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梗死患者经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李新萍

    临床中,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其中一级预防指的是对存在高危心脑血管疾病的群体用药后减少危险因素,从而避免发病;二级预防指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治疗后,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血小板聚集是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显著减少脑梗死发病以及复发人数[1]。既往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效果,减少了死亡、脑梗死及再次脑梗死发生率[2]。然而近的研究显示,单用阿司匹林脑梗死复发风险降低率在12.2%~28.7%之间,这说明初发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及时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其依然会发生脑梗死复发[3]。除了阿司匹林抵抗因素外,其他引起脑梗死复发的因素成为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分析了初发脑梗死患者经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从而为减少脑梗死复发提供参考依据。

  • 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吕高鹏;王春芳;臧大维

    目的:观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2015年12月,共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资料,其中32例为再发脑梗死患者,50例为初发脑梗死患者,另外选取同期健康对照者35例,分别测定、比较各组间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水平差异;并按影像学表现把所有患者脑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中面积、腔隙性梗死3组,依次各43例、32例、16例,然后比较三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大小.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健康对照者、初发脑梗死患者及再发脑梗死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逐渐增高,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大于中面积组(P<0.05),中面积梗死组大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数目(OR=0.756、95%CI:0.630-0.907、P<0.01),中性粒细胞数目(OR=0.773、95%CI:0.644-0.926、P<0.01)是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与脑梗死复发有相关性,是脑梗死再发生的危险因素.

  • 血清检验指标与初发脑梗死不同病残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徐昆;龙幼敏;陈文强

    目的探讨血清检验指标血糖、蛋白、血脂与初发脑梗死病残程度的相关关系,为临床治疗该类患者,降低病残程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27例初发住院脑梗死病人的空腹血糖、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发脑梗死病人的病残程度与血糖、球蛋白、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白蛋白、甘油三酯无相关关系.结论在脑梗死病人的治疗中有效地控制血糖、球蛋白、总胆固醇对促进病人早期康复、减轻病残程度有临床意义.

  • 针刺结合易化技术治疗偏瘫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光辉;赵青;姚红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2001年3月-2003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螺旋CT确诊的初发脑梗死患者.

  • 再发脑梗死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数量的测定

    作者:崔淑美;王晓红;赵明伦

    脑梗死的发生机制临床研究较多,对再发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作者观察了初发脑梗死、再发脑梗死(2次以上)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聚集率(PtAgt)、和纤维蛋白原(FIB)浓度,以探讨脑梗死的发生、再发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初发及复发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比研究

    作者:王安宁;王洪海;钟池;许晓伟;邢国平

    目的:研究初发及复发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性。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98例前循环初发性脑梗死(初发组)、132例前循环复发性脑梗死(复发组)进入该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观察入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记录斑块性质。结果复发性前循环脑梗死组患者斑块发生率及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性前循环脑梗死组(95.5%和50.1%比86.7%和21.4%,P=0.000),复发性脑梗死组斑块性质以为不稳定性斑块为主(77.3%)。结论前循环复发性脑梗死与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及血管狭窄相关,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可能是引起前循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 复发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白雁明;王海洋;张湘玲

    复发性脑梗死是目前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脑梗死总数的14%~20%,与初发脑梗死相比其致残率更高,残障程度更重,愈后更差,后遗症更多.2005年1月-2006年11月观察了复发性脑梗死220例,并与同期收治的初发性脑梗死1222例对照分析,旨在探索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有效预防,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残障程度.

  • 血清检验指标血糖、蛋白、血脂诊断初发脑梗死病残程度的价值研究

    作者:李晓花

    目的:探究血清检验指标血糖、蛋白、血脂诊断初发脑梗死病残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4例初发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将其设为研究组,并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54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清检验,比较两组血清检验指标水平以及不同病残程度血清检验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TC、GLO、FBG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初发脑梗死患者TC、GLO、FBG水平较正常人群高,且其水平随病残程度加重而升高,临床需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进行重点控制.

