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药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谢慎;黄洁;刘雨儿;胡薇;刘密;王超;常小荣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结果:①在心电图疗效、心绞痛改善方面比较,针药组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5,P<0.01),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②在中医证候疗效、疾病疗效方面比较,针药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5,P<0.01),针刺组与药物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临床观察比较,针药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临床疗效,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佳治疗方法.

  • 内关穴位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0例临床研究

    作者:曹奕

    方法:对60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针刺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穴位注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注射组的远期疗效优于针刺组.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肠道手术围术期炎性反应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郭君;唐炜;郭丰;杨黎明;王剑;傅国强;袁岚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探讨TEAS在围术期脏器保护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手术当天及术后3d内每天给予足三里、内关、合谷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1次,频率2 Hz,刺激强度选择患者能耐受的适宜强度(不超过2 mA).对照组操作同观察组,但不开启电源.检测术前(TEAS前)及术后12、24、48、72h各时间点血浆炎性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 (IL-1)、白介素-6(IL-6);肠黏膜屏障反应指标内毒素(LPS)含量及D-乳酸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24、48、72 h炎性因子IL-1、IL-6及TNF-α含量降低(均P< 0.05);D-乳酸、LPS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减轻腹腔镜直肠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但对肠道黏膜通透性无影响.

  • 不同频率TEAS结合腕带按压刺激内关穴防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疗效观察

    作者:卢超;杜俊英;方剑乔;房军帆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的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结合腕带按压刺激内关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治疗效果,优化治疗PONV的TEAS频率选择.方法:将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术后常规护理组、2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100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和2 Hz/100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每组20例(术后常规护理组脱落1例).各组均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在手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术后常规护理组仅接受常规护理,余3组患者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在术后苏醒即刻分别采用2 HzTEAS结合腕带按压、100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2 Hz/100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刺激内关穴进行治疗,每次治疗30 min,共治疗4次.观察记录各组患者术后0~2 h、2~8 h、8~24 h及24~48 h各个时间段PONV发生率,并评估患者PONV严重程度及术后疼痛程度.结果:与术后常规护理组相比,2 Hz/100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在术后4个时间段均能明显降低患者PONV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P< 0.05),2 Hz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与100 Hz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在术后2h及2~8 h时间段能显著减轻患者PONV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均P< 0.05),术后8h、术后24h时100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与2 Hz/100Hz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均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均P< 0.05).结论:不同频率TEAS结合腕带按压刺激内关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PONV都有一定的治疗效应,2 Hz/100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刺激内关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PONV治疗效果更明显.2 Hz/100 HzTEAS与100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刺激内关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均具有术后镇痛效应,2 Hz/100 HzTEAS镇痛效应更佳.

  • 针刺内关后行阿托品试验对病窦综合征诊断意义的临床研究

    作者:闫秀珍;孙光熙;王佳英;路建平;张纪礼

    对临床30例可疑病窦综合征(S.S.S)患者进行针刺内关穴后阿托品试验,为临床S.S.S的正确诊断开辟另一途径.令患者仰卧位,取两侧内关穴直刺,得气后留针10分钟,并行心电图Ⅱ导描记,然后行正规阿托品试验.结果:30例可疑S.S.S患者针刺内关后阿托品试验,发现9例心率加快,大于90次/分.该研究发现针刺内关可解除功能性"假"病窦综合征的某些抑制,恢复正常.窦房结应激,对器质性S.S.S无任何作用,为临床正确诊断S.S.S提供可靠有力的证据.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作者:米智华;高巨;陈小萍;葛亚丽;卢开信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麻药和镇痛药用量及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术中维持用药相同.观察组麻醉诱导前30 min于双侧合谷与内关、足三里与其外侧2寸的非穴位行经皮穴位电刺激(2 Hz/100 Hz的疏密波、电流强度介于8~12 mA),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在相应的穴位上贴刺激电极,不进行相应的电刺激.统计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补救镇痛药地佐辛用量,记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以及拔管时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分别于术前1 d(T0),术后4 h(T1)、8 h(T2)、24 h(T3)、48 h(T4)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综合评价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简易智能状态(MMSE)量表评价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并记录T1~T4时点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瑞芬太尼用量及地佐辛用量均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拔管时HR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与T0比较,T1、T2、T3时,两组患者QoR-40量表总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总评分均高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总评分(均P<0.05);观察组在T1时、对照组在T1、T2、T3时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心理支持、自理能力、疼痛评分均较T0时降低(均P<0.05);观察组在T1、T2、T3时,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心理支持、自理能力、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T0比较,T1、T2时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降低;T1、T2、T3时观察组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MMSE评分(均P<0.05).T1、T2时,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2.0%(11/50)、12.0%(6/50),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2.0%(16/50)、24.0%(12/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T3、T4时,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0%(3/50)、2.0%(1/50),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8.0%(4/50)、4.0%(2/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减少术中麻醉药和术后镇痛用药量.

