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因素分析

    作者:刘昱彰;张世民;董福慧

    目的:对腰椎后路内固定及融合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实施PLIF手术1 250例,对其中29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患者术前诊断、手术过程、术后症状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9例患者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49~82岁,平均61岁.内固定椎间融合手术节段:单节段为12例,双节段14例,3节段3例.结果:29例患者术后随访均超过1年,长为2年半,平均1年7个月.23例随访结果满意,受累肌力恢复到4~5级,3例患者随访效果较差,终肌力为0~2级.术后恢复的时间与损伤程度成正比,术后肌力在2级以上的患者大部分2周之内即可有明显改善.结论:PLIF术后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因素较为复杂,如果不存在严重碾挫伤及离断伤,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恢复效果.

  • Mast TM Quadrant通道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护理

    作者:姜文娟

    目的 探讨MastTM Quadrant通道下椎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护理.方法 对76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MastTM Quadrant通道下椎骨融合,术前重点做好心理护理,训练指导,术后做好密切观察病情,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相应的出院指导,并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椎间完全融合,术后原发腰腿痛症状缓解或消失,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效.结论 MastTM Quadrant通道下椎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腰椎滑脱患者的康复.

  •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隐性失血量的评估与分析

    作者:石齐;孙明林;高丽兰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隐性失血量的评估与分析,主要针对术后隐性失血的数量及对患者的影响加以讨论.[方法]回顾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单节段PLIF 82例,其中男23例,女59例;年龄在45~72岁,平均年龄57岁.所有病例均为初次行PLIF的患者,且24 h内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 ml.分析患者术中、术后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以及术后处理和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总失血量与术中出血量具有显著差异,术后3~5 d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LIF术后隐性失血量比较大,几乎占失血总量的50%;引流血回输并不能够满足机体恢复循环的需要,并且显性出血停止后患者仍存在血液丢失.对隐性失血的重视有助于临床治疗中对失血量进行正确评估,以加强患者术后管理,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

  •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对比研究

    作者:吕乔;刘卫华;程微;扬子斌

    目的:对比分析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像学结果。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腰椎退变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ynesys组(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和PLIF组(PLIF治疗),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特征。结果:Dynesys组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02.3±19.23)min,短于PLIF组的(128.4±21.87)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ynesys 组术中出血量为(227.1±43.2)mL,明显少于PLIF组的(361.2±6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ODI以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以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手术末次随访两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近侧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后末次随访节段椎间高度Dynesys组变化更明显( P<0.05);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为7.1度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4.6度,而PLIF组则由术前为7.2度降至末次的0度( P<0.05)。 Dynesys组5例患者出现影像学中邻近节段退变,PLIF组出现影像学中邻近节段退变16例,两组比较差有统计学差异( P<0.05),PLIF组出现1例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均能取的理想的效果,与融合术相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对保留手术阶段部分的ROM、邻近节段椎间ROM的增幅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数率均较低。

  • 中药贴敷择时脐疗对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病人便秘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五妹;曹鲁梅;卞恒杰

    [目的]探讨中药贴敷择时脐疗对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病人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择时脐疗组、传统脐疗组,对照组予脐部施行预防按摩及健康指导,择时脐疗组、传统脐疗组单取神阙穴贴敷药物,传统脐疗组于术后1h贴敷,择时脐疗组于术后第1天05:00贴敷,每次6h,5d后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择时脐疗组首次排便时间(30.66 h±4.97 h)、便秘总评分(36.08分±14.56分)低于传统脐疗组(34.41 h±5.51h,48.26分±13.24分)、对照组(40.45 h±6.48 h,58.74分±9.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时脐疗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病人的便秘改善效果优于传统脐疗法.

  •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两节段双侧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效果分析

    作者:曾希银;柯珍勇;王璨;张伟;王永强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两节段双侧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 78例两节段双侧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HF)者为PLIF组,给予后外侧融合术(PLF)者为PLF组,比较2组患者影像学指标、疼痛程度、JOA评分与远期预后.结果 PLIF组患者治疗后椎间高度比、节段前凸角与腰椎前凸角水平均显著性高于PLF组,滑脱率显著低于PLF组(P<0.01).PLIF组末期随访JOA评分、生理功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与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PLF组(P<0.01).结论 相比较PLF而言,PLIF对两节段双侧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治疗效果更佳.

