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与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对比研究

    作者:李文蛟;张凤山

    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OPLL是否会影响颈椎曲度的改变.方法:用C2和C7椎体后切线夹角测量法,对我院117例OPLL患者与120例非OPLL患者进行颈椎曲度的测量,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OPLL组患者颈椎曲度(-17°±1.4°)~(34°±2.4°),平均:(8.8±1.8)°;对照组患者颈椎曲度(-18±1.3)°~(44±1.8)°,平均:(10.8±1.5)°,P>O.005.结论:颈椎病患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与颈椎曲度改变无明显相关性.

  • 针刺联合补肾化瘀通络方对中青年颈椎生理曲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作者:刘慧霞;田利军;赵梦鸥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补肾化瘀通络方对中青年颈椎生理曲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中青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在基础综合治疗上给予补肾化瘀通络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颈背疼痛、肌肉僵直痛及头晕头痛(VAP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负性情绪[焦虑(HAMA)、抑郁(HAMD)]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并统计两组颈椎曲度改善率.结果:两组治疗前颈背疼痛、肌肉僵直痛及头晕头痛VA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曲度改善率为92.59%,对照组为62.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HAMA、HAMD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颈椎生理曲度异常针刺联合补肾化瘀通络方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颈椎生理曲度,进而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进生活质量改善.

  • 颈椎曲度与后路单开门减压术疗效关系

    作者:崔利宾;陈学明

    目的 观察颈椎曲度与后路单开门减压术的疗效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9例患者的治疗结果,对19例患者进行12个月以上随访,按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颈椎曲度减小及反曲患者的神经症状改善率小于颈椎曲度正常者.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患者颈椎曲度的变化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明显相关,脊髓型颈椎病痛例术后维持良好的颈椎曲度是防止神经症状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 颈椎微调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颈椎曲度的影响

    作者:刘进

    目的:通过观察颈性眩晕患者颈椎曲度的影响,对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进行疗效评价.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颈椎微调手法)和对照组(牵引),以颈椎曲度作为观察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15次.15次为1个疗程进行评价,1个疗程后观察颈椎曲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曲度均明显改善(P<0.05).微调手法治疗组改善颈椎曲度方面明显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微调手法改善颈性眩晕的颈椎曲度有显著性疗效,较之牵引组(对照组)有明显的优效性.

  • 整脊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颈椎曲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建鹏;康国辉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基础是脊椎关节的力学紊乱,经常由于姿势不当等因素而发作.传统治疗法上有药物、理疗、牵引和针灸等,但在颈椎的力学结构失衡不做充分调整.笔者采用改良式整脊手法治疗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以Borden法测量x线片颈椎曲度做为康复评定指标,治疗前后对比,显效率92%.同时与单纯牵引组的50例患者对照.结论是:本整脊疗法可使颈椎曲度恢复、疗效优于牵引组.

  • 颈椎人工椎间盘临床应用的早期影像学评价

    作者:张大利;王文军;王麓山;晏怡果;朱永顺

    目的: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学改变.方法:收集2004年-2008年本科室采用ADR治疗C5/6 CDH病例40例和采用ACDFcage植入治疗C5/6 CDH病例40例的术前、术后标准颈椎侧位、动力位X片,分别测量术前和术后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邻近间隙的活动度.ADR治疗组术前和术后,ADF治疗组和 ACDFcage植入治疗组,组间两两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为a =0.05 即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ADR治疗组术前和术后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临近间隙的活动度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②ADR治疗组和 ACDFcage植入治疗组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临近间隙的活动度比较,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①ADR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后2年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邻近间隙的间隙的活动度维持好.②前路减压Cage植入术后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有变小趋势,邻近间隙活动度增加.

  • 旋提手法联合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作者:李志强;王成就;朱智文;赵建华

    目的:探究旋提手法联合颈椎康复操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体征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分析,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旋提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旋提手法联合颈椎康复操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差值变化情况与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曲度均增大,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优于对照组8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联合颈椎康复操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体征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颈椎曲度.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连雷;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郑燕平;李建民;周超;张玉玲

    目的:总结4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AIS侧凸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AIS患者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以及左右侧屈位片(Bending相)。测量并记录中立位及左右Bending相冠状位Cobb角、颈椎矢状位曲度(C2~7 Cobb角)、胸椎后凸角(T5~12 Cobb角, TK)、腰椎前凸角(L1~5 Cobb角,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C7~S1及C2~7 SVA (Sagittal Vertical Axis)。26例健康青少年志愿者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记录C2~7 Cobb角。应用两变量相关性分析及t检验作为主要统计方法。结果 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异常发生率75.0%,后凸发生率47.9%,失平衡发生率10.4%,失平衡者均合并颈椎后凸。AIS患者PI-LL<10°者占所有AIS患者的62.5%。AIS患者与健康青少年相比,C2~7 Cobb角显著性增大(P=0.008)。AIS患者中颈椎后凸组,T5-12 Cobb角显著降低(P=0.011)。胸椎后凸角度<30°组C2~7 Cobb角显著增大(P=0.021)。C2~7 Cobb角与T5~12 Cobb角成负相关(P=0.009),与L1~5 Cobb角成正相关(P=0.005)。C2~7 Cobb角与冠状位Cobb角度、PI、SS、PT、C7~S1 SVA及Lenke分型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异常者比例高于正常青少年,且多为后凸型。颈椎矢状位曲度与胸椎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相关,而与胸腰椎冠状位角度及骨盆指数无关。

