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18例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黄击修;刘健;付建;林小彬

    目的:总结118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病例,探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经右胸外侧腋下小切口手术72例,胸部正中切口46例,合并心内其他畸形13例;不阻断心肌循环手术63例,阻断心肌循环手术55例;直接缝合44例,补片缝合74例.结果:手术治愈116例,1例残余分流,死亡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诊断不难,但应注意合并畸形的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但应视患者缺损大小、部位、分流情况及有无肺动脉高压而区别对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

    作者:司忠义;王中彬;谷春久

    目的:总结1978年7月至2002年7月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的经验.方法:203例病人在全麻下行心包剥脱术,左四肋间切口69例,左四肋间加横断胸骨切口4例,局部4肋间加肋软骨切除1例,正中切口149例.结果:术后病人死亡3例,复发5例,再次行心包剥脱术.其余病人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是有效的手段,如病人确诊为该疾病应尽早手术治疗.

  • 1780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

    作者:陈林;肖颖彬;王学峰;钟前进;陈柏成;陈进劲;曾祥君;郝嘉;王咏

    目的:回顾分析1 780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疗效,并比较二种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方法:1 780例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手术(冷晶体组)643例,冷血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手术(冷血组)231例,心脏不停跳手术(不停跳组)906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仍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置左心房引流管,降温至(32±1)℃并维持,仅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维持灌注压在60 mmHg(1 mmHg=0.133 kPa),心脏跳动下进行畸形矫正,方法同停跳下手术.结果:手术早期死亡73例(死亡率3.8%),其中冷晶体组手术死亡42例(死亡率6.5%),残余室间隔缺损6例(发生率0.9%);冷血组手术死亡7例(死亡率3.0%);不停跳组手术死亡24例(死亡率2.6%),其余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10年,恢复良好.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有较好疗效,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并可简化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

  • 6kg以下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外科矫治

    作者:陶麒麟;贾兵;陈张根;张善通

    目的:探讨新生儿、小婴儿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2月至2003年7月共收治9例6 kg以下CoA合并VSD患儿,其中新生儿3例.一期手术3例,分期手术3例,仅做主动脉缩窄成形术3例,其中1例加做肺动脉环缩术.6例采用人造血管补片主动脉成形术,3例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翻转主动脉成形术.结果:全组患儿无死亡,随访8~36个月,心功能改善明显,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无主动脉瘤样扩张或主动脉再狭窄.结论:大多数患儿均可采用体外循环下一期根治CoA和VSD,但是对于VSD为限制性及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患儿可采用二期手术.一期手术选择左外侧和正中双切口方法安全有效.

  • 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后心脏瓣膜替换52例

    作者:褚衍林;吴英渝;李鲁;张坚;唐明达;顾洪斌

    目的:探讨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后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分析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后心脏瓣膜替换52例,男性14例,女性38例,年龄25~69岁.术式为二尖瓣替换4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6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14例,左心房血栓清除8例,冠状动脉搭桥1例.结果:术后并发脑栓塞2例,其中1例死于严重脑损害;急性心包压塞1例,经及时心包引流治愈.随访3个月至16年,获访47例,晚期死亡1例,其余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有效预防脑栓塞和术中、术后出血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研究(附57例报告)

    作者:周勇;王东进

    目的:介绍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的体会.方法:2000年12月至2006年3月,5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年龄43~81岁,平均60.5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19例,Ⅲ级31例,Ⅳ级7例;二尖瓣病变29例,主动脉病变13例,联合瓣膜病变15例,瓣膜病病因中,风湿性31例,退行性13例,缺血性9例,二瓣化畸形4例.共搭桥103支,平均1.8支,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病变血管情况选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及大隐静脉做血管桥.行二尖瓣成形17例,二尖瓣置换12例;主动脉瓣成形10例,主动脉瓣置换1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13例.术中放置经食管超声监测检测瓣膜成形效果.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术后并发症为出血、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和小面积脑梗塞.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瓣膜成形效果满意;术后随访平均13.5个月,无明显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瓣膜成形,手术效果满意.综合使用多种成形技术行主动脉瓣成形,取得较好的近中期效果.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测并结合注水试验对于了解成形术的效果有重要意义.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地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床旁血滤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 经右心房修补肌部室间隔缺损的体会

