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抗凝剂对糖尿病房颤患者中风的预防作用

    作者:艾玛;王环君;欧阳俊

    房颤是发生缺血性中风和全身性栓塞的一个危险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更高.新的CHA2DS2VASc风险分级评分被认为能把低危患者与中危、高危患者区别开来,后两者口服抗凝剂能从中获益.除了传统的维生素K拮抗剂和阿司匹林,一类无需强调凝血功能监测的新型抗凝剂近些年来已经出现.本文旨在评估临床试验中有房颤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这类新型抗凝药或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在临床收益和安全性上的差异及其可能的潜在影响.

  • APTT指导普通肝素抗凝的疗效影响因素

    作者:罗华;梁瑛

    临床上常用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监测来指导肝素抗凝,抗凝疗效(一般以再栓率、出血率衡量)与肝素及APTT都有关联.肝素制剂、APTT反应盒组成、检测方法、抗凝方法及个体差异和所患疾病的不同,且合并使用其它抗凝药如华法令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肝素抗凝效果.临床上还通过统计学方法来估测肝素水平与APTT的线性关系及评估以上因素影响抗凝的程度.

  •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胰腺炎的影响

    作者:袁楚明;陈世勇;李奕琏;吴武忠;许百洁;张翔

    目的 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2年至2008年住院治疗的98例AP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抗凝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58例).治疗组包括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5例和轻症急性胰腺炎(MAP)25例;对照组包括SAP19例和MAP 39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3 000 U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持续2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平均住院天数,以及治疗组的出凝血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中SAP患者治疗后7 d的APACHEⅡ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住院天数分别为9.9±4.9、20%、13.3%和(20.6±10.4)d;对照组SAP患者分别为12.2±4.8、42.1%、47.4%和(28.2±12.5)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和对照组的MAP患者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前后出凝血指标变化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能降低sAP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不引起出血并发症,建议早期应用.

  • 抗凝药在射频消融房颤后预防肺栓塞的应用进展

    作者:宋瑞;阙静

    射频消融已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某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上得到广泛应用,肺栓塞是射频消融术后严重和潜在致命的并发症.抗凝治疗对于肺栓塞非常重要,目前各种各样的新型抗凝药物不断出现,现就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和低分子肝素在射频消融术房颤后预防肺栓塞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中国澳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栓塞及抗凝治疗临床调查

    作者:陈若菡;穆岱明;林如波;叶文辉;Jose Lim;招漫玲;Kyisoe;Mario Evor;陈柯萍

    目的:通过对仁伯爵综合医院就诊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数据的分析,揭示中国澳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
      方法:纳入2014-01至2014-12期间共472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73.4±10.9)岁,女性197例(41.7%),年龄≥75岁的患者244例(51.7%)。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特征及抗栓治疗,并计算CHA2DS2-VASc评分,评分≥2分为卒中高危;计算HAS-BLED评分,评分≥3分为出血高危。
      结果:472例患者的平均CHA2DS2-VASc评分为(3.4±1.8)分,CHA2DS2-VASc≥2分的患者有389例(82.4%);平均HAS-BLED评分为(1.96±1.03)分,HAS-BLED评分≥3分的患者有132例(28.0%)。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184例(38.9%),华法林101例(21.6%),新型口服抗凝药物156例(33.8%);同时接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患者22例(4.6%);未用任何抗栓治疗的患者53例(11.2%)。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率高,215例(55.3%)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新型抗凝药物应用比例超过华法林。
      结论:中国澳门地区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超过80%的患者CHA2DS2-VASc评分≥2分,多数患者依据卒中危险评分进行抗凝治疗,55.3%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应用超过华法林。

