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元件研究

    作者:徐燕;刘霞;张卉;周彦;刘小林

    目的:探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携带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出的22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2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2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为A1、A2、B的3个家族,这3个家族均提示为医院感染。结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携带的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相对应,携带blaIM P、blaT EM、blaCA RB、blaOX A‐10群、blaV EB基因和伴膜孔蛋白基因op rD2缺失以及携带若干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重要原因。

  • 携带rmtB基因的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

    作者:史莉;孙光成;宋涛;翁幸鐾

    目的 调查一组携带rmtB基因的大肠埃希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状况,了解该组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到的20株携带rmtB基因的大肠埃希菌,采用K-B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法分析16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携带rmtB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均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均敏感;20株菌均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20株菌共检出5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显示20株菌有明显的聚集性,分A与B二个群,并有4个克隆传播.结论 本组20株携带rmtB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同时携带了β-内酰胺酶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头孢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组菌检出的4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同一克隆菌株携带相同基因.

  • 耐药鲍氏不动杆菌 blaOXA 基因与插入序列连锁检测及菌株亲缘性研究

    作者:郑绍同;付启云;王春新;李前辉;张小云

    目的:探讨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blaOX A基因与插入序列连锁与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8月IC U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25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经看家基因测序作BLAST 比对确认菌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D类共34种β‐内酰胺酶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2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再做 ISaba1与blaOXA‐2、blaOXA‐23、blaOXA‐66连锁检测,扩增有阳性条带者再进行DNA测序验证,测序结果用Chromas作BLAST比对,后对57种耐药基因测得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5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7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2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非常高;插入序列与 blaOXA 基因的连锁检测中,检测到 blaOXA‐23与 ISaba1连锁,但blaOXA‐2、blaOXA‐66与 ISaba1未连锁;样本聚类分析发现,1~18号株为同一克隆,20~25号株亦为同一克隆,19号株为孤立株。结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携带的耐药基因导致本组菌对β‐内酰胺酶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且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相对应,样本聚类分析提示1~18号株和20~25号株可能为医院感染菌株。

  •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元件指标与样本聚类分析研究

    作者:童辉;蒋虹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遗传学背景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携带状况.方法 收集2008年1-12月某县级市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获得性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并对检测结果作指标与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3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其余28种基因未检出;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结果指标聚类分析可见,ant(3”)-Ⅰ、aph (3 ')-Ⅰ由tnpU、tnp513、int Ⅰ 1介导,其他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也相关联;样本聚类分析示,3、12~15号株;4、11、16、19号株;5、8、10号株为3个克隆传播.结论 在细菌耐药基因研究中,将检测结果分别作指标聚类分析和样本聚类分析,用于探讨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获得性耐药状况和菌株亲缘性简便有效.

  • 携带黏附素、杀白细胞素、α溶血素基因的M RS A 耐药基因检测与样本聚类分析

    作者:程运涛;常青;吴为民;翁幸鐾;陈国千;王春新;欧阳冰

    目的:了解携带黏附素、杀白细胞素、α溶血素基因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抗菌药物和消毒制剂耐药基因的存在及该组菌株的亲缘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7月儿童伤口标本中分离到的16株MRSA ,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基因(spa)确定菌种,以苯唑西林耐药判定为MRSA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确定黏附素基因(sasX)、杀白细胞素基因(pvl)、α溶血素基因(hla)均为阳性,并采用PCR方法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季胺类消毒剂以及莫匹罗星等12种耐药基因,后作基因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结果16株M RS A均携带黏附素、杀白细胞素、α溶血素基因,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季胺类消毒剂每一类耐药基因均有检出,且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 mecA、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aac(6′)/aph(2″)与 aph(3′)‐Ⅲ、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中 ermB、四环素类耐药基因 tetM检出率均为100.0%,未检出莫匹罗星耐药基因;16株MRSA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中,mecA+ aac(6′)/aph(2″)+ aph(3′)‐Ⅲ+ ermB+ tetM+ qacA阳性模式共检出13株占81.3%;样本聚类分析提示,1~4,6、7、10~16号等13株为同一克隆,8号与9号亦为同一克隆;16株MRSA与MRSA‐ref亲缘关系较近;与MSSA‐ref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组M RS A均携带黏附素、杀白细胞素、α溶血素基因,致病力很强,其对10种抗菌药物完全耐药,与耐药基因的高检出率一致,但莫匹罗星对该组菌株仍有抑制作用。

