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辅助空肠营养管置管术:新的简单空肠造口术
临床营养支持工作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很多大医院建立了临床营养支持中心.由临床营养支持中心专职医生开展临床营养支持工作.但在开展临床营养支持工作中,有时候必须有外科医师参加,特别是开展肠内营养支持工作.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笔者借用腹腔镜技术,为6例需要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行微创空肠营养管置管术.
-
微视频联合情境体验健康教育方案在空肠造瘘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视频联合情境体验的健康教育方案在携带空肠造瘘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75例食管癌术后留置空肠造瘘管患者的主要照顾家属,在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微视频联合情境体验的健康教育方案.患者携管出院后,在实施常规延续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移动终端信息交流工具.结果 干预后75例患者居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5/75),明显低于干预前的23.1%(1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视频联合情境体验的健康教育方案,配合使用移动终端信息交流工具,能有效降低空肠造瘘携管出院后延续护理期间居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
穿刺导管空肠造口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经过重大手术以后,如何通过肠内营养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安全接受辅助放、化疗。方法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40例(EN组)食管癌患者采取了针刺导管空肠造口(FKJ)模式的营养支持,并设立40例对照组。入组患者符合下述条件:(1)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疾病病程有可比较性;(2)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3)EN组术后FKJ提供肠内营养≥2个月;(4)随访时间≥6个月。EN组术后带管出院,居家自行给以瑞代1000 ml/d,持续≥2个月。对照组术前及出院后均不提供肠内、外商品营养制剂。结果术后3个月EN组患者体重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但6个月时各项指标有所接近。EN组NK细胞、IgM和IgG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EN组完成辅助治疗的患者比例为89.65%,对照组为75%。后续治疗中EN组肺炎3例,腹泻7例;对照组肺炎4例,腹泻2例。结论 FKJ管道可以有效地长期的提高患者机体的营养状态,对顺利接受术后的各种辅助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
小肠内固定空肠造口术治疗和预防粘连性肠梗阻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1-01/2004-01 31例术中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或术后极有可能再次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而行小肠内固定空肠造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和肠瘘发生,术后有6例发生切口感染.其中28例患者随访了6mo到3 a,均无肠梗阻复发.结论:小肠内固定空肠造口术是治疗和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段,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
肠内营养的管饲技术
1喂养管的放置放置一条合适的喂养管至患者胃肠道内是施行管饲营养的前提.喂养管可放于胃内、十二指肠或空肠内[1].
-
鼻空肠置管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老年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经鼻空肠置管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术后长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改善老年患者营养状况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老年科住院的老年吞咽障碍患者65例,数字抽签分为鼻空肠组35例和PEG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学指标、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置管后上臂围、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置管前升高(均P>0.05);两组鼻空肠组、PEG组患者置管后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均较置管前改善,分别为(3.72±0.91)分比(1.90±0.61)分(t=7.24,P<0.01)、(3.52±1.23)分比(2.02±0.53)分(t=4.17,P<0.01);术后3个月NRS2002评分两组分别为(1.89±0.65)分、(1.91±0.62)分较术后1个月进一步改善(t值分别为5.21、4.40,均P<0.01);鼻空肠组和PE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鼻空肠组和PEG组置管后CD3+,CD4+,CD8+,CD4 +/CD8+及IgA,IgG,IgM指标较置管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G组置管后1个月和3个月的感染发生率均较鼻空肠组高(P<0.05);鼻空肠组置管后1个月和3个月的腹泻发生率均较PEG组高(P<0.05);两组死亡原因及病死率相似.结论 鼻空肠组和PEG组均能改善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于营养途径的选择需个体化.
-
湿润烧伤膏口服治愈食管-胃吻合瘘一例报告
患者韩某,男性,60岁,农民,系河北省冀州市人,因进食下咽不顺伴梗噎两个月于2001年11月2日就诊.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确诊为贲门癌.2001年11月9日在全麻下行贲门癌切除、主动脉弓下食管-胃端则吻合术,术中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低分化腺癌,胃小弯淋巴腺及胃左动脉旁淋巴腺转移.术后3天,胸透检查,胸腔未见积液,术后第5天病人体温升至38.9℃,X线胸透提示:左侧胸腔积液,随即于左锁骨中线第3肋间抽出淡黄色腥臭液体,诊断:胃-食管吻合口瘘,并于该处行胸腔闭式引流,同时在局麻下行空肠造口术.