  • SPECT脑灌注显像对降纤酶疗效的评价

    作者:张克忠;董慎安;吴翼伟;许丽珍

    注射用降纤酶是一种新型溶栓剂,主要用于脑梗死治疗。笔者应用SPECT脑灌注显像评价了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43例初发脑梗死患者,试验组23例,予以降纤酶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对照组20例,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辅助用药均相同,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无统计学差异。  2.SPECT脑灌注显像。治疗前后各显像1次,仪器为Siemens DIACAM/VAX 3000 SPECT仪,配低能通用准直器。采集条件:矩阵128×128,能峰140 keV,窗宽20%,旋转360°,5.6°/帧,每帧采集计数1×105。以眼眦耳孔线(OML)为水平,显像剂为99Tcm-双半胱乙酯(ECD)。  3.图像分析。视觉分析依据文献[1],定量分析依据文献[2]。  4.统计学处理。行t检验、Ridit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43例脑梗死患者经降纤酶治疗后,SPECT脑灌注显像示病灶消失12例,局部镜像比值(Ra)增加≥0.1(t=3.53,P<0.01);13例缩小,Ra增加0.03~0.099(t=2.48,P<0.05);12例无变化,Ra增加<0.03(t=2.03,P>0.05);6例增大,Ra下降(t=3.10,P<0.05),经Ridit分析,试验组病灶填充优于对照组(u=2.02,P<0.05)。  SPECT脑灌注显像反映了脑组织血流及代谢的状况。在脑梗死发生的即刻,缺血部位即表现出放射性缺损或稀疏,其早期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CT或MRI。降纤酶治疗前后SPECT脑灌注显像可直观显示梗死部位血流及代谢的改变,从而反映溶栓药物的治疗效果[3]。

  • 初发脑梗死后伴发抑郁和焦虑程度与血清中Hcy及IL-2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林盛

    目的 检测初发脑梗死伴抑郁焦虑病人血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在该院住院的脑梗死病人200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焦虑量表(HAMD/HAMA)评价,分为抑郁焦虑组、非抑郁焦虑组,另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病人均行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在此基础上,抑郁焦虑组病人每天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组病人血清Hcy、IL-2水平及HAMD评分,分析抑郁焦虑的严重程度与血清Hcy、IL-2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焦虑组病人治疗前血清Hcy、IL-2水平、HAMD评分高于非抑郁焦虑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治疗后抑郁焦虑组及非抑郁焦虑组的血清Hcy、IL-2水平、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抑郁焦虑组治疗后血清Hcy、IL-2、HAMD评分与非抑郁焦虑组无明显差异(P>0.05);初发脑梗死抑郁组病人的抑郁焦虑严重程度与血清Hcy、IL-2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初发脑梗死伴焦虑抑郁的病人血清Hcy、IL-2水平明显升高,抑郁焦虑的严重程度与血清Hcy、IL-2水平呈正相关.

  •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

    作者:方丽;彭国玲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于1998年12月至2002年12月住院的80例初发脑梗死病人,病程均在24 h之内,并经颅脑CT确诊为脑梗死,排除伴有出血灶.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9~69岁,平均61.5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47~68岁,平均60.9岁.有出血倾向者、妊娠、过敏体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心房纤颤、1周内用过降纤溶栓类药物或蛇毒类制剂、血压大于180/120 mmHg经治疗持续不降者不予入选治疗组.

  • 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周秀新;安秀平;王俊英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20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并与另82例未行健康教育的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康复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系统健康教育是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远期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 初发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Hcy、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李茜;才淑芳;周云涛;戎秀格;曹亦宾

    目的:观察初发脑梗死(CI)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初发CI患者180例(CI组),TIA患者24例(TIA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80例(对照组)。抽取各组空腹静脉血,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I组与TIA组血浆Hcy均升高,血清维生素B12均降低,P均<0.01;CI组与TIA组比较,P均>0.05。各组血清叶酸比较,P均>0.05。 CI 组和TIA组血浆Hcy 与血清维生素B12均呈负相关( r分别为-0.344、-0.155,P<0.01、0.05),Hcy、维生素B12是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50、1.003,95% CI分别为1.019~1.082、1.001~1.004,P均<0.01)。结论初发CI与TIA患者血浆Hcy均升高、血清维生素B12均降低、叶酸无明显变化,Hcy和维生素B12均为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初发脑梗死患者脑损伤部位对认知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作者:杨燃;付志新;张保华;裘丽红;谢洁

