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醋氮酰胺引起严重过敏反应1例

    作者:贺竹宁;王金兰

    醋氮酰胺(又名乙酰唑胺),为磺胺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降眼压药物之一,常见的副作用有四肢、口唇麻木、尿路结石、电解质紊乱等.2000年1月,我科1名患者在服此药后出现严重的迟发型过敏反应,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2周后痊愈出院.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4岁,1999年9月因右眼被手指碰伤,视力下降,当时流泪,未作处理,3个月后自觉眼前黑影遮挡,B超显示,右眼局限性视网膜脱离.1999年12月在他院行巩膜环扎加电凝术,术后视网膜复位不良,视网膜下积液不吸收,病情加重,即以右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右眼人工晶体眼转入我院.入院后眼科检查:左眼视力1.5,右眼0.8,眼压:左眼0.93 kPa,右眼1.2 kPa,右眼结膜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深,kp(-),瞳孔近圆形,药物性散大约5.5 mm,对光反应消失,人工晶体在位,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灰白色,隆起视盘色红,余窥不清.全身其它检查无异常.

  • 益气固脱、清热利湿法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力恢复中的作用

    作者:李超颖;胡秋明;黎海平;郝小波;赵建英;赖伟霞

    目的:观察益气固脱、清热利湿法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力恢复、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的作用。方法对我院56例5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术后分为中药组26例26眼,对照组30例30眼,均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局部抗炎;中药组增加益气固脱、清热利湿中药口服。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视力改善及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结果在促进视力的恢复程度上,中药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且对于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中药组较对照组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P=0.001;术后1个月P=0.001)。结论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予以口服益气固脱、清热利湿中药更加有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及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

  • 单眼脉络膜缺损伴同侧先天性眶壁异常1例

    作者:张津京;贺晓芳

    患者女,58岁,主诉"左眼视力下降2~3个月",由门诊以左眼白内障、左眼视网膜脱离收人院.入院1周前左眼被手指碰伤,眼痛,视物未见变化,后疼痛消失,外院查眼B超,提示:左眼视网膜脱离.既往双膝部骨关节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其他病史.入院查视力右眼1.2,左眼手动/眼前.右眼晶状体密度增高,玻璃体轻混,眼底情况可,眼压9.5 mmHg.左眼晶状体灰白色全混,眼底不见,眼压9.1 mmHg.入院后复查眼B超:双眼玻璃体轻微混浊,左眼后极部下方球壁局部见强回声光带,与球壁间见液性暗区,深约0.8 mm,考虑局部视网膜下积液可能(图1).予顺利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1.0,散瞳见视盘下方圆形脉络膜缺损,约1.5 DD×2 DD,局部球壁向后凹陷,周围色素增殖,表面视网膜血管桥状跨越或进入凹陷内,可见视网膜裂孔(图2).OCT:左眼脉络膜缺损区深凹陷,见视网膜反射缺损及由缺损边缘至凹陷底部的视网膜反射条带(图3).眼眶CT:左侧眼眶上壁骨质不连续(图4).补充诊断:左服脉络膜缺损;左侧上方眶壁异常.

  • 巨大视网膜劈裂囊肿误诊为脉络膜恶性黑瘤一例

    作者:易玉珍;黄玉珍;马巧云;吴德正;高汝龙;郑湖玲;林健贤

    视网膜劈裂症误诊为脉络膜恶性黑瘤的病例,国外已有文献报道[1]。关于临床误诊的病理基础,国内未见报道。现将我院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一、病例简介 患者男,56岁,因右眼视力渐进性减退1年余,加重2个月,于1978年3月22日以“右眼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肿瘤待诊”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左眼0.1,+3.50 D矫正0.4。右眼角膜后可见2或3颗沉着物,晶状体后极部混浊,玻璃体内可见絮状混浊。视网膜鼻上方呈球形灰棕色隆起(用+10.00 D看清),表面尚光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网膜中央血管未见充盈,视网膜隆起处无荧光素渗漏。双眼眼压均为20.6 mm Hg(1 mm Hg=0.133 kPa)。视野:右颞侧生理性盲点上下方扩大,视野颞侧部分缺损,视野的中部边界陡峭。A超:右眼内实质性肿物波形。巩膜透照试验:右眼鼻上方暗、其余均透光。同年4月7日以“右眼球内肿物”住院。眼部检查:视网膜下积液较多,未见实质性肿物。余检查同门诊。疑诊球内肿瘤,建议外院会诊治疗。

