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穿刺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传统观点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症的好方法.我们应用经皮穿刺多电极射频热损疗法(per-cutaneous multiprob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y)[1]台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超声引导多电极射频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意义
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对36例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采用B型超声引导多弹头(集束电极)射频(radiofrequency,RF),结合瘤体内无水酒精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20例,近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CT引导下"多弹头"(RF-2000)原位灭活治疗肺癌
我们于2000年2月在CT引导下用多电极射频(RF)治疗肺癌10例,男6例,女4例,原发性肺癌9例,转移性肺癌1例,9例为单发病灶,大直径14cm;1例为多发小病灶1-2cm.
-
超声引导多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手术配合体会
多电极射频(multiple-electrodes ridia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癌已有报道,我院于1999年11月~2004年3月对19例不易定位、肿瘤紧贴大血管和周围脏器或有门脉癌栓的肝癌患者,应用术中超声引导开腹行RFA治疗,操作方便,定位准确,对定位困难的癌灶较小的肝癌疗效确定,对无法切除的肝癌也可起到抑制作用,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1].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
多电极射频技术在肛瘘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多电极射频技术在治疗肛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其中A组行多电极射频技术手术治疗,B组行传统手术治疗.术后由专人负责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流血量、住院时间、肛门功能损害率、术后需离职时间、康复时间、肛瘘复发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并随访6个月.结果:A组50例患者,痊愈49例(98%);B组50例患者,痊愈41例(82%),两组痊愈率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3.156,P<0.05).A组患者在术中流血量住院时间肛门功能损害率术后需离职时间康复时间肛瘘复发率上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手术时间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上,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多电极射频技术来治疗肛瘘,在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肛瘘复发率低,大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质量,可作为替代常规的手术刀来治疗肛瘘的可靠方法,广泛推广.
-
多电极射频治疗肝肿瘤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目的:探讨多电极射频(RF)对肝肿瘤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7例肝癌(42例原发性癌,5例转移性癌)采用B超引导下RF治疗,并前后影象及AFP数值观察.结果:本组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者.80%患者术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50%的AFP值下降.术后30d 80%的肿瘤体积缩小30%;术后60d,30%瘤体缩小50%.结论:多弹头射频治疗是治疗肝癌安全和可靠的方法.
-
集束多电极射频治疗肝癌
目前,对肝癌有效的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切除,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确诊时,由于肝癌的位置对重要血管的侵犯以及肝功能储备和全身情况无法耐受手术,使患者失去根治性切除的机会.随着微创外科技术和电热技术的发展,集束多电极射频(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近几年逐渐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辅助手段.我院自2000年至2003年应用RFA共治疗的肝癌患者36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的同时相多电极射频治疗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手术中肝转移同时相多电极射频治疗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肝转移同时相多电极射频治疗的17例病人的疗效.结果:29个转移灶全部采用多电极射频治疗,其中2个转移灶射频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无近期手术死亡,6~12个月生存率88.23%,2年生存率35.29%,3年生存率23.4%.结论:同时相多电极射频治疗是治疗胃肠道肿瘤及其肝转移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