(4.17%),无需服用药物.住院时间5~16天,平均8.6天;随访1~2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可以消除单纯显微镜下手术的外科解剖视野盲区,有助于正确地判定责任血管以及置入Teflon棉,能够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中损伤,减少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微侵袭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 -
应用微侵袭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内病灶(附40例报道)
目的 探讨应用微侵袭立体定向技术治疗脑内病灶的手术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在CT/MRI引导下,立体定向仪及手术计划系统指导下,对脑内病灶进行了活检、囊肿穿刺、安置Ommaya贮液囊、血肿清除、异物取出等手术,并根据活检结果,给予了伽玛刀、抗炎等治疗.结果 15例活检病人阳性率100%,1例发生少量出血;5例脑脓肿病人,4例痊愈,1例行开颅手术;9例囊变患者和7例颅咽管瘤患者穿刺后,其中6例放置Ommaya贮液囊,并进行了伽玛刀治疗经随访病灶缩小;2例血肿病人,术后ADL分级恢复到Ⅱ级至Ⅲ级.结论 微侵袭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内病灶,创伤性小,安全性高,是一种好方法.
-
立体定向微侵袭手术切除颅内病变
近年来,随着现代高科技的综合应用,微创神经外科得到了迅速发展,以立体定向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相结合为代表的手术方法,可以做到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同时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较传统开颅手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独特性.我们于1997年1月至2003年4月进行387例立体定向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CT导引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4例
我院与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合作,自1998年8月~2000年11月,对3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根据临床症状以及血肿的量分别采取了在CT结合立体定向下的环钻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颅骨钻孔单纯血肿碎吸术、颅骨钻孔血肿碎吸+血肿腔尿激酶注射溶解治疗等三种微侵袭的治疗手段,现将有关手术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以及手术疗效总结如下.
-
脑立体定向技术的临床实用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脑立体定向技术的实用方法及结果,提高立体定向技术的实用价值.方法:立体定向、靶点毁损、肿瘤热凝、囊肿(或脓肿)穿刺、血肿排空、脑组织移植、异物取除、肿瘤活检.结果: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月~9年,帕金森病有效率98%,优良率76%;癫痫病有效率92%,优良率56%;部分精神病有效率92%,优良率48%;脑性瘫痪有效率90%,血肿、囊肿排空、异物取除治愈率100%;脑脓肿治愈率98%;脑瘤活检成功率100%;小型脑瘤热凝有效率100%,肿瘤消除50%、缩小50%.结论:脑立体定向技术侵袭轻微、适应证广泛、效果可靠,合理使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自制简易引流装置在颅内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颅内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近年来报道的CT定位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已成为治疗脑血肿的一种先进方法[1,2].也有部分病人不需开颅,经钻颅置管引流以微侵袭的方法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目前国内有一次性置管引流配套装置,但价格昂贵,使用不方便.在临床工作中自行研制简易引流装置,65例病人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
手术治疗小儿梗阻性脑积水的护理
小儿梗阻性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症之一,传统的手术方法是脑室-腹腔分流术.近年来,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由于其微侵袭和良好的视觉操控性已成为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方法[1].现就ETV治疗小儿梗阻性脑积水围术期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
锁孔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介绍"锁孔技术",即微侵袭神经内窥镜的应用方法.它是目前神经外科的一种治疗新手段,具有安全、简便、损伤小、疗效好的优点,然而仍需进一步提高.
-
微侵袭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微侵袭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4月~2011年4月,本科收治8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和DHS进行治疗,其中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57例,男26例,女31例;DHS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手术时间较DHS组短,术中出血较DHS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手术时间较DHS组复位优良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评分)优良率94.7%,DHS组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评分)优良率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3).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07,P=0.000).[结论]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出血少,能够维持稳定的固定,获得良好的功能结果.
-
中青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微侵袭锁定接骨板固定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通过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创伤所致的中青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7年10月~2009年5月,通过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1例高能量创伤所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包括男15例,女6例,平均38岁(17~59岁).AO/OTA 31-A1 7例,A2 11例,A33例.无开放性骨折.以临床功能和X线检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6~18个月).21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周(9~16周),没有发生内固定失败以及骨不愈合者.浅表感染1例.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优良19例,优良率90.5%.
-
MRI引导计算机辅助内窥镜脑立体定向术9例
MRI引导计算机辅助内窥镜脑立体定向术推进了神经外科向高科技、微侵袭发展.2013年2~6月,我们对9例患者施行该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例患者均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病房,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7~59岁,平均38岁;颅内病变活检术6例,炎性肉芽肿取出术1例,蛛网膜囊肿造瘘术1例,等体积胶质瘤切除术1例;病变均位于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其中额叶2例、颞叶2例、顶叶2例、基底节区1例、环池1例、多发病变1例.
-
神经导航引导显微手术切除大脑半球囊性病变的护理配合
神经导航系统能将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手术部位的实际位置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紧密联系起来,准确显示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及病灶三维空间位置与毗邻关系,为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提供可靠保证.2004年8月~2006年8月,我院在神经导航系统引导下对16例大脑半球囊性病变患者施行显微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
200例脑出血的微侵袭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出血的微侵袭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至2007年200例脑出血微侵袭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微侵袭手术治疗优良率为64%,重残率为18%,植物生存率为2%,病死率为16%.结论 微侵袭手术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
-
微侵袭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92例报告
我院从1990 03~2002 02,采用微侵袭血肿消除术(以下简称微创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92例,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对微创术的手术时机、治疗方法、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进行探讨.
-
单纯神经内窥镜手术
现代神经外科正步入微侵袭时代.其中以显微神经外科、血管内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及内窥镜神经外科为其主要内涵.前三类分支已经历了数十年不断的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成为现代神经外科的主要内容.内窥镜虽然已在其它医学专科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在神经外科学领域真正发挥作用还是近十年的事情.这除了因为理论发展不足外,大的制约因素来自专用器械的限制上.
-
小骨窗骨瓣复位经外侧裂微侵袭清除基底节区血肿156例分析
目的 探讨小骨窗经外侧裂入路,显微镜微侵袭操作清除基底节区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6年3月经侧裂入路行显微手术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区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6例患者中血肿完全清除151例,5例血肿有部分残留,术后随访3~12个月,根据ADL分级标准:Ⅰ级31例,Ⅱ级49例,Ⅲ级65例,Ⅳ级10例,Ⅴ级1例.结论 采用小骨窗或"锁孔"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熟悉解剖结构及显微镜下的微侵袭操作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术后局部水肿轻微及并发症少,能早期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应用自制装置建立微侵袭小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目的 构建自制的脊髓打击仪以及简易棘突间的牵开及稳定装置,探讨利用其建立保留椎板微侵袭小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电动推杆、压力传感器等制备脊髓打击仪及棘突间的牵开稳定装置;将32只成年雌性KM小鼠随机分成4组,利用上述装置分别以无打击(0 g)、轻度(5 g)、中度(10 g)、重度(20 g)打击力建立保留椎板的小鼠脊髓损伤模型.术后12 h每组随机取2只小鼠行脊髓损伤区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切片,并在术后1、3、7、14d行小鼠后肢运动评分(BBB评分).结果 成功制造了脊髓打击仪及简易棘突间牵开稳定装置,并建立了保留椎板的微侵袭小鼠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及后肢运动评分在不同打击力度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自制的装置可建立稳定、可靠的保留椎板的微侵袭小鼠脊髓损伤模型,有助于脊髓损伤研究的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