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11例复杂性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的护理配合
从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中,总结传统手术与介入手术顺利切换的重要环节.①术前熟悉整个手术流程,通过畸形团位置和大小,判断术中可能使用的特殊用物;②熟知各项化验结果,这是术中用药的重要依据;③做好躯体功能的评估,以便与术后做对照;④手术室所有仪器合理布局,避免反复移动;⑤患者体位摆放需同时满足手术要求和患者的功能体位;⑥根据患者术中体位给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措施;⑦通过血管鞘和造影管连接加压输液器预防血栓的形成;⑧根据患者的体型及病变部位决定血管鞘的内置和外留长度.
-
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 对8例老年寰枕交界区的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8例中6例为急性发病,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2例为慢性发病,由脊髓损伤引发的感觉运动障碍.8例中,7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造影显示瘘口均消失,1例采用栓塞治疗,术中由于右侧微导管难以到位,反将左侧的病变血管以Onyx胶栓塞.结论 大部分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首发症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急性发病,显微手术夹闭瘘口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
介入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共治疗104例SDAVF患者,选择符合条件的26例进行栓塞治疗.男性22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5.5:1;年龄34 ~81岁,平均55.9岁.SDAVF分别位于胸段10例、腰段9例、骶段7例.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进行性麻木无力和大小便障碍,病程1~ 156个月,平均17.1个月.栓塞材料使用ONYX-18液态栓塞剂或Glubran-2外科胶,未完全栓塞的患者,择期行手术治疗.治疗后3个月行脊髓功能评价和MRI检查,6个月行脊髓功能评价、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6例患者中有15例达到即刻完全栓塞的影像学标准.使用ONYX-18栓塞20例,14例完全栓塞;应用Glubran-2栓塞6例,仅1例完全栓塞.10例胸段患者中仅3例获得完全栓塞,16例腰骶段患者中,12例完全栓塞.未完全栓塞的患者2周内均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例于术后3和6个月复查MRI,6个月复查DSA.完全栓塞患者症状术后即刻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6个月随访时肌力和大小便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改善,MRI显示脊髓水肿消失,蛛网膜下腔的迂曲血管影消失.复查脊髓DSA均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所有经过栓塞治疗的患者,术后未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结论 部分SDAVF,尤其病变位于腰骶部的患者,适宜栓塞治疗,栓塞的材料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脊髓血管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动静脉瘘 介入栓塞 治疗性 -
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特征以及脊髓血管畸形、室管膜瘤的区别对诊断的意义. 方法对 31例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行 MRI检查,并详细询问病史,其中 26例患者作了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 31例患者均存在运动障碍、感觉异常, 17例存在括约肌功能障碍; MRI显示 T1像为等信号或低等混杂信号, T2像为高信号,可见脊髓水肿, 24例伴脊髓空洞, 13例出现血管流空影.脊髓血管造影显示脊髓前后动脉供血,静脉引流,肿瘤染色,造影剂滞留. 结论掌握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典型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就可以作出正确诊断,并能与其他脊髓疾病相鉴别.
-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脊髓血管病并发静脉高压性脊髓病的危害与处理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硬脊膜动静脉瘘和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AVM)并发静脉高压性脊髓病(VHM)的危害与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与1例脊髓髓内AVM合并VHM患者的临床资料.因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等疾病,使用GC治疗后使患者原有的脊髓功能障碍迅速加重.经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采取手术切除与血管内栓塞动静脉瘘口的综合治疗.观察患者术前GC对VHM患者脊髓功能的影响及手术治疗对脊髓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 ①应用GC治疗3d后,评价脊髓功能的改良Aminoff-Logue评分均上升(病情恶化).步态评分:22例均上升,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M2=20.045,P<0.01;小便评分:除1例无变化,其余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M2=19.048,P<0.01;大便评分:除5例无变化外,其余17例评分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M2=15.059,P<0.01.②术后1个月,步态评分:8例恢复到用药前,14例上升;小便评分:11例恢复到用药前水平,10例上升,1例下降;大便评分:15例恢复到用药前状态,7例评分上升.③术后6个月步态评分与用药前比较,3例评分降低(进步),11例上升;小便评分12例恢复,7例较用药前改善,3例比用药前差;大便评分有6例评分下降,2例上升.④术后6个月综合状态评定:正常2例(9.1%),基本正常7例(31.8%),轻度异常9例(40.9%),中度异常3例(13.6%),重度异常1例(4.5%),其中正常和基本正常占40.9%.结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合并VHM易误诊为急性脊髓炎.使用GC治疗后,可致患者脊髓功能障碍短期内进一步恶化.早期手术切除或栓塞动静脉瘘口缓解VHM是挽救脊髓功能的关键.
