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预防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虎升;张俊;赵庆安;杨耀州;孙彦鹏;曹海云;周献伟;张晓辉

    目的 探讨枕头正确使用和颈部肌肉功能锻炼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8年12月731例患者,颈椎病380例,颈椎后纵韧带钙化5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15例,颈椎骨折脱位185例.手术后正确使用枕头和颈部肌肉功能锻炼,避免日常生活中不良因素组为实验组,共526例.手术后不能正使用枕头和颈部肌肉功能锻炼,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良因素组为对照组,共205例.结果 手术后1周内,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椎体不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8年随访时,两组在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椎体不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融合术后积极主动的长期的正确垫枕和颈部肌肉锻炼,避免日常生活中不良因素,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延缓ASD.

  • 颈椎融合术后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累及上颈椎的效果观察

    作者:闫文涛;曹玉举;李健;宋桂娟

    目的:观察颈椎融合术后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累及上颈椎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类风湿关节炎累及上颈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取单纯颈椎融合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优良率为94.4%(3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2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Frankel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融合术后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累及上颈椎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 SOLIS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毛兆光;巫庆新;李淳德;朱天岳

    目的 探讨新型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 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后保留椎体终板,植人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以手术前后X线片及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3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置人的SOLIS位置良好,无移动及脱出迹象;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未见椎间高度丢失;所有节段均于术后3~8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0.4分,术后平均14.9分,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手术创伤小,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融合率高,融合后稳定性好,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

  • 重视颈椎融合术操作细节,合理开展颈椎非融合技术

    作者:姜建元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Femstr(o)m等学者先后在临床开展了颈椎非融合技术,由于假体设计的内在缺陷等,上述尝试性工作并未形成序贯性研究及临床推广[1、2].至本世纪初,随着Bryan、Prestige ST等假体的成功研发和临床应用,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发展,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设计理念趋向成熟,颈椎人工椎间盘临床应用患者不断增加;而且早期的临床随访研究显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ADR)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逐渐成为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临床选择之一[3-6].

  • 从临床效果来审视颈椎融合术与非融合术

    作者:田伟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ACDF)是Smith-Robinson及Cloward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CADR)的初次尝试是Reitz等开始于1964年;ACDF+钢板固定(ACDFP)反而稍晚,在1967年由Bohler首次开展.此后二者的命运不太相同,ACDFP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普及,而CADR显然开始并不成功,只是到了2000年,由于新兴科技的仿生设计才得以重新开始在临床上逐渐应用.CADR主要的设计理念在于保留手术节段活动,保持置换节段的生物力学环境,从而减少邻近节段退变发生.但是在ACDF(P)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很多年以后,很多医生不禁要问CADR有必要吗?

  • Syncage在颈椎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淳德;刘岩;邑晓东;刘宪义;林景荣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器Syncage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2年10月,对23例脊髓型颈椎病、1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和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小切口入路(3~4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后,保留椎体终板,椎间隙置入带自体松质骨的盘状或楔状Syncage.以手术前后X线片及JOA评分分析疗效.结果:35例随访7~17个月,平均12.1个月,置入的Syncage无移位、脱出,病变椎间隙恢复正常,术后半年时已有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0.30分,术后14.76分,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Syncage的颈椎前路融合术手术创伤小,病人术后恢复快,能早期活动,椎间融合牢固,短期疗效优良.

  • 颈椎融合术对邻近节段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玉超杰(综述);梁斌(审校)

    颈椎融合术是我国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颈椎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之一。而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是颈椎融合术常见的中远期并发症。因此,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等逐渐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椎间盘置换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可能减少了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目前,邻近节段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手术上开拓创新,有助于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 颈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120例

    作者:占蓓蕾;叶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因果关系。方法:对237例患者行前路椎间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87例),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109例),椎间节段减压、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41例)。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6~13年,平均6.8年;发生相邻节段明显退变的120例(50.6%),头侧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尾侧邻近节段(P<0.05),其中27例(22.2%)需2次翻修手术。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可导致颈椎相邻节段的退变。

