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N20-P25、N18消失在深昏迷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作者:罗本燕;唐敏;张玲菊;王建琴;夏一青;李舜伟

    目的评价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LSEP)N20-P25、N18消失在深昏迷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运用便携式诱发电位仪,对95例深昏迷患者进行SLSEP检测,记录脑皮质电位N20-P25和周围电位N13, 44例患者同时记录脑皮质下电位N18.结果 95例患者N20-P25均消失(100%),8例患者因有周围神经损伤未记录到周围电位N13;44例患者中脑皮质下电位N18消失者38例(86.4%).结论 95例患者SLSEP检查结果与临床判断完全吻合.在脑功能判断中,N20-P25敏感性较高,N18特异性较高,二者均消失高度提示脑功能预后不良.

  • 脊椎旁刺激法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贾志荣;石昕;孙相如;黄一宁

    目的 探讨脊椎旁刺激法体感诱发电位(SEPs)在脊髓病变患者中进行脊髓功能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将诱发电位结果与脊髓MRI结果进行比较,初步探讨该方法在脊髓病变中的生理定位价值.方法 应用脊椎旁刺激、头皮记录的直接SEPs法对脊髓病变患者进行SEPs测定及脊髓传导速度(SCCV)测定.结果 共有96例脊髓病变患者行脊椎旁刺激法SEPs及SCCV测定,男53例,女43例,年龄15~75岁,平均46.78岁.其中脊髓脱髓鞘病3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26例,脊髓病19例,急性脊髓炎10例,脊髓压迫性疾病5例.96例脊髓病变患者均做脊椎旁刺激法SEPs检查,脊髓诱发电位及SCCV的异常率在各脊髓病变中阳性率均较高,总异常率为81.25%(78/96).其中脊髓脱髓鞘病异常率75.00%(27/36),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异常率88.46%(23/26),脊髓病19例中有15例异常,脊髓炎异常率10例中有8例异常,脊髓压迫症5例均异常.共有68例患者做脊髓MRI检查,其中42例MRI异常,26例MRI正常.42例MRI异常患者中35例诱发电位结果异常,26例MRI正常患者中21例诱发电位结果异常.结论 脊椎旁刺激法SEPs及SCCV的测定客观地记录了脊髓病变的异常电生理改变,其异常电生理改变可能会出现在脊髓结构改变及影像学改变之前,可为脊髓病变患者早期脊髓功能性改变提供比较可靠的客观诊断依据,尤其在脊髓MRI少有阳性所见的营养代谢性脊髓病中意义更大.本方法简单、无创、具有可重复性,可在临床中应用.

  •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在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靳梅;谢炳玓

    目的 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SCD)患者痛觉传导通路变化特点,探讨CHEPs在SCD中的应用价值,为其电生理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确诊型SCD患者20例和健康人34名,应用CHEPs刺激器,刺激水平为51℃,对C_7部位、上肢前臂掌侧前1/3处、下肢内踝及腰部进行刺激,记录点为Cz,记录诱发电位主要成分的潜伏期和波幅.分析周围神经Aδ纤维传导速度和中枢N波峰潜伏期、N-P波波幅,同时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及感觉传导速度(SCV)测定并与CHEPs进行比较.结果 (1)健康对照组予以51℃刺激,CHEPs的引出率为100%.(2)患者组中存在痛温觉减退者,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6.4(5.3~8.9)分,下肢5.7(2.8~8.8)分]低于健康对照组[上肢7.6(6.4~9.2)分,下肢6.9(5.7~9.1)分,Z=3.478、3.909,P<0.01].(3)患者组上肢A8纤维传导速度(CV)为(9.77±4.28)m/s,下肢Aδ纤维CV为(8.19±0.91)m/s,与健康对照组[(12.87±1.40)m/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42、14.864,P<0.01).患者组中上肢Aδ纤维CV减慢13例(65%),正中神经SCV减慢4例(20%);下肢Aδ纤维CV减慢19例(85%),胫神经SCV减慢12例(60%),A5纤维CV异常率高于SCV.(4)患者组下肢CHEPs异常者16例,而SEP异常者18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EPs能发现SCD痛觉传导通路异常部位和程度,较SCV敏感,可以作为辅助SCD电生理诊断的方便、客观的方法.

