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心排量与氧代谢的变化规律
[目的]:总结分析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脏直视术后心排量与氧供、氧耗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0.5 ~2.75(1.25±0.68)岁,体质量5~13.7(8.68±2.49)kg,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0.95 ~0.99(0.97±0.70),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肺动脉压力65 ~ 82(67.86±21.35)mmHg(1 mmHg=0.133 kPa).合并心脏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主动脉弓缩窄3例.麻醉时经颈内静脉置人4F Swan-Ganz漂浮导管,经桡动脉置入动脉测压管.分别于手术结束即刻、术后4h、8h、12h、24h、48 h及72 h,由桡动脉及漂浮导管抽取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热稀释法测定心排量(CO),PHLIPS M:8007 A计算心排指数(CL)、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氧摄取率(O2ER).结果:①术后DO2I与VO2I显著相关,术后即刻呈线性依赖;②术后8hCI、DO2I、VO2I低;O2ER高.结论: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即刻存在着病理性氧供依赖,术后8h既存在氧供不足又有氧耗下降,应积极提高心排量改善组织氧分.
-
体外循环期间氧供/氧耗平衡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心脏手术时体外循环(CPB)期间全身氧供(DO2)与氧耗(VO2)之间的变化和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随机选取风湿性心脏病(RHD)、先天性心脏病(CH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共42例.全组患者采用静脉加吸入全身麻醉.CPB温度30~32℃、流量(2.4~3.0)L/(min·m2).监测有创挠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直肠温、动、静脉血气.测量及计算:DO2=CI×CaO2×10ml/(min·m-2);VO2=CI×(CaO2-CVO2)×10 ml/(min·m-2);氧摄取率(O2ER) =(CaO2-CVO2)/CaO2或O2ER=VO2/DO2.结果本组病例当中VO2,DO2、O2ER各病种组、年龄、体重之间无差异.两种温度条件下DO2无差异.平均直肠温度为32.2℃时 VO2为(77.8±22.65)ml/(min·m2);34.56℃时 VO2为(129.62±46.87)ml/(min·m2);32.2℃时 O2ER<22%占同组的40%,34.5℃时O2ER>30%占同组的71.34%.结论 CBP降温期间是形成氧债的时期,VO2随降温而下降,DO2无明显变化;VO2的变化与中心温度上升有关,复温期间能够偿还氧债.使DO2、VO2得以平衡,CPB过程则是安全的.
-
以氧供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麻醉管理模式对原位肝移植术中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以保证氧供为指标的血流动力学麻醉管理模式对肝移植术中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以目标氧供600~1000ml/min为指标对40例肝移植患者实施术中管理.分别于全麻诱导后(T0)、无肝期前5 min(T1)、门静脉阻断时(T2)、阻断后30 min(T3)、60 min(T4)、新肝期10 min(T5)、30 min(T6)、60 min(T7)、120 min(T8)、术毕(T9)记录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肺动脉压(PAP)、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及氧合指数(PaO2/FiO2),并计算各时点的肺内分流(Qs/Qt)量.结果Qs/Qt在术中稳定维持于26%~31%,PaO2/FiO2维持稳定状态.PaCO2在T5时点有所升高,后逐渐下降.PCWP在T2、T3、T4时点轻度下降,T5、T6时点有较快升高,后逐渐下降,至T9时点恢复至T0水平.PVRI于无肝期后逐渐升高、新肝期逐渐降低,至T7时点达T0水平.PAP的变化同PCWP相似,呈无肝期逐渐下降、新肝期逐渐上升的趋势,但T3、T4与T6时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以氧供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模式对肝移植患者术中的肺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以氧供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麻醉管理模式对非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以氧供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麻醉管理模式对非转流下肝移植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肝病患者于静吸复合全麻下行无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常规麻醉监测,并放置Swan-Ganz导管监测心排血量(CCO).分别于入室(T0)、诱导后30 min(T1)、门静脉阻断60 min(T2)、门静脉开放10 min(T3)、60 min(T4)、术毕(T5)和术后24、48、72 h(T6、T7、T8)记录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氧供(DO2)和氧耗(VO2),同时在上述时点采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IL-8的浓度.结果以DO2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模式完全达到CCI>4.5 L·min-1·m-2、MAP>70 mmHg和DO2>1000ml/min的预期目标.术中各组患者VO2明显低于正常水平(100~150ml/min),但均于术毕(T5)恢复至正常.患者术中的血乳酸(Lac)含量均显著升高,并于术后24 h恢复正常.不同Child分级患者围肝移植期炎性因子水平虽有波动,但无明显上升趋势.各级之间围术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氧供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麻醉管理模式,对不同Child分级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关键词:
-
婴幼儿法鲁氏四联症术后氧代谢特点的初步分析
目的 探讨婴幼儿法鲁氏四联症术后早期氧代谢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 应用4F Swan-Ganz四腔漂浮导管及PHLIPS M:7008A监护仪,总结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6年5月23例婴幼儿期法鲁氏四联症术后72h内氧代谢动力学的变化特点.结果 ①术后72h内氧供指数(DO2I)与氧耗指数(VO2I)始终表现为直线相关关系,P<0.05;②术后4~8h VO2I高,同时氧摄取率(ERO2)明显增加,而DO2I并未显著增加;③心排指数(CI)术后8~12h降至低,为围手术期72h低谷,并伴有乳酸(LAC)升高.④术后8~12h内LAC升高,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vO2)增加,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降低.结论 婴幼儿期法鲁氏四联症患者术后存在病理性氧供依赖,易出现组织缺氧,应及时纠正氧代谢失衡,改善组织供氧.
