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阴道超声测量膀胱壁厚度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宁;史鹏丽;张西玲;刘屹立;王平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测量膀胱壁厚度(BWT)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64例女性OAB患者,当膀胱容量小于50 ml时,应用7.5 MHz高频超声探头经阴道进行BWT测定.通过OAB评分表(OABSS)分数、有无急迫性尿失禁(UI)及逼尿肌过度活动(DO)分组,比较各组的BWT有无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经阴道超声测量BWT诊断伴有DO的OAB (OAB-DO)进行评价.结果 OABSS轻度22例,中度24例,重度18例,膀胱壁厚度分别为(5.4±0.3)、(5.3±0.2)及(5.4±0.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7例伴有UI,47例无UI出现,其BWT分别为(5.5±0.3)及(5.0±0.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有DO的25例,39例无DO,2组BWT为(5.4±0.4)及(4.9±0.3) 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BWT代入ROC曲线进行分析,作为OAB-DO的诊断工具,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曲线下面积(AUC)为(0.85±0.1),当临界值≥5.7 mm时,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28%.结论 经阴道超声BWT测量诊断女性OAB-DO,具有创伤小、方便、可靠的特点,但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试验来证实临界值.

  • 阴茎背神经电调节改善脊髓损伤排尿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振;李建军;廖利民

    对于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现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且手术多为功能重建性手术,长期效果不能肯定.电调节技术作为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有效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已获得较普遍的认同.本文围绕神经电调节的起源、阴茎背神经电调节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讨论神经电调节在脊髓损伤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 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伴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临床及尿动力学特点分析

    作者:乔庐东;刘丹;张光银;刘跃新;陈山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伴逼尿肌过度活动(DO)患者临床和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中重度下尿路症状老年男性患者227例,根据尿动力学检查将患者分为2组,DO组126例,无DO组101例,对2组患者前列腺体积、PSA、尿流率、残余尿、IPSS和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年龄分别为(71.1±8.9)和(66.3±9.4)岁,DO组高于无DO组(P<0.05);年龄校正后,2组患者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4.3±18.3)和(46.9±17.5)ml,PSA(2.6±1.5)和(2.9±1.3)ng/ml,大尿流率(同时用排尿量校正)(6.6±4.3)和(8.1±4.9)ml/s,残余尿为(132.5±114.6)和(142.l±129.7)ml,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尿动力学检查,2组患者膀胱初感觉分别为(105.0±42.4)和(130.6±50.5)ml,膀胱顺应值(25.4±14.3)和(36.7±14.3)ml/cm H2O,大膀胱容量(262.8±106.7)和(349.1±75.8)ml,单次排尿量(130.3±89.4)和(208±101.4)ml,大逼尿肌收缩压(66.9±38.1)和(53.3±24.1)cm H2O,LinPURR 3.1±1.7和2.4±1.6,2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龄、严重膀胱出口梗阻患者易出现DO;中重度下尿路症状患者,非侵入性临床参数无法判断患者是否存在DO;DO患者尿动力特点为膀胱敏感性增加、顺应性下降、大逼尿肌收缩压增高、膀胱功能容量减少和单次排尿量减少.

  • 重复膀胱灌注测压中不同类型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变异性研究

    作者:刘宁;何峰;满立波;黄广林;王海东;王海;李贵忠;王建伟

    目的 探讨重复膀胱灌注测压中不同类型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的变异性. 方法 选取2006年2月至2012年6月78例男性DO患者,其中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41例,BPH 37例.DO诊断标准为在膀胱充盈灌注期间发生逼尿肌非自主性收缩(involuntary detrusor contraction,IDC).患者均进行两次膀胱灌注测压,间隔时间为10 min.分别记录两次检查的膀胱初始感觉容量、膀胱大容量、Qmax、大尿流时逼尿肌压、初次IDC容量、大IDC压力,IDC频次等参数.在SCI与BPH两组中分别对两次检查的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 SCI组中,两次检查的各项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组第2次与第1次检查比较,膀胱初始感觉容量分别为(120.0±40.2)ml、(112.3±42.1)ml,膀胱大容量分别为(307.5±73.3)ml、(295.4±82.5)ml,初次IDC容量分别为(146.2±43.9)ml、(134.3±48.2)ml,IDC频次分别为(2.2±1.5)次、(2.8±1.3)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在第2次检查中未发生DO. 结论 在重复膀胱灌注测压中,不同类型DO的变异性存在差异.神经源性DO的变异性不强,而特发性DO有减轻的趋势.

