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选择性连续三节段Solis融合器置入对颈椎曲度的长期影响

    作者:陈焰;黄阳亮;钟祎

    背景:随着对颈椎疾病病理过程认识的深入,颈椎曲度日渐成为评价长期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恢复及保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对维持颈椎远期稳定性及颈椎生物力学环境有重要意义。目的:评价选择性颈椎前路连续三节段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曲度的长期影响。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应用Solis融合器行选择性连续三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6-73岁,平均45.1岁。C 2/3/4/5,C 3/4/5/6,C 4/5/6/7,C 5/6/7/T 1结果与结论:平均出血量40 mL (20-80 mL),平均手术时间121 min(100-175 min)。平均随访30.7个月,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无植入物移位或椎体塌陷。置入前JOA评分为11.94±3.61,置入后6个月为15.56±1.13,置入后2年为15.21±1.85;置入前颈椎曲度为(1.86±3.24) mm,置入后6个月为(4.83±1.78) mm,置入后2年为(4.44±3.36) mm。以上各组数据置入前与置入后6个月,置入前与置入后2年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入后6个月与置入后2年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显示行颈椎前路连续三节段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并长期维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1例,共66个椎间隙。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分别为2,7,12,

  • 颈椎后路减压与脊髓后移位距离及轴性症状的关系

    作者:王昊;王沛

    背景:颈椎后路治疗后脊髓后移位距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质是脊髓受到外力后的一种形态学改变。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治疗后MRI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3组:<3 mm组,3-5 mm,>5 mm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改变程度、轴性症状指标评估比较。
      结果与结论:3组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脊髓后移>5 mm组患者表现轴性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提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减压后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与治疗后的轴性症状有关联。

  • 保留双侧半棘肌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钢板置入:减少轴性症状及颈椎曲度丢失

    作者:安忠诚;曹瑞;盛伟斌;梁卫东;盛军

    背景:临床上使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修复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效果确切。为减少修复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医生提出了不同的改良修复方案,虽具有一定效果,但对减少修复后并发症方面疗效欠佳。目的:评价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肌间隙修复入路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钢板置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行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肌间隙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固定材料为Centerpiece钛板固定系统。统计对比治疗前及随访时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总活动度及颈椎曲度,并评估治疗后轴性疼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随访12-24个月。所有患者修复过程中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感染及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发生。仅1例患者修复术后出现轴性疼痛症状,但无需口服止疼药。日本骨科协会JOA 评分改善率为(76.96±17.61)%;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由治疗前12.29±3.82降为末次随访的8.24±2.86;末次随访时颈椎总活动度为(47.41±17.33)°,为治疗前的(93.0±4.2)%;颈椎曲度由治疗前(13.47±10.54)°变为末次随访时(12.88±8.56)°。提示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肌间隙入路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钢板置入治疗中,可大限度保留颈椎后方结构,有利于患者修复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轴性症状发生率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 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修复: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的比较

    作者:石云志;刘泉

    背景: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是通过直接减压,取出压迫的骨赘、骨化的后纵韧带,前路间盘从而达到彻底减压,通过置入钢板、钛网,产生前路支撑作用,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对于范围超过3个节段的患者,实施前路无法彻底切除骨化物,且减压难以维持颈椎曲度和稳定性,实施后路手术更为合适.目的:对比分析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从秦皇岛市第三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选择34例进行观察,分别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对照组)和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观察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常规进行颈椎X射线、CT及MR检查,治疗后7d进行复查.检查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骨化物范围(节段)脊髓压迫率.并对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经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的椎管矢状径和治疗前颈椎曲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和脊髓压迫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以及优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相比,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修复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颈椎稳定性随访

    作者:王健;罗浩;梁卫东;盛伟斌;盛军

    背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已取得确切疗效.为减少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改良方案,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的:验证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87例,其中改良组41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保留C7棘突及其附着肌肉韧带组织,开门节段为C3-C6;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C3-C7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时的JOA评分(17分法)、颈椎曲度Cobb角、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8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改良组手术时间(82.46±14.80) min,出血量(196.3±141.4) mL;对照组手术时间(78.41±15.43) min,出血量(220.91±128.21) m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恢复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改良组治疗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7%,对照组为46%,对照组显著高于改良组(P<0.05).改良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丢失程度、颈椎活动度丢失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门轴侧均骨性愈合,无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提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同时可以大程度维持颈后韧带复合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稳定机制的破坏,从而保留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并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 不同机种飞行人员颈椎曲度改变的特征探讨

    作者:沈寿生;苏衍峰;刘春华;匡建忠

    目的探讨歼、强击机和运输、轰炸机飞行人员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特征.方法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各椎体曲度值,并与参考常值作比较.结果在20~29岁范围内,歼、强击机飞行人员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为59.2%,运输、轰炸机飞行人员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为14.3%;在30~39岁范围内,歼、强击机飞行人员颈椎异常发生率为83.3%.运输、轰炸机飞行人员颈椎异常发生率为75%.结论歼、强击机飞行员颈椎曲度异常率高于运输、轰炸机;各机种年龄大的飞行员颈椎曲度异常率高于年轻飞行员.