  • 改良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黄伟;尹毅;单辉强;邬亚明

    目的:探讨改良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4年1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1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实验组采用改良PLIF技术,观察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主要是在术后神经表现、术后出血、下肢麻木、酸痛等症状的消失现象。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105~275 min,平均147 min;术中出血量250~1,100 mL,平均550 mL,1例下肢有麻木。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切口浅部感染3例,经清创换药后切口愈合。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119~309 min,平均169 min;术中出血量287~1,256 mL,平均625 mL,5例下肢有麻木。结论改良PLIF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很大的优势,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

  •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原位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吴洁石;包聚良;徐瑞生;王雪松;薛骏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的原因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原位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初次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8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2例,臭氧消融术1例;再次手术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采用Oswestry评分进行术前和随访时的评分.结果 11例全部为原手术节段间盘脱出,再次手术平均历时3.2 h,术中出血平均45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3.3 d.患者再次手术前Oswcstry评分平均52.3分,术后随访时评20.3分,72.7% 的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结论 原位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治疗,同时解决腰椎减压和稳定,临床效果良好.

  •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作者:蒋健;王业华;王龙;吴继彬;赵德勇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TED)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PTED组及PLIF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术后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腰椎功能.结果 与PLIF组比较,PTED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少(P<0.05).随访6~10个月.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周,PTED组VAS疼痛评分和ODI均低于PLIF组(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分,术后6个月,两组腰椎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良好疗效;PTED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优于PLIF,近期效果满意.

  • 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椎间融合术与PLIF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分析

    作者:魏波;范杰;张禄;吴德民;姜正明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时,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12-09-2015-03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的PLIF术式,观察组予以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PLIF手术(术中对棘突、棘上和棘间韧带予以保留),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血肿形成等早期并发症,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1个月和半年时,ODI指数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术后1年时则较为接近(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2年,平均17个月.观察组仅1例未椎间融合,对照组仅2例,两组融合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传统的PLIF术式相比,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PLIF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且术后半年内功能恢复更佳,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 融合与非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比较

    作者:段大鹏;卫文博;范亚一;李伟伟;段亮;宋启春;徐洪海

    目的 比较后路开窗髓核摘除联合单侧弹性棒内固定术与后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选取85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非融合组(采用后路开窗髓核摘除联合单侧弹性棒内固定,37例)和融合组(采用PLIF,48例).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非融合组均少于融合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病例,伤口愈合不良融合组3例,非融合组1例,该4例经加强换药后均痊愈;融合组断棒1例,翻修后症状缓解;融合组邻近节段退变6例,其中2例出现症状,翻修后缓解.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非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非融合组优于融合组(P<0.05);MacNab优良率:非融合组为83.78%,优于融合组的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开窗髓核摘除联合单侧弹性棒内固定术较PLIF早期临床疗效更优,并发症发生率低.

  • Quadrant通道下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

    作者:滕海军;王亮;郭志良;范丽静;张大海;刘超

    目的 探讨采用Quadrant通道下微创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Quadrant通道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滑脱部位:L4~5 14例,L5~S1 8例.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2分±3.1分.结果 手术时间92~178 min,术中出血量221~419 ml,住院时间为7~16 d.术后7 d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即刻X线片示滑脱椎体均复位.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均已达到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VAS为1.4分±2.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Nakai评定标准:优18例,良4例.X线片检查未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松动、断裂或移位.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采用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近期疗效确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 经MAST Quadrant通道下微创腰椎融合术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王庆敏;陈鲁峰;曾蔚林;吴志君;郑庆丰;胡冬平;林哲辉

    目的 探讨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下微创技术行腰椎融合术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对符合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指征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MAST Quadrant通道下微创腰椎融合术23例)和开放组(传统技术行后路腰椎融合术2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服止痛药时间、ODI评分、JOA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手术时间:微创组150~190(167.25±12.72)min,开放组140~180(163.41±13.49)min(P=0.032);术中出血量:微创组210~320(250.50±37.90)ml,开放组500~900(634.09±59.41)ml(P=0.000);术后住院时间:微创组4~9(5.3±1.57)d,开放组10~16(12.91±2.58)d(P=0.000);术后服止痛药时间:微创组3~14(9.05±6.82)d,开放组8~21(15.41±4.90)d(P=0.000).45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14.5±4.90)个月.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微创组5~18(11.25±3.35)分,开放组9~19(13.95±2.97)分(P=0.000);JOA评分:微创组20~29(25.85±2.64)分,开放组17~29(23.59±3.46)分(P=0.011).术后6个月X线片示均已达椎体间骨性融合,未见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或移位.结论 经MAST Quadrant通道下行腰椎融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 三种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方法疗效比较

    作者:贾桂;张晨阳;王国平;张广峰;杨宏伟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后路椎间融合术式.[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3年采用三种不同的后路融合术治疗的1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单纯植骨融合组45例,双枚Cage融合组50例,单枚Cage结合足量椎间植骨组95例,对住院资料及术后2年以上临床与影像学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三组间的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术后随访时间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Cage组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随访时3组间JOA评分改善优良率、JOA评分及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单纯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率高于双Cage组和单Cage组(P<0.05).[结论]三种椎间融合手术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应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选择.