  • 复制缺陷单纯疱疹病毒介导的尿氨酸氨基转移酶治疗脊髓损伤大鼠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研究

    作者:贾春松;廖利民

    目的 探讨膀胱壁注射复制缺陷单纯疱疹病毒介导的尿氨酸氨基转移酶Ⅱ(herpes simplex virus mediated kynurenine aminotransferaseⅡ,HSV-KATⅡ)对脊髓损伤大鼠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的影响. 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T10脊髓横断,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单纯疱疹载体组(HSV组)和HSV-KATⅡ组,每组16只.脊髓横断1周后分别膀胱壁注射生理盐水(40μl)、HSV和HSV-KATⅡ(各40μl,病毒总量1×107空斑形成单位),注射3周后进行膀胱测压、L6~S1背根神经节病毒转染效率和KATⅡ基因表达检测. 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和HSV组相比,HSV-KATⅡ组大鼠DO的数量和幅度、大漏尿点压力、漏尿点膀胱容积分别下降了59.6%~61.1%、21.6% ~ 24.2%、30.3% ~ 34.4%和44.1% ~ 46.5%,排尿效率增加了40.7% ~47.7%,第一次DO前的灌注时间延长了30.1%~49.0%,HSV-KATⅡ组与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3组间漏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V组和HSV-KATⅡ组L6~S1背根神经节KAT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0.07和0.50±0.13,KATⅡ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1±0.08和0.78±0.0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膀胱壁注射HSV-KATⅡ能够抑制脊髓损伤大鼠DO,并可能改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在膀胱出口梗阻诱导逼尿肌过度活动中的作用

    作者:张兆存;朱耀丰;陈军;蒋学文;李岩;陈守臻;史本康

    目的 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在膀胱出口梗阻诱导逼尿肌过度活动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2014年6-12月.将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采用部分结扎近端尿道的方式构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vity,DO)大鼠模型,术后6周行膀胱尿动力学检测成模DO大鼠情况.取两组大鼠膀胱和脊髓背根神经节组织通过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检测TRPV1的表达情况;通过膀胱逼尿肌离体肌条实验检测逼尿肌收缩性能变化以及对TRPV1激动剂(辣椒素)的反应.结果 40只大鼠接受膀胱出口部分结扎,其中26只出现DO(为DO组).在膀胱中,TRPV1受体主要表达于黏膜下层神经纤维末梢,而膀胱上皮未见明显的TRPV1表达.离体肌条实验中,DO组肌条收缩的振幅(0.69±0.11)g明显高于对照组(0.26±0.05)g,收缩频率(8.75±0.54) Hz也高于对照组(5.91±0.59) Hz,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辣椒素可明显增加肌条收缩幅度而对频率无明显影响,该效果在DO组更加明显.DO组大鼠膀胱中TRPV1水平(0.36±0.03)明显高于对照组(0.18±0.02);DO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0.66±0.04)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41±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RPV1参与BOO诱导的DO的发生,可能通过直接增加膀胱传人纤维敏感性或间接增加逼尿肌内在收缩活性从而诱导逼尿肌不稳定性的发生.

  • 前列腺增生合并组织学炎症患者临床及尿动力学特征分析

    作者:庞然;高筱松;卢建新;李理;杨志强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BPH)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HP)患者的临床及尿动力学特征。方法:将189例BPH接受经尿道逆行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的患者,依据病理诊断分为单纯BPH组和BPH合并HP组,在匹配年龄、体重指数和前列腺体积后,每组38例;比较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大尿流率、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大逼尿肌压力和大尿道压力等尿动力学指标,以及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与单纯BPH组相比,BPH合并HP组具有更高的IPSS总分和IPSS储尿期评分(P<0.05),较小的大膀胱容量(P<0.001)和更高的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发生率(P<0.05)。结论:合并HP会加重BPH患者的储尿期症状,导致尿动力学中大膀胱容量的降低和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发生。

