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不停跳主动脉瓣或联合瓣膜置换术

    作者:林辉;何巍;刘唐威;罗玉忠;廖寿合;郑宝石

    目的 评价心脏不停跳方法 在主动脉瓣或联合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使心脏在有节律的空跳情况下完成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或改为非置管顺行灌注,再行二尖瓣置换或其他合并症的处理,共83例(A组);随机选择20例在间歇灌注冷血含钾心停搏液下完成手术(B组).检测血液乳酸(LA)、心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P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丙二醛(MDA);观察前乳头肌超微结构改变;Swan-Ganz管测定心排血量(CO).结果 LA、CPK-MB、cTnT、ET-1、MDA的增高,B组与A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心肌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术后无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依赖和严重心律失常;81例恢复顺利,2例分别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感染性休克.B组均需每分钟5~10μg/kg多巴胺才能脱离体外循环机,9例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1例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结论 心脏不停跳主动脉瓣或联合瓣膜置换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新方法 ,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 小儿永存动脉干外科诊治19例

    作者:曹鼎方;仇黎生;苏肇伉;丁文祥

    目的总结19例小儿永存动脉干(PTA)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1989年1月至2002年6月外科手术纠治19例PTA.病儿2月龄~5岁;体重3.5~16.0 kg.按Van Praagh分型,A1型8例,A2型9例,A3及A4型各1例.右室-肺动脉流出道重建用涤纶生物瓣管道和同种带瓣肺动脉各2例,同种带瓣主动脉11例,近1年的4例未用外管道.结果手术死亡率10.5%(2/19例).晚期死亡1例.结论 PTA易早期并发肺血管梗阻性疾病,应在1岁以内行纠治术.手术需防止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离断肺动脉和修复动脉干缺损时,应避免损伤动脉干、瓣膜及冠状动脉口;如条件许可,A1型及A2型可不用外管道重建右室-肺动脉流出道,避免了因更换管道而再次手术.

  • 改良Fontan手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郑奇军;蔡振杰;汪钢;俞世强;杨光

    目的探讨改良Fontan手术后的早期效果[以住院期间或1个月(住院超过1个月者)统计]及远期效果(以手术后5年统计),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990年9月至1996年5月行改良Fontan手术病儿52例,年龄2.5~16岁,随访49例(93%),平均随访时间(5.2±0.4)年.分析包括死亡、手术失败、心律失常、血栓形成、胸腔渗液等参数.结果 3例早期死亡,4例远期死亡;1例早期再次手术,1例远期再次手术.术后早期生存率94%,成功率(不包括术后疗效不佳且危及生命,需二次手术者)92%,室上性心动过速6%,心动过缓10%,胸腔渗液38%;术后远期生存率87%,成功率83%,室上性心动过速10%,心动过缓13%,胸水渗出6%.结论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即使应用于不同的解剖诊断病人,改良Fontan手术仍有良好的术后早期及远期效果.

  • “双孔”技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附20例报告)

    作者:胡盛寿;许建屏;陈雷;孙立忠;宋云虎;唐跃

    目的报告“双孔”二尖瓣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0年12月,20例病人接受此项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0~69岁,平均(47.1±18.5)岁.均诊断为二尖瓣关闭不全,其中前叶脱垂12例,前后叶脱垂8例;心功能I级2例,II级5例,III级13例.结果无手术及术后死亡,无术后并发症及再次手术,所有病人均症状消失,痊愈出院.随访0.5~21个月,效果满意,心功能均为I~II级.结论 "双孔"二尖瓣成形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效果良好.

  • 动脉调转分期手术中左室训练的临床应用

    作者:沈向东;李守军;王旭;刘迎龙

    目的总结动脉调转分期手术中左室训练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4月至2004年5月,为7例大动脉转位病儿做左室训练术.左室训练包括体肺动脉分流和肺动脉环缩两项操作.全组肺动脉收缩压/动脉收缩压值,从术前的0.34增加至0.76.2例需要同期做原发房间隔切除,1例需要二次校正肺动脉环缩.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4例在术后2周左右顺利完成二期动脉调转术,治愈出院.1例术后3个月再入院,做二期动脉调转,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因术后并发症未作二期手术.结论左室训练为年龄超过新生儿期的单纯大动脉转位病儿做动脉调转术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房间交通对左室训练有重要作用;快速二期手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

