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作者:曾令军;张妍

    目的:探讨早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急诊PCI术治疗的STEMI患者共257例,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分为A组(侧支循环组,n=51)和B组(无侧支循环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术后和术后1年的WEF,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恶性心律失常、室壁瘤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60.04±11.55)vs.(63.80±12.05)岁,P=0.045]、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31.4% vs.11.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LVEF比较[(54.70 ±4.45)vs.(51.31±6.67)%,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室壁瘤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龄和梗死前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早期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的左心室功能,但其对术后12个月内MACE事件、室壁瘤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范例;许左隽;顾俊;殷兆芳;王长谦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至少1支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为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144例。根据Rentrop分级情况,0级和1级为受损侧支组(72例),2级和3级为充分侧支组(72例)。通过调查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及HOMA模型评定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冠状动脉受损侧支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4.2±3.4)kg/m2比(26.1±5.9)kg/m2,P =0.023]、总胆固醇(TC)[(5.37±1.35)mmol/L比(4.57±0.94)mmol/L,P =0.000]、载脂蛋白 B(ApoB)[(1.20±0.37)mmol/L 比(1.01±0.21)mmol/L,P=0.000]、脂蛋白a[(0.11±0.05)mg/L比(0.15±0.08)mg/L,P=0.001]、空腹胰岛素[(17.9±7.8)pmol/ml比(12.3±7.5)pmol/ml,P=0.014]、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5.21±3.11)比(3.53±2.47),P =0.031]、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179.9±82.0)比(107.8±77.9),P =0.002]、C 反应蛋白(CRP)[(16.95±9.50)mg/L 比(7.95±8.07)mg/L,P =0.038]显著高于充分侧支组;而载脂蛋白 A-Ⅰ(ApoA-Ⅰ)[(1.34±0.18)mmol/L 比(1.42±0.20)mmol/L,P=0.010]、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4.41±0.78)比(-4.12±0.75),P=0.024]显著低于充分侧支组。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侧支循环形成与BMI、TC、ApoB、脂蛋白a、空腹胰岛素、HOMA-IR、HOMA-β、CRP成正相关(P﹤0.05),而与ApoA-I、ISI负相关(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体重、ApoA-I、HOMA-β因素后,脂蛋白 a ( OR 7.575, P =0.009)、TC ( OR 2.154, P =0.00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肥胖、CRP及HOMA-IR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能有关,TC、脂蛋白a可以作为预测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血管生成素1和2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振宇;李传昶;杨天伦;蒲晓群;易军;欧阳冬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和2(Ang-2)浓度的关系.方法 入选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至少1支狭窄≥90%的患者67例,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0级22例,1级17例,2级18例,3级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Ang-1、Ang-2浓度;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 0和1级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不良)血清Ang-1水平[ (622.59 ±47.75) ng/L和(728.00±35.82)ng/L]明显低于2和3级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良好,(984.39±88.34) ng/L和(1169.80±48.18) ng/L,均为P<0.01];而0和1级组血清Ang-2水平[ (798.23±70.48) ng/L和(732.35±36.26) ng/L]明显高于2和3级组[(562.56±81.85)ng/L和(450.80±41.19) ng/L,均为P<0.01].CCC分级与血清Ang-1浓度呈正相关(r偏=0.81,P<0.01),与血清Ang-2浓度呈负相关(r偏=-0.69,P<0.01).血清Ang-1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偏 =0.29,P<0.05),血清Ang-2浓度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随着血清Ang-1浓度增加或(和)Ang-2浓度下降,其侧支循环越发达,Ang-1可能促进了CCC的生成,而Ang-2可能抑制了CCC的生成.

  • 多普勒导丝评价猪急性冠状动脉闭塞侧支循环状态及硝酸甘油的影响

    作者:吴建东;徐晤;张超群;王志荣;夏勇;李东野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评价猪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侧支循环状况及硝酸甘油对其的影响.方法 使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测定14头小型家猪正常状态及左回旋支急性闭塞后远端血管的血流频谱,并观察冠状动脉内应用硝酸甘油对其的影响.结果 急性闭塞左回旋支远端的平均峰值流速(APV)明显低于正常[(0.97±1.05)cm/s vs(25.78±4.36)cm/s,P<0.01];应用硝酸甘油后梗死相关血管(1RA)血流呈现逆向或双向,APV绝对值较用药前明显增加[(0.97±1.05)cm/s vs.(8.32±1.53)cm/s,P<0.01];闭塞后90 min基础及重复用药后APV分别为(0.99±1.14)cm/s和(9.02±1.47)cm/s,较闭塞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普勒导丝可用来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猪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时侧支循环自身建立不足,硝酸甘油可明显增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流.