  • 钩藤碱治疗骶上脊髓损伤致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仁杰;姜华茂;何春秀

    目的:探讨钩藤碱对骶上脊髓损伤( SSCI )致神经源性膀胱大鼠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30只( 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做任何手术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治疗组注射钩藤碱(5 mg/kg )。对照组10只大鼠全部存活,模型组8只造模成功,治疗组8只造模成功。4周后,大鼠膀胱行尿动力学检测,离体逼尿肌条电生理学指标检测,膀胱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kit蛋白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Cajal间质细胞( ICC)数量变化,实时荧光PCR检测ICC中T型钙通道蛋白亚型α1G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膀胱大容量增大(q=8.251, P<0.05),膀胱漏尿点压(q=3.764, P<0.05)和膀胱充盈压均减小(q=5.687, P<0.05),逼尿肌收缩频率降低(q=9.661, P<0.05),小张力增大(q=5.217, P<0.05), c -kit 蛋白表达降低(q=13.688, P<0.05), ICC 数量减少(q=7.060, P<0.05),α1G基因表达量降低(q=8.762,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切片下观察到治疗组逼尿肌无断裂,肌间隙增宽减少。结论钩藤碱通过减少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ICC数量,抑制ICC T型钙通道蛋白亚型α1G基因的表达来抑制ICC起搏兴奋活性,从而减轻逼尿肌的过度亢进,使逼尿肌兴奋性趋于正常。

  • 尿动力学判定的逼尿肌过度活动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中的意义

    作者:李宁;薛东炜;刘屹立;王平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判定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O)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91例女性OAB患者,均行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自由尿流率检查和压力流率测定(PFS).以PFS过程中出现DO为标准,将患者分为DO组和单纯OAB组.比较2组的年龄、OABSS和尿动力学参数.结果 DO组的年龄[(49.7±18.4)岁]与单纯OAB组[(48.5±17.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初始尿意容量及膀胱测压容量明显低于单纯OAB组(P<0.01),分别为[(67.4±36.8)vs(91.8±41.2)] mL及[(108.1±45.3) vs (254.2±97.1)] mL,同时OABSS( 10.9±4.1)、夜间排尿次数评分(2.1±0.8)、尿急评分(3.9±0.9)及急迫性尿失禁评分(3.5±1.6)明显高于单纯OAB组的8.2±5.3、1.3±0.6、3.1±0.7及2.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O的出现,会导致OAB症状的加重,主要表现为夜尿、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增加,以及尿急症状的加重,但仍需要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证实.

  • 逼尿肌过度活动对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夜间排尿、尿急及尿失禁严重程度的影响

    作者:屈伟;郑红岗;问永永

    目的 探讨逼尿肌过度活动对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夜间排尿、尿急及尿失禁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女性OAB共150例,均行尿动力学指标检测;其中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共93例,设为观察组;未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共57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大自由尿流率(Qmax)、平均自由尿流率(Qmean)、残余尿量(PRV)、膀胱测压容积、初始尿意容量、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和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及OAB评分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膀胱测压容积和初始尿意容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Qmax、Qmean、PRV、Pdetmax及PdetQmax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夜间排尿频率评分、尿急评分、急迫性尿失禁评分及OAB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者白天排尿频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OAB患者合并逼尿肌过度活动可加重夜尿、尿急及尿失禁等临床症状;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尿动力学指标检测,以早期发现并给予有效干预.

  • 舍尼亭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BPH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临床研究

    作者:甘伟;张少峰;贾洪涛;谢胜;罗茂华;李云飞

    目的:评价舍尼亭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联合应用舍尼亭(4 mg,1次/d)及可多华(4 mg,1次/d);B组单独使用可多华,治疗时间为12周,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平均24 h排尿次数、IPSS及QOL评分、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及尿潴留次数.结果:治疗后A组平均24 h排尿次数、IPSS及QOL评分改善较B组明显[(3.9±1.25 vs 2.6±1.37)、(4.4±1.27 vs 2.2±0.91)、(1.8±1.04)its(0.5±0.26),P均<0.05];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变化两组没有明显差异,两组病例均未发生尿潴留.结论:舍尼亭联合α受体阻滞剂能有效缓解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的排尿困难及尿频、尿急等症状,联合用药后未发现舍尼亭对患者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的影响,不增加急性尿潴留的发生率.

  • 伴有尿动力学判定的逼尿肌过度活动对于BPH的意义

    作者:李宁;李子政;史鹏丽;薛东炜;刘屹立;王平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征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伴有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urge incontinence,UI)[1];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DO为OAB的常见原因,50% ~ 70%的OAB患者由此引起症状[2].45%~50%的男性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患者存在DO[3],而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为老年男性引起BOO的主要原因[4],大于60岁的男性发病率大于70%,故本研究探讨DO的出现对于男性BPH患者症状、尿动力学参数和膀胱形态学的意义.