  •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脑电图RAWOD模式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庆林;宿英英

    目的 探讨脑电图RAWOD模式对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7例发病7 d内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脑电图、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结果 47例患者共行脑电图监测70例次,脑电图RAWOD模式的出现率为68.1%;发病24 h内的RAWOD模式出现率为76.9%,而CT阳性率为28.6%;脑梗死面积越大RAWOD模式出现率越高.RAWOD模式组GCS高于非RAWOD模式组,NIHSS评分低于非RAWOD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WOD模式组脑疝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非RAWOD模式组(P<0.05).结论 脑电图显示的RAWOD模式是大面积脑梗死的特殊表现形式,发病早期具有诊断价值,特别在未得到影像学证实时尤为重要;并可作为预后预测的可靠指标.

  • 颈部肌张力障碍病感觉诡计现象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研究价值

    作者:李涛;宋春莉;周丽娜;荆璐;周璐;梁战华

    目的 分析感觉诡计左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的表现,探讨感觉诡计与大脑皮质辅助运动区功能的关系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3年4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病门诊首次且连续就诊的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75例,进行感觉诡计的现象学调查.其中男性23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1:2.26;发病年龄19 ~ 72岁,平均(42.5±l3.1)岁.根据感觉诡计类型,分为经典组、力量组、无诡计组和负性组.对首次就诊时表现为单纯扭转型的43例患者行皮质多点记录的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 首次就诊时,感觉诡计存在于85.53% (64/75)的患者.随病程进展,感觉诡计类型可能发生改变.使用不同类型感觉诡计(经典组、力量组、无诡计组)患者间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疾病复杂程度在各组间有增高趋势.经典组患者头部扭转方向对侧皮质辅助运动区P22/N30峰峰幅度与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力量组及无诡计组患者头部扭转方向对侧P22/N30峰峰幅度[力量组(3.16±1.71)μV,无诡计组(3.62±1.58)μV]较同侧[力量组(2.47 ±1.28) μV,t=2.243,P=0.038;无诡计组(2.73±1.14)μV,=2.893,P =0.023]高.经典组[(9.36±3.52)分]与力量组[(12.67±5.00)分]或无诡计组[(15.18±4.07)分]患者首次就诊时Tsu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典组比力量组,t=-3.020,P=0.004;经典组比无诡计组,t=-4.452,P=0.000).结论 不同类型感觉诡计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从经典组、力量组到无诡计组依次加重.不同感觉诡计类型可能提示大脑皮质辅助运动区功能处于代偿(经典组)或失代偿(力量组、无诡计组)阶段.

  •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郑菊阳;徐迎胜;张朔;张俊;康德暄;樊东升

    目的 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的检测方法,估测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方法 受试者取卧位,应用CHEP刺激器,于两个强度水平(49.5℃和54.5℃)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为鱼际肌、手背、前臂的掌侧面.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标准对刺激强度分级.以Keypoint仪器记录,记录点为Cz和P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及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为:49.5℃和54.5℃刺激鱼际肌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3.2±0.3)、(4.4±0.5)级;54.5℃刺激手背和前臂掌侧面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6.3±0.8)、(7.2±0.5)级.于记录点记录到3个主要成分:Cz/N550、Cz/P750和Pz/P1000.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12.9±7.5)、(1.7±0.4)m/s,分别与Aδ纤维和C纤维的传导速度相对应.结论 CHEP能较为稳定、可靠地引出,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为Aδ纤维和C纤维.