  • 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检测与聚类分析

    作者:章清;魏丽;王金铎

    目的 调查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测,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12月医院ICU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5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3种与耐药相关的基因(carO、gyrA、parC)和55种水平转移获得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12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再对检测结果作聚类分析.结果 25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3种与耐药相关的基因(carO、gyrA、parC),4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1、ADC-30/63/64、OXA-23、OXA-66),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Ⅰ、aac(6')-Ⅰ b、ant(3”)-Ⅰ、aph(3')-Ⅰ、armA),2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adeB、qacE△1),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intⅠ1、tnpU、tnp513、IS26、IS903、I Saba1);25株基因carO测得序列均一致,carO基因测得序列与鲍氏不动杆菌敏感株SDF相比存在有义突变;carO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SDF株相比,一致率为76.0%,并存在3个氨基酸的缺失; gyrA基因有21株存在第83位密码子突变,parC基因有21株存在第80位密码子突变.结论 样本聚类分析提示,1~20号株为克隆传播,为泛耐药特征;21~25号林为耐药特征;获得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意义重大.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与耐药基因分型研究

    作者:张蓉映;朱健铭;翁幸鐾

    目的 调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与毒力的遗传学背景,并探讨MRSA的毒力与耐药基因分型.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浙江省某市三级医院中29株开放性骨折创面化脓性标本和1株健康护士鼻拭子标本中分离到30株MRS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9种毒力基因和8种耐药基因,再做基因分型和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30株MRSA共检出8种毒力基因和7种耐药基因,且检出率高;对30株MRSA进行毒力与耐药基因分型,可分9种类型;样本聚类分析提示,除10号株外其余29株在同一簇内,该29株存在衍生关系.结论 MRSA毒力基因的高检出率和菌株致病性高度相关,耐药基因的高检出率和菌株多药耐药表型一致,样本聚类分析提示该组MRSA存在医院感染.

  •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毒素基因的样本聚类分析

    作者:王珊珊;江洁曙;方晶晶;颜碧清;厉旭光;殷颖杰;陶静

    目的 调查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分离自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5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oprD2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5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7种耐药基因:包括2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blaGES、bla VIM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0.0%、20.0%,2种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aac(6')-Ⅰb和ant(2")-Ⅰ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20.0%,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int Ⅰ、tnp513基因和外毒素tox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20.0%和100.0%,部分菌株存在oprDz缺失阳性率20.0%;样本聚类将菌株分为大小两个簇群,均为克隆传播暴发.结论 尽管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药敏表型相同,但样本聚类分析将菌株分为两个簇群,研究耐药基因检测并同步解析了25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遗传学背景.

  • 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相关基因的指标与样本聚类分析

    作者:褚少朋;崔明;景蓉蓉;邵苏吉;郭志斌

    目的 调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以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实时监测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4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PCR法和测序法检测59种耐药相关基因及1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指标聚类分析和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9种获得性耐药基因、7种遗传标记以及3种管家基因carO、gyrA、parC均存在突变;指标聚类分析提示9种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关系密切;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6、9、12、16、1 7、18、20号菌、1、3、4、5、7、8、10、11、13、14、15、19号菌均为克隆株.结论 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携带的相关耐药基因可能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同一克隆菌株可引起病区内或病区间的医院感染.

  • 两所三级医院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元件检测研究

    作者:许小敏;蔡培泉;胡锡浩;冯伟云;梁珊燕;糜祖煌

    目的:比较两所医院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表型及耐药元件的差异,了解两所医院鲍氏不动杆菌耐药表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性。方法收集2011年1-12月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39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其中A1~A19号株分离自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医院(A院),B1~B20号株分离自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B院);先用16S~23SrDNA鲍氏不动杆菌种特异PCR扩增做菌种的分子鉴定,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8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2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基因,测得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A院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仍有较高的敏感性,B院菌株对常用药物均耐药;A院19株菌株均检出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基因均存在突变,只有14株菌株未检出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B院20株菌株均检出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基因均存在突变;两所医院菌株耐药元件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显示:A、B两所医院的菌株因检出基因不同则分成两簇,A院的14株为同一克隆,而B院的20株为同一克隆。结论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获得性耐药基因可在细菌间传播,两所医院菌株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一一对应,A院5株菌的表型与B院20株菌相同,但获得性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不同。

  • 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与噬菌体原遗传标记研究

    作者:蒋立新;翁幸鐾;许联红;黄桂芬;沈佳丽;王永仿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2种基因(dicB、kilR),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2种基因(ho f Q、omp T)。结果20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6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2种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2种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20株大肠埃希菌全部基因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示,1、4、9、10号株为一簇,其余为另一簇。结论对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 rRN A甲基化酶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检测与分析,国内为首次,从样本聚类分析图可见,虽无克隆传播,但6、12号株与7、18号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 大肠埃希菌临床株可移动遗传元件之遗传标记与耐药基因分析