  • 右外侧小切口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中的肺保护

    作者:魏波;刘迎龙;王强;李春花

    目的加强右外侧小切口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中的肺保护.方法 58例法洛四联症的病儿中,行右外侧小切口矫治术加肺保护组18例,行常规正中剖胸矫治术的对照组40例.肺保护组术中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术中和术后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氧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气道峰压)和血浆脂质过氧化物MDA指标.结果肺保护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24.1±15.3)*!h和ICU监护时间(2.5±1.4)*!d均短于对照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30.1±15.4)*!h和ICU监护时间(3.9±2.0)*!d(P<0.05).两组术后气道峰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24*!h和48*!h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肺保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h和24*!h氧指数肺保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和48*!h血浆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浓度肺保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加强术中肺保护可使右外侧小切口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中肺损伤明显轻于正中切口对照组.

  •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与神经元损伤

    作者:向道康;阎兴治;蔡鸿;杨世虞;张大国;李正伦

    目的对比观察心脏不停跳与传统的心内直视手术对神经元的损伤情况.方法 103例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心脏不停跳组(试验组)51例,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CPB中鼻咽温度为32~34℃;心脏停跳组(对照组)52例,术中阻断升主动脉,CPB中鼻咽温度为25~27℃.动态监测围术期所有病人颈内静脉血中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术中及术后早期,S-100β蛋白和NSE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P<0.01),其中S-100β蛋白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NSE术后1 d恢复至术前水平;试验组S-100β蛋白从转流20 min到术后1 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NSE从转流毕到术后8 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组术后出现精神异常1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偏瘫2例.结论颈内静脉血中S-100β蛋白和NSE的水平变化,尤其是前者可作为评价心内直视手术对神经元损伤程度的可靠指标;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神经元的损伤比传统的手术方式轻.

  •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作者:丁芳宝;梅举;张宝仁;邹良建;徐志云;孙道华

    目的总结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期掌握好手术时机及指征,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28例儿童心内膜炎病人,7例因急性心力衰竭、栓塞或严重败血症急诊手术;21例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后择期手术.彻底清除赘生物后,同时行主动脉瓣瓣膜置换5例,主动脉根部拓宽、主动脉瓣瓣膜置换2例,室间隔缺损(室缺)修补5例,室缺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2例,室缺和佛氏窦瘤修补2例,室缺修补、主动脉瓣瓣膜置换2例,动脉导管缝扎3例,动脉导管缝扎、主动脉瓣瓣膜置换1例,二尖瓣瓣膜置换3例,二尖瓣瓣膜置换、左冠前降支取栓并搭桥1例,法洛四联症矫正、Rastelli手术各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6例、肺动脉瓣成形7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3.6%),死亡原因为术后霉菌性感染不能控制、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平均随访2.6年,心内膜炎复发2例,无远期死亡.结论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满意,其手术时机及指征的掌握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 儿童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总动脉的外科治疗

    作者:严勤;苏肇伉;徐志伟;丁文祥;朱铭;鲁亚南

    目的总结小儿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总动脉进行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4例中3例施行了改良肺动脉内隧道加人造主-肺动脉窗术,另1例行冠状动脉移植术.其中1例术中同时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成形术.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0岁.结果平均体外循环91 min,主动脉阻断56 min.无住院和远期并发症死亡病例.随访1~3年,冠状动脉血流通畅,心功能正常[射血分数(EF)(66±8)%,心室缩短分数(FS)(40±5)%,NYHA I级].结论尽早根据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总动脉不同解剖类型,采用不同方法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矫治术的治疗效果佳;适宜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败关键之一.