  • 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潘路平;杨瑜;邵瑾;任志伟;郁丽娜;严敏

    目的:观察并评估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辅助镇痛的效果,旨在寻找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肩关节镜手术使用的佳时机.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Ⅱ级,随机分成3组,每组40例.A组于术前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联合术后取患侧合谷、内关穴行电刺激治疗;B组于术前取患侧合谷、内关穴行电刺激治疗联合术后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C组于术前及术后均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电针参数: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持续30 min.术后当患者切口静息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3分时给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补救,并维持患者术后静息VAS评分≤3分,记录术后第一次给予静脉自控镇痛泵的时间点、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以及有效按压次数;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中麻醉药使用剂量;分别于术毕即刻、术后第6小时、第12小时、第24小时对患者进行静息以及活动时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比较,A、B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明显延长,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有效按压次数减少(均P< 0.05);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 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延长,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有效按压次数减少(均P< 0.05),而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口干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各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及对术后镇痛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延长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降低术后镇痛药物剂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与术前比,术后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效果更佳.

  • 小剂量吗啡内关穴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之胸痛

    作者:张雪羽;李文慧;温塘芳;李春海;程铮;张秀丽;苏心镜

    目的:探寻治疗急性心梗胸痛时吗啡的有效注射途径.方法:将临床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穴位注射组行双侧内关穴分别注射吗啡2 mg,静脉注射组采用吗啡5 mg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组采用吗啡5 mg皮下注射,其他治疗3组相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3组病人治疗5、10、30、60、180 min后镇痛效果,并记录并发症.结果:治疗前3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5 min、30 min、180 min镇痛效果穴位注射组优于其他2组(均P<0.01);穴位注射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3%,低于静脉注射组的40.0%和皮下注射组的20.0%(均P<0.01).结论:小剂量吗啡内关穴注射治疗急性心梗时的胸痛疗效确切,镇痛效果好,吗啡用量少,镇痛时间长,吗啡并发症少.

  • 内关、心俞贴敷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作者:徐连登;张宇霞;郑艳华

    目的:观察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吴茱萸内关、心俞贴敷,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口服心宝丸,每次3丸,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疗效、24 h动态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24 h平均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后两组24 h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两组疗效相当.结论: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能显著提高患者24 h平均心率水平,其改善患者症状与心率水平的程度与心宝丸相仿.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手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

    作者:莫云长;张安琪;郑波;陈成宇;任冶龙;王茜茜;傅海峰;林领敏;王均炉

    目的:基于超声评估胃排空速度来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手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下肢手术患者75例,均为下午择期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假经皮穴位电刺激组(Sham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每组患者均在手术当日8点给予半流质试验餐.TEAS组进食后5 min开始于双侧足三里与内关穴行电刺激,刺激频率为5 Hz,刺激时间为30 min,强度为患者能忍受阈值减1mA;Sham组在相同的穴位给予感觉阈减1 mA的电流强度;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分别在空腹时(T0)、进食即刻(T1)、进食后每隔半小时(T2~T6)进行超声测量,分别测定半卧位与右侧卧位胃内容物及胃排空时间.结果:在进食后,3组患者在T3、T4、T5、T6时间点胃内容物明显少于T1时的胃内容物(均P<0.05);在T4、T5、T6时间点,TAES组半卧位胃内容物明显少于对照组及Sham组(均P<0.05);在T5、T6时间点,TEAS组右侧卧位胃内容物明显少于对照组及Sham组(均P<0.05).TEAS组胃排空时间明显短于Sham组及对照组(均P<0.05).结论:通过胃部超声可以评估胃排空速度,REAS可以提高手术患者进食后的胃排空速度,缩短胃排空时间.

  • 针刺内关穴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

    作者:岳进;徐珊珊;马玲;杨绍美

    目的:为临床运用内关穴治疗心脏病提供依据.方法:将5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非阻断组35例,分别于针刺内关穴前后采用食道左房调搏技术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窦房传导时间(SACT)、窦房结有效不应期(SNERP)和心率(HR);阻断组15例,用静脉注射心得安和阿托品进行植物神经阻断,分别于阻断前和针刺后测定SNRT、SACT、SNERP和固有心率(IHR).结果:非阻断组针刺前后比较,SACT、SNERP和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N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断组针刺前后比较,SNRT、SACT和SNE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IHR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对窦房结功能有显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针刺内关对窦房结的自主神经具有双相调节作用有关.

  • 电针对胸科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民涛;李毓;韩学昌;邢群智;王亦瑶;董旭;常俊晓

    目的:探讨电针针刺"内麻点"与内关穴在胸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全麻患者60例,按手术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处理,术后行舒芬太尼自控镇痛(PCIA);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及术后予电针刺激"内麻点"及内关穴,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分别刺激30 min.检测针刺前(T1),手术后2 h(T2)、12 h(T3)、24 h(T4)和48 h(T5)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手术过程在脑电双频谱(BIS)保持同等状态下(50~60之间)记录术中麻醉药的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T2、T3、T4和T5时间点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各时间点疗效等级评定和安全等级评定.结果:①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1.83±0.56)mg vs(2.54±0.62)mg,P<0.05].②观察组患者在T2、T3、T4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③观察组血浆β-EP含量在T3、T4、T5时间点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血浆5-HT和PGE2含量在T2、T3和T4时间点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④观察组术后2 h、12 h、24 h镇痛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⑤观察组安全等级1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能为胸部手术提供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并可减少术中镇痛药用量,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刺激能增加内源性β-EP产生和抑制炎性介质5-HT和PGE2的释放有关.

