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作者:孙庆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温经散寒之功效,主治少阴与太阳两感证.笔者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咳喘、心悸、头痛等病症,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作者:肖厥明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用治平素阳虚又外感风寒之证.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小儿肺系病证,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1 过敏性鼻炎李某,男,7岁,1998年5月17日初诊.患儿有过敏性鼻炎史3年,经常遇冷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近日着凉症状加重.诊见:形瘦,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询知患儿平素怕冷,手足发凉,纳差,时常腹痛,大便不成形.证属阳虚外感,肺窍失和,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作者:夏春凤

    1 头痛罗某,女,34岁,1997年10月19日初诊.平素体弱,半年前受凉感冒出现头痛,以两鬓角及前额为甚,屡服中西药治疗少效.痛甚时如冷水内浸,甚则不敢洗头,畏寒肢冷,延余诊治.诊见:恶风,头痛,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涩.证属清阳不振,寒滞经络,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炙麻黄9g,熟附子6g,细辛5g,川芎、当归、白芷各10g,丹参30g.每天1剂,水煎服.嘱常用生姜皮煎水洗头.连服10剂,患者喜告,诸症悉除.

  •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应用举隅

    作者:谈慧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温阳解表之功.为治疗伤寒少阴证之方.笔者宗其旨,师其法,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及食管炎,疗效满意.举例介绍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临床观察

    作者:陈景亮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患者均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组方:麻黄、附子、细辛、熟地黄、鹿角霜、白芥子、干姜).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电图MCV改善情况.结果: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56%.治疗后腓总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肌电图MCV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肯定.

  • 谭毅主任医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血管病验案3则

    作者:苏琳;沈兆峰

    谭毅是辽宁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心血管病专家.从医50余载,临床擅长治疗疑难杂症,经验丰富,屡起沉疴,尤其治疗心血管疾病更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其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心血管病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 沈元良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杂病医案4则

    作者:吕旭阳

    《伤寒杂病论》经方具有组方灵活的特点,辨证论治具有可拓展性,可为百病立法,临床疗效是经方的生命力所在[1],也是经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沈元良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绍派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内科工作近40年,学验俱丰,临证擅长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同时,重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其它方药.

  • 麻黄附子细辛汤及组方药材挥发油GC-MS比较分析

    作者:梁少瑜;谭晓梅;陈飞龙;罗佳波

    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方药材组成复方前后挥发油成分和比例的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其组方药材麻黄、附子、细辛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从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4个成分,其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麻黄和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68、8、39个成分;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油中成分与单味药材挥发油中成分的种类与比例有较大差异.结论:在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组成复方的汤剂中,不仅存在挥发性成分量的变化,还存在一系列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导致质的变化,由此可能导致了疗效的变化.

  • 麻黄附子细辛汤对Th1、Th2型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魏梅;宋煜勋;梁仁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方法以IFN-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IL-4和IL-5代表Th2型细胞因子,以地塞米松为对照,应用ELISA的方法,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和对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孵育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IL-5浓度明显下降,IFN-γ浓度无明显变化,对IL-4的抑制程度随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并可见到大量凋亡的淋巴细胞.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能主要是促进Th2细胞的凋亡,并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恢复Th1/Th2平衡来发挥抑制哮喘发病的作用的,与激素在临床治疗哮喘方面具有相似的作用机理.

  •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参麦注射液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学民

    目的 探究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各45例,参麦注射液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44%,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64.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评分,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心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参麦注射液,疗效显著,临床用药可推广应用.

  •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58例

    作者:罗汉民

    近年来,随着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广泛运用,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因其并发症较多和费用昂贵,在基层医院难以普及.笔者2001年1月~2006年12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5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阿托品口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30例

    作者:张利君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阿托品口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阿托品口服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口服.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观察心率、心电图变化及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阿托品口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6例

    作者:宋菊芯

    笔者近年来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收到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5年-2009年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住院及门诊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36例,西医诊断参照<临床心律学>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属心阳不振、心肾阳虚证.36例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20-30岁1例,31-40岁2例,41-50岁6例,51-60岁9例,60岁以上18例.

  •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62例

    作者:冯辉

    心动过缓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既可单独发生,亦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的不同阶段.笔者近年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牙痛116例

    作者:郭渝南;陈红;郭致远

    近年来,笔者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牙痛、老年性牙髓炎,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6例,男性78例,女性38例;年龄45~70岁,平均54 9岁;牙痛颗数右上(6)10颗,右上(7)24颗,右上(8)12颗,左上(7)20颗,左上(8)18颗,左上(6)20颗,左上(5)18颗,右下(7)16颗,右下(8)12颗,右下(6)20颗,左下(6)14颗,左上(7)8颗,左下(8)20颗,共计212颗.

  •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作者:黄玉龙;丁培杰;马福云;李枝锦

    目的 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共60例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麻黄附子细辛汤+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疗程4周.头痛程度使用NR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83.33%,对照组疼痛缓解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QO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QOL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 经方治疗发热伴出疹验案举隅

    作者:李宛珊;齐文升

    1 热毒内结、气营两燔证1.1 病例资料 靳某,男性,68岁,因"发热2周,伴皮疹6d"于2012年7月26日入院.入院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发热,体温38~39℃,伴恶寒、战栗、右腮肿痛,就诊于外院.查血常规示WBC 7.7 ×109/L,N82.9%.超声提示: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予抗生素治疗3d后患者热退,1周后患者再次出现高热,伴周身红色皮疹,辗转于多家医院,考虑药疹,每予抗生素、激素治疗后热退,后患者反复出现高热,皮疹增多融合成片,口腔内出现白水疱、糜烂,伴全身关节红肿疼痛,予补液、抗炎治疗效果不显转入我院.入院症见发热,体温38.6℃,周身皮肤片状红疹,无明显瘙痒,伴关节肿胀疼痛,无汗出,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口干不欲饮水,纳少,小便黄赤,大便偏干.查体:体温38.6℃,脉搏9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3/76 mmHg;口唇紫绀,咽部红,口腔溃疡,扁桃体Ⅱ°肿大;颈软,无抵抗,右侧淋巴结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

  • 王庆国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过敏性鼻炎举隅

    作者:赛佳洋;赵琰;王雪茜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中医学“鼻鼽”、“鼽嚏”、“鼽水”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喷嚏、鼻痒、大量水样清涕、鼻塞、嗅觉减退.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有内外两端,在内由于肺脾肾三脏虚损;在外由于风、寒等六淫之邪侵袭为患.因此在治疗上多从整体出发,并注重与局部用药相结合[1].笔者有幸跟师于王庆国教授.王师师从刘渡舟先生,精于《伤寒论》,从事临床40余载,学验俱丰,窥其诊治不拘一格,尤其对疑难杂症有其独到见解.王师临证治疗过敏性鼻炎主要从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少阳经三经辨证.但是临证没有绝对的分型,可三经俱兼,可两两兼具,可兼其他经证.笔者现将其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举隅如下.

  • 严夏教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证经验

    作者:王玉林;朱艳;王大伟

    严夏教授师从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在顽固性心力衰竭方面,主张在温阳化饮基础上,气血水同治分消,注重通阳化气,化瘀通络,临床效果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良多,现将严夏教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经验总结如下,并结合医案加以说明.

  • 杨素娟主任医师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验

    作者:郝秀梅

    杨素娟主任医师为洛阳市特级名医,洛阳市心病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医心血管研究36载,经验丰富,造诣颇深.尤其在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良多.兹列一验案于下,以飨同道.

373 条记录 15/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