  •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流的研究

    作者:高长青;李伯君;肖苍松;吴扬;朱朗标;马晓辉

    目的 术中测量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桥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PI)及血流波形,以探讨血管桥通畅率及其与波形的关系.方法 234例病人接受OPCAB手术,采用左乳内动脉(LIMA)全部与左前降支(LAD)吻合,大隐静脉(SV)吻合口在2个以上采用序贯式吻合.术中用超声血流检测仪(medi-stim butterfly flowmeter)测量旁路血管桥的血流量、PI值及其波形,根据结果 判断桥路通畅情况,并且对比LIMA和SV旁路血管桥的血流量和LIMA中LAD近段狭窄大于90%与小于90%者的血流量.结果 LIMA使用率100%,LIMA和SV桥通畅率100%,LIMA平均血流量(19.99±1.93)ml/min,SV血流量(38.17±2.85) ml/min,两者差异显著(P<0.01).LIMA组中LAD近段狭窄大于90%者血流量(32.00±3.40) ml/min,小于90%者血流量(15.29±1.66) ml/min,两者差异显著(P<0.01).PI平均值LIMA为3.29±0.22,SV为3.41±0.37.术后病人无并发症,心绞痛消失,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7.0±1.5) d.随访无死亡.结论 OPCAB术吻合口的通畅率令人满意,静脉桥血流量高于LIMA;LAD近段狭窄大于90%时LIMA血流量较高.反映桥通畅的可靠指标是桥血流的搏动指数,而舒张期血流的波形具有重要意义.流量的大小除与吻合口相关外,还与靶血管的大小、远端血流及有无竞争血流等直接相关.

  • 心脏跳动下施行ASD和VSD手术113例的体会

    作者:张殿堂;殷桂林;胡建才;朱水波;张晓明;庞大志;王荣平

    探讨在心脏跳动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以减少因低温心脏停跳造成的心肌损伤。采用全身浅低温(31~34℃),CPB,心脏缓慢跳动(50~60次/分),头低位,停止呼吸,保持MAP>8kPa(60mmHg)的方法,自1995年6月~1999年6月,施行继发孔ASD和直径在0.5~2.0cm的VSD手术113例。4例VSD因术野显露不良无法完善修复,术中改中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术后24h内轻度血红蛋白尿12例。残余VSD 1例。全组无气栓发生,无手术死亡。随访95例身体恢复健康。此法较低温心脏停跳法心肌损伤小,减少了低温心脏停跳过程,较适合于继发孔ASD和膜部、膜周部中、小VSD的修复。与心脏停跳下手术相比易发生气栓,但是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在复杂发绀型先心病的应用及术式选择

    作者:葛振伟;杨志远;谢周良;王佳祥;程兆云;顾以茼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在复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的选择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24岁,平均(10±5)岁,体重13~55 kg,平均(28±11)kg,病种包括单心室16例,右心室双出口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6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3例,三尖瓣闭锁6例,二尖瓣闭锁1例.其中,在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18例行右房内侧隧道法,1例行心外管道法,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10例行心外管道法,非体外循环下2例行心外管道法,1例行分次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结果:早期发生双侧胸腔积液3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出院时指端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71.5%~84.5%提升到91%~96%;心功能改善.全组随访2个月~8年,无早、晚期死亡.结论: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心内畸形等不同情况有选择地应用不同方法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才能获得佳的治疗效果.

  • 心脏直视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作者:

    目的回顾分析心脏直视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指导.方法研究2003年7月至2005年12月9例心脏直视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方式及转归,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例,二尖瓣置换1例,双瓣置换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例,室间隔修补合并三尖瓣成形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瓣成型术后再手术1例,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1例.以上病例除2例未手术外,余者均予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死亡3例.6例手术成功,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内科治疗效果差,有外科手术指征时,尽早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

    作者:金梅;梁永梅;郑可;张桂珍;肖燕燕;韩玲

    目的 对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4-05-2005-05在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住院患儿80例,符合单一左向右分流畸形ASD、VSD、PDA,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40例)和手术组(40例);比较2组在疗效、费用、并发症、输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放免法测定2组ASD及VSD治疗前后的心钠素(ANP)水平.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介入组均未输血,手术组均输血治疗;术后住院时间介入组少于手术组(P<0.01);治疗费用介入组高于手术组(P<0.01);ANP水平,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结论 单一ASD、VSD、PDA的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相同;介入组不需输血,术后住院时间短,但治疗费用较昂贵.

  •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41例分析

    作者:史加海;刘俊华;尤庆生;严煜;蔡平

    目的 探索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常见困难及应对策略.方法 41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同步监测左心室压和主动脉灌注压、有创动脉压、脉搏波形,主动脉根部插槽针排气,药物减缓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结果 手术更简便、安全,疗效更可靠,无气栓.结论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左心室持续测压与主动脉内压同步对比、有创动脉压监测脉搏波形、预防性主动脉根部持续排气等是防止体循环气栓的可靠方法;减缓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能提供相对"安静"操作环境.