-
脊髓静脉高压兔模型的初步建立
目的 建立脊髓静脉高压的兔模型,用于脊髓血管畸形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 取新西兰白兔22只,分为实验组18只,正常对照组4只.对实验组兔行左侧肾动静脉的端-侧吻合,构建动静脉瘘.结扎左侧肾动静脉的肾门端,在左、右肾静脉之间结扎下腔静脉的近心端,在降结肠静脉以近结扎下腔静脉的远心端,使左侧肾动脉的血流经动静脉瘘口进入下腔静脉,再经腰静脉返流到椎旁静脉丛,继而逆流入硬脊膜内的脊髓冠状静脉丛,造成脊髓静脉高压环境.术后1、3、7、14d及以后每周评价兔的双侧后肢运动、感觉功能(共计5周).实验组术后分为早(≤3 d)、中(4 d至3周)、晚(>3周)3期,从存活的每期兔中随机抽取2只,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造影,了解瘘口通畅及血流情况;行磁共振扫描,观察脊髓的影像学改变;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脊髓组织结构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只麻醉,不实施手术,抽取2只行MRI和病理检查,作为与模型组对照的基准.结果 实验组18只兔中,死亡5只,存活13只.与术前相比,术后实验组兔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均有所下降,术前兔的运动功能评分为4.0±0.0,术后分别为:第3天3.1±0.5,第2周2.6±0.5,第4周2.9±0.8;术前感觉功能评分为0.0±0.0,术后分别为:第3天4.9±1.7,第2周6.3±1.6,第4周5.4±2.6.造影显示实验组抽取的6只兔中,早期2只兔瘘口均通畅;中期1只瘘口存在,1只部分闭塞;晚期2只瘘口均闭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RI显示,瘘口通畅的实验组兔,胸腰段脊髓异常信号,病理检查显示,脊髓实质淤血,但水肿及变性坏死不明显.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脊髓静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但模型的长期稳定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
动脉入路Onyx栓塞治疗颈髓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分析
脊髓血管畸形占脊髓占位性病变的3%~4%[1],而颈髓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在临床上更为罕见,故对其治疗的方式仍存在争议.由于颈髓AVM的部位特殊,手术治疗往往存在风险.近年来,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我们回顾性分析动脉入路Onyx栓塞治疗6例颈髓AVM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小儿脊髓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的单中心治疗经验
小儿脊髓血管疾病非常罕见。韩国学者Cho 等评价了单中心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他们回顾性纳入10例患儿,包括3例髓内动静脉畸形(AVM),6例髓周动静脉瘘( AVF)和1例硬脊膜AVF。该研究评价其临床特点、影像资料、治疗结果和临床效果。影像和临床随访平均时间为术后17.7个月和107.9个月。
-
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辅助下脊髓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辅助下脊髓血管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 自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脊髓血管畸形24例,在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辅助下行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或夹闭畸形血管瘘口,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除1例外,术中荧光造影确认瘘口完全夹闭或髓内畸形血管团完全切除.脊髓正常血供和静脉回流得以满意保留.21例获得随访,术后3例失访.其中痊愈6例,改善10例,稳定2例,加重3例.结论 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可以有效地提高脊髓血管畸形的手术疗效.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评价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价值和限度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脊髓血管畸形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11例临床怀疑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全部行多层螺旋CTA和DSA检查,其中6例脊髓DSA结果正常,另5例脊髓DSA证实为脊髓血管畸形[1例硬膜内髓周动静脉瘘(AVF),4例硬膜AVF].