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枚椎间融合器加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

    作者:郭元利;尤元璋;袁华澄

    2000年9月~2003年3月对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选择性应用单枚腰椎间融合器加关节突螺钉固定行腰椎间融合术,就其中资料完整的23例报告如下.

  • 腰椎间融合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作者:张绍东;吴小涛;唐天驷

    20世纪50年代,Cloward首先提出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概念.从生物力学看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脊柱融合术,已逐渐发展成为脊柱外科基本技术之一.1984年,DeBowes报道将不锈钢笼(cage)置入马的颈椎获得愈合.1988年,Bagby将cage按照Cloward方法用于人体颈椎间融合,并提出"撑开-压缩"原理(distraction-compression principle)来描述纤维环撑开后对椎间隙内cage形成压缩固定的力学机制.同年,Kuslich与之合作,采用钛合金制成cage用于腰椎间融合,命名为BAK(Bagby And Kuslich,BAK).1989年,Ray设计出金属螺纹融合支架TFC(threaded fusion cage,TFC).BAK、TFC成为腰椎间融合器的早期代表.随着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逐渐增多,cage也从早期的螺纹式圆柱体形,发展出长方体、椭圆形和网状等多种形态.应用cage治疗腰椎疾患只有短短的十余年时间,但它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新的设计理念不断引入,技术、材料日益改进、更新,呈现较快的发展.笔者就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 椎间置入充满碎骨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骨:影响脊柱节段稳定性吗?

    作者:宋宏阁;李学涛;郝光辉;张勤安;韩冰;陈莉;海玉杰;刘华丰;陈彦超;王佳爽

    背景:随着生物降解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医学金属材料弊端日益显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员把焦点集中到以高分子聚乳酸为代表的可降解材料上,旨在脊柱失稳领域寻求新的突破.目的:观察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间融合器在体内的生物力学变化,探讨其治疗脊柱节段失稳的可行性.方法:将42只9月龄猪随机分为2组(n=21),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实验组在椎间置入充满碎骨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植入自体骨.术后4,12,72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手术节段的融合情况,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检测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组织学观察植骨融合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两组动物植骨区均未见融合迹象.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融合器有增大迹象;对照组可见部分骨桥,其中有1例融合.术后72周,实验组可见融合器降解,有1例融合,对照组有2例融合;②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术后4周两组在各个状态下的脊柱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2周大部分状态脊柱活动度较4周时显著减小;③组织学观察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材料逐渐降解,新生骨组织生长先快后慢,实现逐步融合,融合效果与对照组相似;④结果表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除个别状态(左屈)外其力学性能与自体骨相当,大程度地重建了猪脊柱节段稳定性.

  • 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郑红;田卫群;杨国义;杨旭

    目的:观察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评估.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实验组患者给予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天数、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术前、术后三个月均应用VAS评分、ODI评分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对患者预后较好.

  • 可吸收腰椎椎间融合器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滕海军;周跃;范丽静;王建;初同伟;王卫东;郝勇;吕宏琳;李民;徐峰

    目的 将可吸收材料聚-D,L-乳酸(PDLLA)制成腰椎间融合器,通过临床应用研究,观察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为进一步加以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 将可吸收腰椎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疾病患者的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术后随访6月,行VAS评分、JOA评分、X线及CT三维重建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局部反应、并发症、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改善、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可吸收椎间融合器(Lumbar Absorbable Design Fu-sion Cage LADFC)的降解情况,评估腰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月,术后无明显局部反应;植骨融合率3个月为92.3%,6个月为100%;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CT值术后1周与术后3月及与术后6相比无显著性差异;VAS评分、JOA评分结果均显示术后6月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临床评估良好.结论 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能够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症状;具有良好的植骨融合率,对植骨融合无明显的负面影响,能够逐步降解、吸收,被骨组织替代,但所需时间较长.