    作者:刘虎;程沛;魏丹;李玲;侯嘉;吴永涛

    目的:探讨经右心房行肌部室间隔缺损(VSD)修补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分析我院1986年1月至2005年5月,经右心房修补肌部VSD 5例.其中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15~49个月,平均(30.2±12.12)个月;体重7~15.5 kg,平均(12±2.81) kg.2例单纯肌部VSD,3例合并其他部位VSD.结果: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随访5个月至3年,无残余分流及严重心律失常,效果满意.结论:经右心房行肌部VSD修补术,可减轻心肌组织损伤,术后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 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作者:杨禁非;许尚栋;黄方炯;李志忠;王学勇;蔡克强;范占明;杜嘉会;张兆光

    目的: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行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2~65岁,平均(45.4±15.1)岁.病因4例为外伤,1例为动脉硬化,3例病因不明.瘤体直径(3.9±1.3)cm.4例为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结果:6例采用全身麻醉,2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支架型人工血管均顺利植入.术后30 d内无死亡.1例有近端内漏.术后脑梗塞1例.术后随诊2~30个月,平均(9.3±10.7)个月,术后4个月死亡1例,病因为内漏导至动脉瘤破裂.1例于5个月后因再发假性动脉瘤,接受再次支架型血管植入术,于2次手术后2个月死亡.随诊死亡2例,死亡率25%.结论: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 325例双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临床分析

    作者:刘灵;韩玲;陆萍;金梅;李磊;梁永梅

    目的:了解双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干下室缺)临床表现,恰当掌握手术适应证.方法:总结经手术证实的干下室缺325例,观察各年龄组合并肺动脉高压和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脱垂、主动脉窦瘤破裂),室缺大小与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病变的关系.结果:1.经胸超声心动图检出该型室缺294例,符合率90.5%.2.随着年龄增长,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率减少,程度减轻.年龄<1岁,肺动脉高压发生率70%,14岁后为30%.3.随年龄增长,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明显增加,14岁后出现主动脉瓣病变43.4%.4.随着干下室缺增大,发生肺动脉高压的机率、严重程度及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显著增加,干下室缺>10 mm,肺动脉高压达40%以上,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达38%以上.5.中、小室缺(<20 mm)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发生率有随缺损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但≥20 mm的大室缺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发生率反而下降.室缺直径≤10 mm,~20 mm,≥20 mm,3组的主动脉瓣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8.3%,41.2%,8.3%(P<0.05).6.手术方式以补片修补者311例,占95.7%,手术治愈率98.2%、死亡率1.8%,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因其解剖特点及血液动力学特点,无自然闭合倾向,且易合并严重并发症,因此该型室缺一经诊断应根据病情早期手术.

  • 8例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的诊疗经验

    作者:梁葳;王茂生;秦太昌;李韬

    目的:总结8例心内膜心肌纤维化(EMF)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有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并考虑为EMF的8例患者施行超声心动图(UCG)、核磁共振成象(MRI)、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等检查,4例予内科治疗,4例行外科手术.结果:UCG、MRI及EMB获得EMF诊断的例数分别为3/8,4/4及3/4,同时行以上3种检查诊断的例数为3/3.4例经内科治疗,2周至6个月内全部死亡.2例施行右心室心内膜切除加三尖瓣成形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6~9年,心功能2级,能从事轻度工作.2例行右心室心内膜切除加三尖瓣置换术,手术死亡1例,1例存活6年,死于心力衰竭.结论:综合应用UCG、MRI及EMB可提高EMF的诊断率,对病变较轻的EMF患者行心内膜切除加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对病变重的病例应行心脏移植.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临床比较

    作者:梁永梅;韩玲;金梅;郑可;郭保静;张桂珍;肖燕燕;苏俊武;张辉

    目的:对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4年5月至12月住院患儿,符合单一左向右分流畸形ASD或VSD,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和手术组;比较2组在疗效、费用、并发症、输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放免法测定2组治疗前后的心钠素(ANP)水平.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介入组均未输血,手术组均输血治疗(P<0.01);术后住院时间介入组少于手术组 (P<0.01);治疗费用介入组高于手术组 (P<0.01);ANP水平、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结论:单一ASD、VSD的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相同;介入组不需输血,术后住院时间短,但治疗费用较昂贵.

