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临床分析

    作者:韩先章

    目的: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治疗患者200例,依据手术类型进行分组,THA组患者100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TKA组患者100例,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隐形出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TKA组患者显性出血、隐性出血均显著高于THA组患者( P<0.05), TKA组出血总量对比TH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KA组患者实验检测情况对比THA组患者,差异性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没有大出血情况发生,手术均安全、有效顺利地完成。结论: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在术后隐性出血比例显著增加,显性出血明显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组患者,差异性较大,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手术患者应注意失血量,及时补血扩充血容量治疗。

  • 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4 h在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陈国仙;李玉军;姜旭;及松洁;李国山;林宗锦;翁振;曾清东;许国松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4 h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3-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同期行双侧人工全膝置换术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n=25)上止血带前静滴氨甲环酸1 g(10 mL),手术结束后每侧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2 g,并将引流管夹闭4 h;对照组(n=15)未使用氨甲环酸及未夹闭引流管,仅在术后关节腔注射20 mL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输血量、血红蛋白水平、D-二聚体及静脉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188.6±101.2)mL和(809.9±223.6)mL,总失血量分别为(778.2±368.8)mL和(1582.2±452.4)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41.0±288.2)mL和(1023.6±567.8)mL,总输血量分别为(1.5±1.2)U和(5.8±2.2)U,输血率分别为52%(13/25)和100%(15/15),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98.8±22.2)g/dL和(89.6±16.6)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 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时静脉栓塞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滴结合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 h可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降低对输血的需求,且不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治疗围术期隐性出血研究

    作者:张际平;叶颂霖;伍见峰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PFNA)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治疗围手术期隐性出血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2月~ 2015年1月我院收治80例行PFB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术后1、2、3d隐血出血量,并分析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体重、手术时间、合并症、是否放置引流管等相关因素对隐形出血影响.结果 患者术后第1天隐性出血量显著多于术后第2、3天,呈逐渐减少趋势,组间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 75岁、骨折类型为Ⅳ~V级,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手术时间≥1.5h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出血量相对增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骨折类型、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手术时间均为影响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隐性出血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围手术期隐性出血易发生于术后24h内,临床中对高龄、骨折类型为Ⅳ~V级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手术时间>1.5h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检测血常规,积极预防隐性出血所引起不良事件.

  • 利伐沙班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分析

    作者:黄维琛;黄彦昌;孟映福;郭礼跃

    目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使用抗凝药物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否会造成围手术期失血量增加.通过THA术后使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利伐沙班对THA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1 年 8 月-2013 年 2 月初次行THA的96 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7例 (试验组)手术后6~10小时之间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日1次,共服药35天.59 例 (对照组)术后 8 ~ 12 h 开始每天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 ~ 6000 U,共 10天.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利伐沙班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 76.16%,低分子肝素组占 80.37%;利伐沙班组与低分子肝素组的隐性失血量(P =0.059).结论:THA 术后隐性失血量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无明显增加术后隐性失血量.

  • 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探究

    作者:陈锡飞

    目的 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 选取髋部骨折患者98例,根据骨折部位分为股骨转予间骨折组(A组,47例)和股骨颈骨折组(B组,51例).两组在入院时至术前每天清晨,进行血常规检查,记录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数值,并依次计算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患者伤后前3d隐性失血量.结果 两组伤后1、2及3d隐性失血量均逐渐增多.A组伤后各时间点隐性失血量均明显高于同期B组(均P< 0.05).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后随时间推移,隐性失血量逐渐增加,且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失血量明显大于同期股骨颈骨折患者.

  • 氨甲环酸3种不同应用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

    作者:朱灿;储小兵;章建华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3种不同应用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单侧THA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人,A组为对照组,不予氨甲环酸及其它类似药物.B组,29氨甲环酸稀释于20mL生理盐水中,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注入关节腔,夹闭引流管2h.C组,15mg/Kg剂量氨甲环酸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切皮前静脉滴注.D组,15mg/Kg氨甲环酸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切皮前静脉滴注,关闭切口后,29氨甲环酸稀释于20mL生理盐水中,经引流管注入关节腔内,夹闭引流管2h.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比较4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结果: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患者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总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项数值均高于其他组(P<0.05);3种使用方法均可减少隐性出血量,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D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83.00±121.52)mL、(114.60±42.80)mL,均小于C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D组总失血量分别为(528.50±43.43)mL、(558.00±64.30) mL,均小于C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氨甲环酸应用方法均可减少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总失血量,局部关节腔灌注及联合应用对减少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效果更佳.综合评价:局部关节腔灌注使用氨甲环酸作用明显,且操作更为简便.