  • 409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会

    作者:李保军;谢家声;吴志强;刘高峰;孟东亮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是我国目前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手术之一.如何提高此类手术的疗效,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远期生存率尚有待于进一步总结和探讨.我院从1987-05~2004-05-31共完成心脏机械瓣置换术409例,现将临床结果报告如下:

  • 新生儿和小婴儿心脏病手术应对策略

    作者:王顺民;苏肇伉;徐志伟;刘锦纷;曹鼎方;史珍英;朱德明;丁文祥

    目的回顾和总结新生儿和小婴儿心脏病手术在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发展和目前状况,并对新生儿和小婴儿心脏病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时机选择、强化围术期生命器官的保护提出方案.方法1973年6月~2004年5月115例新生儿和281例小婴儿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手术阶段将资料按等级分组对照,N/Ⅰ组:15例,为新生儿第1阶段;N/Ⅱ组:21例,为新生儿第2阶段;N/Ⅲ组:79例,为新生儿第3阶段;Ⅰ/Ⅰ组:26例,为小婴儿第1阶段;Ⅰ/Ⅱ组:50例,为小婴儿第2阶段;Ⅰ/Ⅲ组:205例,为小婴儿第3阶段.新生儿病种分布中大动脉错位(D-TGA)多,占57例(49.6%),小婴儿病种分布中VSD/PH,或同时伴有房间隔缺损(ASD)和PDA占104例(37.0%),其次为小婴儿D-TGA 54例(19.2%).结果总住院死亡63例(15.9%),新生儿22例,小婴儿41例.N/Ⅰ组、N/Ⅱ组和N/Ⅲ组的病死率分别为33.3%、57.1%和6.3%,新生儿D-TGA和PA/IVS的病死率第3阶段低.Ⅰ/Ⅰ组、Ⅰ/Ⅱ组和Ⅰ/Ⅲ组的病死率分别为50.0%、22.0%和8.3%.Ⅰ/Ⅲ组的D-TGA和PA/IVS病死率均明显高于N/Ⅲ组.结论对于复杂和危重先心病应该宣传积极采取早期手术措施,尤其是D-TGA和PA/IVS等疾病新生儿阶段的手术病死率明显低于小婴儿.对于出现心力衰竭和严重缺氧患儿的处理要有急诊手术的观念.通过强化围术期生命器官的保护提高手术生存率.

  • 法洛氏四联症一期根治术后早期急性肺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徐盛松;葛建军;周汝元;林敏;葛圣林;高晴云

    目的 分析法洛氏四联症(TOF)一期根治术后并发早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的相关措施.方法 分析147例法洛氏四联症Ⅰ期根治术围手术期的相关情况.其中,男63例,女84例.术后ALI包括灌注肺、严重低氧血症、肺不张或液气胸等.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逐步回归统计分析AL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紫绀发病年龄<3.2个月,Nakata指数<140 mm2/m2,AO/PA比值>2.6,跨瓣环补片,体外循环时间>107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1 min以及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1h等因素与术后ALI发生有关.结论 Nakata指数<140mm2/m2、体外循环时间>107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1 min是TOF术后早期肺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

  • 5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修补及围手术期处理25例体会

    作者:杨盛春;刘威;夏园生;张国强;林植民;陶建平

    目的:总结分析5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VSD)手术矫治的效果和处理方法.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25例5 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痛VSD伴肺动脉高压婴儿,经术前恰当处理后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除1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出院外,其余经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随诊结果多数无症状.结论:有症状和(或)重度肺动脉高压的5 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VSD婴儿期行VSD修补效果良好.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13例分析

    作者:黄保堂;谭典模;李进华;刘祖定;于晋;潘禹辰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冠心病患者行OPCAB.13例中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压病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心功能Ⅳ级2例.左室射血分数(EF)<30%2例.双支血管病变3例,3支血管病变10例;搭2支桥3例,3支桥9例,4支桥1例,平均2.9支桥.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短期随访结果显示临床效果满意.结论:OPCAB安全、经济、有效,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

62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