  •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逼尿肌中转化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韩增篪;徐忠华;刘犇;阎磊;周尊林;陈修德;刘海南;刘照旭;范医东;郑宝钟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造成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la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后膀胱逼尿肌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变化.方法:BPH患者54例,分为逼尿肌稳定组(33例)和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组(21例).对照组15例为同期在我院因膀胱癌施行开放手术的男性患者,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各组逼尿肌中TGF-β的表达.结果:BPH患者包括逼尿肌稳定组与DO组TGF-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对照组、逼尿肌稳定组、DO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PH造成BOO后逼尿肌中TGF-β的表达明显增高,这种变化可能与BOO后膀胱逼尿肌纤维化及DO相关.

  • 大鼠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与内脏高敏感的关系

    作者:刘铭;张念昭;马林;徐祗顺;陈军

    目的 探讨大鼠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DO)与内脏高敏感(VH)的关系.方法 将36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VH组和对照组,各18只.WH组采用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方法建立VH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2周后行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检测是否造模成功.对两组大鼠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明确是否有DO发生.结果 VH组12只(67%)大鼠出现DO,对照组未见DO.VH组大鼠DO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H合并DO大鼠、对照组大鼠膀胱容量分别为(0.621 ±0.185)、(0.265±0.052) mL,排尿反射压分别为(50.4±7.0)、(43.6±5.5) cmH2O,膀胱重量分别为(0.181 ±0.034)、(0.112 ±0.021)g.与对照组相比,VH合并DO大鼠膀胱容量、排尿反射压和膀胱重量均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VH参与了DO的发生.

  • 逼尿肌过度活动对BPH患者膀胱排空的影响及其原因和意义的探讨

    作者:刘可;王惠君;李汉忠

    目的:研究逼尿肌过度活动(DO)对BPH患者膀胱排空能力的影响,探讨该影响的原因及意义.方法:选取70例BPH病例,按尿流动力学结果有无DO分为两组,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无DO组剩余尿量(PVR)、大尿流率(Qmax)分别为194.38(±205.830)ml、5.94(±3.692)ml/min;有DO组分别为96.00(±103.120)ml、8.19(±3.704)ml/min,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并发上尿路积水者共5例,占7.1%,并发上尿路积水者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已出现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DU)者15例,占21.4%,有DO者从下尿路症状(LUTS)出现进展至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的病程明显长于无DO者(P<0.05).结论:BPH患者中有DO者与无DO者相比,剩余尿量少、大尿流率高.DO的存在并不增大上尿路受损风险.推测DO可能是逼尿肌代偿性增厚以外的另一种代偿机制,它增大膀胱排空能力,还可能通过减少排尿时逼尿肌能量消耗来延缓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的发生.

  • 膀胱过度活动症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浩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被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定义为尿急,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通常伴有尿频和夜尿增多,且需排除感染及其他明确病理存在的一种综合征.有研究称OAB患病率高达17%,>75岁年龄组发病率为30%~40%.其治疗包括行为学治疗、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和手术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抗毒蕈碱类药物是目前OAB治疗的一线药物,主要包括黄酮哌酯、奥昔布宁、丙哌维林、托特罗定..本文对药物治疗OAB的疗效、耐受性、安全性及患者生存质量做一综述.

  • 良性前列腺增生并发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尿动力学诊断的临床观察

    作者:韦艳梅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发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尿动力学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百色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符合良性前列腺症状的患者130例进行分组,分为BPH组73例和BPH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组57例,再根据充盈期内测定膀胱压力时是否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DO),分为BPH组33例、BPH合并DO组40例,BPH合并OAB有DO组27例、BPH合并OAB无DO组30例.结果:BPH合并OAB组年龄、前列腺体积较BPH组大,而BPH组合并OAB组初感容量、强烈尿感容量较BPH组低,较BPH组合并OAB组梗阻指数、逼尿肌收缩力减弱比例高.BPH合并DO组的大逼尿肌压为(39.12±30.11)cmH2O、DO持续时间(6.32±4.02)h明显低于BPH合并OAB伴DO组大逼尿肌压为(45.13±36.21)cmH2O、DO持续时间(7.14±4.12)h,BPH合并DO组的初次DO膀胱容量(136.23±42.31)mL明显高于BPH合并OAB伴DO组的初次DO膀胱容量(130.11±33.25)mL.结论:分析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并发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尿动力学对临床诊治有着重要的价值.