  • 多导硬脑膜外体感诱发电位对大脑皮质躯体运动感觉功能区的定位

    作者:王德泉;王玉平;李勇杰

    目的 探讨运动皮质电刺激电极植入术中利用多导硬脑膜外体感诱发电位定位大脑皮质躯体运动感觉功能区的方法 及意义.方法 对13例利用运动皮质电刺激术治疗中枢性疼痛患者进行多导硬脑膜外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并对所采集到的信号进行脑诱发电位地形图处理分析.结果 11例患者记录到波幅较高的波形,精确判断出大脑皮质功能区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和中央沟的位置,2例波幅较低,效果欠佳.结论 多导硬脑膜外体感诱发电位可较准确、实时地确定大脑运动感觉功能区,利于治疗用刺激电极的准确植入.

  •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深龙;谢炳玓

    目的 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标准,并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进行痛温觉传导通路功能评价,评价CHEP在M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的MS患者36例和健康人40名,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Medoc,Israel),在2个强度水平(47、51℃)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选择右上肢前臂掌侧前1/3处、右下肢内踝上皮肤和腰部.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对刺激强度分级.以Keypoint.net仪器记录,记录点为C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健康对照组予以47℃和51℃分别刺激上下肢,CHEP的引出率为100%;MS组上肢4例,下肢5例未引出肯定CHEP波形.我们通过对下肢和腰部刺激计算得出A8纤维传导速度为(18.1±7.3)m/s.MS患者存在痛温觉减退症状的上肢21例,下肢29例,其反应性疼痛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6.1±0.9,下肢5.6±1.3]较对照组(上肢8.0±0.7,下肢7.9±0.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49、-5.272,P<0.01).存在痛温觉障碍且能够诱发出CHEP波形(上肢17例,下肢24例)的上下肢N波潜伏期[上肢(387.3±34.2)ms,下肢(489.9±70.2)ms]较对照组[上肢(346.0±25.5)ms,下肢(400.8±24.4)ms]明显延长(t=4.790、4.798,P<0.01)、N-P波幅[上肢(30.5±12.8)μV,下肢(28.2±16.2)μV]较对照组[上肢(49.3±16.0)μV,下肢(42.2±16.7)μV]明显减低(t=-4.612、-3.144,P<0.01).MS患者下肢CHEP检测的异常率(26/36,72.2%)高于上肢(16/36,44.4%,P=0.031)和体感诱发电位(19/36,52.8%,χ~2=4.261,P=0.039).上肢未存在痛温觉障碍的15例MS患者中,有3例CHEP异常,下肢7例中有2例CHEP异常.结论 CHEP提供了一种临床实用的、非侵入性的客观检查方法,它与侧重于结构异常的MRI不同,重点检测伤害性通路的功能改变,所以结合MRI和其他诱发电位能够更有效的辅助诊断MS,评价伤害性通路的情况,揭示亚临床病灶的存在.

  • 亚急性联合变性病上肢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特点

    作者:王亭亭;贾志荣;潘涛;柳竹;石昕;梁为

    目的 分析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上肢各波潜伏期及各波峰间期改变特点,探讨SCD的上肢SEP特点及上肢SEP对SCD中枢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临床确诊的SCD患者临床资料、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脊髓MRI的检查结果并观察其特点.对比SCD组与健康对照组的SEP各波潜伏期的差异,将SCD组的SEP结果按照周围段及中枢段进行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D组上肢N9[(10.80±1.07) ms与(10.23 ±0.64) ms,t=3.223]、P14[17.28±2.56) ms与(14.62 ±0.84) ms,t =6.643]、N9 ~ P14[(6.48 ±2.27) ms与(4.40 ±0.58) ms,t =5.951]及下肢N9[(12.11 ±0.83) ms与(10.93 ±0.56) ms,=5.690]、P30[(36.96 ±5.56) ms与(30.37±2.20)ms,t=7,217]及P38[(46.94 ±5.83) ms与(39.80±2.54) ms,t =7.353]各潜伏期均较健康对照组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SCD组P14 ~ N20间期较健康对照组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D组SEP异常率为80.9%(110/136),上肢异常率为85.3%(58/68),下肢异常率为76.5%(52/68).上肢N9 ~ P14间期异常率高,为72.1% (49/68).在N9正常的神经中,中枢传导时间中N9 ~ P14节段的异常率(64.9%,24/37)高.SCD组N9正常的神经和健康对照组比较,N9 ~ P14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98±1.90) ms与(4.40 ±0.58) ms,t=5.267,P<0.01].结论 SCD不仅可累及感觉神经周围段传导通路,还可累及脑干和大脑半球的中枢段感觉神经传导通路.在SCD患者上肢SEP中,N9 ~ P14异常率较高,中枢病变以颈髓到脑干的感觉传导通路受损更明显.SEP上肢中枢传导时间的测定,可提供SCD中枢受损的客观依据.