  • 氨甲环酸减少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顾建明;杜辉;姜旭;张竞;周一新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月同期行双侧人工全膝置换术患者83例,2013年7月以前手术患者45例为对照组,2013年7月以后手术患者38例为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全身或椎管麻醉、于止血带下完成手术。观察组上止血带前静滴氨甲环酸1 g(10 mL),手术结束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4 g;对照组未使用氨甲环酸。记录两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输血量、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以及症状性静脉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177.8±166.7)和(509.9±326.4)mL,总失血量分别为(678.1±366.1)和(1581.9±563.0)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00.3±298.6)和(1089.0±578.0)mL,总输血量分别为(1.4±1.9)和(5.5±2.9)U,输血率分别为44.7%(17/38)和97.8%(44/45),两组比较P均<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天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00.8±112.4)和(95.1±10.5)g/dL,两组比较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发生症状性静脉血栓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静滴结合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可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 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维平;康两期;陈卫;邱玲芳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明显下降,机体恢复减慢,这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存在密切的联系。隐性失血的存在严重影响对患者失血量的估计,影响伤口的愈合,增加感染的几率,从而影响手术疗效、术后功能锻炼及机体的恢复。本文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计算方法、影响因素、预防和治疗几个方面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赵晓军;李娜;王海红;王昕;李爱琴;谢惠;余东亮;盛剑秋

    目的 分析在不同情况下胶囊内镜(CE)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的小肠疾病检出率,以探讨CE检查时机、OGIB出血类型、出血量等因素对于OGIB诊断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2005年7月-2012年5月209例因OGIB行C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全部入选者分为显性出血组与隐性出血组及轻、中、重出血组;根据患者出血时间与胶囊内镜检查间隔时间将各组患者分别分为3组(A组:72 h内检查组;B组:2周内检查组;C组:2周后检查组).对各组小肠疾病检出情况进行记录并对各组间小肠疾病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显性出血组中小肠病变检出率58.0%,隐性出血组中小肠病变检出率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中、重出血3组小肠疾病检出率分别为30.6%、57.4%、61.3%.显性出血组中A组患者与B组患者小肠疾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及B组患者小肠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C组患者.隐性出血组中B组小肠疾病检出率高于A组及C组患者.结论 CE对于OGIB的小肠疾病检出率与显性出血、出血量及CE检查时间等因素相关.对于显性出血患者来说,出血2周内行CE检查小肠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出血2周后进行CE检查;选择显性出血时及中、重度出血患者可获得较高CE小肠疾病检出率.OGIB常见病因为小肠血管发育异常.

  • 股骨万向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江亚

    目的 分析股骨万向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文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Gross方程计算公式计算患者的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以及隐性失血量,采用多重线性归分析评估影响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中出血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出血和总出血量组比较性别、年龄、合并症、EVAN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重线性回归中,性别、年龄、合并症、EVAN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均为隐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论 股骨万向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中隐性出血量较大,需要骨科临床医生重视.

  • 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异体输血及自体引流血回输的影响

    作者:韩宁;姚建华;黄炎;孙维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XA)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对自体引流血回输和术后异体输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因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接受单侧人工TKA患者60名,随机分为A组(处理组:术中及术后氨甲环酸15 mg/kg静滴);B组(对照组:术中及术后同等剂量0.9%生理盐水静滴).收集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数据,以及术前及术后Hb、Hct,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自体引流血回输量、术后异体输血量,以及输血例数,髌上10 cm周径.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出血量及总计出血量.结果 A与B组术后引流量(mL)分别为220.37±168.6 vs 598.67±234.33;隐性出血量(mL) 494.67±371.08 vs 726.75±357.48及总计出血量(mL) 715.03±389.06 vs 1 325.42±422.74(均为P<0.05).A与B组的异体输血率分别为0 vs 6.7%(2/30).A与B组自体引流血回输量(mL) 30±76.76 vs 283±111.45(P<0.05).结论 氨甲环酸可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出血,减少术后异体输血及自体引流血回输.

