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例
患者,男性,25岁,因“右手指麻木无力2周”于2012年9月16日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拇指、食指、中指第二节指麻木、无力,不能持物,后逐渐加重,累及右手无名指、小指,仍以拇指、食指、中指为重。2012年9月14日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左侧额顶叶、岛叶脑梗死,部分出血性(见图1)。1月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左眼黑曚,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1小时内完全恢复,发作时与体位无关,无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无肢体麻木、无力,现无再发黑曚。患者6年前曾出现左足第二足趾疼痛、坏死,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并于2006年3月切除病趾;吸烟2年,平均10支/d ,6年前术后戒烟至今,无嗜酒。查体:右上肢血压142/80 mmHg (1 mmHg=0.133 kPa),左上肢138/80 mmHg;双侧颈动脉未闻及杂音,双上肢桡尺动脉搏动较弱,双下肢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右上肢肌张力增高,上臂、前臂肌力5-级,指端肌力4+级;指鼻试验、回缩试验、快复动作阳性,腕关节水平以下感觉减退,Hoffmann征阳性;左下肢踝肱指数为0.83。血常规、生化及免疫检查:血沉2 mm/h、同型半胱氨酸11.64μmol/L、补体C30.967 g/L、补体C40.251 g/L、IgM 3.2 g/L、IgA 1.86 g/L、IgG 12.4 g/L,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阴性,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2.45 g/L、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0.33 mmol/L、血浆蛋白S(protein S,PS)活性测定73.6%、血浆蛋白C(protein C,PC)活性测定126%、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antithrombin Ⅲ,ATⅢ)92%、乳酸3.11 mmol/L。颈动脉椎动脉彩超检查示:双侧颈总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下肢动脉及深静脉彩超示:(1)左侧股总静脉下段、股浅静脉、腘静脉及胫后静脉血栓形成伴不全梗塞;(2)右侧股总动脉中-内膜增厚。
-
枕区藏毛窦合并小脑藏毛窦囊肿一例
患者男性,1岁2个月.发现枕部肿物1年余时间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稍差;头围38 cm,前囟未闭合,枕部头皮有一3 cm×4 cm的局部隆起物,中心可见针眼样藏毛窦孔,内含一簇毛发.四肢肌张力稍高,肌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示:小脑明显肿大,可见多个囊性实性异常信号,边界欠清晰,小脑蚓部见不规则长T1、T2信号影,第四脑室、中脑导水管受压变形,幕上脑室均匀扩大,中线结构居中.枕部皮下见一不规则形囊性长T1、T2信号影,病灶与窦汇相连(图1,2).临床诊断:枕区藏毛窦合并小脑藏毛窦囊肿.
-
双侧内囊区脑梗死致闭锁综合征一例报告
患者男,58岁,于2003年7月18日出现右侧肢体活动无力,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示左侧额顶脑白质梗死.
-
头颅B超、MR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头颅B超、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头颅B超、MRI分别对121例疑似颅内出血患儿进行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头颅B超共检出颅内出血29例, MRI共检出56例, MRI检查在总检出率、足月儿检出率、早产儿检出率均高于头颅B超(P<0.05)。结论头颅B超有操作灵活简单、价格低廉、无辐射等优点,而MRI在检出率方面优于头颅B超,因此,头颅B超、MR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
-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伴血栓形成一例
患者,男性,31岁,头痛、肢体活动障碍15 d。入院前15 d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无恶心、呕吐,4 h后感左侧肢体无力麻木、抬起困难,左手指活动不灵,外院CT提示脑干梗死。住院时查体:左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2级;右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3级。入院后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示: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增粗、迂曲延长,流空信号消失,内见等、短T1等、稍长T2异常信号填充,基底动脉迂曲移位到左侧桥小脑角区,且末端分叉处达三脑室水平;另见桥脑右侧梗死灶。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示:左侧椎动脉直径约5 mm,右侧约4.5 mm,基底动脉直径局部达13 mm,管腔内未见对比剂填充,沿壁见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另右侧大脑前动脉末端见小动脉瘤,伴钙化。诊断: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并血栓形成。
-
Jo uber t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1岁,智力发育落后,左眼斜视,呼吸浅快,不能抬头,经我院检查诊断为Joubert综合征(JS ),临床随访证实。颅脑磁共振成像(M RI )平扫显示小脑蚓部缺如,两侧小脑半球间裂扩大,T2WI可见线样脑脊液信号向前与第四脑室相通,呈“中线裂”征象,四脑室扩大并形态不规则,于中脑桥脑交界面呈“蝙蝠翼”样改变,增厚狭长的小脑上角与缩小的脑干峡部形成“磨牙征”。结合临床及典型特征性影像表现诊断为Joubert综合征。
-
小儿颅脑磁共振成像扫描策略
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日趋普及应用的同时,接受MRI 检查的小儿也不断增加,它为临床及预后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也促进了儿科与影像学的结合和发展.然而,正确的诊断需要依赖于高质量的影像做保证.针对小儿的生理特点及不合作, 难以耐受长时间扫描等问题, 笔者收集我院自2009 年2 月至2010 年10 月335 例患儿头颅扫描资料,现就扫描技术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策略总结如下.
-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表现的症状性癫痫一例
患者男 ,72 岁.有高血压病及头部外伤史.本次以"反复发作性右上肢麻木无力伴言语不利20 余天"入院.发作时间持续2~8 min ,每天发作数次.在当地医院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双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右侧脑软化灶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3 ℃ ,脉搏81 次/min ,心率20 次/min ,血压133/77 mmHg(1 mmHg=0.133 kPa) 神志清 ,精神差 ,言语欠流利 ,对答切题.左侧鼻唇沟略浅 ,口角低垂 ,四肢肌力正常 ,无病理征.
-
颅脑MRI与CT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颅脑磁共振成像(MRI)与CT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65例,分别进行磁共振(MR)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发病时间、不同大小、不同部位梗死灶的检出情况.结果:MRI对梗死的总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对2 mm以内梗死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对小脑及脑干位置梗死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 <0.05).结论:颅脑MRI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其对发病早期、2 mm以内、小脑及脑干部位的梗死灶较之CT有更高的检出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产后子痫性脑病的颅脑磁共振成像特征
产后子痫性脑病是产后子痫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影像学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障碍、抽搐等.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对脑内结构显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后子痫患者脑部病变的部位及性质.故本次研究6例产后子痫患者临床表现和颅脑MRI特征及其发生的病理机制.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