-
免气腹单孔腹腔镜辅助空肠造口术
2010年3月~2011年12月行免气腹单孔腹腔镜辅助空肠造口术3例.全麻后,在脐与剑突中点,向下做正中切口,切口长4 cm,进腹,置切口保护圈,安装腹壁悬吊装置,提起腹壁,建立腔镜操作空间.从切口置入10 mm腹腔镜,进行腹腔探查.用肠钳将横结肠向上牵拉,显露屈氏韧带,找到空肠的起始部.在距屈氏韧带40 cm处,将空肠肠襻从切口处拖出体外,按常规方法做空肠造口术.在脐与剑突连线中下1/4的左侧6 cm,将造口管引出体外.术中未发生出血和肠管损伤.术后无腹痛、出血、肠漏、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第2天开始行肠内营养,营养液输注通畅,没有外漏,病人耐受良好.术后第8天拆线,切口愈合好.我们认为腔镜空肠造口术是一种安全、易行的微创空肠造口方法.
-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治疗恶性肿瘤术后胃排空障碍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PEJ)行胃引流以及空肠内营养支持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恶性肿瘤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患者10例,采用拖出法施行PEJ,术后通过PEJ的胃引流管进行胃内减压,通过PEJ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10例PEJ均操作成功,未发生出血、窒息、腹膜炎、瘘等严重并发症,仅发生空肠营养管尖端易位1例次,切口处少量渗液感染1例次,均成功处理.PEJ术后平均(23.1±9.3)d胃动力恢复,可夹闭胃引流管.术后1~2 d均可以通过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术后平均(6.3±2.8)d摆脱肠外营养支持.术后平均(41.4±10.8)d拔除PEJ管,体重较术前增加(3.5±1.8)kg,恢复经口饮食.结论PEJ既可以进行胃减压,又可以进行空肠营养,可应用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
-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造口及十二指肠造口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造口及十二指肠造口的技术操作及适应证.方法2001年5月-2004年4月间,共行120例经皮内镜下胃肠造口,其中75例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42例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PEJ),2例经皮内镜下十二指肠造口(PED),1例直接法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DPEJ).操作均采用经典经腹壁拉出法技术.结果采用上述方法共行长期肠内营养88例;胃肠减压25例;肠内营养联合胆汁回输5例;围手术期应用PEG 2例,术前行胃肠减压,术后行长期肠内营养.PEG操作时间平均(9±4) min,PEJ平均(17±6) min,DPEJ为20 min,2例PED分别为10和12 min.技术成功率98.4%(120/122).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8%(1/120),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为7.5%(9/120).结论经皮内镜下胃肠造口操作简便、有效,并发症少.
-
经左胸空肠造口术在高龄低位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高龄低位食管癌患者经左胸空肠造口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2例年龄≥70岁的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经左胸完成食管癌根治术后,再经左胸完成空肠造口术,在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空肠管饲肠内营养.结果 在肠内营养期间,患者无肠梗阻、肠内营养液腹腔内渗漏、局部或腹壁内脓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8天患者体质指数为(20.89±2.26) kg/m2,血清白蛋白为(32.69±2.87)g/L,血清前白蛋白为(0.106±0.067) g/L.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5例,痰细菌培养鲍曼不动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葡萄球菌3例(2例并发葡萄球菌脓胸),经治疗均痊愈出院.全部患者无吻合口瘘发生.结论 高龄食管癌患者经左胸空肠造口术是安全可行的,也是可选择的肠内营养置管方法之一.
-
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评估空肠穿刺置管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04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营养支持及生活质量资料.所有调查资料均来自前瞻性维持的胃癌数据库.比较空肠置管组与未置管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生活质量评分及术后辅助化疗疗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评分(P =0.154)、躯体功能评分(P =0.321)、角色功能评分(P=0.492)和疲劳症状评分(P =0.8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与未置管组比较,空肠置管组患者均具有较高的总体健康状况评分(P<0.001,P=0.038)、躯体功能评分(P =0.004,P=0.005)、角色功能评分(P=0.002,P=0.038)及较低的疲劳症状评分(P=0.020,P=0.043).结论 术中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可改善胃癌患者手术生活质量.
-
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肠造口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肠造口的经验,探讨内窥镜置管的技术操作及其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7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成功实施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肠造口术的5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了置管的种类、目的 、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结果 578例患者中,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PEG) 247例,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空肠造口(PEGJ ) 293例,经皮内窥镜引导下十二指肠造口(PED) 4例,直接法经皮内窥镜引导下空肠造口(DPEJ) 4例,经皮内窥镜引导下结肠造口(PEC) 4例,PEG/J联合食管支架26例.其中,肠内营养329例,减压同时联合肠内营养133例,胃肠减压103例,肠内营养联合胆汁回输5例,围手术期应用4例,顺行灌肠4例.PEG平均操作时间为(7.5±1.9)min,PEGJ 为(17.7±4.2)min,DPEJ为( 14.8±2.1)min,PED为(12.3±2.5)min,PEC为(11.3±2.6)min,PEG/J联合支架为(30.2±5.2)min.技术成功率为98.0%(578/ 59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04%(6/578),轻微并发症发生率6.23%(36/578),平均留置时间(168.37±198.64)d.结论 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肠造口术操作简便、有效、并发症少,易于护理、患者耐受良好、易于接受、可长期带管,适用于肠内营养支持、胃肠减压、胆汁回输、围手术期应用等.