  • B超对视网膜撕裂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毓敏;沈丽萍

    视网膜撕裂常伴有玻璃体积血,早期未出现视网膜下积液时,临床上常易漏诊而延误治疗.为此,笔者就视网膜撕裂孔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撕裂孔前、后瓣的B超声像图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探讨B超对视网膜撕裂的诊断价值.

  • 中药复方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疗效观察

    作者:张钦;周丽颖;赵明春;安良宝;马建萍;吕鑫;何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5月在该院行常规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中药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自制排液汤.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视网膜下积液的变化.手术前后均行视力、佳矫正视力、眼底检眼镜、三面镜、眼B超等检查.全部病例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实验组术后口服自制排液汤可促进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实验组视功能的恢复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治疗有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缩短视网膜复位时间,加快视力恢复的作用.

  • 中药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网膜下积液治疗作用的评估

    作者:徐新荣;王育良;倪云;王菁

    目的评价中药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治疗作用.方法临床收集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下积液患者53例,其中17例合并视网膜下和(或)玻璃体出血.将这些病例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剂,对照组不给中药.手术前后行视力、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和三面镜检查.全部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的视力恢复优于对照组,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下和(或)玻璃体出血吸收较对照组快.结论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中药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下和(或)玻璃体出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持续视网膜下积液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作者:刘辉;吴苗琴;徐海铭;贺金晶

    目的 探讨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成功接受巩膜扣带术后发生持续视网膜下积液(PSF)的相关因素以及PSF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功接受巩膜扣带术的累及黄斑的RRD患者66例66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SF发生的相关因素.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SF,分为无PSF组、局限性PSF组和弥漫性PSF组3组,并比较3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情况.结果 性别、眼别、病程、术前屈光度、RRD范围、裂孔形态、裂孔数量、裂孔大小、是否环扎、玻璃体腔是否注气与PSF的发生均无关(均P>0.05),而年龄、裂孔位置、术中是否放液与PSF的发生均有关(均P<0.05).3组患者术后1、3个月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限性PSF组和弥漫PSF组BCVA均低于无PSF组(均P<0.05),弥漫性PSF组BCVA均低于局限性PSF组(均P<O.05).结论 PSF虽不会影响终的视力恢复,但会延缓患者的视力恢复.本研究提倡巩膜扣带术中尽可能行较为彻底的巩膜外放液,以减少PSF的发生.

  • 中药健脾补肾活血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力恢复的促进作用

    作者:吕文纲;叶思勇

    视网膜脱离常需手术治疗,但由于术后出现的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的存在,影响了患者的恢复.我们用中草药来促进视力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中药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作用

    作者:刘路宏;李敏;吴学今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活血利水中药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于术后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5天视力及视网膜下积液的变化.结果中药组术后口服健脾益肾、活血利水中药可促进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中药组视功能的恢复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益肾、活血利水中药能促进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及视功能的恢复,是视网膜脱离术后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视网膜血管瘤1例