  • 三种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方法疗效比较

    作者:贾桂;张晨阳;王国平;张广峰;杨宏伟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后路椎间融合术式.[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3年采用三种不同的后路融合术治疗的1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单纯植骨融合组45例,双枚Cage融合组50例,单枚Cage结合足量椎间植骨组95例,对住院资料及术后2年以上临床与影像学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三组间的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术后随访时间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Cage组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随访时3组间JOA评分改善优良率、JOA评分及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单纯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率高于双Cage组和单Cage组(P<0.05).[结论]三种椎间融合手术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应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选择.

  • 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徐峰;膝海军;蔡贤华;范丽静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可吸收材料聚-D,L-乳酸(PDLLA)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椎体后,在降解过程中的变生物力学变化规律.方法 将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通过手术植入到犬椎体,经过12、24和36周后分别取材,测定不同时间椎体的轴向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结果 轴向压缩载荷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的抗压强度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P>0.05),实验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压强度无显著性下降(P>0.05 ),实验组的抗压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扭转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的抗扭转强度自所上升,但不显著(P>0.05),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扭转强度无显著性下降(P>0.05),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分子材料PDLLA的椎间融合器在植骨融合过程中,其力学强度逐渐下降,但在植骨融合部位获得牢固融合前,能维持较高的力学强度,保证了植骨融合的顺利实现,同时由于其终降解吸收,不会对骨的生长产生应力遮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可膨胀箱形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穆尚强;梅继文;孙爽;王宇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的具有坚强界面稳定性能以及高度自稳性能的可膨胀箱形椎间融合器(EVIFC).方法 根据国人腰椎结构特点设计出EVIFC,并采用医用钛合金材料制成模型,取15具腰椎标本随机分为3组,其中每组有5具标本,有一组作为对照组,其余两组行L4-5椎间盘切除,有一组仅固定EVIFC (EVIFC组),另一组固定EVIFC后再固定腰椎GSS-Ⅱ系统(GSS-Ⅱ组),测量3组标本在受到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扭转状态下的载荷位移、载荷应变关系及强度和刚度的变化.结果 3组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和侧屈时腰椎的应变随载荷增大而增大,相同载荷下,3组间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00 N以内载荷作用下腰椎纵向压缩位移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3组间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0 N载荷轴向压缩时GSS-Ⅱ强度大(P<0.05);而在前屈、后伸及侧屈时3组间应力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轴向压缩刚度和弯曲刚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VIFC组的大扭矩为3.57 N· m; GSS-Ⅱ组为3.96 N· m;对照组为3.71 N· m,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VIFC 组与GSS-Ⅱ组、对照组的扭转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IFC固定腰椎后的生物力学性能与传统固定GSS-Ⅱ系统和正常腰椎相近.

  • 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殷建伟

    目的 观察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观察组患者给予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植骨融合率、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均为96.30%;对照组治疗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均为81.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优良率高,植骨融合率较高且并发症少,值得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进一步应用.

  • 腰椎间融合器在临床骨科中的应用

    作者:傅堂贤

    自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变性病、腰椎不稳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13例,腰椎管狭窄症4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40~78岁,平均59岁.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慢性腰部疼痛,久站、负重及劳累后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合并腰椎间盘脱出和(或)腰椎管狭窄而伴有神经根症状.

  •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L3~L5段爆裂性骨折的疗效研究

    作者:曾明彬;韩春靖;郑坚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L3~L5段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L3~L5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单一后路TLIF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损伤腰椎高度和腰椎前凸角,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神经功能损伤、切口感染和内固定器械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椎间部分融合的患者2例,完全融合的患者28例.30例患者术前下腰痛VAS评分为0~2分,平均0.92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0~3分,平均1.64分.30例L3~L5段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损伤腰椎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9,t=22.33;P<0.05),且接近正常腰椎高度;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腰椎前凸角度明显较术前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1,t=19.11;P<0.05),且接近正常腰椎前凸角度.结论:TLIF治疗L3~L5段爆裂性骨折的疗效佳,有利于患者损伤腰椎高度的恢复和腰椎前凸的恢复,促进椎间融合,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