  • 法洛四联症中心分流术肺动脉直径和左心室容积的比较

    作者:韩宏光;张南滨;汪曾炜;朱洪玉;王辉山

    目的:对比重症法洛四联症中心分流术肺动脉直径和左心室容积的变化,评价中心分流术在法洛四联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24例法洛四联症应用聚四氟乙烯或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施行升主动脉到主肺动脉的中心分流手术,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7个月~19岁,平均(5.30±4.62)岁,体重6.5~45 kg,平均(16.88±9.73)kg. 结果: 中心分流手术使左心室和肺动脉发育均明显改善,肺动脉增长了60.5%,左心室容积增大了57.4%.结论:中心分流术是改善重症法洛四联症病情的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是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一种分期手术方式.

  • 近期心源性脑梗塞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临床观察(附19例报告)

    作者:许尚栋;黄方炯;杨禁非

    目的:探讨近期心源性脑梗塞患者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合适时机.方法:分析19例在脑梗塞后2个月内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1984年6月至2004年6月,共有19例在术前2个月内有心源性脑梗塞史的患者接受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包括15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左心房黏液瘤和1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近一次脑梗塞距手术的间隔时间为7~59 d,平均33 d.体外循环时间为51~396 min,平均102 min.术后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于术后6 d死于肾功能衰竭.随诊4个月至10年,平均28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第10个月及第12个月死亡.结论:心源性脑梗塞后4至5周接受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是安全的,对于反复栓塞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以将手术时间提前.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作者:孙东;许春雷;吴强;刘岳;来永强

    目的:回顾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研究1995年至2004年6月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方式及转归,其中行主动脉瓣置换21例,二尖瓣置换18例,双瓣置换1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瓣成型1例,室间隔修补合并三尖瓣成形1例,动脉导管缝扎1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3.6%).其余54例手术成功,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内科治疗效果差,在抗生素治疗无效且有外科手术指征时,早期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 直接心肌植入VEGF165基因的实验研究

    作者:屈正;刘韬帅;安春雷;汪道文;商建峰;李书闻;王学勇

    目的:评估VEGF165基因直接心肌内注射促进心肌血运重建的疗效.方法:中国实验小型猪11只,体重(29.3±4.3)kg.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心端放置Ameroid 收缩环.术后6周行冠脉造影示LCX狭窄>95%为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形成.将选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n=6)和对照组(n=5).治疗组将VEGF165质粒注射到左室侧壁10处有标记的心肌中层.对照组只注射空白质粒.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体表超声心动图观察静息与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LDDSE)状态下左心室壁运动及功能(LVEF、RT、MVCF、WMSI),通过201TI-SPECT观察心肌灌注改变.处死动物后进行心肌血管密度和VEGF基因mRNA表达测定.结果:治疗6周后,在静息与LDDSE(10 μg/min/kg)状态下,A组RT和WMSI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侧壁灌注缺损明显缩小,B组改善不明显.A组每个视野的血管面积、血管周长及血管数目均较B组多.A组2/3例局部心肌VEGF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B组3/3例均无表达.结论:直接心肌内注射VEGF165基因可促进慢性缺血心肌的血管再生,改善局部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

  • 胸骨下段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摘要)

    作者:王小启;吴清玉;吕锋

    胸骨下段小切口手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方法.我们结合20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治疗对这种手术方式进行报告.