  • 切口内应用氨甲环酸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失血的影响

    作者:卜国云;吴叶;邓树才;杜区成;朱加亮;崔成亮;侯树勋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切口内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的影响及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初次行腰椎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26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在手术缝合深筋膜后向A组患者切口内注射氨甲环酸10ml (1g),B组向切口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l作为对照,并夹闭引流管1h.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血液学指标、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术后引流时间、第一个24h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术后血D-二聚体浓度、术后输血例数及输血量.分别比较A、B两组中单、双节段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检查双下肢血管超声,观察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A组患者133例,B组患者134例.术前A、B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中失血及输血量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拔管时蛋白浓度A组为(113.6±13.0)g/L,B组为(105.1±14.4)g/L,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平均拔管时间A组为(2.1 ±0.4)d,B组为(2.8±0.8)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平均引流总量A组患者为(272±124) ml,B组患者为(412±189)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输血5例,B组术后输血15例,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A组患者平均输血(400±100) ml;B组患者平均输血(503±179) ml,两组患者术后输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切口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后伤口失血量、缩短拔管时间、不增加局部血肿压迫神经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了术后失血.

  • 双侧放置引流管在腰椎PLIF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亮兵;李宝田;焦云龙;潘玉林;郭小伟;张怀栓

    目的 探讨双侧放置引流管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1-01-2015-08间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Ⅱ接受PLIF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 (单引流管组)和B组 (双引流管组),每组50例.记录术后硬膜外血肿及感染发生情况.比较2组:(1)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引流量及总引流量.(2)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的拔管病例数.(3)留置引流管期间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结果 A组出现4例有神经症状的硬膜外血肿,B组无1例.2组均未发生术后感染.2组总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B组引流量多于A组,第2天B组引流量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组均无拔管指征的病例.术后第2天和第3天,B组拔管病例均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d内2组均全部拔管.带管期间2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根引流管比较,双侧放置引流管能有效减少术后硬脊膜外血肿的发生率,且不显著增加总引流量和切口疼痛程度,并能缩短留管时间.

  • 术前静脉滴注结合术中局部灌注氨甲环酸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失血的影响

    作者:窦东梅;张永乐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posterior lumbar inferbody fusion,PLIF)是治疗多种腰椎疾病的主要术式之一。由于PLIF造成肌肉组织剥离较多、椎板减压及椎管静脉丛损伤,术后易造成局部较多出血,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如何控制PLIF术后失血成为骨科医生关注的问题[1]。氨甲环酸( tranexamic acid ,TXA)系赖氨酸类似物,是一种抗纤维蛋白溶解剂,通过阻断纤维蛋白溶酶原发挥止血作用,但不促进凝血,理论上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2]。目前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使用TXA止血较为普遍,且有效、安全[3-4]。作者对术前静脉滴注结合术中局部灌注TXA对PLIF后失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 后路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宿显良;李晓国;赵腾飞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对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8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观察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实施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后对患者定期随访,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止痛药物(吗啡、诺福丁)使用情况和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 术后3个月、1 a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3.2±1.8)分、(1.7±2.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4±2.4)分、(4.8±3.2)分;观察组应用止痛药物的例数分别为15例、10例,显著少于对照组27例、19例;观察组ODI评分分别为(35.1±8.9)%、(28.8±9.4)%显著低于对照组(46.3±9.2)%、(39.5±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可减轻退行性病变患者疼痛感,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 单、双椎间融合器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宝田

    目的:探讨单、双椎间融合器( cage)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至2011年行腰椎后路融合术患者246例,行单cage融合术114个节段,双cage融合术185个节段,统计术后3、6、9、12个月融合率及术后1年椎间高度丢失率。结果1年随访,椎间高度丢失率单cage组为13.2%,双cage组为11.2%。结论单cage、双cage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率及维持椎间高度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融合术的早期并发症分析

    作者:任德轩;黄少校

    [目的]分析椎间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痰病后路融合手术应用中的并发症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行腰椎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19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共30例患者出现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初次安装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15例(7.8%),硬脊膜撕裂4例(2.1%),神经根牵拉症状4例(2.1%),椎间融合器塌陷3例(1.6%),椎间融合器后移位2例(1.0%),椎间隙感染2例(1.0%).其中同时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1例(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中使用椎间融合器需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术中避免过度牵拉,应联合应用C臂X线机,规范手术操作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