-
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改变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例终末期肝硬化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术.采用心排仪持续监测围术期Sv-O2、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体温、心排血量(CO)、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分析肝移植围术期Sv-O2与上述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v-O2在无肝期前15 min较术前增高(P<0.05),在无肝期30 min较无肝期前15 min显著降低(P<0.05),在新肝期30 min和术毕较术前均显著增高(P均<0.05).机体DO2、VO2在无肝期30 min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在进入新肝期后均显著增高(P均<0.05);ERO2进入新肝期后显著增加(P<0.05).Sv-O2在各时间点均与VO2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而与DO2、血红蛋白无相关性(P均>0.05);Sv-O2术前与CO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他时间点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持续监测SvO2对于改善氧代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多发伤患者氧代谢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多发性外伤患者的氧动力学变化特点以及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对2002-03~2003-05我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51例进行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并根据同时间点的动、混合静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等指标,计算出氧供、氧耗和氧摄取率.结果MODS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创伤后3~4 d氧输送(DO2)逐渐上升,氧耗量也随之上升,出现病理性氧依赖,但3~4 d后MODS存活组患者随着DO2的上升VO2上升缓慢,出现"平台效应",死亡组VO2随着DO2的上升而继续上升,仍显病理性氧依赖.结论多发伤MODS患者氧摄取已出现明显障碍,导致VO2对DO2的病理依赖,治疗中应尽可能提高DO2水平,可能会减轻多发伤患者MODS的发生和发展.
-
七氟醚安氟醚对犬单肺通气期间肺分流与氧供及氧耗的影响
目的观察犬单肺通气时,不同浓度七氟醚、安氟醚对Qs/Qt和氧供及氧耗等氧合指标的影响.方法 14只健康杂种犬,诱导后插入双腔气管内导管,股动静脉分别置管监测血气和各自压力.随机分为两组,A组顺序吸入0.5 MAC、1.0 MAC安氟醚,待完全排除后再顺序吸入七氟醚;B组反之.各时相均分为双肺通气(TLV)和单肺通气(OLV)阶段,分别于TLV、OLV 15分钟后测量Qs/Qt及氧供(DO2)、氧耗(VO2)等各指标变化.实验结果以Cross-over对照法进行分析.结果 A、B两组间相同药物不同时机吸入时结果相近.两药对体、肺循环抑制程度随吸入浓度增高而加大,氧分压(PaO2)、DO2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氧摄取率(ERO2)增加,但两药均未出现DO2-VO2依赖及无氧代谢征象.OLV时Qs/Qt均较TLV时增加(P<0.01),且吸入浓度增高时更显著(P<0.05);Qs/Qt于TLV时两药间无差异(P>0.05),但OLV时安氟醚较为明显(P<0.01).结论两药均可安全用于OLV,且七氟醚优于安氟醚.
-
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氧监测在心脏术后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37例心脏术后病人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氧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37例病人分别于术后入ICU时(术后Ⅰ组)、术后6~18 h(术后Ⅱ组)及术后8~24h(术后Ⅲ组),测定动脉血pH值、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和混合静脉血pHv值、氧分压(PvO2)、氧饱和度(SvO2)及计算出氧利用率(O2ER).结果心脏术后病人的氧耗明显增加(P<0.01),SvO2与O2ER呈明显的负相关,术后Ⅰ组、术后Ⅱ组及术后Ⅲ组的r值分别为-0.9198、-0.9260及-0.9166(P值均<0.001).结论SvO2是衡量心脏术后病人组织氧供需平衡的良好指标.