    作者:唐海飞;翁幸鐾;王沁;倪妍楠;沈超;徐媛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临床株可移动遗传元件及耐药基因存在状况以及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耐药的遗传学背景。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10月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可移动遗传元件的10种遗传标记、19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0株大肠埃希菌均检出可移动遗传元件之遗传标记、β‐内酰胺酶基因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共检出可移动遗传元件的7种遗传标记、3种β‐内酰胺酶基因、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且耐药基因的阳性率很高,但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未检出;traA、trbC、tnp513、IS26、IS903、ISEcp1、intⅠ1、blaTEM、blaCTX‐M‐1群、blaOXA‐1群、aac(6')‐Ⅰ b、aadA5和 aph3′‐Ⅰ阳性率分别为95.0%、65.0%、30.0%、100.0%、50.0%、90.0%、100.0%、85.0%、100.0%、25.0%、40.0%、85.0%和5.0%;可移动遗传元件之遗传标记与耐药基因可分为14种阳性模式,样本聚类分析提示菌株可分A与B两群, A群中1、4、17~19号株,14~18、2、12~13号株为3个独立的克隆。结论20株大肠埃希菌耐药表型与β‐内酰胺酶基因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结果相符,该组菌株存在医院感染的可能。

  • 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元件检测及样本聚类分析

    作者:蒋海平;向华珍;吴艳涛;江玮;田琼书;刘堂江;胡锦娟;张旭力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20株鲍氏不动杆菌(ABA )耐药性,研究其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耐药元件的携带特点,为临床预防与治疗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株ABA分离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药敏试验采用K-B法;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耐药元件的遗传标记均采用PCR法;样本聚类分析采用UPGMA法。结果20株ABA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80.0%;ABA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药物耐药与携带 blaT EM、blaA DC、blaOX A-23群、blaOXA-51群β-内酰胺酶基因相关;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携带 aph(3′)-Ⅰ、aac(6′)-Ⅰ b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相关;并在国内首次检出 blaA DC-17型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显示,1~19、7~10~20、2~6~8~9~12~14~15~17~18号株分别携带完全相同的耐药基因,具有亲缘性,该3个克隆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结论 ABA的多药耐药性与其携带多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有关,研究医院流行细菌的同源性和启动预防控制机制很有必要。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的主要编码基因研究

    作者:金法祥;许文芳;陈雪芳;钟建平;王华钧;孙小军

    目的:研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毒素编码基因携带情况,对血液分离株MRSA ,进行黏附毒素、细胞毒素、侵袭性酶、超抗原、外毒素、荚膜抗原等6类39种毒素编码基因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住院患者送检血液标本分离的M RS A 20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包括7种黏附毒素(sasX、fnbA、clfA、clfB、icaA、cna、efb)、9种细胞毒素(hla、hlb、hld、hlg、hlg‐2、pvl、lukE、lukM、psm‐mec)、6种侵袭性酶(ssp、splB、sak、nuc、hysA、lip)、4种超抗原(sea、seb、eta、tst)、11种外毒素、2种荚膜抗原(cap5、cap8)等6类毒素39种主要编码基因检测。结果20株MRSA中黏附毒素、细胞毒素、外毒素等3类毒素编码基因每一株至少有≥2种编码基因检出,侵袭性酶编码基因19株阳性率95.0%、超抗原编码基因5株阳性率25.0%、荚膜抗原编码基因19株阳性率95.0%,39种毒素编码基因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发现3、4、20与6、18号株分别处在同一单元,可能为菌株的克隆播散。结论患者被产黏附毒素、细胞毒素、侵袭性酶、外毒素、荚膜抗原等5类毒素的M RS A定植或体表感染,在菌株细胞毒素、侵袭性酶作用下,M RS A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感染,样本聚类分析提示可能存在菌株的克隆播散。

  • 耐多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

    作者:陈江平;黄东标;申屠桥民;孔海深

    目的 调查一组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浙江某医院ICU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3种与耐药相关的看家基因(carO、gyrA、parC)和55种水平转移获得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12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检出3种与耐药相关的看家基因carO、gyrA、parC,4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1、ADC-30、ADC-60、OXA-23),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Ⅰ、aac(6')-Ⅰ b、ant(3”)-Ⅰ、aph(3’)-Ⅰ、armA],2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adeB、qacE△1),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int Ⅰ 1、tnpU、tnp513、IS26、ISaba1).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分为A与B二个簇,A簇群均为多耐药(MDR)株;A簇群又可分为A1(ADC-60阳性)与A2簇群(ADC-30阳性),均为克隆传播.B簇群均为泛耐药(PDR)株,除8号株外为克隆传播.结论 MDR和PDR菌株中均存在克隆传播.获得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对院内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院内感染意义重大.

