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火针结合中药泡洗治疗中风后手肿胀40例

    作者:符健

    中风后患者手肿胀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患侧手掌变厚、粗糙、干燥,手指增粗胀大,皮色或光亮而白,或色暗无泽,活动受限.多在恢复期出现,是影响肢端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西医学中脑血管病后的肩手综合征相似.目前口服药物与传统毫针治疗有效,外用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起效慢.笔者于2005年12月~2007年12月,采用火针结合中药泡洗治疗中风病手肿胀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750例

    作者:郭琳;石学敏

    中风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机复杂,证候变化多样.在以往的报道中,有关不同部位脑卒中的文献较多,而对于不同病位侧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我们对各病位侧的差异进行了研究.

  • 合谷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35例

    作者:王雷;朱广军

    假性球麻痹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较之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更加困难.并因吞咽困难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反复发作的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直接影响中风病的预后.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取得一定疗效,本文总结如下.

  • 深刺翳风穴为主治疗中风病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20例

    作者:刘月强

    假性球麻痹之吞咽困难,属中医学"瘖痱"、"类噎嗝"范畴,此病以吞咽困难或吞咽功能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指征.笔者自1998年1月~2002年12月治疗本病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 加味抵当合剂治疗中风病134例

    作者:王爱凤;王伟民;赵彦青

    我们自1996年以来研制和开发的加味抵当合剂,具有破血逐瘀、通腑化痰、泄浊解毒、疏通经脉之功,临床用于治疗中风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临床验证

    作者:高颖;马斌;刘强;钟海珍;黄粤

    目的 验证《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法 采用中医证候诊断量表4+1的临床验证新模式,进行了两轮多中心临床验证,共有21个省市的23家脑病专科协作组单位参加,共验证急性期和恢复期不同时点的中风患者1 053例.结果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在特异性、敏感性和判断准确率上明显优于1994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结论 该量表适合于对中风病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患者证候的诊断,可操作性强.

  • 基于中风病证候相关健康损失量表结构模型的探讨

    作者:黄娇;胡镜清

    通过对患者报告结局(PRO)研究内容的回顾和对中风病有关中医理论的探讨,认为基于中风病证候相关健康损失量表,应结合中医理论,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形神一体”、“天人相应”等学说,并参照国际PRO量表研制规范,形成包括人体自身协调域、人与社会环境协调域和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域的中风病证候相关健康损失评价的专用PRO量表.量表以辨证论治理论为主线,基于中风病基本证素分设各个方面,体现引起患者自我不适感觉的各个环节,终形成了风证症状、火热证症状、痰证症状、血瘀证症状、气虚证症状、阴虚阳亢证症状、社会关系、警觉行为、交流、家庭负担、穿衣、居住共计12个方面,构成了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为量表的研制提供借鉴.

  • 中风病分期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郑国庆;黄培新;刘茂才

    介绍中风病分期论治的思路与方法,主要为:中风先兆症重益气活血、熄风化痰,方用清灵定眩汤加减;中风急性期重通腑醒神、化瘀涤痰,应用包括通腑醒神胶囊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中风恢复期重健脾益肾、活血通络,方用复方北芪口服液化裁;中风后遗症期治痉挛重滋阴养血、柔筋活络,方用舒筋颗粒损益.

    关键词: 中风病 分期 中医药
  • 从热、毒、痰、瘀互结论治中风病先兆证

    作者:安佰海;吉中强;唐明

    中风病先兆证的研究对于中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中风病先兆证的病机关键环节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探讨了热毒的中医学内涵及热毒和痰浊瘀血之间的关系,从热毒痰瘀互结研究中风先兆证的病理基础及主要病机,并提出其治疗原则及方药.

  •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中风病证候要素评价量表的条目筛选

    作者:张杨;高颖;马斌;钟海珍;柳伟伟;王琪

    目的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对中风病证候要素评价量表条目进行筛选与优化. 方法 收集410例中风病患者临床信息,在前期研究所形成的条目池基础上,采用两参数的Logistic项目反应模型分别计算各条目的项目信息函数,以删除项目信息函数值<0.1的条目为标准进行条目筛选.结果 内风证分量表中项目信息函数值≥0.1的条目数过少,故将其条目按项目信息函数值<0.01进行删除,共删除近48 h内病情加重或波动、瞳神异常(瞳孔缩小、散大或不等)、口噤、项强、肢体僵硬状态、舌短缩、弦脉7个条目;按照筛选标准内火证删除滑脉1个条目;痰湿证删除恶心呕吐、胖大舌或齿痕舌、厚苔、腻苔4个条目;血瘀证删除肌肤不仁、涩脉2个条目;气虚证删除大便或小便失禁、缓脉或弱脉、细脉3个条目;阴虚证删除耳鸣、腰膝酸软、弦脉、细脉4个条目.结论 形成了含76个条目的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中风病证候要素评价量表(初表),其中内风证8个条目、内火证24个条目、痰湿证12个条目、血瘀证8个条目、气虚证15个条目、阴虚证9个条目.

