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分级高血压眼底病变患者动态血压的观察

    作者:郭小明;李学良;王力伟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发生在中年以后和老年人,以慢性进行性多见。我国群体发病率为5.11%,患者中约64%~73.3%有眼底改变[1]。笔者前期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病程的增加,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但高血压与眼底改变的关系,国内报道较少,且有比较大的分歧[2-4]。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分级高血压眼底病变患者其动态血压情况,进一步探讨高血压与眼底视网膜动脉改变的关系。

  • 彩超诊断玻璃体后脱离1例

    作者:黄中和;普素;陈德美;付刚

    患者,女性,27岁.已婚,因头晕、视物模糊2月余而入院.查体:发育正常,双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心肺听诊无特殊;血沉45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眼科查眼底示:右眼玻璃体内有大量出血,乳头上方玻璃体内可见新出血区,视网膜动脉旁可见大量微动脉瘤,建议做眼彩超.采用东软NAS 1000HF彩超仪,探头频率10MHz.患者取仰卧位,眼闭合,眼外涂耦合剂直接探查.右眼纵轴径2.2cm,横轴径2.1cm;前房、晶状体、后房、玻璃体层次清楚,玻璃体内回声不均,可见回声增强光点及絮状物;玻璃体后界与球壁之间,示一弧形强回声带,带长约1.32cm,带前端与球侧壁不相连,成漂浮状;强光带与球壁之间可见0.2cm的液性暗区.左眼球纵轴径2.2cm,横轴径2.2cm,玻璃体内回声不均,可见点片状强回声在液性暗区内浮动.彩超提示:①双眼玻璃体混浊;②右眼玻璃体后脱离(图1).

  • CDFI对常见眼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薛玉;刘卫

    目的:应用CDFI显示眼动脉和中央视网膜动脉低速血流的特征,从常见眼病入手,探讨眼科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材料:取我院眼科门诊和住院病人86例101只眼,病种主要有缺血性视神经炎、玻璃体混浊、老年性自内障、视网膜剥离、高度近视眼和青光眼.正常对照组28只眼.方法:使用美国Diasonics Gateway 2D-Fx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换能器频率12MHz.分别测量眼动脉及中央视网膜动脉的收缩期血流流速峰值(PS)和舒张末期血流流速峰值(ED),并计算其阻力指数(RI).将各组别血液参数经成组设计t检验处理.结果:本组资料显示常见眼病组眼动脉的PS和ED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青光眼眼动脉的RI显著增高(P<0.01),高度近视眼、老年性白内障的RI增高(P<0.05),说明常见眼病组的眼动脉血供不足.研究中我们还注意到眼动脉和中央视网膜动脉的PS、ED、RI与眼压有一定关系.眼压增高时眼动脉的PS、ED均有不同程度降低,RI增高.中央视网膜动脉的RI也增高.结论:CDFI作为新技术用于眼部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不仅能显示眼球内层次结构和眼底视网膜状况,而且能显示眼球后的视神经和眼动脉及中央视网膜动脉的血供情况,对眼部疾病的诊断,不需散瞳,安全、可靠、无创伤,是一项较为全面的眼科检查方法.

  • 颈动脉支架术后视网膜动脉栓塞1例

    作者:尚发军;孙欢;冯定坤;孙瑾;艾文兵

    患者男,74岁,因间歇头晕,下肢乏力1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慢性胃炎,右手震颤10年.入院体检:体温36.6℃,脉搏规则、85次/分,呼吸规则、19次/分,血压138 mmHg/74 mmHg,神志清,查体合作,双侧视力粗测正常,左侧颈部检查未闻及血管杂音,右侧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A提示颈动脉狭窄,欲接受颈动脉支架治疗.入院2天后接受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呈串珠样改变,远端中断;动脉期见脑膜中动脉、颈外动脉通过颅底和皮层代偿颅内段颈动脉显影;右侧颈总动脉见起始部狭窄,约86%(NASCET法)(图1).遂行右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图2).