  • 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孙程帅;李雷;孟伟宁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我科同一医师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5例,均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及随访复查颈椎三维CT并测量患者术后颈椎曲度,通过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以及VA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5例患者术后颈椎曲度、JOA评分、NDI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所有患者都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NDI评分、VAS评分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有效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颈椎曲度不良及神经功能。

  • 血府逐瘀加减汤治疗颈源性眩晕68例

    作者:路豪

    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大为72岁,小为42岁;病程长15年,短2个月.均为曾服用过多种药物而疗效欠佳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痛、颈项部胀痛、头部突然旋转或屈伸时加重;X光片或CT片可见颈椎曲度变直或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狭窄.颈颅多普勒检查(TCD)可见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2 治疗方法 血府逐瘀加减汤组成:生当归12g、生地黄12g、红花6g、川牛膝12g、桃仁12g、枳壳10g、赤芍15g、炒川芎10g、柴胡10g、炙黄芪30g、葛根30g、天麻10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2汁约400ml,分2次服.10天为1疗程.随证加减:血瘀甚者加参三七、炮穿山甲;兼气血不足者加党参、熟地、制首乌;气滞甚者加沉香片、制香附;兼湿阻者去黄芪、生地、赤芍、炙甘草,加制半夏、石菖蒲、制苍术.颈部按捏,由患者任选一手掌按住自己颈后部做按捏动作20~30次,手法由轻至重,以局部有酸胀感能承受为度,每日2次.

  • 电针深刺颈夹脊穴治疗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临床随机对照观察

    作者:吴曦;段超;彭锐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颈夹脊穴疗法对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的影响并判断其临床价值.方法:138名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患者(因失随访入组实际131人)按随机量表法(分段随机化)分为3组,电针深刺组(A组)53人、普通电针组(B组)46人、物理治疗组(C组)32人.A组接受C3 ~C6 棘突水平夹脊穴深刺电针治疗,针尖触及骨质;B组接受C3 ~C6 棘突水平夹脊穴电针治疗,但针尖不触及骨质;C组接受颈部中频电疗、超短波照射等物理治疗.3组疗程均为10天.3组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半年接受X线检查,并经椎体Borden氏测量法测量颈椎曲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 3组治疗前测量值分别为(6.9 ±1.9)mm、(7.3 ±2.1)mm、(6.9 ±1.7)mm;A、B、C 3组治疗后半年测量值分别为(14.1 ± 2.6)mm、(10.1 ±1.5)mm、(9.7 ±1.9)mm.A组治疗后颈椎曲度恢复水平与B组、C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电针深刺颈夹脊穴疗法治疗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疗效较好,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优于普通电针法及物理治疗法.

  • 项背部肌群后伸等长抗阻力训练恢复机械性颈椎曲度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磊;赵晓光;孙甫;周永新;王卫国

    目的:探究项背部肌群后伸等长抗阻力训练恢复机械性颈痛患者颈椎曲度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机械性颈痛患者6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常规牵引、推拿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项背部肌群后伸等长抗阻力训练.观察机械性颈痛患者颈椎曲度的改变情况,并对等长抗阻力训练恢复颈椎曲度的机制进行探究.结果:60例患者进行等长抗阻力训练治疗(20.4±2.3)次,患者颈痛均消失,且36例患者颈椎曲度基本恢复至颈椎生理曲度,21例患者有所好转,3例患者无效,颈椎曲度改善情况较佳,有效率为95%,术治疗后患者VAS,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项背部肌群后伸等长抗阻力训练对机械性颈痛患者的颈椎曲度具有十分显著的恢复效果,颈椎功能恢复情况较好,适合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颈心综合症误诊为冠心病1例

    作者:王少雄;覃本滔

    1临床资料男,55岁,平素身体健康,有烟酒嗜好并爱好打牌.因突发胸闷,心悸伴眩晕就诊.查体:体温36.3℃.脉搏47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Hg,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肝脾不大.心电图示异位心律,缓慢的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Ⅱ、Ⅲ、avF、V5、V6导联ST段水平下移>0.05 mv,T波倒置.按急性冠脉综合症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抑制RAAS等治疗并应用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一天后病情缓解,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上述导联ST-T改善.行胸片、心脏彩超及头部CT正常,实验审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及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均正常.颈椎间盘CT示C2/13、C3/4、C4/5、C5/6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颈椎曲度变直,部分椎体骨质增生.一周后行冠脉造影正常.诊断:颈椎病,颈心综合症.