  • 低分子肝素对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与输血率的影响

    作者:高福强;李子剑;张克;刘延青;田华;刘岩;刘忠军

    目的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使用抗凝药物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可能造成围手术期失血鼍增加.通过与TKA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低分子肝素对初次TKA术后隐性失血及输血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8月初次行TKA的28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66例(试验组)术后8~12 h开始每天给予低分子肝素4 000~6 000 U,12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阿司匹林150 mg,共14 d.试验组:男27例,女139例;年龄22~82岁,平均66.1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6.79±3.87.左膝99例,右膝67例.病程1.8~8.6年,平均4.1年.对照组:男21例,女99例;年龄40~84岁,平均64.9岁.BMI为27.87±3.62.左膝78例,右膝42例.病程1.5~8.2年,平均4.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65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试验组37例,对照组28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0.55±37.75)、(32.52±40.1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7,P=0.001);显性失血量分别为(24.08±14.63)、(27.91±18.47)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9,P=0.059).术后试验组输血率为40.4%(67/166),对照组为30.0%(36/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771,P=0.081).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输血量分别为(1.44±4.03)、(0.97±3.50)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1,P=0.039).结论 初次TKA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将影响患者隐性失血,增加了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需在抗凝治疗的同时密切关注血红蛋白变化,及时补充血容量.

  •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

    作者:任志龙

    目的 探讨抗凝药物应用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组84例和B组96例,分别于术后使用不同的抗凝药物.其中A组于术后10小时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B组于术后10小时皮下注射抗凝药物依诺肝素钠.统计评估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术后出血量、术后隐性出血量、住院时间,并进行术后两周的膝关节评分(HSS).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术后出血量以及术后隐性出血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31、0.594、0.442);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以及HSS得分差异也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897、0.806).结论 抗凝药物依诺肝素钠以及利伐沙班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隐性失血及术后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的影响差异不明显,均可在临床应用.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褚培林;石跃滨;郝鹏;张瑛;吴玉宝;张麟

    目的 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2017年于我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 、年龄 、身高 、体重 、骨折节段 、手术入路 、凝血功能 、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率 、复位率等资料,通过下列公式计算患者术后的隐性失血量:a)总失血量=丢失的红细胞容量/术前红细胞压积(preoperative hematocrit,HCT);b)丢失的红细胞总量(total red blood cell colume loss,TBL)=术前血容量(preoperative blood volume,PBV)×(术前Hct-术后Hct);c)术前血容量(PBV)=k1× 身高(Height,H)3+k2× 体重(weight,W)+k3,其中H为身高(m),W为体重(kg),男性患者k1=0.3669,k2=0.03219,k3=0.6041;女性患者k1=0.3561,k2=0.03308,k3=0.1833,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与隐性失血量的相关性结果 .结果计算得出患者术后隐性出血量(y)为(303.5±59.0)mL,占理论失血量的(53.0±10.2)%,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得出术前APTT(x1)、椎体前缘的复位率(x2)与椎体中央复位率(x3)为影响隐性出血的主要因素,具体公式如下:y=[1+e(10.81+10.11×x1+189.52×x2+22.01×x3)]-1.结论 胸腰椎骨折术后隐性失血不可忽视,尤其是多发伤和老年身体代偿能力差的患者,术前应正确认识隐性失血,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 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硬膜外腔隐性出血1例

    作者:李静;石振国

    通过典型病例,探讨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隐性出血的形成机制.判断硬膜外腔隐社出血是硬膜外麻醉实施过程中难点.分析认为麻醉起始效果,麻醉维持时间,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等可以作为硬膜外腔隐性出血的判断依据.在麻醉实施过程中,良好的操作习惯是减少硬膜外腔隐性出血前提.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