  • 白内障摘除术后继发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栓形成1例

    作者:刘畅;张瑞君;傅永艳;张晓菲

    1 病例报告男,68岁.因右眼老年性白内障于2003-03-22入院.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查:视力右0.2,左0.6,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正常,瞳孔约2.5 cm,对光反应(+),晶体混浊,以右眼为重,右眼底朦胧,左眼底A:V≈1:2~2:3,交叉压迫征(±).

  • 节段性视网膜动脉周围炎治疗1例分析

    作者:赵蓉;茹海霞

    对节段性视网膜动脉周围炎治疗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34岁.因左眼视物不清半月,加重3 d于2006-01-16人院.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物不清,眼前黑影,偶有畏光,无眼痛,眼胀,视物变形等症状,入院前3 d视力下降明显来我院,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0.6,小孔镜1.2,左眼0.3,小孔镜不提高,前节正常,左眼玻璃体点片状混浊,视乳头上方玻璃体后脱离,眼底:视乳头界清色正,C/D≈0.4,颞下方2支视网膜动脉白线化,呈节段状排列的白色、灰色渗出斑,动脉管径狭小,颞下方1支静脉管径粗细不均,颞下方周边部网膜可见一小片状出血.

  •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血流动力学观察

    作者:陈瑛;张康兰;刘兰芬;丁吉元;张莲英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CRA)、静脉(CRV)血流检测,结合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结果,研究糖尿病早期视网膜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右下腹腔内一次性注射Streptozotocin 60 mg/kg诱导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52只,分别于成模后1、2、3、4、5和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I)检查,检查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左眼球固定于4%多聚甲醛中,行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PAS染色.糖尿病大鼠成模后1~6个月分别标记为DM1、 DM2、 DM3、 DM4、 DM5、DM6.结果 DM1时,CR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PSV)减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病程延长,PSV、舒张末期血流峰值(EDV)和平均流速峰值(MV)减低持续减低,在DM6达到低水平;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CRV血流参数在DM5、6时显著增高;DM3,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出现形态学改变;DM4以后,周细胞逐渐减少,内皮细胞逐渐增多,逐渐出现大量的、闭塞的血管和血管瘤.结论 CRA的PSV、EDV的改变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出现病理改变之前,是糖尿病早期视网膜血流变化敏感的指标;MV、PI、RI的改变提示视网膜微血管病理性改变的发生,与血管闭塞和大量无灌注区的形成有关.通过对CRA、CRV血流参数的变化的观察可以推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病变程度.

  • 右侧卵巢腹腔游离一例

    作者:时学芳;李红;王春香;郑红凤

    患者33岁.因停经36周+4,头痛2个月、眼花1个月,于2001年2月19日入院.入院检查:血压19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面部及眼睑水肿,眼底视网膜有点状渗出,视网膜动脉变细、迂曲,静脉充盈良好,动静脉比值为1∶2,双侧瞳孔等大.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肢体水肿,宫高28 cm,腹围85 cm,左枕前位,胎心率138次,宫口未开,胎膜未破.骨盆各径线正常.辅助检查:尿蛋白(++),颗粒管型(+)/低倍视野.血常规:血小板300×109/L,红细胞压积0.42.肝、肾功能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21.1 s,纤维蛋白原2.63 g/L.B超示单胎头位,胎盘位于宫前壁,实质回声均匀,羊水适量.入院诊断:(1)妊娠36周+4;(2)先兆子痫;(3)胎儿生长受限.

  • 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作者:张旭乡;凌锋;王梅英;吉训明;缪中荣;朱风水;李慎茂;刘大川;吴航;郭丽;杨惠青

    目的探讨选择性眼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9例发病6 h内的急性CRAO患者行眼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后接受降低眼压、神经营养、改善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传统治疗.溶栓后第2、28天和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和视野检查.结果溶栓前、溶栓后第2、28天和6个月患眼平均视力分别为1.5±0.1、4.2±0.2、4.4±0.3和4.6±0.5.溶栓后第2、28天和6个月,患者视野缺损<3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1.3%、34.7%和44.9%.患者视力改善与溶栓前患者的残余视力密切相关(r=0.292,P<0.05).未发生脑缺血发作和颅内出血并发症.结论动脉内溶栓治疗CRAO能获得短期和长期的视觉功能改善,未增加与动脉内溶栓相关并发症.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头颅磁共振改变的关系