-
老年腹部术后延长氧供对降低肺部并发症的意义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全麻术后延长氧供时间与降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意义.方法通过延长术后氧供时间,与以前按传统方法吸氧条件相近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统计资料进行比较,观察术后24h后低氧血症,阻塞性通气障碍,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延长氧供时间能明显降低阻塞性通气障碍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论术后氧供充足能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降低呼吸和心脏作功,缓解疼痛,使患者咳嗽能力增加,同时吸氧可增加肺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降低肺炎发生率;有助于维持呼吸功能的稳态,对可能发生氧障碍的患者有一定的防范作用.
-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肺叶切除术中心肌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肺叶切除术中心肌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肺叶切除术的60~7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与0.9%氯化钠注射液组(N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30 min ,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 ),静脉注射10~15 min ,之后维持0.3μg/(kg · h)至手术结束前约40 min;N 组以相同方式给予等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在全麻诱导前30 min (T0)、麻醉用药后15 min(T1)、气管插管即刻(T2)、手术结束时(T3)、拔管后即刻(T4)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心率(HR),并抽取桡动脉血与肺动脉血各1 mL ,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供(DO2)、氧耗(VO2)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结果:与N组比较,D组T1~T4时间点 HR、SBP、RPP、VO2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显著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肺叶切除术中的心肌氧耗,从而有利于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
三种容量治疗方法对肺切除术猪血流动力学及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目的 对行肺叶切除术猪实施3种容量治疗方法,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和氧合功能的变化,并对3种容量治疗方案进行评价,以期对临床容量管理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成年贵州小型香猪20只,随机分为容量限制组(S组,7只)、正常容量组(M组,6只)及大容量组(L组,7只).S组持续静脉滴注5 mL·kg~(-1)·h~(-1)乳酸钠林格注射液;M组按基础需要量+禁食丧失量+术中丢失和第3间隙损失量补液,基础需要量+禁食丧失量根据4-2-1法则以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补充,第3间隙损失量采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以5 mL·kg~(-1)·h~(-1)计算;L组除给予M组的量外再给予10 mL·kg~(-1)·h~(-1)的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负荷量.在有创操作完成后稳定10 min(T_1)、单肺通气1 h(T_2)、单肺通气2 h(T_3)、单肺通气3 h(T_4)及恢复双肺通气1 h(T_5)5个时间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抽取桡动脉和肺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供(DO_2)和氧耗(VO_2).结果 L组在T_3~T_5时间点的心率(HR)显著高于T_1时间点(P值均<0.05),在T_2~T_5时间点的中心静脉压(CVP)、心指数(CI)显著高于T_1时间点(P值均<0.05),在T_4~T_5时间点的肺动脉压(PAP)显著高于T_1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在T_3~T_5时间点的外周循环阻力(SVR)显著低于T_1时间点(P值分N<0.05、0.01).L组在T_2~T_4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M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在T_2~T_5时间点的CVP、CI显著高于M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在T_4~T_5时间点的PAP显著高于M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L组在T_2~T_5时间点的MAP、CVP、PAP、CI显著高于S组(P值分别<0.05、0.01),在T_3~T_5时间点的SVR显著低于S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L组在T_2~T_5时问点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显著低于T_1时间点,且在T_5时间点显著低于S组及M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L组在T_2~T_5时间点的DO_2较T_1时间点显著升高(P值分别<0.05、0.01).S组及M组在T_2~T_4时间点的PaO_2显著低于T_1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结论 在心肺功能良好的健康猪行肺切除术中,容量限制及正常容量治疗方案均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及氧供需平衡,而大容量治疗方案则呈现循环亢进的表现,虽然能维持机体氧供需平衡,但是可能导致肺组织氧合功能障碍.
-
围手术期高危手术病人的监测及优化治疗进展
近年来,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仍在一定范围,甚至高达33%.一些术后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病人,多是由于外科手术的原因、严重感染、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等危险因素所致.在临床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为什么有些病人容易发生以上严重并发症,而有些病人不易发生,从而提出了高危手术病人这一概念,并且将问题集中到了氧供需平衡这一焦点.这篇文章的目的 是利用新的无创心排量监测仪,对高危手术病人进行评估,并确定目标治疗优化方案,达到佳的组织氧供和容量负荷,提高对高危手术病人治疗的质量.
