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非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陈静霞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非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影响的差异及具体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5月期间在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溶栓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非溶栓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后,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颅内血流,采集血清并检测凝血功能指标、神经损伤指标以及炎症应激反应指标。结果:治疗后1周和2周时,溶栓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的 Vs、Vd、Vm 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溶栓组;治疗后2周时,溶栓组患者的血清 FVIII、VWF、S100β、NSE、GFAP、MBP、UCH-L1、TNF-α、IL-1β、MDA、AOPP、8-OHdG 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T、TT、APTT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改善脑组织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抑制凝血过程以及氧化炎症反应是阿替普酶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作者:潘成德;唐明山;邹耀兵;肖静;江思德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5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4 h及14 d,NIHSS评分分别为(10.96±4.15)分、(6.15±2.58)分,较治疗前的(15.36±4.18)分依次下降,Barthel指数分别为(61.54±20.84)、(88.52±31.67),较治疗前的(48.17±19.62)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为90.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3%.单因素分析显示,无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长于有效组,糖尿病比例高于有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且疗效与溶栓时间、糖尿病有关.

  • 急性期无效的静脉溶栓脑梗死患者随访研究

    作者:邓益东;文国强;陈涛

    目的 评价在溶栓后24 h症状无明显改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后期能否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获益.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至2016年10月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符合24 h内有效的标准,将其余43例症状无明显改善者纳入观察组,并选择发病12 h内入院非溶栓的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在病程90 d后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无残障(0~2级)受试者百分比、Barthel指数≥75分的受试者百分比.结果 在病程第90 d,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3.83±2.31)分、(4.79±1.94)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无明显残障患者分别为88.01%、69.77%,Barthel指数≥75的患者分别为83.33%、65.12%,组间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未见明显改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后较未溶栓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

  • 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的大面积肺栓塞一例

    作者:陈凤;李芳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经典的肺梗死三联征"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同时发生的概率约为20%[1],肺栓塞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漏诊、误诊率高.本文总结一例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的大面积肺栓塞的诊治资料,现报道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女,66 岁,因"突发头晕 10 d"于 2017 年 10月5日入院.患者入院10 d前因久蹲后起身出现头晕,伴胸闷气促,门诊完善头颅CT等检查后诊为"腔隙性脑梗塞",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可缓解.入院前1 d于活动后出现胸闷气促加重,伴头晕,休息不能缓解,遂送至急诊,既往体健,入院体格检查:血压(BP) 117/82 mmHg (1 mmHg=0.133 kPa),心率(P) 85 次/min,血氧饱和度(SpO2) 92%,呼吸(R) 24 次/min.神清,右肺呼吸音稍粗,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左下肢肿胀,两小腿腿围差>1 cm.查动脉血气,吸入氧浓度(FiO2) 60%,pH 7.43,血 氧 分 压 (PO2) 70.5 mmHg,二 氧 化 碳 分 压(PCO2) 25.2 mmHg,乳 酸 (Lac) 4.7 mmol/L,碱 剩 余(BEecf) -7.1,D-二聚体7.23 mg/L FEU (正常<0.5 mg/L FEU),N末端脑钠肽(NT-ProBNP) 3926 pg/mL.心酶、肌钙蛋白、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胸片:肺动脉高压,左右室增大(图1).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张恒建;王勇胜

    目的 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莘县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则常规治疗,两组均用药两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指标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溶栓1 d,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为(7.34±5.9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57±6.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凝血时间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3.48±4.51)s vs(38.05±5.74)s]、凝血酶时间(TT)[(10.05±1.16)s vs(13.98±1.88)s]、凝血酶原时间(PT)[(13.87±2.01)s vs(10.04±1.12)s]、凝血因子(VWF)[(0.99±0.10)KU/L vs(1.88±0.32)KU/L]、凝血因子VII(FVIII)[(1.15±0.10)U/L vs(2.02±0.28)U/L]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9.83±2.51)pg/mL vs(13.32±1.75)pg/mL]、白细胞介素1β(IL-1β)[(58.86±7.91)pg/mL vs(31.44±4.54)pg/mL]水平比较,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而且还能降低炎症指标水平,改善机体的炎性反应,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并发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黄霞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出血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2月铜仁市某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患者用药后发生出血的部位、时间及严重程度等,同时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静脉溶栓治疗后,7例患者出现了不同部位出血症状,分别为消化道出血1例,皮下出血2例,鼻出血2例,牙龈出血2例.其中,消化道出血平均时间为10 h,皮下出血平均时间为16h,鼻出血平均时间为47.5 min,牙龈出血平均时间为21.5 min.治疗前患者NIHSS评分为15.43±2.12,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为9.74±1.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3,P<0.05).结论 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作者:张琦;陶红;陈佳;佟明铭

    目的 观察早期针灸(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需要进行溶栓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按照指南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基础上联合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NIHSS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1.11%),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统计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在NIHSS评分上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早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在远期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上优于单用阿替普酶治疗.

  • 急诊rt-PA动脉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琼;涂明义;张武昌;黄娟;刘涛生;皇甫留杰;郑明;谭龙君

    目的 观察急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rt-PA动脉溶栓,实验组患者在进行rt-PA动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丹红注射液治疗,并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S)评分与Barthel评分比较,治疗后24h、7d、14 d两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时间依赖性;两个治疗组相比较,NFDS评分在24 h及14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评分在14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显效率为60.00%,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显效率为75.00%;两组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质(FIB)、D-二聚体(D-Dime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rt-PA动脉溶栓和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明显降低其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提高其临床疗效.