  • 钛合金枕颈CD对枕颈融合术后患者MRI成像的影响

    作者:郜玉军;贺石生;侯铁胜;傅强;赵杰;石志才

    目的 探讨坎舍金枕颈CD内固定物对术后的颈脊髓MRI成像的影响.方法 对8例在我院行枕颈CD内固定的患者术后进行颈椎MRI检查,所用MRI为1.0及1.5T的超导MRI系统,患者者均进行矢状位的SE T1加权像(T1WI)(TR 500-600,TE10-20)争SE T2加权像(T2WI)(TR 4000-5000,TE110-120),以及轴位的SE T1加权像(T1WI)(TR 600-800,TEl0-20)扫描,然后对术后钛舍全钢板的伪影特点及其时椎管内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钛舍金植入物本身在T1和T2加权的图像上都表现为低信号,其边缘在T1和T2加权上有明确分界线的高信号区.钛合金枕颈CD在颈段椎板钩的平面可产生明显的伪影,使椎管内的结构发生变形,严重影响对椎管内结构的观察,在椎板钧的上方的颅底部枕颈CD的伪影较小,椎管内结构显示清楚.结论 钛合金枕颈CD术后行MRI检查时可产生明显的伪影,影响术后对脊髓及其他椎管内结构的观察和随访.

  • 左旋聚乳酸颈椎可吸收固定板的力学性能测试

    作者:郑伟东;李亮;章培标;李光淳;赵栓柱

    背景:课题组已成功利用左旋聚乳酸的有限固定强度和可吸收的特性制成了新型颈椎可吸收固定板.目的:进行动物体内降解和力学实验,以测定新型可吸收颈椎左旋聚乳酸固定板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长30 mm,宽5.5 mm,厚度为2.0 mm的试样经环氧乙烷消毒后,植入至15只兔的背部肌肉内,分别于术后1,3,5,7个月取出,观察材料的降解变化和机械性能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植入1~5个月,外观观察材料植入体内后未发生明显改变.植入1~7个月材料体积和质量均未发生明显改变.植入1个月冲击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植入3个月略有下降,后又逐渐上升,至7个月时达到甚至超过术前水平.植入后随着时间延长左旋聚乳酸板的弯曲强度呈逐渐下降趋势,但7个月内下降幅度并不显著.术后3~7个月扭转强度略有下降,但并不明显.结果表明,左旋聚乳酸的生物力学强度足够维持骨性融合的全过程,用其制成的颈椎前路固定板可以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植骨融合固定.

  • BAK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晓;朱国兴;陈鹏

    目的探讨BAK在颈椎前路椎体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32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久治不愈的根型颈椎病,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手术中,将BAK插入到49个病变椎间隙.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42例患者平均随访37月,临床效果满意,无神经并发症发生,术前JOA评分S~14分,术后JOA评分12~17分,恢复率为40%~100%,无BAK移位或脱出.所融合间隙无塌陷及成角畸形,并均在3~6个月骨性愈合.结论颈椎椎体同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节段稳定,避免了自体植骨引起的并发症,可作为代替传统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新方法.

    关键词: Bak 前路 颈椎融合术
  • 保留与未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对融合节段高度的影响

    作者:张年春;任先军;张峡;梅芳瑞;周跃

    目的探讨能更好地维持椎体和融合节段高度并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方式.方法外伤性及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共102例,采用保留椎体终板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式(A组),与以前所做的未保留椎体终板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的78例(B组)进行比较.平均随访2年6个月(6个月到3年).术前及术后1 w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记录融合时间,测量其融合节段高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全部病例都骨性融合,未发生不融合者.B组发生融合节段前方塌陷19例.A组平均融合时间为3.6个月,B组为3.9个月,经t检验,两组骨性融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内融合节段高度元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A组平均融合节段高度明显高于B组(P<0.05).B组,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平均融合节段高度明显低于术后1 w平均融合节段高度(P<0.05);术后1年、2年和3年的融合节段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保留终板的颈前路植骨融合术能较好地保持融合节段高度,并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随访研究

    作者:桑裴铭;张明;陈斌辉;顾仕荣;周敏

    目的 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7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片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17个月.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术后颈椎稳定性较差,术后Cobb角、椎间高度较难维持.