  • 枕头高度对中老年颈椎病患者的影响

    作者:罗翱翔;林定坤;由天辉;许鸿智;宁飞鹏;温勇;廖鑫龙

    目的 探讨枕头高度对中老年颈椎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零枕头(0组,枕高0 cm)、Ⅰ型枕头(Ⅰ组,枕高5 cm)、Ⅱ型枕头(Ⅱ组,枕高10 cm)、Ⅲ型枕头(Ⅲ组,枕高15 cm)、Ⅳ型枕头(Ⅳ组,枕高20 cm)、Ⅴ型枕头(Ⅴ组,枕高25 cm)6个月,测量各组使用前和使用6个月后颈椎曲度和颈椎JOA、VAS评分.结果 使用6个月后,只有Ⅲ组患者颈椎曲度较使用前增加(P<0.05),且大于其他各组(P<0.05);只有Ⅲ组患者颈椎VAS评分较使用前降低(P<0.05),且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颈椎曲度和劲椎VAS评分使用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组患者颈椎JOA评分较使用前提高(P<0.05),Ⅲ组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0、Ⅰ、Ⅴ组使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枕头高度可影响中老年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合适的枕头高度(15 cm)可减轻中老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 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学义

    [目的]观察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特别观察颈椎曲度的改变.[方法]通过对122例伴有颈椎曲度改变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1~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按Borde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结果]手法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后颈椎曲度均达正常值.结果治愈42例,显效36例,有效42例,无效2例.[结论]微调推拿手法可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异常,治疗颈椎病有良效.

  • 多功能颈椎保健治疗枕辅助治疗青壮年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赖锦泉;曹亚飞;余伟吉;刘伟东;高坤;李媛;张吉亮

    目的 观察多功能颈椎保健治疗枕辅助治疗青壮年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睡觉时治疗组采用多功能颈椎保健治疗枕,对照组使用普通枕头,连续使用6个月.记录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部功能残障指数(NDI)、颈椎曲度(Borden氏法)及治疗后6个月内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NDI均低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VAS评分、ND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颈椎曲度大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功能颈椎保健治疗枕辅助治疗颈椎病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纠正颈椎曲度,减少复发.

  • 颈椎曲度与颈椎病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王有科;覃兴乐;徐森明

    颈椎曲度简称颈曲,为人体脊柱上端的生理弧度,使颈椎富有弹性,具有保证人体重心平衡和缓冲外界冲击震荡的功能,是维持人体运动协调不可或缺的因素.将各颈椎椎体后缘画连续圆滑一直线,此弧线即颈曲.正常生理性颈曲为前凸弧线,曲度约为(12±5) mm.笔者从颈曲测量方法、颈曲异常研究、颈曲在治疗中的地位、颈曲改变的治疗方法这几个方面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颈曲改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 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

    作者:杨月舟;徐耀增;独行业;耿德春

    目的 探讨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人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8例,外伤性颈椎不稳10例,43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22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 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了32.5%,经过术前和术后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颈椎的前弯角度较术前变化率为125.9%,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显著差异性(P<0.01);未见颈椎间不融合病例.结论 PCB系统在临床应用中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并且有助于长期维持,提高了椎间融合率和颈椎柱稳定性.

  • 先旋再提手法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1例

    作者:张永泉;王平

    目的 观察先旋再提手法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先旋再提手法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1例,观察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变化及颈椎曲度变化.结果 治疗后颈椎曲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大,NDI评分明显降低.结论 先旋再提手法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颈椎曲度.

  • 矫正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作者:穆刚;孔令勤;张君涛;张凯;赵冀伟

    目的观察矫正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取矫正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55例,治疗前后予以临床症状及颈椎X线对比.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X线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矫正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良好效果.

  • 特发性脊柱侧弯颈椎曲度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唐瑶;邓俊才;明星;吴非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颈椎曲度的特点及颈椎曲度与脊柱侧弯角度大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影像资料,在标准侧位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Cobb角和颈椎夹角,在正位片上测量脊柱侧弯Cobb角。比较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的差异,分析脊柱侧弯Cobb角、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的相关性。结果93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侧弯Cobb角(27.9±16.9)°,颈椎矢状面Cobb角(-3.7±16.0)°,颈椎夹角(-2.0±16.6)°。颈椎Cobb角异常者占69.89%,颈椎夹角异常者占67.74%,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41,P =0.010)。颈椎Cobb角与颈椎夹角呈正相关( r=0.935,P=0.000);颈椎侧弯Cobb角与颈椎Cobb角及颈椎夹角呈弱正相关( r=0.246,P =0.018;r=0.215,P =0.039)。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中颈椎矢状面曲度异常者占有较高的比例,颈椎矢状面曲度的大小与脊柱侧弯角度的大小无确切的相关性。