    作者:李岩;成拾明;杨欣;王勤美

    患者女性,46岁.主诉左眼视物模糊伴视物变形约半年.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8(+0.5=0.9), 左眼FC/40cm (矫正无提高);双眼前节(-),玻璃体絮状混浊;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盘边界清,C/D=0.3,上方视网膜平伏,3~10点钟位视网膜青灰色隆起,累及黄斑,视网膜下大片黄白色结晶样渗出物(图1).B超示:左眼视网膜血管瘤可能,左眼视网膜脱离.OCT示:左眼黄斑中心凹下见裂隙样神经上皮层浅脱离、颞下见色素上皮层局限性隆起,色素上皮层反射紊乱,右眼未见明显异常.FFA示:左眼下方近赤道部见数根视网膜静脉囊样扩张,融合成团块.FFA诊断为"左眼视网膜血管瘤".临床诊断:(1) 左眼视网膜血管瘤;(2) 左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行"左眼玻璃体切除+复杂视网膜脱离修复+视网膜激光光凝+视网膜血管瘤切除+眼内电凝+气液交换+硅油填充术",术中见视网膜远周边区6点位一1.5 PD大小灰黄色视网膜血管瘤,下方近赤道部4~7点钟位见视网膜颜色改变呈深黄色.电凝封闭视网膜血管瘤滋养血管,23G玻切头切除视网膜血管瘤,切开下方近赤道部4~7点钟位视网膜,见视网膜下大量黄色清亮液体流出,玻切头吸引视网膜下积液,电凝出血点,掀起视网膜,显微眼内镊取出黄斑区及部分周边区视网膜下大部分黄白色结晶样渗出物,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注入重水平伏视网膜,激光光凝以加固下方近赤道部切开的视网膜,行气液交换,注入硅油4.5 ml.术后予常规全身激素及眼部抗炎预防感染治疗.术后3个月行"左眼硅油取出+视网膜激光光凝+气液交换术",取油术后1周复查,左眼视力+0.50 DS-2.50 DC×165°=0.05,眼底:视盘界清、色可,C/D=0.3,视网膜平伏,下方散在激光斑,视盘鼻、颞侧视网膜下散在黄白色结晶样沉着,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图2).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为胆固醇结晶样物.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积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和S100B浓度的研究

    作者:任建涛;黄旭东;孙先勇;张杰;徐鑫彦;娄华东

    目的 通过对视网膜下液(SRF)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S100B蛋白浓度的测定,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时视网膜的神经损伤程度.方法 92份视网膜下液的样本取自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外路手术中,同时抽取患者血清样本作为实验组,另外抽取19份角膜捐献病人的玻璃体和20份正常人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中NSE和S100B的浓度.结果 本实验视网膜下液中的NSE和S100B蛋白浓度与这些患者及正常人血清NSE和S100B蛋白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病程和网脱范围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RR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这种损伤随网脱范围的增大而增大,随病程延长而增大,且在2周内增长为迅速.

  • 术前双眼遮盖及体位控制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的作用

    作者:魏莹莹;王志玲;邹皋城;周恩亮;柯根杰;顾永昊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双眼遮盖对减少视网膜下积液和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手术患者197例197眼,随机分为试验组100例100眼、对照组97例97眼,试验组术前给予患者约12 h双眼遮盖并使裂孔保持低位,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裂孔情况、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分级、视网膜脱离等.综合直接眼底镜、间接眼底镜以及B超定量方法综合判断视网膜下积液情况.根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分为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方式、时间和术中情况,并随访术后视网膜复位时间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对照组有4例4眼视网膜下积液减少,试验组 有38例38眼视网膜下积液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行巩膜扣带术患者中视网膜下积液减少(27例27眼)与视网膜下积液未减少(31例31眼)者在术中操作、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中视网膜下积液减少者(11例11眼)与视网膜下积液未减少者(31例31眼)在手术时间及术后视力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视网膜下积液减少与未减少者之间在PVR分级和年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小和PVC分级较轻是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的独立因素(均为P<0.05).结论 术前双眼遮盖及保持体位控制能够有效减少视网膜下积液,对于PVR较轻的年轻患者更为有效.对于行巩膜扣带术患者能够使手术时间缩短,减少术中操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也较佳.