  • 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测算的区域分类方法研究

    作者:李安明;左汉宾;王保真;邱小杉

    目的:为制定符合省情、符合各地区实际、方便操作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提供区域分类的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北省1990~1997年17个地、市、州有关经济、地域、人口学、供方卫生资源及居民健康共五大类计八项观察指标实际资料为例,建立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料实际情况,通过SAS FOR WINDOWS(6.12V)软件,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阶段密度估计方法佳.故将全省17个地、市、州按多指标综合作用整体状况进行样本聚类分析.结果:以1997年作为现状资料,经样本聚类分析,将全省17个地、市、州分成3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酌情按城区及其所辖县(市)细化调整为5个具体类别,作为因地制宜配置卫生资源的可行性分类方案.

  • 克雷伯属菌耐药元件检测及指标与样本聚类分析

    作者:林宁;孙海平

    目的 探讨耐药克雷伯属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以及与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收集20株从患者标本中分离的耐药克雷伯属菌,用PCR法分析67种水平转移获得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2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元件标志基因,再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UPGMA法)和样本聚类分析(neighbour-joining法).结果 20株耐药克雷伯属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5种氨基糖苷类、4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志;指标聚类分析提示,KPC与ISKpn6高度相关联,SHV与IS26高度相关联;样本聚类分析显示,4号与18号株、15号与20号株分别为克隆传播.结论 克雷伯属菌耐药元件检测可揭示菌株耐药的遗传学背景.

  • 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鲍氏不动杆菌oprD基因突变分析及耐药元件研究

    作者:陈彩云;吴庆;赖红娟

    目的 调查一组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鲍氏不动杆菌可能存在的耐药基因状况,以及与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收集分离自痰标本的20株鲍曼不动杆菌,检测膜孔蛋白oprD基因和32种B-内酰胺酶基因,共33种B-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1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和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再用DNA测序法分析oprD基因突变,测得DNA序列转为氨基酸序列后与鲍氏不动杆菌敏感株(SDF株)比对,作三维结构同源建模(模板为PDB:3SY7)分析.后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0%.20株菌oprD测得序列完全一致,且突变率达100.0%.oprD基因转为氨基酸序列后蛋白质分子三维结构明显有别于SDF株,同源建模分析提示4个氨基酸残基序列不同可致结构不同.此外还检出4种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blaADC、blaOXA-23群、blaO XA-66),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aac2'-Ⅰb、aac(3)-Ⅰ、aac (6')-Ⅰb、ant(3”)-Ⅰ、aph3'-Ⅰ、armA)和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int Ⅰ 1、tnpU、tnp513、ⅠSaba1、ⅠS26),且检出率非常高.样本聚类分析显示20株菌有明显的聚集性,且有3个克隆播散:2-4-5-6-8-9-10-11-12-14-16-17等12株为第1个克隆,1-18-20等3株为第2个克隆,3-6为第3个克隆.结论 膜孔蛋白oprD突变及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共同导致本组鲍氏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100.0%耐药率,鲍氏不动杆菌菌株聚集现象明显,3个克隆传播提示有医院感染的存在.

  • 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相关基因的样本聚类分析

    作者:屠涌涛;肖美英;糜祖煌

    目的:调查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绍兴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31种β-内酰胺酶基因以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7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志,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5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TEM-1、CARB、KPC、OXA-10群、oprD2突变),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aac(6’)-Ⅰb、aac(6')-Ⅱ、ant(2”)-Ⅰ、ant(3”)-Ⅰ、rmtB],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志(int Ⅰ 1、tnp513、IS26、merA).样本聚类分析把本组菌分为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其中2号株簇群包含了16个成员均携带了TEM、CARB、aac(6’)-Ⅰ b、aac(6’)-Ⅱ、ant(2”)-Ⅰ、rmtB、int Ⅰ 1、tnp513、IS26、merA基因,并存在oprD2缺失,为克隆传播暴发.结论:尽管本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药敏表型相同,但样本聚类分析仍可分辨出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其中2号株簇群为克隆传播暴发.获得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对院内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院内感染意义重大.

  •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和水平转移基因的检测及亲缘性分析

    作者:韩雪花;张建明;梁勇

    目的调查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3种与耐药相关的看家基因(carO、gyrA、parC)和54种水平转移获得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12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分析。结果20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检出3种与耐药相关的看家基因carO、gyrA、parC突变,6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1、PER、ADC‐30、ADC‐58、ADC‐59、OXA‐23),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Ⅰ、aac(6′)‐Ⅰ b、ant(3")‐Ⅰ、aph (3′)‐Ⅰ、armA),2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adeB、qacE△1),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intⅠ1、tnpU、tnp513、IS26、IS903、ISaba1、ISaba9)。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分为A与B二个簇,A簇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B簇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结论 A簇1,2,13,17,20号株与10,14,16号株之间亲缘关系较近;B簇4‐6‐8‐9‐15‐19号株为同一克隆,即为克隆传播。获得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对院内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院内感染意义重大。

41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