  •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左心室心尖部血栓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秀芬;葛振嵘;帕尔哈提·吐尔逊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左心室心尖部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1例左心室心尖部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n=16例)患者初始治疗与低分子肝素合用,剂量2.5~3 mg,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2.0~3.0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维持华法林治疗,3天监测1次INR,共3次, INR稳定在2.0~3.0,以后每2周监测1次INR;利伐沙班组(n=15例)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剂10 mg,2次/d。随访时间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消失时间、治疗期间新发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血栓大小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华法林组比较,利伐沙班组的血栓消失时间缩短[(60.00±5.50)d vs (71.00±8.50)d,P<0.01];两组的新发血栓栓塞事件(脑栓塞、体循环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事件多于利伐沙班组,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左心室心尖部血栓利伐沙班较华法林起效更快,不增加出血风险。

  • 抗凝对右心导管操作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作者:匡晓晖;张曦;高晓龙;王礼琳;丁立群;张进;向虹;彭亚婷;高田;毛富刚;范洁

    目的:探索右心导管操作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抗凝治疗的作用.方法:连续选择2015-01至2016-05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和(或)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患者171例,将在静脉系统可完成手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随机分为抗凝组87例及非抗凝组84例.术后24~48 h行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比较二组间DVT发生率.结果:171例患者均为阵发性室上速患者,13例患者(抗凝组9例,非抗凝组4例)未完成术后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而排除,共有158例患者完成术后检查及随访.抗凝组78例中有7例(8.97%)发生DVT;非抗凝组80例中有41例(51.3%)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8例发生DVT患者中有6例(12.5%)发生肌间静脉血栓,42例均为静脉穿刺点附近血栓.结论:右心导管操作术中未抗凝的患者DVT发生率较高,使用肝素抗凝可降低DVT发生率.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早期两种抗凝方案疗效Meta分析

    作者:艾克拜尔·安尼瓦尔;李俊红;木拉提·阿不都热合曼;阿布都乃比·麦麦提艾力

    目的 :评价妊娠全程使用低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抗凝方案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方案应用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妊娠期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2期)、PubMed、EMbase、CBM、清华同方(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VIP)数据库,搜集妊娠全程使用低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的方案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抗凝方案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06.由2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了12项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抗凝方案组相比,妊娠全程使用低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的抗凝方案组降低了瓣膜血栓发生率(OR=0.26,95%CI:0.13~0.54,P<0.001)及自然流产率(OR=1.99,95%CI:1.21~3.26,P=0.006),增加了胎儿畸形发生率(OR=3.39,95%CI:1.11~10.37,P=0.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产妇死亡率(OR=0.79,95%CI:0.24~2.58,P=0.70)、围产期出血发生率(OR=0.56,95%CI:0.27~1.18,P=0.13)及死胎发生率(OR=1.80,95%CI:0.94~3.44,P=0.07)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对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孕妇的抗凝治疗,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抗凝方案组相比,妊娠全程使用低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方案组明显降低了瓣膜血栓发生率和自然流产率,但是增加了胎儿畸形发生率,受纳入研究治疗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 我国县级医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抗凝药物应用情况及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孙博雅;武阳丰;孙艺红;李珅珅;李贤;李敏;张爱华;武弢;杜昕;孔灵芝;霍勇;胡大一;高润霖

    目的:本研究利用CPACS-3研究分析目前我国县级医院未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抗凝药物的应用情况,探讨在真实世界医疗环境中抗凝治疗与医疗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1-09至2014-06期间,我国15个省或自治区99家县级医院未接受介入治疗的ACS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注册研究。共计入选资料完整的患者12373例,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既往病史、病情特点、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应用情况、严重出血事件和院内死亡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抗凝治疗与医疗结局(院内死亡、严重出血事件及二者的联合终点)之间的关系,并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结果:12373例ACS患者中,接受抗凝治疗9985例(抗凝治疗组),未抗凝治疗组2388例。抗凝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中的应用率分别为92.7%(4237例/4570例)、90.8%(1639例/1805例)和68.5%(4109例/5998例)(P<0.01),且存在地区和性别差异(P均<0.01),无年龄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凝治疗可降低ACS患者53%的院内死亡风险[风险比(OR)=0.47;95%可信区间(CI):0.36~0.62]。其中,降低STEMI患者55%的院内死亡风险(OR=0.45;95% CI:0.32~0.64),降低NSTEMI患者58%的院内死亡风险(OR=0.42;95% CI:0.24~0.75),不降低UA患者院内死亡风险(P>0.05),不增加各类ACS患者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P>0.05)。结论:我国县级医院的日常医疗实践中,抗凝治疗在STEMI和NSTEMI患者中应用率较高且显著减少院内死亡;在UA患者中应用率较低,但未显著减少院内死亡;总体抗凝治疗安全性良好。