  • 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冷针放液与不放液手术治疗的比较观察

    作者:罗中伶;陈国平

    目前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以巩膜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学者们对行巩膜手术是否需要放出视网膜下积液持不同意见.我们对63例视网膜下均为中低量积液的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例,以1 mL 注射针头行视网膜下放液37例,单纯行巩膜外加压不放液26例,观察疗效,报告如下.

  • 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不放液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液与视力的相关性

    作者:李东辉;杨景元;于伟泓;闵寒毅

    目的 分析不放液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术后应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测不同时期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S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下液厚度(SRF),分析其与佳矫正视力变化(BCV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不放液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27例27只眼,检测并比较术前及术后l周、l、3、6个月、1年BCVA,术后各时点的CST、黄斑中心凹SRF高度,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视网膜均解剖复位,视力均有提高(P<0.05),且术后3个月以后BCVA提高不再明显.BCVA及黄斑中心凹SRF与术后时间呈负相关(P<0.05),但CST与BCVA的变化无关(P>0.05).结论 不放液巩膜外加压手术是治疗病变累及黄斑的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术后3个月内视力恢复明显.术后CST及黄斑中心凹SRF厚度的改变与BCVA无明显相关性.

  • 中西医结合治疗孔原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护理探讨

    作者:吴素虹;黄思建;卢素芬;黄雯;连玉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孔原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通过对26例孔原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冷凝、硅压、环扎、放液术,术后视网膜下积液患者的护理,应用中医辩证施治和中草药药性理论于护理实践,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26例患者视网膜下积液吸收视功能改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孔原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是有效的.

  • 双眼特发性葡萄膜渗漏1例

    作者:代秀玉;王凤华;高磊

    1 病例报告女,24岁,因双眼视物不清伴右眼视物发暗、遮挡感5d,于2005-07-29入院.既往无全身疾病史及眼部外伤史,1wk前曾患感冒,但未服用磺胺类等药物.查体:一般情况良好;眼部情况:右眼视力0.25,左眼0.3,矫正视力右眼+0.50+0.75×10°=O.4,左眼+1.25=0.6.双眼外眼正常,晶状体透明、玻璃体无浑浊,右眼眼底视盘边界清,色泽正常,坐位见鼻、颞侧及下方视网膜隆起,视网膜下积液透明,随体位变化而移动,周边360度环形脉络膜脱离,未见裂孔;左眼底检查除环形脉络膜脱离外,仅见下方局限性视刚膜浅脱离,未累及后极部.

  • OCT与mf-ERG在CSCR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查文丽;陈梅珠;余海跃;王云鹏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R)为我国常见眼底疾病。近年来OCT在研究CSCR视网膜下渗出及分析视网膜结构改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脉络膜深层成像OCT( EDI-OCT)清晰地呈现了脉络膜形态学改变。此外,多焦视网膜电图( mf-ERG )证实了CSCR所引起的视网膜功能障碍,OCT和mf-ERG联合应用可以更好的理解CSCR结构和功能异常间的相关性。众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CSCR的临床诊治、预后评估及随访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及其对预后视力影响

    作者:韩泉洪;刘玉燕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成功后,在通过常规检查不能发现显著病变的情况下,部分患者的视力恢复不佳.通过光学断层扫描技术(OCT)的应用,可以发现检眼镜和荧光造影不能发现的黄斑区视网膜下液的存在.本文对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区结构变化与视力预后的结果进行文献回顾,并对这一现象可能发生的原因和对视力的影响进行讨论.

  • 中药辅助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军;乔淑琴;吴国强

    目的:观察中药辅助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视网膜脱离术后证实存在视网膜下积液的109例(109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常规静滴抗感染药物,局部点复方托吡酰胺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舒)治疗。治疗组61例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1剂/d,水煎分服。2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药物治疗,连续治疗10天,个别10天后视网膜下积液仍未吸收者继续药物治疗。2周后视网膜下积液未能全部吸收、视网膜复位不佳者二次手术治疗。结果: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25%,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总体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80%,明显好于对照组(75.00%);结论:中药辅助治疗能促进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术后视力明显改善,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