采用16层螺旋CT,多相扫描模式,冠状面和矢状面重组,并与DSA相对照,分析CTA上正常和异常脊髓血管表现.结果 与DSA对照,6例脊髓DSA检查阴性者中,CTA上可辨认的血管为脊髓前正中静脉或脊髓前动脉.5例脊髓DSA证实为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中,CTA均显示了异常血管,1例硬膜内髓周AVF,CTA上清晰显示了供血的脊髓前动脉与髓周静脉的直接交通,表现为扩大、发夹样、扭曲状的血管影,另4例硬膜AVF,CTA上异常血管与DSA上的扭曲引流静脉相符合,在静脉期上表现更为明显,但供血的根软膜动脉或软膜动脉在CTA上没有显示.结论 多层螺旋CTA能够区分脊髓正常或异常血管,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以用来筛选是否有脊髓血管畸形,并可以作为脊髓血管畸形患者手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脊髓血管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无创性脊髓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与脊髓DSA及手术对比,初步探讨256层MSCT全脊髓血管成像(CTA)及3.0TMR脊髓血管动态增强扫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7例临床表现及MR平扫疑诊为脊髓血管病的患者,全部行CTA检查,其中10例行MRA检查,15例在CT或MR检查3~5d后行DSA检查,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将其CTA、MRA、DSA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行CTA检查的17例患者中,16例较好地显示了异常血管病变的范围,其中7例诊断为硬脊膜 动静脉瘘,7例为髓周动静脉瘘,2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与DSA或手术诊断一致,1例无法做出诊断.其中12例准确判定供血动脉,12例准确显示瘘口位置.行MRA检查的10例患者中,7例准确诊断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与DSA或手术结果一致;其余3例DSA检查阴性.结论 256层MSCT全脊髓CTA及3.0T MR CE-MRA能安全、无创、快速、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病变范围、供血动脉及瘘口的位置,缩短DSA诊疗时间,在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协助制订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误诊2例分析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是脊髓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但急性脊髓炎等脊髓疾患亦有类似症状.早期确诊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 2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
急性自发性椎管内出血MRI检查误诊一例
1病例资料男,66岁.因四肢瘫痪13小时入院.患者13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四肢瘫痪,但意识清晰,无胸闷、气短.神经系统检查:脊柱生理曲度正常,自胸2椎体水平以下痛触觉消失,腹壁反射消失,全身皮肤温度正常.双上下肢感觉消失,肌力0级,肌张力尚正常,双侧肱二、三头肌肌腱反射消失,双侧膝、跟腱反射消失,鞍区感觉、提睾反射及肛门反射消失.
-
脊髓出血误诊原因剖析
目的 探讨脊髓出血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思路.方法 对脊髓出血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剧烈腰痛2h入院,随后出现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直至完全瘫痪,伴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查尿常规考虑泌尿系感染,行抗感染治疗无效.后行胸椎MRI平扫并增强扫描及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诊断为脊髓出血、硬膜外血肿,予营养神经、针刺、物理、康复等治疗.2周后复查CT示血肿吸收,病情好转.结论 脊髓出血发病急,主要表现为剧烈胸腰背部疼痛及截瘫,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详细询问病史,细致查体,结合CT、MRI或磁共振动脉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
脊髓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脊髓血管病起病急、症状突出、诊断困难、预后较差.随着脊髓病变相关实验实检查的发展,人们对脊髓血管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与脑血管和脊髓脱髓鞘类疾病相比,脊髓血管病并不常见.脊髓血管病中部分类型分类尚不统一,从临床的角度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见图1).