  • 急诊就诊患者的房颤特征及抗栓治疗现状--一项中国房颤前瞻性多中心登记研究

    作者:高鑫;张晗;杨艳敏;朱俊

    目的:中国房颤发病特点与西方国家不同,如风湿性心脏病是国内人群引起房颤的重要原因。目前已发表的国人房颤的临床特征,尤其是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现状的登记性研究还并不多。
      方法:共有19个中心参加共入选来急诊室的连续性的患者,均有心房颤动或扑动的记录。数据收集包括直接询问患者,取自医疗文书及必要时和主管医生交流。主要分析是比较瓣膜病房颤和非瓣膜病房颤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合并临床情况。治疗方面的分析包括比较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和口服抗凝药的使用。

  • 肺栓塞溶栓与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出血风险对比研究

    作者:刘心甜;刘成伟;吴明祥;张治平;杨遇春;许志勇

    目的 比较溶栓与抗凝治疗对解剖学大面积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和出血风险有无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解剖学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患者共68例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普通肝素治疗2d,其中41例给予50 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溶栓组),余27例仅用肝素治疗(抗凝组),2d后复查64排CT,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秩和检验分别比较溶栓与抗凝的疗效和出血风险差异.结果 溶栓组患者与抗凝组比较年龄[(62.0±10.7)岁比(67.8±9.3)岁,P=0.026]、高血压[39.0%(16/41)比70.4%(19/27),P=0.011]、冠心病[14.6% (6/41)比37.0%(10/27),P=0.033]、心房颤动[2.4%(1/41)比22.2%(6/27),P=0.013]、不吸氧时指脉氧饱和度[(91.1%±4.0%)比(93.8%±2.8%),P<0.001]均低于抗凝组;溶栓组患者就诊时心率[(91.5±15.9)次/min比(73.2 +13.0)次/min,P<0.001]、D-二聚体[5.0(3.4,7.2) μg/ml比3.3(1.7,5.4) μg/ml,P=0.016]、V1~V4导联T波倒置比例[61.0% (25/41)比14.8% (4/27),P<0.001]均高于抗凝组.溶栓组治疗有效率为85.4%(35/41),抗凝组为59.3%(16/27),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上述混杂因素后,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6.423,P=0.015).在出血并发症上溶栓与抗凝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结论 采用50 mg rtPA溶栓治疗解剖学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效果良好,优于抗凝治疗,且不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 口服抗凝药物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英明;杨晔;李田昌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我国拥有心房颤动患者超过800万.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的严重并发症,与年龄和血压匹配的对照人群相比,无潜在瓣膜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可能性是对照人群的5倍以上,有瓣膜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可能性是对照人群的17倍.

  • 围术期抗凝治疗致起搏器囊袋出血一例并文献回顾

    作者:原源;李晓玉;安学志;张萍

    随着起搏器治疗的广泛开展及起搏器功能的日趋完善,其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接受人群也日益壮大,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血栓事件的高风险患者,围术期继续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可能增加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而如果停用上述药物,又可能导致严重的血栓事件.围术期能否应用这些药物、如何合理选择用药方案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临床共识.介于此,笔者介绍1例起搏器植入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致囊袋出血的病例,并就起搏器植入围术期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问题进行文献回顾.