    目的:探讨初发脑梗死患者脑损伤部位对其认知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2014-04我院收治的初发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脑损伤部位分为大脑前动脉闭塞组(A )、大脑中动脉闭塞组(B )、大脑后动脉闭塞组(C)各30例,均采取认知及心理护理干预2个月,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析3组干预前后认知及负性情绪变化,同时比较3组复发率、1 a内病死率。结果干预前B组MoCA评分(13.27±1.23)分低于A、C组(P<0.05),B组SAS评分(88.12±1.63)分、SDS评分(87.21±2.54)分较A、C组高(P<0.05),干预后3组MoCA评分升高,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P<0.05),但B组 MoCA 评分(26.37±1.03)分低于 A组、C组(P<0.05),B组SAS评分(68.46±3.25)分、SDS评分(53.27±1.75)分高于A、C组(P<0.05),A、C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B组1 a内复发率(20.0%)明显高于A组(0)、C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1 a内生存率90.0%、83.3%、86.7%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初发脑梗死脑损伤部位对患者认知、负性情绪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大脑中动脉损伤者认知及情绪障碍较严重,临床需予以重视。

  • 初发脑梗死后失眠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建标;何锦照;江震钦

    目的 探讨初发脑梗死后失眠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初发脑梗死患者98例,依据脑梗死后是否并发失眠分为A组(初发脑梗死后未并发失眠)51例,B组(初发脑梗死后并发失眠)47例.收集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文化程度、梗死部位等临床资料,应用NIHSS量表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初发脑梗死后失眠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发脑梗死后失眠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分析NIHSS评分、文化程度与初发脑梗死后失眠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NIHSS评分、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NIHSS评分、梗死部位均为初发脑梗死后失眠的危险因素(P<0.05);由Spearman检验可知,NIHSS评分、文化程度与初发脑梗死后失眠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性别、病程、年龄、文化程度、NIHSS评分、梗死部位与初发脑梗死后失眠发生密切相关,且NIHSS评分、文化程度越高,初发脑梗死后失眠发生风险越大,临床中应极力消除或减少上述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初发脑梗死后失眠.

  • 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分析

    作者:时勇

    目的:分析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采集4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初发脑梗死组)和57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复发脑梗死组)的血液标本,应用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imer)5项凝血指标,并与97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FIB和D-Dimer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复发脑梗死与初发脑梗死组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脑梗死患者APTT明显缩短(P<0.01),FIB和D-Dimer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PT、APTT、TT、FIB、D-Dimer水平明显异常,复发脑梗死较初发脑梗死更严重.

  • 初发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并发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媚;熊莉君;喻小红

    目的 探讨初发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与并发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发生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其预后将其分为脑梗死后抑郁组42例和脑梗死后非抑郁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和血浆HCY水平以及进一步的分析抑郁严重程度与血清IL-1β、TNF-α水平和血浆HCY水平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抑郁组患者的血清IL-1β[(39.28 ±4.35) ng/L]、TNF-α水平[(35.62 ±6.21) ng/L]和血浆HCY水平[(18.02 ±5.44) μmol/L]明显高于非抑郁组[分别为(18.52 ±3.21)、(21.24±3.83) ng/L、(10.98 ±2.56)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抑郁患者抑郁严重程度与血清IL-1β、TNF-α水平和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r=0.781 3,P<0.05).结论 高HCY和高血清IL-1β、TNF-α浓度可能是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上通过检测血浆HCY和血清IL-1β、TNF-α浓度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抑郁的严重程度.

  • 再发性脑梗死43例临床分析

    作者:欧阳红玲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发生后危险因素大多持续存在,导致部分患者再发,为探讨再发脑梗死临床特点及有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我们收集再发性脑梗死患者43例及与同期初发脑梗死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Hcy、IL-1β和TNF-α水平与初发脑梗死患者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薛涛;杨延庆;李晓莉;韦玮;王娟娟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初发脑梗死患者抑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初发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将91例患者分为初发脑梗死后抑郁组39例和初发脑梗死后非抑郁组52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和血清IL-1β、TNF-α水平,进一步分析抑郁组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与血浆Hcy水平和血清IL-1β、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初发脑梗死抑郁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和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抑郁组(均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初发脑梗死抑郁组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与血浆Hcy水平和血清IL-1β、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792,P<0.001).结论 血浆Hcy水平和血清IL-1β、TNF-α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初发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