-
远端胃癌BillrothⅡ式术后胃肠功能快速康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远端胃癌BillrothⅡ式术后快速康复的临床新策略-不禁水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远端胃癌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1经鼻放置胃肠减压管及鼻肠营养管组(传统组)和2空肠造口置胃管及肠内营养管术后不禁水组(创新组),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咽喉疼痛、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和十二指肠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创新组与传统组比较,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显著提前(P<0.01),咽喉疼痛、恶心呕吐等胃管刺激不适征明显减轻(P<0.01),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而其他指标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端胃癌毕Ⅱ式术后经空肠造口置胃管并且不禁水,安全可行,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
关键词: 胃肿瘤 空肠造口术 BillrothⅡ式 快速康复 -
空肠营养管置管方法研究进展
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重症患者,除病因治疗外,维持良好的营养支持是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1858年Busch首次报道肠内营养.目前肠内营养被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据报道,机体禁食1周以上即可发生肠黏膜萎缩和屏障功能受损,早期肠内营养对维持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避免肠道细菌移位、减少并发症等非常重要[1].目前空肠营养管置管国内报道有手术与非手术两种方法,手术方法即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及术中行空肠造口术;非手术方法包括常规法、X线透视法、超声引导和内镜引导法.现将空肠营养管置管方法综述如下.
-
经皮内镜胃-空肠造口肠内营养病人的护理
经皮内镜胃/空肠造口术(PEG/PEJ)自1980年应用于临床,主要替代手术胃、空肠造口,为建立长期肠内营养支持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途径.目前PEG在美国临床应用广泛,而我国多数医院尚未推广.PEG放置操作简便,便于护理,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本文总结了24例PEG病人的手术后护理.旨在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
经皮内镜下经胃空肠造口治疗危重患者6例分析
危重患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肠道营养支持,以利于有效地维持人体正常营养代谢和预防肠道内菌群失调及细菌移位,从而防止全身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以往,我们通过放置鼻饲胃管来解决胃肠营养,但长时间使用鼻饲胃管会造成患者鼻咽部黏膜糜烂和炎症,更为严重的是易发生吸人性肺炎甚至窒息.本文采用经皮内镜下经胃空肠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jejunostomy,PEGJ)为6例危重患者建立胃减压和空肠营养途径,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费用的比较
目的从临床经济学角度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费用的差别,评价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7月至2001年6月间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临床资料,其中早期肠内营养(EEN)组11例,术后第1天开始EEN支持;肠外营养组(TPN)21例.结果术后平均住院日EEN组较TPN组为短(25.0天 vs 36.3天,P<0.01),且平均费用明显少于TPN组(28368元 vs 40494元,P<0.01).并发症发生率EEN组虽少于TPN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费用效果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提示EEN较TPN优越.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EEN支持可减少并发症,并有更好的费用效果比.
-
输入袢空肠两点造口双向置管在胃癌毕Ⅱ式吻合术后早期及化疗期间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胃癌毕Ⅱ式吻合+肠间吻合术后,经输入袢两点造口双向置管早期和化疗期间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3月至2f)08年2月收治的62例行胃癌毕Ⅱ式吻合+肠间吻合术病人,实验组28例术中行输入袢两点造口双向置管,对照组34例术中经鼻咽置入胃管和空肠营养管.术后48h内开始行肠内营养支持.实验组化疗病人化疗期间经空肠造口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及营养状况等,术后化疗病人观察营养和免疫指标等.结果 对照组排痰不利和睡眠不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7d的肠内营养,实验组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白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7,P<0.05;t=2.870,P<0.01).术后化疗期间,实验组病人的营养状态和免疫指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胃癌毕Ⅱ式吻合+肠间吻合术后经输入袢两点造口双向置管行早期和化疗期间肠内营养支持是可行的、安全的,有利于病人术后早期恢复.为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通道,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在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应用于胃癌患者术后产生胃排空障碍现象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3例胃癌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局部麻醉或基础麻醉的情况下均采用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术后予以胃减压以及肠内营养支持等干预措施。结果:23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9.23±4.41)min ,且未发现与导管相关的任何并发症,预后较好;术后第2d对所有患者采用空肠营养管予以营养支持,平均(7.28±1.58)d后完全脱离肠外营养;术后胃动力夹闭胃引流管平均时间为(19.37±7.71)d ,留置时间平均为(35.73±11.72) d,所有患者在拔管时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营养汲取状况与术前相比较好,改善情况理想。结论: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应用于胃癌术后排空障碍的临床治疗当中,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胃减压以及营养支持效果,对患者的临床体征、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改善,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