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三种不同颈前路手术方式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间隙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三种不同术式对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前凸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因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行前路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35人,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环锯法+自体髂骨植骨(A组)19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B组)7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C组)9例.其中环锯法完全去除植骨床中的骨性终板,于术后1周、3月、6月、1年摄颈椎正侧位片,了解3组病例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方面的差异.结果:3组病例融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A组大于B、C组(P<0.01),B组与C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在单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保留终板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钛板内固定在预防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无显著作用,保留终板与否融合时间无明显影响.
-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融合术是否必然导致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方法]1986~1999年,共346例采用“环锯法前路扩大脊髓减压+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其中,1个间隙55例,2个间隙223例,3个间隙68例.分别评定融合节段头、尾侧相邻间隙及间隔间隙的影像学表现,对结果分组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术后随访13.5 (4.1 ~18)年,发生邻近节段明显退变的156例(45.1%),间隔节段明显退变的23例(6.6%).间隔节段退变明显少于邻近节段退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头侧邻近节段发生ASD 84例,单纯尾侧邻近节段发生ASD 27例,头、尾侧邻近节段均发生的45例.头侧邻近节段ASD发生率明显高于尾侧邻近节段,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融合间隙数不同分为单间隙组、2间隙组和3间隙组,单间隙术后ASD 25例(45.5%),其中8例(14.5%)需2次手术.2间隙术后ASD 101例(45.3%),其中37例(16.6%)需2次手术.3间隙术后ASD 30例(44.1%),其中12例(17.6%)需2次手术.各组间ASD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加速了ASD的发生,并且多见于头侧相邻节段.单节段或多节段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
聚DL-乳酸融合器对山羊颈椎C3~4节段椎间融合的作用
目的 观察聚DL-乳酸融合器(PDLLA cage)在山羊颈椎C3-4节段椎间融合中的作用.方法 将32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均分为PDLLA cage组、钛合金cage组、自体髂骨组和正常对照组.切除前三组山羊的C3~4椎间盘,分别植入PDLLA cage、钛合金cage和自体三面皮质髂骨.于术后12周,处死所有动物,取C3~4颈椎标本.采用生物力学加载系统的非破坏弹性法测定标本的生物力学,计算1、2、3、4N·m逐级加载纯力矩进行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后的角位移变化、刚度及活动范围(ROM).结果 1~4N·m逐级加载,PDLLA cage组与钛合金cage组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的角位移与正常对照组、自体髂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屈时,在3、4N·m负荷PDLLA cage组与钛合金组角位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旋转和侧屈时,PDLLA cage组及钛合金cage组较自体髂骨组、正常对照组刚度增加(P均<0.05).PDLLA cage组及钛合金cage组较正常对照组各向量运动的ROM减小(P均<0.05);侧屈时PDLLA cage组ROM高于钛合金cage组(P<0.05).结论 PDLLA cage生物相容性好,可为山羊颈椎椎间融合提供较好的初始生物力学稳定性.
-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神经根和脊髓减压及颈椎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金标准". 手术入路包括前路、后路及一期联合前后入路.颈后路手术解剖相对简单,并发症少,使脊髓后移得到间接减压,缓解症状.
-
零切迹锚定式颈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颈椎融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颈前路颈椎融合手术中应用零切迹锚定式颈椎间融合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53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采用零切迹锚定式颈椎间融合器行颈前路颈椎融合.其中34例单个椎间盘节段、19例两个椎间盘节段.采用JOA评分法评价手术效果.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JOA评分(14.2±1.7)明显高于术前(5.7±24)(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融合器松动或异位.结论 颈前路颈椎融合术中应用零切迹锚定式颈椎间融合器疗效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
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人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8例,外伤性颈椎不稳10例,43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22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 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了32.5%,经过术前和术后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颈椎的前弯角度较术前变化率为125.9%,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显著差异性(P<0.01);未见颈椎间不融合病例.结论 PCB系统在临床应用中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并且有助于长期维持,提高了椎间融合率和颈椎柱稳定性.
-
Vectra-T动态钢板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颈椎前路Vectra-T动态钢板加钛网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44个节段)行颈椎前路椎体切除减压、钛网植骨、Vectra-T钢板内固定术的颈椎病患者.疗效考核采用JOA评分、颈椎曲度、椎体间植骨融合和钛网下沉情况等指标,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结果 纳入的2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 ~ 30个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①所有患者JOA评分在术前为7.68±1.66分,术后为10.91±1.97分,末次随访时为12.74±1.27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所有患者术后无钢板、螺钉断裂或松动现象发生;术后融合节段前曲度、颈椎整体前曲度较术前均有改善.44个融合节段中,43个节段6个月内融合,1个节段延迟至术后12个月时方融合.③术后3月融合节段钛网下沉平均为2.7±2.7 mm,术后6月钛网下沉为3.6±1.0 mm,术后12月钛网下沉为3.9±1.2 mm,末次随访时钛网下沉为4.0±1.2 mm.钛网下沉主要集中在术后6月内,6月后钛网下沉不再明显.结论 应用Vectra-T动态钢板可有效改善颈椎矢状位的曲度,防止后凸畸形,降低植骨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避免静态钢板造成的应力遮挡,促进颈椎椎体间的融合.但其远期疗效仍待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关键词: 颈椎病 椎体次全切除 颈椎融合术 Vectra-T动态钢板 钛网 -
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分析52例颈椎病行前路减压、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植骨、钛钉板系统内固定颈椎前路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中的初步临床疗效.所有术后均获得6~25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前症状均得到改善,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0.4分,术后为15.7分 .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颈椎稳定性均维持良好.无融合器下沉、塌陷、移位发生,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断裂等并发症.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能有效重建和维持颈椎体的结构和高度,可能是一种理想的颈椎植骨替代材料.
-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6年11月-2007年6月,收治颈椎退行性疾患21例,均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组件型ACIFC植骨、固定片锚定术,共植入ACIFC 28枚.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5~68岁,平均47.9岁.病程3 d~15年,中位时间2.3年.单节段颈椎病7例,双节段颈椎病3例,单节段下颈椎不稳2例.单节段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术后定期摄X线片,判定植骨融合情况并测量融合节段的椎间高度变化,采用40分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的症状、体征及功能,根据曾岩等标准评价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48 h内发生As 1例,经对症治疗后按曾岩等标准评价已由差恢复为良.术中、术后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20.5个月,28个椎间盘均获融合.颈脊髓功能评分术前平均26.2分,术后即刻平均30.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35.5分;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以上颈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67.4%.椎间高度:术前平均1.9 mm,术后即刻平均4.4mm,末次随访时平均4.3 mm,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未见邻近节段发生退行性变. 结论 采用ACIFC行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治疗退行性颈椎疾患简便快捷、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在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方面疗效确切.
关键词: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颈椎融合术 颈前路术 -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融合术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小
目的探讨能更好地维持椎体和融合节段高度,并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式.方法对102例外伤性及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分别行或不行内固定.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3、6个月、1、2、3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以记录融合时间,测量融合节段高度.本组平均随访2年6个月(6个月~3年),并与同体相邻节段平均高度作比较.结果所有病例均达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术后3.8个月,均未发现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经t检验,将术后6个月,1、2、3年融合节段平均高度与同体邻近节段平均高度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能较好地保持融合节段高度,并能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