    作者:刘旸;吴元;谢晟;孙冰莲;栾兴华;王薇薇;黄一宁;袁云

    目的 总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的眼底动脉改变规律,探讨其与临床表现以及头颅MRI改变的关系.方法 7个家系的16例患者(男4例,女12例)经过我院病理和基因检查证实为CADASIL,平均年龄(43.4±8.1)岁,平均病程(4.7±3.4)年.对所有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改良Rankin评分、眼底动脉检查和头颅MRI检查,把眼底动脉狭窄程度分为0~Ⅲ级,对头颅MRI改变进行Coulthard评分.计算患者眼底动脉狭窄分级与头颅MRI评分、MMSE、改良Rankin评分以及年龄的相关系数.选择16名健康人(在性别、年龄、视力等方面匹配)作为对照进行眼底血管检查.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出现眼底动脉狭窄,其中4例存在轻度动脉-静脉交叉压迫.出现0级、Ⅰ级、Ⅱ级和Ⅲ级眼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分别为1例、4例、7例和4例,相应头颅MRI的Coulthard评分平均分按眼底动脉狭窄程度从0到Ⅲ级分别为6.0、19.0、25.1和29.8分.眼底动脉狭窄分级和头颅MRI的Coulthard评分、MMSE、改良Rankin评分、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3(P<0.001)、-0.429(P<0.05)、0.437(P>0.05)和0.299(P>0.05).对照组有2例出现Ⅰ级眼底动脉狭窄.结论 眼底动脉狭窄是CADASIL常见的视网膜改变;眼底动脉狭窄和头颅MRI改变以及痴呆可能有一定的统计学相关性.

  • 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

    作者:段安丽;陈惠茹;王景昭;杨文利

    目的:观察视网膜脱离后眼血循环的改变.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成象技术对6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进行测量,以对侧正常眼做对照,分别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时间均值流速(Vtax)及搏动指数(PI)[PI=(Vmax-Vmin)/Vmean].结果:患眼视网膜中央动脉的Vmax、PI较对照眼显著下降,并且患者年龄大于40岁或病程超过6个月者,下降明显.结论: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速度下降,且与年龄及病程呈正相关.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作者:原艳波;王康孙

    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成象技术对10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进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的血流测定,并选择10例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显示:患眼的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加速度(A),平均视网膜中央静脉流速(CRV)较对侧健眼和正常对照眼明显降低,而且CRV较PSV降低明显.提示CRV的测量可能在鉴别缺血型与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以及预测新生血管并发症的产生方面有一定意义.

  • 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Coats病随诊3年一例

    作者:张丰

    患者男性,56岁.因左眼视物模糊2个月于2005年9月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视力:右眼1.0,左眼0.8.右眼底未见异常.左眼底:颞上视网膜动脉第三分支处可见1/6DD大小圆形扩张,其周围少量出血,黄斑区颞侧视网膜可见瘤样扩张,其周同散在黄白色渗出,未累及黄斑中心,鼻下周边视网膜可见瘤样扩张.

  • 原因不明的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二例

    作者:韩毳;张宁;刘熙朴;刘宁朴

    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位于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下或内界膜与玻璃体后界膜之间,可见于眼外伤、Valsalva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伴发于视网膜动脉血管瘤病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1].本文报告2例无明确原发疾病的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患者.

