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位性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1 临床病例 男性患者,30岁,因神经衰弱,自感卧位后心悸,胸闷,夜间明显,站立及活动后症状减轻,于2006年3月前来就诊.
-
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与房间传导阻滞的关系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Duke运动评分(DTS)与房间传导阻滞(IAB)的关系.方法 选择胸闷、胸痛患者78例,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平板运动试验中心电图P波时限的变化分为房间传导阻滞(IAB)组和无IA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DTS,观察冠心病和无冠心病患者间DTS的差异.结果 IAB组患者年龄显著大于无IAB组[(61.2±10.1)岁vs.(56.8±8.7)岁,P<0.05],DTS低于无[AB组(-3.42±5.40 vs.1.73±5.60,P<0.001),不同DTS危险分层患者的比例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无IAB组和IAB组冠心病患者间DTS有显著性差异(0.63±5.56 vs.-4.64±5.58,P<0.05).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中出现IAB的患者DTS相对较低.
-
警惕硝苯地平诱发的多脏器不良反应
2005年8月,一位77岁的男性患者,由于患有不可控性高血压,服用硝苯地平等药物进行抗高血压治疗,在同时服用克拉霉素两天后出现休克、心脏传导阻滞、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
-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束支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及其附近的神经结构缺血或梗塞,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脏传导阻滞,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探讨AMI并发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我们总结了236例Q波型的AM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
心电图基本知识(10)第九讲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的激动在向下传导的过程中出现的传导延缓或传导中断的一种异常状态.传导阻滞的持续时间可呈一过性、间歇性或持久性.持久性传导阻滞主要是心脏器质性损害引起,而一过性、间歇性阻滞,除器质性因素外,尚可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某些药物所引起.
-
急诊PCI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86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急诊PCI治疗组(45例,观察组)及静脉溶栓治疗组(41例,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2,4 h、1周、1个月及3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急诊PCI组与静脉溶栓治疗组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左心室容积均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63.4±5.8)ml/m2比(67.3±6.4)ml/m2]、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30.5±3.4)ml/m2比(34.6±4.0)ml/m2]和左心室射血分数[(0.53±0.04)%比(0.5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PCI治疗可明显抑制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
-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防治
目的 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的时间、类型、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对53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心电监测、常规心电图检查及术后3~12个月的随防,对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及术后当日束支阻滞发生率为26.4%(14/53),2~7 d内的发生率为13.2%(7/53),双束支阻滞的发生率为3.8%(2/5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为1.89%(1/53).膜部有膨出瘤者束支阻滞的发生率相对较低(25.0% vs 61.9%.结论 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术后心电监测十分重要,有必要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
-
自身抗体与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新生儿红斑狼疮可发生于母体Ro/SSA和La/SSB抗体阳性的胎儿.母体尽管常被诊断为干燥综合征或者系统性红斑狼疮,但常常是无症状的.在妊娠期母体的自身抗体可通过胎盘输送给胎儿并使其产生病理性改变.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可表现为皮肤、肝脏和造血系统等多方面症状,这些症状都是暂时的,胎儿血液中自身抗体被清除后症状可消失,但是可能会产生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的后遗症.研究发现此类胎儿心脏的传导系统周围有抗体沉积、补体和淋巴细胞浸润,也会有钙化和纤维化,而这些病变终可导致心脏传导系统方面的问题[1].
-
家族性房室传导阻滞一家系报告
1 临床资料先证者,女性,23岁,以"反复头晕、心悸5年,晕厥2次"于2006年7月13日入院.5年前"感冒"后出现头晕、心悸,伴晕厥一次,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心动过缓",按"心肌炎"治疗好转,以后反复多次出现头晕、心悸,均未治疗.入院1周前再次头晕、心悸,入院当天晕厥一次.在我院门诊做心电图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率67次/min,心室率27次/min.
-
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可能缩短PJ间期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能否缩短PJ间期及预激综合征PJ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根治的显性单旁路预激综合征143例,按房室结前传经路(正路)有无房室和束支阻滞分为A,B两组.A组为正常组132例(按旁路部位进一步分10个亚组),B组为并I度房室阻滞或束支阻滞组11例.各组分别对照分析有无旁路传导心电图.结果 (1)A组右后和右后间隔亚组PJ间期较消融旁路后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6±18)ms vs(236±19)ms和(221±18)ms vs(238±31)ms 均P<0.05].(2)B组11例旁路前传均不同程度缩短正路阻滞引起延长的PJ间期:I度房室阻滞(4例),PJ间期虽缩短但仍大于正常范围;束支阻滞(7例),有4例PJ间期缩短到正常范围.结论 预激综合征在正路传导正常时,旁路前传不延长PJ间期,且可能缩短PJ间期;在正路传导异常时旁路前传能缩短延长的PJ间期;预激综合征PJ间期延长提示并房室或束支阻滞,但PJ间期正常不能排除并束支阻滞.