  • 高血压病、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

    作者:黄斌;熊国凤;杨军红;李新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观察34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别对比A组(合并高血压病组)、B组(合并糖尿病组)、C组(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组)与D组(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组)的关系.结果:A组侧支循环开放率73.2%,较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侧支循环开放率45.2%,较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侧支循环开放率62.5%,较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有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不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 血清hs-CRP水平与冠脉慢性闭塞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

    作者:张志良;邱春光;韩战营;卢文杰;王徐乐;潘亮

    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入选至少有一支主要冠脉完全闭塞的患者138例,根据Rentrop评分系统对患者冠状动脉侧支情况进行评分,分为侧支生成不良组(Rentrop评分0和1,n=66)和侧支生成良好组(Rentrop评分2和3,n=72),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hs-CRP浓度.结果显示:与侧支生长成良好组相比,侧支生长成不良组血清hs-CRP浓度(5.58±3.14)mg/L vs.(3.29±2.0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s-CRP(OR=1.326,P=0.004)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生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获得hs-CRP预测侧支生成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08(P<0.01),敏感性为72.23%和特异性为65.28%.提示hs-CRP水平升高与冠脉侧支循环生成不良密切相关,且是预测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生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汪岚;曹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常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或继发血栓形成时,建立良好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给,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本文就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做一简单综述.

  •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研究

    作者:梁彦;张沛欣

    目的 本研究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检查且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的429例患者.CCC程度按Cohen-Rentrop方法分类,通过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评估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 糖尿病(P=0.019),吸烟(P<0.001),TSH (P<0.001),FT3 (P<0.001),FT4(P=0.015)和SCH(P=0.015)在CCC形成良好与不良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回归分析中,TSH(OR=2.397;95%CI=1.937-3.625;P<0.001),FT3(OR=0.169;95%CI=0.046-0.429;P<0.001),心力衰竭(OR=0.139;95%CI=0.039-0.754;P=0.027),并且高血脂症(OR=1.807;95%CI=1.010-3.234;P=0.042)是稳定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CCC形成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除传统危险因素外,SCH,高血清TSH浓度,低FT3水平与阻塞性CAD患者CCC形成有关.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作者:谢飞;赵学忠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慢性或反复心肌缺血一种代偿机制。当出现冠心病或动脉硬化性疾病时,危险因素的控制仍对疾病的进展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改变及不可改变的因素,可改变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 DM )、高血脂、吸烟、缺乏运动等,不可改变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及遗传等。大量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存在密切的关系。

  • SPA患者循环EPCs及SDF-1α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朱凯;缪绯;游伟;张杰波;刘映峰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PA)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相关性,以期为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2年8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8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CC良好40例、不良48例),均采集外周血测定EPC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并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SDF-1α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和Pearson检验分析CCC良好与不良者各指标间及与CCC分级的相关性;将所有入选病例随机分为6组,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的培养液,培养7天后体外测定EPCs数量以及生成血管的能力,并通过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的蛋白水平.结果:CCC不良组EPCs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及SDF-1α水平均明显低于CCC良好组(P<0.05).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循环EPCs数量以及SDF-1α水平均与CCC分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r=0.72、0.67、0.79,均P<0.05);循环EPCs数量、SDF-1α水平以及体外生成血管能力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0.78、0.62,均P<0.05).与PBS、SDF-1α+AMD31 00及SDF-1α+KI8751干预物质比较,SDF-1α能够呈剂量依赖性的明显提高EPCs数量、增强其体外生成血管的能力及VEGF水平(P<0.05).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EPCs及SDF-1α与CCC形成有关,VEGF可能参与该过程.

  • 糖尿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作者:沈迎;丁风华;张瑞岩;陆林;沈卫峰

    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糖尿病患者可出现促血管生长因子、内皮功能、细胞内信号通路、白细胞等异常,对冠脉侧支形成产生不利的作用.许多临床和生化因素,如糖化白蛋白、肾功能异常及炎症因子也与糖尿病并发冠脉侧支形成不佳有关.根据糖尿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不佳的发生机制,采取特异性治疗,包括个体化血压控制、血糖及糖化脂蛋白干预、冠脉血运重建,对提高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整体预后十分重要.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估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雪奇;曹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先天存在于冠状动脉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血管网络.精确的侧支循环评估需要采用侵入性方法,目前压力性侧支血流指数检测是金标准.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功能良好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减小梗死面积、减轻左室功能障碍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等改善患者生存率的因素独立相关.