  • 视网膜微血管异常与心脑血管健康评估

    作者:王爽

    要点·视网膜微血管异常包括视网膜微动脉瘤、出血、棉絮斑、硬性渗出、水肿等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动脉缩窄、动静脉交叉压迫征、动脉白鞘等视网膜血管改变·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评价方法有定性、定量两种·视网膜微血管异常可出现于心脑血管疾病之前,并可能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病程及预后·视网膜血管地形特征的描述将成为个体独立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的评价标志

  • 迟发性眼球破裂并脉络膜上腔驱逐性出血一例

    作者:曾桓光;李惠涛;张鹃龄

    患者,廖××,男,72岁,住院号987841.因被木板击中左眼致疼痛、失明1周,伴同侧头痛4天于1998年12月18日入院.入院查:一般情况良好,血压135/75 mmHg(1 mmHg=0.133kPa).右眼眼前段大致正常,视盘边界清,C/D=0.3.视网膜动脉变细,A/V≈1/2~3,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迹,黄斑中心反光存在.

  • 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一例

    作者:冯其高;赖铭莹

    1 病例患者男,72岁.2006年8月中旬,左眼突发视蒙感,不伴眼部其他不适,未诊治;近1个半月来左眼视蒙明显加重、眼无红痛.于2007年2月6日来我院门诊.

  • 先天性视盘前血管襻2例

    作者:刘安;金威尔;林宝仁;陈文祥

    例1男,31岁,因自觉右眼视物稍暗3月余,于1999年3月1日来我科门诊就诊.视力双眼1.2.眼底检查:右眼视盘前有螺旋状血管,视盘界清,色正常,余未见异常(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视盘未见异常荧光,视网膜动脉于24秒充盈,同时螺旋状异常血管也充盈,后期末见渗漏,视网膜静脉充盈正常,黄斑未见异常荧光(图2).诊断:右先天性视盘前血管襻(动脉型).

  •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

    作者:王涛;张惠蓉;鹿新荣;钱芳

    目的 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与其他眼底疾病相鉴别,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2例(22只眼)确诊为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部分结合相干光断层扫描、B超等检查.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6例;年龄54~82岁,平均70岁.均为单眼发病,22例中单个大动脉瘤19例,有2个大动脉瘤者3例;瘤体均位于颞侧动脉分支,其中颞上支16只眼,颞下支6只眼;动脉瘤伞部位于1~3级分支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前出血和(或)玻璃体积血;佳矫正视力<0.05者10例,0.05~0.2者6例,0.3~0.6者5例,≥0.7者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动脉硬化,16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例合并糖尿病史.治疗后追踪11例患者,佳矫正视力<0.05者1例,0.05~0.2者4例,≥0.7者6例.结论 视网膜大动脉瘤多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女性.常发牛在视网膜动脉第1~3分支,局部扩张如瘤样,并有视网膜出出血、水肿和渗出,同时多伴有视网膜动脉硬化.这些特点可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Coats病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眼底病变相鉴别.(中华眼科杂志,2008,44:521-524)

  • 一过性黑朦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特点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相关分析

    作者:冯雪艳;叶存喜;牟明春;陈海婷

    目的:探讨一过性黑朦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及其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32例(32只眼)一过性黑朦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过性黑朦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4.31±8.15)岁。并收集同期眼科门诊收治的30例非视网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颈动脉的彩色超声检查,检测其球后血管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及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部位及类型。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 t 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过性黑朦组患者眼动脉 PSV [(25.95±2.45)cm/s]较对照组PSV[(27.53±1.41) cm/s]流速减低(t=3.087, P=0.003)、EDV [(6.01±0.87) cm/s]较对照组EDV[(6.89±0.56) cm/s]降低(t=0.712, P=0.048),RI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188, P =0.852)。一过性黑朦组其视网膜中央动脉 PSV[(7.13±0.96)cm/s]较对照组 PSV[(8.23±0.92) cm/s]流速减低(t =4.648, P =0.000),EDV[(1.78±0.26)cm/s]较对照组EDV[(2.13±0.29)cm/s]流速降低(t=4.976, P=0.000),RI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0, P=0.855)。一过性黑朦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检出率(59.4%)明显高于对照组(6.7%)(χ2=19.205, P=0.000)。结论一过性黑朦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眼动脉的血流速度明显降低,而阻力正常,而且约60%的患者存在中重度的颈动脉狭窄,提示颈动脉狭窄与一过性黑朦的发病密切相关。(中华眼科杂志,2014,50:421-425)

11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