-
自身抗体相关性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研究进展
自身抗体相关性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ACHB)是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阳性母亲在妊娠过程中通过胎盘将抗体输送给胎儿,干扰胎儿心脏传导所致的一类疾病,大多以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为初表现。该病在抗SSA/Ro抗体阳性的患者初次妊娠的发生率为2%,而再次妊娠的发生率为12%~20%。房室传导是心脏电生理与机械活动的基础,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从心房传导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延迟或不能抵达心室,严重程度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ACHB的发病率低,而一旦发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则预后不佳。综述该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产前干预及预后等,为该病早期诊疗及改善预后等方面提供临床依据。
-
新兵5km越野跑致心脏传导阻滞临床报告
目的 探讨新兵首次强负荷训练心脏传导阻滞发生情况.方法 300例入伍1个月的男性新兵,按照1∶1随机分为强化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各150例.强化训练组当日晨起后越野跑5 km,时间控制在20~25 min.常规训练组仅参加日常一般队列训练.2组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0.5h和24h记录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对比分析2组新兵训练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强化训练组训练后0.5h和训练后24h房室传导阻滞(Ⅰ度和Ⅱ度Ⅰ型)发生率(8.67%和5.33%)均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2.00%和0.67%)(P<0.05);训练后0.5h和24h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3.33%和1.33%)也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2.00%和0.67%)(P<0.01).结论 新兵首次5 km越野跑可增加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传导阻滞(CB)为急性心肌梗死(AMI)重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992年1月~1999年6月,我们对收治的178例AMI中合并传导阻滞的51例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探讨AMI并发心脏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
48例AAI起搏临床随访观察
AAI起搏器是近年来逐渐引起国内外重视的一种生理性起搏,我院自1993年1月~1998年9月共安置48例此种起搏器,均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其中单纯窦缓、窦停30例,慢快综合征18例。安置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仅1例发生早期电极脱位,1例1年后发生Ⅱ度AVB。结论:AAI起搏方式具有简单、经济、实用的特点,并可预防和减少阵发房颤的发生,不会发生起搏器综合征,是一种良好的生理起搏。
-
小化心室起搏的两种策略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和自动房室搜索+(Search AV+)2种算法减少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心室起搏比例的效能.方法:46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MVP组18例和Search AV+组28例,分别植入ADAPTA起搏器和EnPulse起搏器.ADAPTA起搏器启用MVP模式,EnPulse起搏器启用DDD/R模式及Search AV+功能.植入起搏器1个月后比较心房、心室起搏比例.结果:MVP组较Search AV+组心室起搏比例中位数显著减少(0.3% vs 3.1%,P<0.01),心房起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应用MVP算法较Search AV+算法可进一步减少心室起搏.
-
心室自动阈值夺获自动模式转换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观察(附20例报告)
目的:介绍自动阈值夺获(Autocapture)自动模式转换(Automatic Mode Switch)双腔起搏器测试及随访.方法:20例患者,肥厚梗阻型心肌病1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9例,病窦10例其中阵发房颤(AF)5例.植入Affinity DC5230起搏器,植入手术同普通DDD,术中及随访测试起搏阈值,阻抗,输出电压,刺激除极波(ER),极化电位.结果:除1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外,余19例患者自动阈值夺获(其中5例阵发AF患者开启自动模式转换),术中或术后3天均开启,随访6个月工作良好.结论: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及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安全节能,使用寿命长,模式自动转换功能尤适用于伴阵发AF的慢-快综合征患者.
-
儿童期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临床分析
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是指24 h发生的心室长间歇(成人长R-R间期大于2 000 ms以上者、儿童长R-R间期大于1 500 ms以上者)[1].动态心电图检测中夜间出现少数长R-R间期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多无显著临床意义.但对于病理性的长R-R间期应该进一步鉴定其性质,大致分为病窦综合征和快慢综合征.两者性质及治疗手段截然不同.前者应考虑起搏器治疗,后者则应采用射频消融综合治疗.本研究旨在分析长R-R间期患儿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早区分其不同性质,以避免不必要的起搏器治疗.
-
室性早搏舒张晚期发生的窦性P波脱落
1病例报告患者 男,16岁.因活动后心悸2年,症状加重伴头昏、视物模糊、乏力2个月,于2005年11月17日人院.患者曾于2003年12月检查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CK)为512 U/L(正常25~2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81 U/L(正常0~25 U/L),此两项升高.治疗情况不详.入院查体:体温36.3℃,脉搏6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尖搏动于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 cm,无弥散;未触及细震颤及抬举样搏动;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60次/min,可闻及频发早搏,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心肌酶谱均正常.X线胸片和心脏B超结果正常.心电图示室性早搏,见图1,心肌灌注断层显像(ECT)检查结果为左室前侧壁、心尖部、下后壁心肌损害.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
关键词: 心脏复合征 早搏 心脏传导阻滞 病例报告[文献类型] -
心房肿瘤伴病窦综合征一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63岁,因发作性心悸伴头晕3个月,于2002年7月20日收入院.症状发作时心悸持续10 h,停止时伴头晕,3个月来逐渐出现颜面部水肿.24h心电监测示快慢综合征,阵发快速房颤伴R-R长间歇,长间歇达3.4 s,以病窦综合征收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15/70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体温36.8℃.眼睑及颜面部轻度水肿,颈静脉充盈,心率134次/min,房颤律,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未闻异常,腹软、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
直接显示性左前分支内双向文氏现象
1病例报告患者女,67岁.因胸闷、心悸6 d,于2004年9月17日就诊.6 d前患者因劳累出现胸闷、心悸,活动后加重,夜间能平卧入眠,未发热,无咯血及心前区疼痛,无浮肿.未服用药物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体温36.6℃,脉搏12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5/85 mm 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