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胸一例
患者女,73岁,有高血压病史10年,不规律服用药物治疗,无不良嗜好。因活动后胸痛1个月,加重3d入院,入院时体检:血压166/90 mm Hg,心率64次/min,心律规整,心音无异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入院时心电图示V3~V5导联导联ST段略压低。胸痛发作时复查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T改变,V3~V6导联导联ST段较前明显压低。考虑诊断冠心病。入院后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无明显狭窄,前降支管壁不规则,血流通.,回旋支近中段弥漫性狭窄约90%~95%,中段狭窄约80%。右冠近中段弥漫性狭窄约80%~85%,开口狭窄约80%。考虑靶病变为回旋支,在回旋支置入2.75 mm ×24 mm及2.75 mm ×18 mm的乐普药物涂层支架。术后患者自觉背部不适不能耐受,心率及血压无变化,行心电图检查与之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查无主动脉夹层及心包积液,复查心肌生化标志物无升高,给予止痛药物对症处理。次日患者仍感背部不适,查体发现右肺呼吸音偏低,遂行胸腹主动脉增强CT扫描结果提示:(1)纵隔及右侧胸膜腔血肿、积液并右肺下叶局部压缩不张;(2)胸、腹主动脉粥样硬化。胸腔穿刺抽出血性不凝液体约340 ml,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由术前129 g/L 降至97 g/L。因增强CT 未发现明显出血点,不能排除是否继续出血,故将患者转到上级医院就诊。
-
心肌梗死面积的估测方法
冠心病(CHD)是危害全球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而急性心肌梗死(AMI)则是其中为凶险的类型.心肌梗死面积(MIS)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功能密切相关,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的评估方法除病理检查能够直接测量梗死面积外,还包括心电图、心肌生化标志物、超声心动图、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及核素扫描等.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生化标志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血清心肌生化标志物变化.方法 对33例HIE及20例非HIE进行心肌酶及肌钙蛋白Ⅰ活性检测.结果 重度HIE患儿血清心肌生化标志物显著高于轻度HIE及对照组新生儿,P<0.01,并与HIE程度成正比.结论 血清心肌生化标志物检测可做为HIE忘儿合并心肌损害的早期、灵敏、特异性指标.
-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心肌生化标志物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心肌生化标志物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8月收治的6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和40例健康患者,前者为研究组,后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心肌生化标志物,并分析其与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心肌生化标志物水平与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急性酒精中毒可能会引起患者的心肌生化标志物的升高,造成心肌损伤,临床需要加强对患者这方面的关注,提前预防.
-
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修订和心肌生化标志物
随着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心肌损伤的血液生化标志物已从早先的以酶活性为主的检测发展到目前的以蛋白质量为主的检测[1],包括多种早期标志物和确定标志物。1999年国际临床化学联盟(IFCC)和美国临床生化学院(NACB)分别发表文件[2,3],对心肌损伤血液生化标志物在心肌损伤中的应用提出许多重要观点。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院(ACC)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结果,近联合发表文件[4],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理解心肌梗死(MI)并重新修订MI的诊断标准。文件对MI重新定义的内容涉及病理、生化、心电图、影像学、临床实验、流行病学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等多个方面。文件认为,缺血引起的任何程度的心肌损害都可以被认为是MI;按照这一概念,以前被认为是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的,如今可以认为是小面积的MI。由于目前的心肌生化标志物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甚至能够发现<1.0 g的心肌组织坏死,因此一旦检测到心肌肌钙蛋白(cTn),即表明病人已出现有临床后果的心肌损害;而任何心肌标志物的异常增高都对预后有不利的影响。文件建议的MI诊断修订标准中重要的是将检测到心肌标志物(主要是cTn或CK-MB等)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MI急性发病的必要条件。文件预计,如果执行修订的标准,由于诊断灵敏性的增加和MI的重新定义,将使MI病例数增加;而由于诊断特异性的增加,将使诊断假阳性的MI病例减少。Circulation杂志还为此发表长篇社论[5],认为cTn是诊断心肌损伤的理想标志物;心肌损伤后蛋白标志物增高表明损伤已不可逆;预后与心肌标志物的增高程度有一定关系;应该要求至少在心肌损伤发病后6~9 h采集血液标本;心脏手术后心肌标志物的增高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等等。因此,了解心肌标志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展,将有助于在检测和评价心肌缺血损伤时正确理解和使用心肌标志物,并有助于理解对MI诊断标准的修订。
-
心肌梗死的新定义
传统沿用的心肌梗死定义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和以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 B)为主的血清心肌酶学改变而作出的.