  • 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法乐四联症根治术中肺的保护作用

    作者:魏波;刘迎龙;王强;常勇男;李春花

    目的探讨法乐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TOF)根治术中,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64例行TOF根治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肺保护组34例,对照组30例.肺保护组患儿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照组患儿常规行TOF根治术.术前和术后0、6、12、24、48 h监测患儿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血浆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收集患儿术后6 h气管吸出物,检测其炎性介质IL-6、IL-8水平.术后取患儿右下肺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 结果肺保护组患儿术后6、12、24 h血氧指数高于对照组(分别t=2.400, P<0.05;t=3.898, P<0.01;t=3.339, P<0.01);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ICU监护时间短于对照组(分别t=-2.652, P<0.05; t=-2.081, P<0.05);术后0、6 h血浆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分别t=-4.255, P<0.01;t=-2.372, P<0.05);术后0、6、24 h血浆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分别t=3.112, P<0.01;t=3.072, P<0.01;t=2.306, P<0.05);气管吸出物中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分别t=-2.419 P<0.05;t=-2.613 P<0.01).肺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组肺组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肺间质水肿、肺泡上皮线粒体肿胀;保护组肺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 结论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可明显减轻TOF根治术中的肺损伤.

  •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小儿心内直视术312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德和;方刚;陆相杨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小儿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至2001年6月,312例应用此法手术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病例.全组男160例,女152例.平均年龄(3.25±1.34)岁.平均体重(14.61±3.72) kg.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法洛三联症、房室通道、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肺动脉瓣狭窄、三房心和三尖瓣下移.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手术213例,中低温停跳下手术99例.结果全组无脑气栓发生.随访2~36个月.术后出现低心输出量综合征6例、支气管痉挛3例、肾功能衰竭2例、血红蛋白尿32例.全组死亡7例(2.24%).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浅、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心肌保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 心室减荷术在Ebstein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作者:钟前进;肖颖彬;王学锋;陈林;陈柏成;陈劲进;郝嘉

    目的应用心内修复并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矫治Ebstein畸形18例.方法 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9月龄~54岁,平均(18.47±13.85)岁;体重8.5~80.0kg,平均(36.09±19.78)kg.按汪曾炜分型均为II型;按Carpentier分型B型15例,C型3例.手术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先采用Danielson的方法行房化心室折叠和三尖瓣成形,以及房间隔缺损和卵圆孔未闭修补,后行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即心室减荷术.结果全组无死亡,无严重心功能不全和顽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等发生,无因三尖瓣病变再次手术者.13例随访1~53个月,心功能I级12例,II级1例.三尖瓣关闭不全I度4例,II度2例,余7例无关闭不全,上腔-右肺动脉吻合口通畅.结论 Ebstein畸形中三尖瓣显著下移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和右室流出道生理性梗阻时,修复心内畸形后加行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可减轻右心负荷,保护左、右心室和三尖瓣的功能.

  • 心脏外科手术与介入性心导管术镶嵌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作者:王树水;张智伟;庄建;陈欣欣;钱明阳;李渝芬

    目的报道23例介入性心导管术与心脏外科手术镶嵌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经验.方法外科术后镶嵌治疗:12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残余分流及2例心脏术后留置室间隔缺损(VSD)的复杂CHD行经导管封堵术.2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后分支肺动脉狭窄分别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1例肺动脉闭锁合并VSD根治术后出现体肺侧支血管(APCAs)破裂行介入栓塞止血术.外科术前介入治疗:5例室间隔完整的大血管转位(TGA)病例行大动脉调转术前行球囊房隔造口术(BAS),1例有巨大APCAs的重症TOF在根治术前予以侧支血管堵塞术.结果动脉导管未闭术后残余分流及复杂CHD残留VSD病例均封堵成功,分支肺动脉狭窄病例介入治疗后狭窄减轻或治愈;侧支血管破裂病例栓塞止血后出血停止.BAS病例介入术后低氧及酸中毒改善,大动脉调转术后3例治愈,2例死亡.TOF病例APCAs堵塞后成功行根治术.结论心脏外科手术与介入性心导管术镶嵌治疗是治疗小儿CHD术后残余分流及部分复杂疑难CHD的有效方法.

62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