  • 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球海绵体肌反射及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与超声尿动力学的相关性

    作者:张芸芸;邵蓓;葛东红;倪佩琦;王汛;吴文俊;牛晓婷

    目的:探讨球海绵体肌反射( BCR )及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SSEP )在诊断糖尿病患者括约肌功能障碍与超声尿动力学检查的相关性。方法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2012年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伴或不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包括尿潴留或尿失禁)的110例患者行BCR、SSEP检测,并对其中60例伴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行超声尿动力学检查。同时对6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BCR、SSEP检测。结果伴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组较不伴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组BCR波幅明显下降,而两组间BCR潜伏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始感觉容量与BCR平均潜伏期呈正相关(r=0.378, P<0.05),与BCR平均波幅呈负相关(r=-0.196, P<0.05);大逼尿肌压力与BCR平均潜伏期呈负相关(r=-0.185, P<0.05),与BCR平均波幅呈正相关(r=0.291, P<0.05);伴括约肌功能障碍者BCR异常率为80.0%(48/60),超声尿动力学异常率为76.7%(46/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 P>0.05)。结论糖尿病伴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者阴部神经病变以轴索损害为主。 BCR与尿动力学检查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具有同样的定性诊断价值,两者具有相关性。

  • 痛觉诱发电位示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痛觉通路正常

    作者:张俊;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康德瑄;樊东升

    目的 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痛觉诱发电位的特点,评估其痛觉通路的传导.方法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60例,取卧位,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直径27 mm(面积573 mm2),加热速度70℃/s.于54.5℃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为手背、前臂的掌侧面、第7颈椎棘突处(C7).记录仪器:Keypoint.net仪器.记录点为Cz和Pz.同时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测,记录其波形及潜伏期.并对6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相应研究.结果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波形无异常,潜伏期分别为:手背刺激(561.2±28.6)ms,前臂掌侧刺激(540.1±39.2)ms,C7刺激(512.7±31.4)ms,与健康对照组[(558.7±30.2)、(536.6±23.5)、(501.8±26.0)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4.23、4.51、3.74,P>0.05).其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均正常.结论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正常,提示其痛觉通路正常.

  •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对糖尿病小纤维神经病变的评价作用

    作者:张哲成;刘娜;邢国平;李斌

    目的 借助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小纤维神经损害寻求一种新的无创客观定量方法.方法 选取糖尿病患者46例和健康人40名,应用CHEP刺激器,控制温度52℃,分别刺激所有受试者右侧前臂、手背、小腿皮肤,采用Keypoint.net肌电图仪于cz点分别记录N波潜伏期及N-P波波幅;同时行右侧上下肢感觉传导测定.结果 健康对照组各个刺激部位CHEP的引出率为100%,而糖尿病组46例中前臂7例、手背9例、小腿16例未引出肯定CHEP波形.糖尿病组较对照组N波潜伏期延长,N-P波波幅减低.糖尿病组中25例上肢感觉传导正常,其前臂刺激Cz记录的N-P波波幅较对照组减低[分别为(34.0±12.6)、(48.4 ±17.5)μV,Z=-3.151,P<0.01],N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背刺激CHEP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分别为(420.4±27.8)、(407.2±24.6)ms,t=2.015,P=0.048],波幅减低[分别为(28.2±10.1)、(43.0±16.6)μV,Z=-3.712,P<0.01].18例下肢感觉传导正常,其小腿刺激CHEP潜伏期延长[分别为(473.5±46.6)、(448.6±35.0)ms,t=2.219,P=0.031],波幅减低[(23.8±7.4)、(41.5±18.5)μV,Z=-3.855,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即有小纤维神经选择性受累,CHEP能够为其提供新的客观定量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CSEP和DNEP在脊髓缺血损伤早期评估作用的实验性研究