-
缺血修饰性白蛋白在急性缺血性胸痛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缺血修饰性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对急性缺血性胸痛(ICP)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206例发病<12 h、表现为急性胸痛的患者立即行12导联心电图(ECC)检查,并抽血进行IMA、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测定,将ECG、IMA、cTnI、CK-MB的结果单独或结合与终诊断为非缺血性胸痛(NICP)及ICP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结果 后诊断为ICP 98例,NICP 108例,ICP发病<3 h和3~6 h组IMA水平明显升高,与NIC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CP发病>6 h组IMA水平与NIC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A诊断发病<3 h ICP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NPV)为89.1%和88.8%,明显高于ECG、cTnI和CK-MB,四者结合为97.6%和96.9%;IMA诊断发病3~6 h ICP的敏感性和NPV为71.7%和74.5%,也高于ECG、cTnI、CK-MB,四者结合为95.5%和94.2%;但IMA对于发病>6h的ICP则无诊断作用.结论 IMA是诊断ICP的早期敏感生化指标,对于发病<6 h(尤其是<3 h)的ICP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NPV,优于ECG、CK-MB、cTnI;将IMA与其他指标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对ICP的诊断价值.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Ⅰ(cTnI)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 ACS患者于发作12 h内入院,1周内行冠脉造影者98例入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77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cTnI;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范围进行定量评定;用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cTnI与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采用二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cTnI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H-FABP≥8.0 mg/L组与H-FABP<8.0 mg/L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0.01);cTnI≥1.0 mg/L组与cTnI<1.0 mg/L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0.01);血清H-FABP、cTnI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Y=15.664+2.833x1+1.034 x2(Y为Gensini积分,x1血中H-FABP浓度,x2为cTnI浓度);标准回归系数r为0.518和0.253(P<0.01).结论 H-FABP、cTnI与近期发作ACS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FABP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程度更高.血清H-FABP、cTnI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急性加重的直接结果,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升高推断冠脉病变的危险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
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终止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PCI)可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完全而持续的心肌再灌注[1].那么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究竟能多大程度上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从而终止急性心肌梗死的自然进程?国内外对此研究不多.作者观察了AMI患者接受急诊FTCA+支架植入术后心电图、心肌生化标志物和临床表现的变化,及其与中期预后的关系,探讨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终止AMI的临床效果.
-
循证指导下的心肌损害标志物与临床决策
对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T)用于诊断心肌梗死(MI)和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级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在症状发生后的12~48小时采样分析,CK-MB质量诊断MI的临床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98.8%和89.6%.肌红蛋白有高的阴性预示值,在症状发生后的2~6小时采样分析,有高的临床灵敏度.在症状发生后的12小时采样分析cTnI,诊断MI可达到佳临床灵敏度,临床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90%和97%.在症状发生后的12小时采样分析cTnT,诊断MI的临床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98.2%和8.8%,临床特异性降低与检测到微小心肌受损有关.cTnT和cTnI比CK-MB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性更有用.
-
心肌生化标志物升高非Ⅰ型心肌梗死11例分析
新公布的心肌梗死统一定义将心肌梗死按病因分为5型,心肌生化标志物(优选肌钙蛋白Ⅰ)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必备指标.2型心肌梗死与1型心肌梗死表现非常相似,治疗却截然不同:很多其他疾病可以导致心肌生化标志物升高,也会伴有胸痛及心电图变化,非常容易误诊为1型心肌梗死.现将我院心肌生化标志物升高非1型心肌梗死11例分析如下.
-
心肌生化标志物在肺栓塞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进展
正确危险分层和恰当治疗措施与急性肺栓塞的预后密切相关,近研究表明心肌生化标志物可用于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分层,现就心肌生化标志物在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做综述.
-
心肌标志物作用的系统分析
目的:获取心肌生化标记物的佳应用证据。方法:查循、浏览对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用于诊断心肌梗塞(MI)和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分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文献资料。结果:在症状发生后的12~48小时采样分析CK -MB质量对于诊断MI的临床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98.8%和89.6%。肌红蛋白有高的阴性预示值,在症状发生后的2~6小时采样分析有高的临床灵敏度。在症状发生后的12小时采样分析cTnI,诊断MI可达到佳临床灵敏度,临床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90%和97%。在症状发生后的12小时采样分析cTnT,诊断MI的临床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98.2%和68.8%,其临床特异性降低与检测到微小心肌受损有关。结论:cTnT和cTnI比CK-MB对于诊断心肌梗死和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危险性更有价值。
-
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心肌标志物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患者心肌生化标志物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4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肌钙蛋白Ⅰ水平、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K-MB水平、肌钙蛋白Ⅰ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TIMI分级、LVEF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ST段回落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能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改善PCI术后患者心肌生化指标及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