  • 新型抗栓药的临床应用

    作者:崔炜;耿雪

    抗栓治疗是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和静脉性血栓疾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血栓形成的过程包括止血和凝血两大系统的激活和启动,因此抗栓治疗必须针对这两个系统,应包括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由于止血过程和凝血过程是同时启动的,且二者相互影响,故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 肺血栓栓塞症溶栓与抗凝治疗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秦志强;王辰

    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肺血栓栓塞症(PTE)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1966~2003年5月MEDLINE光盘数据库和1978~2003年5月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检索以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为研究对象、比较溶栓治疗与抗凝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对RCT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2项RCT 884例患者入选.与抗凝治疗比较,溶栓治疗降低PTE病死率和复发率的合并比数比(OR)分别是0.975(95%可信限为0.504 ~1.886)和0.653(95%可信限为0.378~1.127),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增加出血并发症的OR为2.461(95%可信限为1.636~3.702,P<0.01).结论与抗凝治疗比较,溶栓治疗不能进一步降低PTE病死率和复发率,且并发出血率较高.

  • 某干休所高龄冠心病和房颤患者抗栓治疗情况调查

    作者:秦留安;席少枝;王绪云;刘佳;刘军;尹彤

    目的 分析某军队干休所高龄冠心病(CHD)和心房颤动(AF)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募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生活于某军队干休所的高龄(≥80岁)患者190例,男性167例,女性23例,年龄81~98(87.8 ±3.6)岁,通过收集临床病历资料,了解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房颤患者抗栓治疗情况.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90例患者中CHD患者占41.05%(78/190),AF患者占14.74%(28/190),AF合并CHD患者占4.21%(8/190).CHD患者中91.02%(71/78)接受了抗栓治疗,其中69.23%(54/78)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17.95%(14/78)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1.28%(1/78)患者使用华法林治疗,2.56%(2/78)患者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8.97%(7/78)患者未使用任何抗栓药物,无1例患者使用新型强效抗血小板药替格瑞洛.AF患者中28.57%(8/28)接受抗凝治疗,其中21.43%(6/28)使用华法林,7.14%(2/28)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60.71%(17/28)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其中21.43%(6/28)患者接受DAPT方案,7.14%(2/28)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32.14%(9/28)患者使用阿司匹林.10.71%(3/28)患者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8例AF合并CHD患者中,2例使用华法林或肝素联合DAPT方案,4例使用DAPT方案,2例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3组不同冠心病类型患者抗栓治疗比较结果表明,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中单用阿司匹林者占25.00%(9/36),明显高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年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PCI术后1年患者中使用DAPT 方案占92.86%(26/28),明显高于SCAD和ACS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尽管军队干休所医疗条件好,高龄CHD和AF患者抗栓治疗仍不够规范,新型口服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应用经验不足.

  • 使用依诺肝素48 h行冠脉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邢云利;贾三庆;王雷

    目的 低分子量肝素(LMWH)可以有效取代普通肝素(UH)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治疗.然而,这些患者行冠脉造影(CAG)的佳抗凝策略尚不明了.国外有关LMWH在冠脉造影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皮下应用低分子肝素至少48h(≥4次)冠脉造影,术中不追加抗凝剂是安全有效的,但此方案不一定适合我国.我科室曾沿用此法人选176例ACS患者,结果显示CAG前肝素抗-X a因子活性(0.808±0.265)IU/ml,93.2%的患者抗-X a活性>0.5 IU/ml.本研究扩大样本量,试图进一步评价LMWH在心导管室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索适合国人的心导管检查抗凝策略.方法 与结果人选278例ACS患者.所有患者按照1 mg(100 IU)/kg每隔12 h(7 am~7 pm)皮下注射依诺肝素(克赛),在接受至少48 h(≥4次)的LMWH后进行导管检查.末次注射(7 am)距离冠脉造影不超过8 h(3 pm之前).穿刺前(≈末次注射的3~5 h内)取血测定抗-X a活性.如病情需要,可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中追加普通肝素5000 IU.结果 显示冠脉造影前肝素抗-X a活性为(0.745±0.304)IU/ml,79.7%的患者抗-X a活性>0.5 IU/ml,5.4%抗-X a活性>1.2 IU/ml.1例在造影过程中,另3例在PCI中出现血栓,无严重出血事件.结论 皮下注射依诺肝素至少48h行冠脉造影抗凝强度偏低,可能需要寻找新的抗凝方案.