  • 颈椎后路内固定术后神经根麻痹和融合节段曲度变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军华;张健荣;赵善明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融合节段的曲度变化,探讨其与颈神经根麻痹症状的关系。方法随访91例颈椎病后路手术患者,所有患者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整体曲度,及CCI指数。根据是否存在神经根麻痹症状,对患者分成两组进行观察、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的患者生理曲度较术前减少,同生理曲度好转或无变化的患者相比,术后生理曲度变直的患者颈椎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较高,按CCI指数的变化评价,CCI指数变化率增大,发生神经根麻痹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结论研究表明颈椎后路术后生理弧度的变化,是引起C5神经根麻痹的可能原因之一,CCI指数的变化对于预测颈椎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 蛙式中医导引法对颈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廖秋;王宏志

    目的:研究模仿蛙式运动康复锻炼对颈型颈椎病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仿蛙式锻炼治疗与颈椎牵引治疗,1个月后观察颈椎曲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后仿蛙式锻炼组颈椎曲度分别为(3.38±1.49)mm、(6.27±3.13)mm,颈椎牵引组颈椎曲度分别为(2.96±1.41)mm、(4.72±2.57)mm,经统计学分析,仿蛙式锻炼组效果优于颈椎牵引( P<0.05)。结论仿蛙式锻炼对恢复颈椎曲度效果满意。

  • 椎间融合器高度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

    作者:朱媛君;莫中军;都承斐;赵衍斌;王丽珍;樊瑜波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椎间融合器高度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为融合器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正常颈椎C2 ~7节段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在C5 ~6节段分别植入高度为5、6、7、8mm的融合器,施加1.5N·m力矩使颈椎产生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并探究融合器高度变化对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小关节应力、椎间压强等的影响.结果 融合器高度每增加1 mm,手术节段的角度值平均增加0.68°.植入融合器后C5~6 ROM范围小于0.44°.融合器高度差异对C4~5的ROM影响大于C6~7,对非融合节段ROM的影响小于7.3%.融合器高度差异对非手术节段ROM、小关节应力、相邻节段椎间压强的影响较小.关节囊韧带、融合器和钉板系统应力均随融合器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6、7、8 mm融合器模型的关节囊韧带、融合器和钉板系统应力均远高于5 mm融合器模型.结论 对于需要植入融合器的患者,建议植入物高度比原椎间隙高0~1 mm.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和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漂移的关系

    作者:李四波;叶晓健;顾小华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和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漂移的关系,进而明确对不同术前颈椎曲度患者实施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65例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而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前X片测量的颈椎曲度将65例患者分为曲度后凸组(n=17)、曲度变直组(n=19)和曲度正常组(n=29),根据术前及术后MRI图像对患者手术后C3 ~ C6节段的脊髓漂移距离进行测量,比较三组不同术前颈椎曲度患者手术后各节段脊髓漂移距离,分析患者术前颈椎曲度与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漂移距离的相关性,并在术前、术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定,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手术后,三组不同术前颈椎曲度患者的各节段脊髓均出现向背侧漂移,且其C3 ~ C6节段脊髓漂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变量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术前颈椎曲度与其术后脊髓漂移距离不存在相关性(r =0.089,P=0.746);手术后,三组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但无论术前、术后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术前颈椎曲度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取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均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使其脊髓有效漂移,但患者各节段脊髓漂移的程度与术前颈椎曲度无关.

  • 强直性脊柱炎困难气道患者光棒插管失败因素分析

    作者:董媛媛;蒋明;钱邦平;顾小萍;马正良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困难气道患者行光棒气管插管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曾进行光棒气管插管的AS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42例光棒插管成功,18例光棒插管失败.收集AS患者与困难气道相关的临床资料:BMI、张口度、甲颏间距、全脊柱后凸大角(global kyphosis,GK)、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CROM)、颈椎曲度.根据光棒插管的结果分为成功组(A组,42例)、失败组(B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气道相关参数的差异性,对于有差异的参数采用Logisic回归分析其与光棒插管失败的相关性,寻找AS患者不宜使用光棒气管插管的可能因素.结果B组患者的甲颏间距、颈椎曲度明显小于A组(P<0.05),两组BMI、张口度、CROM、G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ic回归分析提示颈椎曲度的改变是AS患者光棒气管插管失败的可能因素.结论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丢失严重、局部前倾程度严重的AS患者不宜采用光棒插管.