  • 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逼尿肌过度活动尿动力学判定

    作者:马光;徐辉;马红亮;韩冰;刘英;王志勇

    目的 探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患者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O) 尿动力学的判定价值.方法 选择女性OAB 患者8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因肾结石住院,膀胱功能正常,无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的成年女性8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常规尿动力学与膀胱尿道同步测压检查,判定DO 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大尿流率(MFR) 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RUV) 、初始尿意容量(FDV) 、强烈排尿感容量(SDV) 、大膀胱压测定容量(MCC) 与膀胱顺应性(BC)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观察组的大尿道压(MUP) 与大尿道压合压(MUCP) 分别为(53. 22 ± 12. 98) 和(68. 29 ± 11. 59) cmH2 O,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 92 ± 14. 29) 和(77. 29 ± 11. 82) 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DO 发生率分别为38. 2% 和5. 6%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在观察组中,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DO 发生率与MUP、MUCP、MFR 呈现明显负相关性(P < 0. 05) ,与RUV、FDV、SDV、MCC 与BC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 < 0. 05) .结论 尿动力学常规检查与膀胱尿道同步测压对女性OAB 的诊治有指导意义,可反映患者的DO 状况,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神经源性膀胱伴输尿管反流的尿动力学研究

    作者:何翔飞;建国;吴军卫;李云龙;冯锦锦;闫少华;张艳

    目的:探讨有输尿管反流的神经源性膀胱(NB)患儿有或没有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的尿动力学差异,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就诊并经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的NB患儿110例,男63例,女47例,年龄4~12岁,平均7.5岁。按照充盈期有无DO,将其分为DO组(n =32)与无DO组(n =78)。观察记录两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灌注量、逼尿肌压并计算发生反流时的膀胱顺应性;记录两组充盈结束时大膀胱测压容量、大逼尿肌压并计算充盈期膀胱顺应性,按照反流级别将其分为轻度反流(Ⅰ~Ⅱ度),重度反流(Ⅲ~Ⅴ度),分析两组的反流侧别及反流程度有无差异。结果:DO 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07.5±21.3) mL 和(5.6±1.8)mL/cmH2O,无DO 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24.7±35.6) mL、(6.7±2.3)mL/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逼尿肌压分别为(21.7±8.3) cmH2O、(19.6±9.2) 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 组充盈结束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98.7±36.5) mL、(5.8±1.9) mL/cmH2O,与无DO 组充盈结束时的膀胱容量(223.8±40.2) mL与顺应性(6.5±1.4) mL/cmH2O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尿动力学检查结束时逼尿肌压分别为(35.8±7.1) cmH2O、(36.3±8.5)cmH2O,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DO组单侧反流20例(63%),双侧返流12例(37%),无DO组单侧返流31例(40%),双侧返流47例(60%),两组的反流程度均较严重。结论:膀胱容量小,膀胱顺应性差是有输尿管反流的NB患儿伴发DO时的尿动力学特征。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三磷酸肌醇对大鼠逼尿肌细胞内钙的影响

    作者:王军;宋波;金锡御;熊恩庆

    目的 探讨IP3/Ca2+信号转导过程与逼尿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的关系.方法 建立逼尿肌过度活动大鼠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原代培养的逼尿肌稳定及逼尿肌过度活动大鼠逼尿肌培养细胞内钙荧光强度的变化以及10-5 mol/L IP3及其抑制剂肝素影响逼尿肌稳定大鼠逼尿肌培养细胞后细胞内钙荧光强度在有钙液及无钙液中的变化.结果 逼尿肌过度活动鼠逼尿肌培养细胞内钙荧光强度较逼尿肌稳定鼠显著增强(P<0.01),经10-5 mol/LIP3处理后,逼尿肌稳定大鼠逼尿肌培养细胞内钙荧光强度较处理前显著增强(P<0.01),且有钙液中细胞内钙荧光强度显著高于无钙液中细胞(P<0.01).肝素能显著抑制由IP3引起的逼尿肌培养细胞内钙荧光强度的增强.结论 由IP3激活引起的逼尿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可能是逼尿肌过度活动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