  • 心房颤动患者植入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术后肾梗死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黄樱硕;孙颖;邢云利;王翠英;黄蔚;李清清;吴永全;马清

    1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老年女性因室性心动过速(VT)而植入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围术期为避免出血风险,未予抗凝治疗,术后7d出现发热、腹痛,完善检查后诊断为肾梗死,立即开始规律抗凝治疗。目前针对AF患者植入心脏节律装置(CRD)围术期不同抗凝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有争议。AF患者合并肾梗死相对少见,且该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该病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1)对于卒中高危的AF患者,在植入CRD的围术期,抗凝治疗是必要的,但是采用何种抗凝策略尚有争议;(2)对于卒中高危的AF患者,在无抗凝的情况下,出现急腹症等表现时,应考虑腹腔脏器急性栓塞梗死的可能性。

  • 磺达肝癸钠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围术期的抗凝疗效观察

    作者:刘婧;王祖禄;梁延春;杨桂棠;李世倍;于海波;韩雅玲

    目的 评估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用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对华法林的起效时间有无影响及在局部注射部位瘀斑的形成是否优于依诺肝素及达肝素.方法 将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患者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24例,达肝素组20例及磺达肝癸钠组50人.消融术前皮下注射依诺肝素、达肝素或磺达肝癸钠5~10d,消融术后皮下注射至少3~5d(同时应用华法林治疗),待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上升至1.8~2.0时停用.结果 (1)三组患者基线特征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三组疗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依诺肝素组、达肝素组、磺达肝癸钠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24、0/20、1/50人,比较三组血栓栓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3)三组药物在华法林INR不同的达标时间例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注射部位瘀斑情况比较:用药7天时,磺达肝癸钠注射部位皮下瘀斑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磺达肝癸钠组、依诺肝素组、达肝素组无瘀斑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66,0.21,0.15,P<0.05),瘀斑长径明显减小(磺达肝癸钠组、依诺肝素组、达肝素组瘀斑长径分别为:0.7,2.3,3.3 cm,P<0.05),且优于依诺肝素及达肝素.结论 与依诺肝素和达肝素组相比,磺达肝癸钠用于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未增加严重出血及血栓栓塞,也不影响INR的达标时间,但可以减少注射部位皮下瘀斑的发生率和范围.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抗栓治疗

    作者:刘欣;李小刚;毕齐;吴昊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皮PCI术后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前抗凝及院内抗栓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1日~2014年4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3例,其中已行PCI患者88例(支架组),未行PCI患者325例(对照组),对比2组危险因素、合并疾病、CHA2DS2-VSc、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估、入院前抗凝及住院期间抗栓治疗情况.支架组按住院期间是否抗凝治疗又分为抗凝组28例,非抗凝组60例,再对2组进行相同分析.结果 支架组CHA2DS2-VSc、入院前抗凝(服用华法林)、双联抗血小板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入院后抗凝增加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1.4% vs 24.9%,P=0.006).抗凝组单抗血小板和双联抗血小板比例明显低于非抗凝组(10.7% vs41.7%,P=0.040;0 vs 48.3%,P=0.000).结论 PCI术后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前和住院期间总体抗凝治疗比例较低.

744 条记录 3/38 页 « 12345678...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