  • 电针内关、足三里为主治疗呃逆42例

    作者:周冬松;张利

    呃逆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损所导致的胃气上逆而形成的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笔者从1993年共收治42例,现报道如下.

  • 穴位按压终止心绞痛急性发作48例

    作者:王玉梅;王秋云;马志英

    2006年10月-2008年11月笔者采用单穴按压膻中或配合内关、郄门用于终止心绞痛急性发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按心绞痛发作的先后顺序单、双号随机分组,单号为穴位按压组,双号为硝酸甘油组.

  • 斜刺天柱内关为主治疗急性胸腰椎扭伤13例

    作者:吴卫华;袁丽芳

    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小17岁,大66岁;病程短0.5小时,长7天.L1~L5扭伤11例,T9~T12扭伤2例;以相应棘突疼痛为主4例,痛引少腹1例,余为单侧疼痛;X线多无明显异常,个别呈骨质增生.

  • 内关运动针法治疗活动性风湿性膝关节痛47例

    作者:罗本华

    风湿性膝关节痛以膝关节走窜疼痛、肿胀重着、酸楚,关节屈伸不利为主症,活动期常见疼痛加重和血沉增高,血沉的检测常作为其活动与疗效评判的标准之一.笔者整理2002年7月-2007年1月用内关运动针法治疗本病47例,报告如下.

  • 针刺治疗血崩案

    作者:胡德金

    潘××,32岁,农民.初诊日期:1991年3月28日.现病史:怀孕2月余,因于乘车旅途劳累,加之房帏不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出血量约为2500 ml.其夫急呼笔者前往诊治,见病者面色苍白,唇淡无色,声低息微,脉沉细欲绝,阴道还在不断出血.在此危急关头,当即取3寸不锈钢毫针急刺中极穴,刺入寸半后施补法,边施手法边进针,约2.5寸后留针;继针三阴交(右)、足三里(左)用补法,合谷(左)、内关(右)用平补平泻法.约20分钟后,出血已止,呼吸平稳,继而静脉推注葡萄糖、ATP、肌苷、辅酶A等药物调理以善其后.翌日夜晚12时,阴道流出一拳头大小的胎状物.

  • 针刺内关、太冲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作者:刘康;田丽芳

    目的:比较针刺内关、太冲穴与常规局部取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内关太冲组(20例)和常规组(24例).内关太冲组针刺健侧内关及患侧太冲穴,若两侧同时患病则取双侧穴位;常规组针刺患侧阳陵泉、阴陵泉、内膝眼、犊鼻、足三里等.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于治疗前、治疗后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WOMAC疼痛、僵直和功能障碍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01);内关太冲组治疗后VAS评分较常规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WOMAC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内关、太冲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与常规局部取穴治疗疗效相当,但前者取穴更精简、更便捷.

  • 电针内关穴为主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疗效观察

    作者:刁利红;杨宗保;周国祥;陈燕;范丽英;张园园;刘辉;刘书田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穴为主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SMI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20例.电针组以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为主,结合辨证分型选穴,予电针治疗;药物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心率、血压、24 h动态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5.0%(19/20),优于药物组75.0%(15/20,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降低(P<0.01,P<0.05),电针组较药物组降低明显(均P<0.05);24 h动态心电图示,两组治疗后SMI段压低持续时间和ST段压低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P<0.05),且电针组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对SMI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减低心率和体循环动脉血压、减轻左室后负荷,优于口服复方丹参滴丸.

  • 针刺内关与足三里治疗急性肾绞痛疗效分析

    作者:琚保军;牛琳琳

    目的:观察针刺与药物在治疗急性肾绞痛的疗效差异,验证内关和足三里联合针刺的临床效应.方法:24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东莨菪碱组、杜冷丁组,各80例.针刺组选取针刺单侧或双侧内关与足三里;东莨菪碱组采取东莨菪碱肌肉注射,并配合东莨菪碱静脉滴注;杜冷丁组采取杜冷丁肌肉注射.于进针或用药30 min后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并比较起效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0%(76/80),东莨菪碱组为76.3%(61/80),杜冷丁组为92.5%(74/80),针刺组与杜冷丁组疗效相当(P>0.05),两者均优于东莨菪碱组(均P<0.05).针刺组起效时间为(13.24±2.12) min,明显快于东莨菪碱组(23.11±6.22) min和杜冷丁组(22.17±3.15)min(均P<0.05);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在急性肾绞痛治疗中应用针刺内关与足三里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优于杜冷丁和东莨菪碱治疗.

754 条记录 4/38 页 « 12345678...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