  • 颈椎反向的脑电图改变

    作者:黎建民;喻梅;常蜀英;郗晓红

    颈椎反向是临床常见的征象.为了解其是否对脑功能产生影响,我们于1995~2000年6月对47例颈椎反向患者的脑电图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病例组:男11例,女36例,年龄10~68岁,平均36岁.临床表现头痛、头晕30例,头痛、头晕伴项肩部酸痛17例.X线正侧位片均示颈椎反向.颈椎曲度变化采用Borden测量法判断.在颈椎侧位片上,于颈2齿状突上缘至颈7椎体的后下缘所划弧线的大垂直深度.正常颈椎弧的顶点在颈5椎体后上缘,弧的高度为12±5 mm,>17 mm为屈度变大,<7 mm为曲度变直,负值为屈度反向.对照组:47例正常人,男10名,女37名,年龄10~66岁,平均37岁.X线正侧位片46名正常,仅1名为颈椎曲度变直.

  • 颈椎间盘退变与椎间隙、颈椎曲度变化的关系

    作者:苗胜;龚维成;郭开今

    目的 观察颈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形态和颈椎曲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颈椎矢状位MRI T2WI成像48例(其中9例无椎间盘退变,余39例均为脊髓型颈椎病,其中C4-5节段23例,C5-6节段16例),依矢状位MRI T2WI成像将椎间盘退变程度分3组.测量椎间盘前、后高度,椎间隙的角度及颈椎曲度.结果 C4-5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隙角度及颈椎曲度随着椎间盘退变而逐渐变小,各组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5-6节段椎间隙高度在中度退变与正常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在重度退变组与中度退变、正常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隙角度及颈椎曲度在各组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椎间隙角度与颈椎曲度有密切相关性(r=0.751,P<0.05).结论 分析颈椎间盘退变与椎间隙形态、颈椎曲度的关系将有助于颈椎退行性疾病的诊断.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枕骨-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研究

    作者:徐政;刘艺

    目的 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术后枕骨-颈椎矢状面形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4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5~71(54.6±8.2)岁,术后随访时间10~15(11.7±3.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摄颈椎正侧位片,并测量枕骨入射角(occipital incidence,OI)、枕骨斜率(occipital slope,OS)、枕骨倾斜角(occipital title,OT),以及上颈椎前凸角(C0-2)、下颈椎前凸角(C2-7)、颈椎前凸角(C0-7)、颈椎矢状面垂直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T1倾斜角(thoracic1-slope,T1S)等枕骨-颈椎矢状面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的差异. 结果 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组中,OI、OS 和 OT 均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C0-2[(25.3°± 9.8°)vs (19.5°±10.1°)],C2-7[(15.2°±8.3°)vs(11.3°±7.6°)],C0-7[(35.7°±8.1°)vs(31.8°±9.6°)],C2-7 SVA[(22.8±11.5)mm vs (17.3±10.9)mm],T1S[(26.7°±6.3°)vs(23.2°±8.3°)]均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个月比较,C0-2[(20.8°± 8.1°)vs(25.3°± 9.8°)],C2-7[(11.4°± 5.8°)vs(15.2°± 8.3°)],C0-7[(32.5°± 6.6°)vs(35.7°± 8.1°)],C2-7 SVA[(18.0± 10.7)mm vs(22.8±11.5)mm],T1S[(24.1°±5.6°)vs(26.7°±6.3°)]均显著减小(P<0.05). 结论 ACCF术后短期表现颈椎过度前凸,颈椎前倾增加,出现短暂的失平衡,引起轴性症状,需严格颈托固定;但长期随访发现,颈椎曲度得到明显改善,轴性症状也得到缓解.

  • 颈部垫枕对颈椎曲度的影响

    作者:张能忠;邵建萍;陆洪兴;冯贞根;陈志军;陈荷光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在X线摄片检查时均会发现颈椎曲度不同程度的改变.那么颈椎曲度是否可以向正常曲线改变,并且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是在颈椎病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值得研究的课题.临床经验表明,颈部垫枕治疗颈椎病和预防颈椎病具有一定积极意义[1,2].笔者从2002年始依据自愿原则对21例颈椎病患者使用颈部垫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改变情况,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35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