    作者:刘莉;吕宝涛;乔慧;宋启民;费昶;张健;陈春美

    目的 通过观察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下传神经源性运动诱发电位(DNEP)在兔脊髓缺血早期的变化特点,探讨CSEP和DNEP在脊髓损伤早期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结扎不同水平的腰动脉建立不同程度的永久性脊髓缺血损伤兔模型,分为5组(分别结扎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不同水平的腰动脉,包括1~5根组),造模后连续记录CSEP和DNEP60min,2d后取缺血中心区标本进行HE染色.采用Tarlov运动功能评分评估运动功能.分析CESP和DNEP的波幅变化与结扎后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 4根组和5根组的CSEP波幅与手术前的基线波幅百分比与结扎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其他各组与结扎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根组、4根组以及5根组的DNEP波幅与手术前的基线波幅百分比与结扎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其他各组与结扎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根组和5根组结扎后2d的运动功能与结扎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各组与结扎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ESP和DNEP波幅变化与血管结扎后2d的运动功能呈正相关(r =0.97,P<0.001;r =0.95,P<0.001).结论 CSEP和DNEP均可预测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DNEP对脊髓缺血性损伤更敏感,对运动功能更特异,能够在脊髓缺血早期发现缺血性损伤.

  •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前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岩;赵江;唐海涛;肖玉强;王玉春;张磊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技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期间102例前循环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术患者根据研究开始前生成的随机编码入组,52例术中进行SEP动态监测,50例术中未用该监测手段,对比分析两组术后1d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6个月后随访的预后情况(良好、致残、死亡).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后随访预后良好和致残比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介入栓塞术中应用SEP监测可以早期反映前循环供血区神经组织由于缺血引起的功能异常,并及时给予术中干预,对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提高预后良好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三叉神经感觉对嗅觉的影响

    作者:任媛媛;魏永祥

    嗅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非单一神经系统传导,而是由两个独立的神经系统——嗅觉系统和躯体感觉(三叉神经)介导的多种感觉的整合[1-2]。无论在健康状态还是疾病状态,这两种感觉相互影响,一种感觉的改变常常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变化。三叉神经系统代表除嗅觉和味觉以外的第三种化学感觉,大多数气味能够同时刺激分布于鼻腔嗅区黏膜的嗅觉感受器和分布于鼻腔黏膜的三叉神经分支——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的末端,极少数化学刺激只刺激嗅神经或三叉神经。与嗅觉系统不同,鼻内三叉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上呼吸道的“哨兵”,当遇到有害气体时能够引起三叉神经反应,从而反射性地停止吸气而避免受到伤害。

  • 听觉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可塑性

    作者:刘敏;苏振忠;陈锡辉

    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接受位于Corti's器上毛细胞传入的信号,并将处理后的信号沿第八对颅神经-耳蜗神经传入到耳蜗核.从耳蜗核发出两条上行系统:丘系或称经典系统,它联系这一区域的亚核,如下丘外核与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核团之间的联系,而亚核之间也有多通道相互联系.丘系和非丘系系统均传导听觉信号到大脑皮层的听区,后者包括海马横回、颞上回和颞横回等区域[1].