-
允许性低氧血症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背景 允许性低氧血症是指对于难治性低氧的危重患者在相对较低的氧饱和度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部分代偿呼吸功能,维持正常氧供(delivery of oxygen,DO2),减少机械通气对肺部和全身的损害. 目的 对目前允许性低氧血症理论与实践进展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提供基础. 内容 阐述允许性低氧血症的基本概念、起源、理论基础、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可能需要关注的问题. 趋向 理论上允许性低氧血症能够改善危重患者的临床预后,但仍需更多的临床实验来证明其在危重患者呼吸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血红蛋白载氧溶液的研究进展
新型的血红蛋白载氧溶液具有载氧和扩充血容量的作用,并避免了血红蛋白的肝肾损害等并发症,可减少输血量和血液传染病的发生.本文将它们的化学结构、安全性、心血管效应、使用效果以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
以氧供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模式对肝移植患者氧代谢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不同氧供(DO2)水平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模式下,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患者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机体氧代谢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患者70例,男48例,女22例,年龄37~66岁,ASA Ⅲ或Ⅳ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为常规血流动力学管理组,维持术中 DO2在350~500 ml·min-1·m-2;研究组以 DO2为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组,维持术中 DO2≥500 ml·min-1·m-2。左桡动脉置管后常规麻醉诱导,经右颈内静脉放置 Swan-Ganz 导管连续监测心排指数(CI)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无肝期前10 min(T2)、无肝期30 min(T3)、新肝期30 min(T4)及术毕(T5)抽取桡动脉血样做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PaO2和 Hb,并计算 DO2、氧耗(VO2)及氧摄取率(ERO2)。术后记录 ICU 驻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出院后电话回访患者生存情况并应用健康检查简表 SF-36问卷调查肝移植患者生存质量。结果与 T1时比较,T3时两组患者CI、DO2和 VO2均明显降低(P <0.05);T1~T5时研究组患者 CI、DO2、VO2明显高于对照组, ERO2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研究组患者 ICU 驻留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生存质量参数评分和术后1~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 DO2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模式,对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患者肝移植术中机体氧代谢改善具有显著意义,DO2的增加和氧代谢改善可有效缩短患者 ICU 驻留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患者生存质量有增加的趋势。
-
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对氧供、氧耗、循环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的影响
目的观察犬行不同程度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AHHD)时全身血液动力学、循环血容量(CBV)、氧供(O2)、氧耗(O2)、胸内血容量(ITBV)、血管外肺水(EVLW)的变化.方法 10只健康杂种犬,体重12~15kg,基础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每只犬以80ml*kg-1*h-1的速度行5个水平的AHHD,分别将红细胞压积(Hct)降至25%(HD1)、20%(HD2)、17%(HD3)、15%(HD4)和12%(HD5).测定各Hct水平时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动、静脉血气、CBV、EVLW,计算O2、O2.结果所有犬均达到所要求的Hct,各时点的补液量分别为(21.8±2.39)、(42.8±2.86)、(84.6±3.84)、(16.4±8.94)和(19.8±13.0)mg/kg.在血液稀释过程中,MAP和心率早期无明显变化,直到Hct<17%才略有升高,CVP、CI持续升高.O2随血液稀释有所上升,Hct为20%达高[(38.8±30.3)ml*min-1*m-2],此时O2无明显改变;Hct<17%时,O2、O2均低于基础值;但O2仍高于低极限,即使Hct降至10%,氧供耗平衡仍可维持.Hct为25%时,CBV增加24.4%,此时EVLW并未明显增加;Hct为20%时,CBV增加53.8%,EVLW增加36.5%,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此时pH仍正常.于HD3、HD4、HD5时,EVLW分别增加51.5%、87.2%和146%,pH值均<7.30.结论犬AHHD的生理极限应以Hct为20%为界.
-
体外循环中空气法胃粘膜pH值与氧供氧耗的变化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中空气法胃粘膜pH值与氧供、氧耗的变化了解体外循环期间胃粘膜的血流灌注.方法 选择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30例,麻醉后置入TONO胃管通过空气法胃粘膜张力模块自动持续监测胃粘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在监护仪中输入麻醉诱导后30min、体外循环30min、60min、停体外循环后30min和60min时间点的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获得各时点的胃粘膜pH值(pHi)、氧供(DO2)和氧耗(VO2)等数据.结果 PgCO2在CPB期间明显低于术前(P<0.01),停CPB后恢复到术前水平;pHi的变化体外环循期间显著升高(P<0.1),停CPB后恢复术前水平;DO2和VO2变化:CPB期间明显低于术前(P<0.01),停CPB后明显高于CPB期间(P<0.01),停CPB 60min后明显高于术前(P<0.01).结论 本研究中的病例在低温体外循环期间未存在胃肠粘膜血流灌注不足.
-
肝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
肝静脉血氧饱和度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对肝脏氧供需情况进行评价的指标.本文综述了国外学者有关肝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并指出了这一指标在肝脏外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