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白质疏松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赵萍;王春雪;张玉梅;李军涛;张宁;李菁晶;沈东超;石庆丽;吴硕琳

    目的 研究脑白质疏松(LA)伴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LA伴MCI患者早期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LA伴MCI患者31例(病例组),另选健康体检者27例(对照组),2组行常规头颅MRI及DTI扫描,并进行认知及心理检查,后采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方法分析2组之间部分各向异性(FA)值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右侧新纹状体、内囊前肢、额叶眶皮质及深部白质,左侧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及深部白质区域的FA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伴MCI患者的右侧新纹状体、内囊前肢、额叶眶皮质及深部白质,左侧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及深部白质区域的白质纤维的完整性受到损害,且这些部位的损伤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下降及泌尿功能障碍有关.

  • 运动疲劳对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乔德才;侯莉娟;何德富;翁恩琪

    目的:观察运动疲劳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自发放电情况,探讨运动疲劳产生的中枢机制.方法:采用胞外玻璃微电极技术,对运动疲劳前后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神经元动作电位时程及动作电位发放形式进行记录,并对放电神经元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在记录到的运动疲劳组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中,19%自发放电频率>10Hz,而对照组仅有6%,两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2)运动疲劳组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除观察到规则单脉冲放电、不规则单脉冲放电、单脉冲与爆发式并存的放电形式外,还观察到规则爆发式放电,其串间隔集中在140~210ms;(3)运动疲劳组高频自发放电的神经元主要集中在新纹状体的外侧深部区域. 结论:运动疲劳后新纹状体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发生改变,高频放电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结果提示运动疲劳后神经元放电形式发生改变,可能与神经元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相关.

  • 脑出血致偏侧舞蹈病2例报告

    作者:文世昌;赵阿霞;郭树斌;薛永全

    脑出血致舞蹈病较脑梗塞引起者更为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例1:男患,51岁。因突然头痛,右侧肢体瘫痪0.5h于1999年4月28日入院。6a前曾因左侧肢体瘫痪在本院诊断为“脑出血、高血压病”,经治疗后生活完全自理。检查:Bp 20/15,嗜睡,完全运动性失语,颈软,双眼球向左侧共同偏视,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能。右上下肢肌力Ⅰ级,右侧Bwbinskj征阳性。血糖及抗“O”正常。脑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为45.3ml,右侧壳核区有一棱形软化灶。治疗后意识转清,入院第5d开始出现左下肢不自主无规律地不停摆动、屈伸及扭转,睡眠时消失。持续3d后开始服用氯丙嗪25mg,1日2次,舞蹈样动作第2d后即明显减轻。连续服用7d,停服后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例2:男患,79岁。因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2d,于2000年10月1日入院。查体:Bp 18/12。神志清,左侧肢体可见无目的、不自主、不能控制的摆动、屈伸,并出现踝、腕关节的扭曲,呈持续性,睡眠时消失。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较右侧减低,病理反射未引出。脑CT:右丘脑出血,量约3ml,经小剂量甘露醇、神经细胞保护剂等治疗,肢体不自主运动逐渐减轻,上肢不自主运动入院7d后消失,下肢15d后消失。2 讨论 新纹状体的尾状核和壳核损害可引起对侧肢体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本文2例临床与CT可明确诊断为脑出血。病程中出现偏侧肢体舞蹈样动作,符合偏侧舞蹈病。我们体会其原因可能系:①例1原已患过脑出血的右侧基底节区和例2因高龄动脉硬化可能存在的亚临床型的新纹状体供血不足。②脑出血发生后可因血肿引起对缺血区的直接压迫,加重了新纹状体区供血不足。③其中例1因出血量较多,病程第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可产生对原右侧缺血区的压迫,或脱水药物应用加重了右侧基底节区供血不足,促使偏侧舞蹈动作的发生。经治疗上述诱因得到控制,症状也随之消失。本文例1舞蹈样动作经服氯丙嗪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文献记载类似症状亦可服用多巴胺能药物氟哌啶醇。

  • 饲养方式对鸡纹状体神经细胞形态的影响研究

    作者:陈立波

    目的: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鸡新纹状体(MNH)神经细胞树突棘的影响.方法:选择刚孵出的White Leghorn鸡18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对照组(soc 7day)同笼群养7天,(iso 4day)组隔离单笼饲养4天,(iso 7day)组隔离单笼饲养7天,分别于第4天和第7天将其处死并灌注固定,采用5%Lucifer Yellow对MNH神经细胞进行细胞内染色,并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进行扫描观察,对神经细胞树突棘进行分类、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iso 4day)组中各种树突棘Dn、L、Dh的平均值均较对照组大(t=6.99;16.70;19.7均>2.58,p<0.01);树突棘密度(n/100μm)在中间段树突上和全部树突段上与(iso 7day)组比较较小,差异有显著性(U=2.12,2.33均>1.96;p<0.05.).(iso 7day)组与(soc 7day)组比较,各种树突棘Dn、T型树突棘长度L、S型和M型树突棘茎径Dn平均值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12.28;9.03;10.63;9.02均>2.58,p<0.001.).结论:社会接触和相互学习能影响脑MNH神经细胞初期的发育成长,提高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提高突触间的传递效率,并能促使M型、S型树突棘向T型转化.

  • 基底核区动脉解剖与临床

    作者:谢勇江

    基底核区是靠近脑底的大脑半球内神经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在种系发生上,尾状核与壳核是新的结构称新纹状体,苍白体称旧文状体,其功能属锥体外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