  • 颈椎疾病保守治疗中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

    作者:周加兴

    患者,女,52岁.因头晕、恶心呕吐30分钟入院.颈部活动时,头晕加重,无耳鸣、耳聋,查见眼球震颤,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后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颈椎X射线片示:颈椎病,颈椎CT:颈椎椎体骨质增生,以颈5、6椎体为甚,增生结节突向椎间孔,压迫硬脊膜;颈椎3~4、颈椎4~5中央型椎间盘突出;颈椎曲度"后弓畸形"改变.

  • 术前MRI中T1倾斜角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生理曲度丢失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程招军;彭兵;张黎龙;崔子健;任志帅;张学利

    目的 探讨术前MRI中的T1倾斜角(T1slope,T1S)是否可预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P)后颈椎曲度变化,从而弥补在颈椎X线片中难以测量的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0月行EOLP治疗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7~ 73岁,平均55.8岁.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3个月.术前常规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CT及MRI,末次随访时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以下颈椎矢状位参数:所有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2-C7Cobb角和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2-G7 SVA);术前于MRI上测量T1S,并根据T1S中位数大小分为较大T1S组(T1S>19°,A组)和较小T1S组(T1S≤19°,B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T1S、C2-C7Cobb角、C2-C7SVA,及末次随访时C2-C7Cobb角、C2-C7SVA、轴向距离之差(手术前后C2-C7SVA差值)、术后曲度丢失(手术前后C2-C7Cobb角差值)、术后曲度丢失>5°例数及后凸改变发生(术后C2-C7Cobb角<0°)例数.结果 患者末次随访时C2-C7Cobb角较术前显著减小(t=8.000,P=0.000),而手术前后C2-C7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2,P=0.074).术前T1S为(19.69±3.39)°,其中A组17例,B组19例,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C2-C7Cobb角显著低于A组(t=-2.150,P=0.039),而两组术前C2-C7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6,P=0.838).末次随访时,除术后曲度丢失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3,P=0.010)外,其余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MRI中较大的T1S(T1S>19°)其术前有更大的生理前凸角度,但术后有更多的生理曲度丢失;术前T1S并不能预测其术后曲度丢失大小,但推测术前较大的T1S其术后可能更易发生后凸畸形变化.

  • 颈后路椎板减压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方钊;田融;孙天威;贾宇涛;徐天同;申庆丰;夏刚;刘洋;李会明

    目的 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脊髓合并神经根受压的混合型颈椎病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58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龄41~72岁,平均52.7岁.病程3~15年,平均5.4年.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7.8±1.3)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1.7)分.椎间盘突出伴黄韧带肥厚37例,椎体后缘骨赘形成11例(骨赘椎管占有率为51.7%±18.1%),颈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10例.颈椎曲度为(-5.5±12.5)°.螺钉固定节段:C3~729例,C4~7 19例,C3~6 10例;共切开椎间孔135个,平均每例2.33个.结果 手术时间167~260 min,平均204 min;术中出血量为210~378 mL,平均273 mL.术中无椎动脉、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1例发生皮下血肿,8例轴性疼痛;均无颈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 ~ 4.3年,平均3.4年.术后2年,JOA评分为(14.1±1.7)分,显著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2,P=0.000);JOA评分改善率为68.5%±21.9%.VAS评分为(2.1±1.1)分,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68,P=0.000).影像学复查示,1例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但未出现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术后5 d及2年颈椎曲度分别为(13.6±5.1)、(13.2±4.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11例骨赘椎管占有率为36.5%±1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1,P=0.000);随访期间骨赘残余压迫逐渐吸收.结论 对脊髓合并神经根受压的混合型颈椎病,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术中扩大椎板切除(椎板切除和椎间孔切开)能充分缓解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侧块螺钉内固定在纠正颈椎曲度的同时,可进一步降低脊髓及神经根张力.

  • 两种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冯硕;张为;申勇;丁文元;孙亚澎;马雷;张迪

    目的 评估颈前路减压单纯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62例,32例行颈前路减压单纯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A组),30例行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类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 17分评分法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椎间高度、融合器沉降程度和沉降率、颈椎曲度、椎间融合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B组手术时间为(109.7±11.2)min,显著多于A组(87.8±6.9)min (t=2.259,P=0.037).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8~27个月,平均15.8个月;B组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6.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并发症,B组无内固定物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轴性症状严重程度,A组优2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63%;B组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6.6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65,P=0.382).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A、B组Cage沉降程度分别为(1.4±0.9)mm和(1.2±1.6)mm,沉降率分别为9.52% (8/84)和7.59% (6/79),融合率分别为95.24%(80/84)和96.20% (76/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颈前路减压单纯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指标,且手术时间更短,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135 条记录 6/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