  • 三叉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评价慢性咀嚼肌疼痛神经功能的初探

    作者:谢秋菲;曹烨;杨朝晖

    目的 采用三叉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trigem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TSEP)检查方法,分析比较慢性咀嚼肌疼痛(masticatory muscle pain,MMP)患者与对照组TSEP各波潜伏期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慢性MMP患者神经功能变化的机制及TSEP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慢性MMP患者12例(患者组),以及年龄、性别与患者组匹配的健康人12名(对照组),分别行双侧颏神经和咬肌TSEP检查.归纳全部受试者面部两侧共4个部位的TSEP波形,分析出现率为75%~100%且双侧对称的波形.对测得的波潜伏期进行配对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获得5个TSEP波(P1、N1、P2、N2和P3).患者组两侧颏神经TSEP的P1潜伏期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波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左侧P2、N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肌区各波潜伏期的变化不一致.结论 慢性MMP患者TSEP波潜伏期的变化有一定规律,初步证明患者中枢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改变.慢性MMP患者P1潜伏期变短,提示三叉神经节以下外周神经传导活化;P2潜伏期变长提示脑干可能受到抑制.

  •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脊髓疾患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丁宇;阮狄克;陈波;冀桂珍

    目的了解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脊髓疾患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患者用Frankel分级判断脊髓功能,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术前检查、术中监护以及术后疗效评估,并分析应用不同标准的监测结果.结果 (1)皮层体感诱发电位Ⅰ型表现者全部为Franke A级;Ⅱ型主要为B、C级;Ⅲ型主要为C、D级;Ⅳ型主要为D、E级.(2)Ⅰ~Ⅳ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表现者临床疗效分别为0、54.2%、82.8%、84.2%.(3)行椎体肿瘤切除、椎管内肿瘤切除、脊柱侧凸凹侧撑开及颈椎后路"单开门"时易引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变化.(4)应用不同标准行术中监测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85.6%、93.3%,误诊率分别为14.4%、6.7%,漏诊率均为0.结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与Frankel分级、临床疗效有良好的相关性;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灵敏度高,可及时反映出脊髓功能的变化,提高了脊髓手术的安全性;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标准具有一定弹性,常因病情、部位及操作不同而变化.

  • 椎旁定位腰骶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作用

    作者:魏东宁;耿晓非;李晓井;马远征

    目的探讨椎旁定位腰骶体感诱发电位(LSSEP)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54例有L4、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和椎旁定位LSSEP检查,测定其P40的潜伏期.结果胫后神经SEP检测异常率为40.74%,其中多水平突出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单水平突出者(P<0.01);L5S1 DSEP异常率为87.04%,明显高于胫后神经SEP异常率(P<0.01);椎旁定位LSSEP异常率为96.30%,显著高于胫后神经SEP和DSEP异常率(P<0.01).在L3~4椎间盘突出中,以L4 LSSEP异常为主,L4~5椎间盘突出中,以L5 LSSEP异常为主.结论椎旁定位LSSEP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快捷、可靠、敏感的检测方法,其结果与神经根受累水平相一致,对多水平突出手术入路的定位较为准确.

  • 蛛网膜下腔注射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对家兔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王勇;孙永海;张宏

    目的探讨在外磁场作用下蛛网膜下腔注射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空白微球5mg对照组(C1组)、空白微球15mg对照组(C2组)、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5mg组(A1组)、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15mg组(A2组),每组6只.在外磁场作用下蛛网膜下腔注射微球,连续观察注射后家兔下肢的电痛阈、运动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变化,30天后取腰骶段的脊髓行病理检查.结果 A2组痛阈显著升高(P<0.01),持续30天仍未见消失;N1波潜伏期显著延长,持续30天仍未恢复.所有组运动功能评分未见明显变化.A2组脊髓背角破坏明显,A1组脊髓背角破坏轻微.所有组脊髓前角未见损毁.结论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可靶向损毁脊髓背角,使体感诱发电位显著延长,具有"感觉-运动"阻滞分离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顽固性疼痛的靶向神经损毁剂.

270 条记录 3/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