-
血管内神经外科栓塞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0年11月~2001年1月共对51例患者进行了栓塞治疗,男33例,女18例,年龄6~64 岁;34例脑血管疾病病例中,脑动静脉畸形(AVM)12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8例,椎动静脉瘘(V-AVF)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7例,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动脉瘤样扩张(VGAD) 6例,脊髓血管疾病17例,其中脊髓血管AVM 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9例。
-
64层螺旋CT脊髓血管造影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脊髓血管造影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7例MRI及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病的病人,做CT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4例于1周内做DSA检查.CT扫描方法:Toshiba Aquilion 64 Slice CT扫描机,0.5mm层厚,0.5/r,120kV,350mA,主动脉弓层面为监测平面,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CT阈值180HU.造影剂为碘海醇(370mgI/m1),注射流率6ml/s,总量80ml.从血管畸形的分型、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方面对CT脊髓血管造影图像进行评价,并与DSA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17例脊髓CTA均明确显示脊髓血管的异常及病变的范围,其中1例MRI及脊髓CTA诊断为动静脉瘘,并经手术证实,但DSA却未显示出病变;除1例DSA为AVM合并AVF的病例脊髓CTA只看到了AVM未诊断出AVF外,其余病例均与DSA的分型结果一致;13例做脊髓CTA并DSA阳性结果的病例共有20根供血血管,脊髓CTA 16根诊断正确,4根未显示,并出现了2根假阳性结果;6例脊髓CTA未看到瘘口;所有病例均清楚显示了引流静脉并与DSA一致.结论:CT脊髓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有很大价值,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检查,并对DSA有指导作用,可缩短DSA检查时间.
-
3T3D CE-MRA脊髓动脉成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评价3T三维动态增强MRA(3D CE-MRA)对脊髓动脉的显示能力及其影像学解剖特征.方法:34例行脊柱MR平扫加增强的患者,同时行3D CE-MRA检查,所得的原始图像经减影后,利用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充分显示脊髓血管并观察其特征:①脊髓前动脉(ASA)和Adamkiewicz动脉(AKA)的显示率;②ASA影像学解剖特征;③AKA影像学解剖特征.结果:34例病例在3D CE-MRA图像上确切显示ASA 31支(91.2%),ASA显示范围为T17-L3:AKA的显示率为85.3%(29/34),其中5例可见副AKA,AKA起源于左侧肋间动脉或腰升动脉的有19例(19/34,65.5%),28例起源于T8~L2水平(28/29,96.6%).ASA的平均直径为(1.20±0.22)mm,男性组为(1.16±0.22)mm,女性组为(1.25±0.21)mm;AKA起始部的平均直径为(1.06±0.29)mm,男性组为(1.11±0.28)mm,女性组为(1.01±0.30)mm;AKA汇入ASA前平均直径为(1.03±0.18)mm,男性组为(1.02±0.15)mm,女性组为(1.04±0.21)mm.各血管平均直径男女组间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脊髓动脉的解剖结构复杂,用3D CE-MRA检查可以对其进行较好的评价.
-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3例诊治体会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是脊髓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是spiller1909年首先报告,以临床特征为诊断基础的综合征.近5年,我院收治3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病人.现报道如下.
-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前动脉 CT血管造影观察
目的:通过颈脊髓前动脉CT血管造影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脊髓前动脉。方法2009年2月~2012年8月,采用64排螺旋CT机对1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脊髓前动脉造影,观察脊髓前动脉阻塞和梗阻,以及MRI T2高信号与脊髓前动脉的关系。结果2例脊髓型颈椎病并发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脊髓前动脉造影显示颈脊髓前动脉于病变部位中断;其余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T脊髓前动脉造影均显影,未见明显中断。结论64排CT脊髓前动脉造影术可以显像脊髓型颈椎病的颈脊髓前动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前动脉不易被压迫中断。脊髓型颈椎病MRI图像T2高信号与颈脊髓前动脉无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