  • 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陆骞;周国顺;蒋雪生;詹碧水

    目的 比较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ACDF)与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60例相邻两节段颈椎病患者,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33例行ACDF术;B组27例行ACCF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植骨融合率、内固定失败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差异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72个月.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及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颈椎曲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出现内植入物并发症,A组未出现.末次随访均达到骨性融合标准.按Hilibrand影像学标准,A组邻近节段发病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ACDF比较,ACCF手术时间短,但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在改善融合节段高度及颈椎曲度方面较差,有内固定失败现象,有较高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

  • 经口咽入路治疗寰枢椎损伤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金波娜;应瑛;周琼琼

    上颈椎损伤使颈脊髓处于高危状态,有必要进行颈椎融合术以重建关节稳定性.其内固定的手术入路有经口咽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等.本院自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对5例上颈椎损伤的患者经口咽入路手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 二种颈前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作者:陈斌辉;桑裴铭;张明;蔡畅;顾仕荣;周敏

    目的:比较二种不同颈前路减压术式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7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较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均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稳定性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差。

  •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颈椎邻椎病的早期疗效分析

    作者:陆骞;陈成东;詹碧水;蒋雪生;周国顺

    目的 回顾性分析应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运用Zero-P治疗16例颈椎邻椎病患者,所有患者为单节段邻近节段退变,其中颈3/颈4有3例、颈4/颈5有10例、颈6/颈7有3例.记录手术前后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上肢放射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颈椎病治疗分数(JOA)评分,分析X线、CT或MRI影像学改变,根据Bazaz标准分析术后的吞咽苦难情况.结果 平均NDI指数和上肢放射痛VAS评分经手术后下降,末次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手术前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5.02、13.16、6.28,P均<0.05).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术后早期有1例患者出现中度吞咽困难、1例患者出现轻度吞咽困难,均在术后6月症状消失.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因四枚螺钉置入引起的椎体骨折.结论 Zero-P治疗颈椎邻椎病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术中可减少对邻近节段及原手术节段的干扰,且术后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很低.

  • 两种动态钢板+钛网植骨融合在治疗颈椎病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武文杰;刘浩;洪瑛;龚全;李涛;刘立岷;宋跃明

    目的 观察Vectra-T动态钢板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融合情况及影像学指标是否优于At-lantis杂合钢板及并发症是否较小.方法 回顾分析60例动态钢板手术治疗颈椎病的患者,其中Vectra-T:32例,Atlantis:2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钛网矢状角,矢状面位移,冠状角;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前凸角及C3-C7前凸角,比较术后3、6、12个月、末次随访时沉降率变化;结果 术后两组均无钢板、螺钉断裂现象发生.两组在JOA评分上无明显差异,术后颈椎前凸及融合节段前凸两种动态钢板无明显差异,两组1年随访时均融合,且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两种钢板的钛网稳定性及下沉率等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颈椎前路融合术应用Vectra-T动态钢板与Atlantis钢板融合成功率均高,融合速度都快,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在颈椎整体前凸、融合节段前凸;钛网稳定性方面两组病例也无明显差异.

  • 颈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诊治分析

    作者:詹碧水;蒋雪生;周国顺;姬亚峰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ASD)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将随访时间≥3年的451例行颈前路融合术患者(1节段189例,2节段176例,3节段71例,>3节段15例)根据是否再发与影像学一致的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分为ASD组与非ASD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内固定与否、JOA评分、D值、融合节段分布、融合节段数的差异.同时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ASD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采用JOA评分和D值对ASD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5年,共有46例出现ASD.ASD组与非ASD组在年龄、性别、JOA评分、融合节段分布、融合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钢板内固定与否、D值改变两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1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ASD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5~8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顽固性并发症,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24分±2.17分,比术前的9.14分±1.22分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D值为5.33 mm±3.61 mm,比术前的1.78 mm±1.49 mm增加(P<0.05).结论 ASD的发生与颈椎前路手术中钢板使用和颈椎曲度恢复不良有关,对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ASD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 颈椎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在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大鹏;强晓军;王振江;刘涛;杨光

    目的 分析使用颈椎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ROI-C)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ROI-C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44例颈椎病患者(56个节段).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手术前后患者颈椎曲度、病变椎间隙高度、病变节段融合、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进行评价,应用JOA评分及VA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神经恢复情况及颈部局部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60~150(85.4±10.4)min,出血量20~150(60.0±11.7)ml.颈椎曲度和病变椎间隙高度:术后3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及VAS评分:术后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42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达95.5%.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术后2例(4.5%)出现轻度吞咽困难,1例(2.3%)出现声音嘶哑,2例(4.5%)出现不同程度轴性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应用ROI-C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组织损伤少,能有效恢复并长时间维持病变椎体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提供早期椎体间稳定,椎体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