  • 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和碎裂QRS波的关系

    作者:汤振;李东野

    目的:探讨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和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单支主要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260例.根据Rentrop评分将患者分为CCC不良组(0级和1级,n=92)和CCC良好组(2级和3级,n=168).fQRS定义为至少两个连续导联的QRS波存在≥2个R波或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顿挫波.排除有主要冠状动脉CTO病变、冠状动脉远端CTO、典型的束支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 结果:与CCC良好组相比,CCC不良组的空腹血糖水平[(7.20±3.12) mmol/L对(6.21±2.30) mmol/L,P=0.04]、年龄[(66.2±8.9)岁对(61.3±10.1)岁,P=0.03]、fQRS波发生率(65.2%对32.7%,P<0.001)、fQRS波导联数(2.4±1.9对1.1±2.0,P=0.004)和室壁运动记分[(89.16±17.70)分对(23.57±5.38)分,P=0.003]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44.2±3.7)%对(52.8±4.4)%,P=0.02]明显降低.fQRS波导联数和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CCC形成不良与心电图fQRS波独立相关(OR=3.64,95%CI:1.63~7.51,P<0.01). 结论: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CCC形成不良与心电图fQRS波独立相关.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作者:殷人麟;尤华;顾卫霞;吴雁鸣;叶福龙;陈波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 形成的关系.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分为CCC不良组(Rentrop 0~1级,66例)和CCC良好组(Rentrop 2~3级,58例),分析RDW等相关指标与CCC形成的关系.结果 CCC良好组RDW低于CCC不良组[(12.75±1.34)% vs.(13.34±1.15)%](P<0.05);CCC良好组血尿酸浓度低于CCC不良组[(316.90±101.17)μmol/L vs.(353.55±102.94)μmol/L](P<0.05).CCC良好组有吸烟史比例低于CCC不良组(46.55% vs.65.1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RDW是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11,95%CI(1.111~2.055),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RDW与CCC形成不良密切相关.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吴梅君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具有保护冠状动脉狭窄后缺血心肌的作用, 侧支循环的及时形成和开放, 可以代偿性提供血流, 从而减轻心肌缺血、防止细胞坏死、预防和延缓缺血性心脏病和室壁瘤的形成、减轻冠状动脉再通后的反应性充血, 对顿抑和冬眠心肌有支持作用, 增加侧支循环能减少冠状动脉闭塞后心肌梗死的数量.现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作者:刘慧;李海剑;高传玉;李玉东;毛绍芬;陶雅非;任东升

    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关系.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NSTEMI患者120例,采用Re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分为CCC不良组(70例)和CCC良好组(50例).RDW值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CCC不良组RDW水平显著高于CCC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无梗死前心绞痛是不良CC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NSTEMI患者中,高RDW,高CK-MB、无梗死前心绞痛是不良CCC的独立预测因子.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慧;李海剑;高传玉;李玉东;毛绍芬;陶雅非;任东升

    目的 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探讨相关指标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6例,采用Rentrop分级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98)和侧支循环良好组(n=68).红细胞分布宽度值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值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 侧支循环不良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显著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18.20%±1.83%比13.17%±0.84%),平均血小板体积值显著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8.16±1.22 fl比11.31±1.34 f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肌酸激酶同工酶、低水平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和无梗死前心绞痛与不良侧支循环密切相关.结论 高红细胞分布宽度、低水平的平均血小板体积、高肌酸激酶同工酶、无梗死前心绞痛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 严重冠心病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

    作者:李传昶;胡大军;杨天伦;蒲晓群;郑昭芬;游咏;易军;王肖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连续入选80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级26例,1级22例,2级18例,3级1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并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0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水平为20.75±6.89 ng/L,1级组为22.04±5.18 ng/L,2级组为27.32±6.14ng/L,3级组为32.27±12.04 ng/L,随着侧支循环分级的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水平也相应增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患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浓度高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患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浓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呈正相关.

  • 冠心病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相关性分析

    作者:谭艳武;罗伟陵;李建文;李进;邓银辉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box1,HMGB1)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针对本单位近三年(2012年3月~2015年3月)55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合 Rentrop 分级方法将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为4级,其中0级组患者16例,1级组患者14例,2级组患者15例,3级组患者10例。采集55例患者的血清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浓度。结果:2级组和3级组患者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浓度和冠状动脉侧支评分明显高于0级组患者的浓度,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冠状动脉侧支分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越好,分级就越高,冠心病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李传昶;杨天伦;蒲晓群;郑昭芬;余再新;陈晓彬;陈凡;莫龙;胡大军;谢启应;贺林;邓金华;孟霜媛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CCC形成,将26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对CCC形成组者,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CC)标准评价CCC功能,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3组,比较分析26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401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C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与B组(P<0.05),B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组(P<0.05);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MI、血清HDL-C及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CC形成患者中,CC 2级组血清HDL-C高、LDL-C低,CC 0级组血清HDL-C水平低、LDL-C高(P<0.05).结论: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血清HDL-C及LDL-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但与CCC功能有关,HDL-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而LDL-C水平高者则CCC功能差.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