  •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作者:原斌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收治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方式将156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7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除去出血外,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Hcy等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作者:朱烨;吴雅利;李宝香;何静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等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7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ti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8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28 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评分,治疗前后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28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显著低于治疗前,MMSE评分均逐渐升高,且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7~28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Hcy、NSE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可明显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障碍,降低其血清Hcy、NSE水平,升高6-k-PGF1a水平,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阿替普酶.

  •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晶;赵辉;孔文基;张艳国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在控制血糖、血压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ivgtt,b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5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NS)10 ml中,iv+注射用阿替普酶45 mg加入NS 100 ml中,ivgtt,qd。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脑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C反应蛋白(CRP)、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和肌酐清除率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1例、对照组患者2例因重度出血而退出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明显缩小或降低,生活能力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Sc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后IL-6水平及治疗2周后IL-6、IL-8、IL-10和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控制脑组织缺血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并保护其肾功能。

  •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分别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杰华;金红;杨海侠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分别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将80例STE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凝的溶栓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30 min内ivgtt,溶栓开始后12 h,给予依诺肝素钠注射液7500 U,qd,肌内注射,持续3~5 d;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诺肝素钠60 U/kg,ivgtt,给予1 mg/ml注射用阿替普酶8 ml静脉注射,其余42 ml在90 min内ivgtt,然后继续给予依诺肝素钠以12 U/(kg·h)微量泵泵入48 h,48 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5000 U,肌内注射,bid,连用5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溶栓后30、60、90、120 min时的血管再通情况,以及心电图、成本-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观察组患者溶栓后60、90、120 min血管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Q波时间、Q波/R波和ST段偏移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和血管再通率的单位效果所需花费成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室壁瘤、心包积液、心衰或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死亡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钠溶栓治疗STEMI的临床疗效和血管再通率均优于尿激酶联合依诺肝素钠,溶栓后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但尿激酶价格低廉,成本-效果比优于阿替普酶,临床可权衡使用。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武国君;王晋朝;孔令军;王磊;张生;汪立燕;甄志刚;郑富霞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出血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ACI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70例。A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0.6 mg/kg行静脉溶栓治疗,B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0.9 mg/kg行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溶栓后的出血情况、出血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皮下瘀癍、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29%和14.29%、2.86%和12.86%、2.86%和11.43%、2.86%和11.43%,出血时间分别为(6.04±0.75)和(7.22±0.56)h、(24.63±10.24)和(35.22±9.87)min、(3.04±0.11)和(4.08±0.25)h、(3.12±0.48)和(4.53±0.66) h,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CI患者通过阿替普酶实施静脉溶栓时需严格监测其出血情况,采用较低剂量的阿替普酶实施溶栓治疗,能降低患者出血的发生率。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出血性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梁丽萍;黄华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中使用阿替普酶后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128例阿替普酶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用药后48 h内并发出血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及时护理。结果:128例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48 h后,出现并发出血26例,发生率为20.3%。其中,鼻出血6例(4.7%)、皮下淤血8例(6.3%)、牙龈出血6例(4.7%)、消化道出血6例(4.7%),各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出血平均时间(3.2±1.3)h ,出现皮下淤血平均时间(3.5±1.2)h、出现牙龈出血平均时间(1.5±0.7)h、出现消化道出血平均时间(4.1±1.8)h,各组出血时间两两比较,牙龈出血时间早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尤其在早期要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的发生,并做到尽早发现及时护理。

  • 团体心理护理用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8例

    作者:高素芹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护理用于住院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1月至2月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团体心理护理措施.结果 两组溶栓治疗后2 h内血管再通率并无明显差异( P>0. 05),住院治疗期间观察组共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发生率为8. 33%,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P<0. 05),且出院时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5).结论 通过团体心理护理可增强患者对疾病和临床治疗的认识,减少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作者:李光宁;利伟江;李金彩;陈伟英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医院收治的30例AIS患者给予rt-AP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溶栓后6 h,AIS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由溶栓前的(21.32±2.64)分下降至(15.87±3.25)分;溶栓后24 h,NIHSS评分下降至(11.14±3.12)分;溶栓后7 d,NIHSS评分进一步下降至(6.45±4.35)分,下降均明显(P<0.05).治疗前、溶栓后6 h、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4.5 h时,96.67%(29/30)的AIS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均可生活自理.结论 在4.5 h的治疗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AIS,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155例临床研究

    作者:王蕾;姜帅;何柳;方升;徐广会;朱曦;龚蕉椒;杨珊珊;张仲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5 h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来医院就诊的发病4.5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4例,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其中溶栓组155例静脉予阿替普酶溶栓,对照组79例不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mRS)评分,以及脑出血转化和死亡率.结果 溶栓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90 d 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出血、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90 d mRS评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是保护因素,服用抗凝药、入院时mRS评分高和入院时NIHSS评分高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5 h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能降低残疾率,不增加脑出血和死亡风险.服用抗凝药、入院时mRS评分高和入院时NIHSS评分高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2例疗效观察

    作者:徐杰文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医院2016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时间窗在4.5 h内)64例,按用药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治疗6 h,24 h,7 d后,治疗组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11.8±3.1)分、(7.5±2.7)分、(5.6±4.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5±2.9)分、(9.5±2.1)分、(7.8±3.6)分(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时间窗小于4.5 h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疗效观察

    作者:胡庆华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白细胞介素6(IL-6)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颇佳,值得临床应用.

  • 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改善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预后

    作者:陈自光;谢宗义;罗旭;刘洪材;黄琴;陈维福;马颖;程远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中等量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科老年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96例,其中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微创组)50例,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月的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的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病死率.结果:术后1月,微创组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除消化道出血外)、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GCS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术后1年,微创组GOS和BI均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微创组mRS低于开颅组(P<0.05).不过,2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是一种治疗老年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手段,能降低脑出血的并发症和致残率,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729 条记录 30/37 页 « 12...27282930313233...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