  • 高社光从痰瘀论治中风病经验

    作者:魏勇军

    1病因病机高老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中风病“多痰瘀,当以涤痰通络为先”、“痰瘀同治贯穿其治疗始终”.笔者有幸拜师随诊,受益匪浅,现将临证体会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高老师对中风病研究多年,遵从历代医家关于中风从痰瘀论治的思想,结合现代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等变化,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主要责于患者素不养慎,失于调摄;或年老体衰,肝肾两虚,阴阳失调,或形盛气衰,中气亏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养尊处优,嗜食肥甘厚味,醇酒炙煿,损伤脾胃,聚湿生痰,郁久化热,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痰热内结,阻滞气机,痰瘀互结,痹阻脑络,或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忧思郁怒,过度烦劳,五志化火,暗耗真阴,致阴亏于内,肝阳暴亢,阳亢风动,内风旋起,风火相煽,气血逆乱,挟痰挟火,真冲犯脑,脑络痹阻或络破血溢而致.

  • 郑绍周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经验

    作者:胡向阳;赵铎;黄云台

    郑绍周(1938~),男,第三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诊疗中心主任、中风病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副主编,擅长血管性痴呆、内科发热性疾病及疑难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倡导"补肾、活血、化痰".著作有<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中风急症>、<中医内科急症临床>等,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诊疗中心郑绍周教授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经验丰富,疗效显著,谨就侍诊所得,整理如下.

  • 中风解郁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80例

    作者:于德凯;许二平

    中风后抑郁症以中风后出现情绪低落、志趣减退、焦虑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30%~60%.中风后的抑郁情绪阻碍了患者的有效康复,从而严重影响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们采用中风解郁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8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源流、机制和现代应用研究概况

    作者: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其急性期以标实为主,风邪所致气血逆乱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动因,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已经发生之后,风邪之象渐减,而痰瘀火热之象渐显,痰热阻滞,腑气不通成为此时病机的主要矛盾.约有40%~50%的中风患者表现出痰热腑实证[1].急性中风通腑有利于半身不遂和神志障碍等症的好转,可减轻或防止中风之变证的发生[2].

    关键词: 通腑法 中风病 综述
  • 中风病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概况

    作者:许锦锦;谢宜南;马壮;宋歌;刘丹;赵晓峰;王舒

    研究表明,针对中风病的高致残率,单一疗法不如综合疗法效果显著,亦未形成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立足于既往研究,总结关于中医综合康复治疗中风病的现状和主要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实践及科研工作提供思路.

  • 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用药规律文献研究

    作者:王建伟;郭蓉娟;王嘉麟;贺立娟;刘向哲;王建华

    目的 通过文献总结归纳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1995年1月至2017年5月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处方名称、组成药物信息,并对药物使用频次、剂量及药物类别进行统计.结果 共纳入合格文献46篇,涉及处方41首,涉及相关药物78种,合计治疗患者2489例.治疗病例数前3位的处方为补阳还五汤(200)、加味抵当汤(134)、黄七汤(125);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为黄芪(42)、川芎(35)、当归(32);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163)、补虚药(119)、平肝熄风药(45).主要治疗药物黄芪其常用剂量为60g,30g及以上剂量使用情况占90.7%. 结论 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基础用药,其主要治疗药物黄芪常以大剂量使用,同时随证加减平肝熄风、化痰、清热等药物可取得更好疗效.

  • 丹溪学派中风病诊治规律文献研究

    作者:高维;郭蓉娟;王建伟;王嘉麟;朱晓晨;李阳;刘向哲;王建华

    目的 挖掘丹溪学派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及诊治规律. 方法 以《中华医典》为文献来源,纳入朱丹溪及其嫡传弟子、私淑弟子等著作中内服方剂治疗中风病的医案,建立中医症状及方药信息条文数据库,分别统计中医症状、药物及药物种类频数,并对药物与药物及症状与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医家7位,著作1 1部,有效记录101条.涉及中医症状共计57种,总频数363,出现频数前3位的症状分别为半身不遂(40)、口舌喝斜(35)、痰涎(29);中药171味,用药总频数1235,使用频数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甘草(66)、当归(49)、茯苓(46);使用药物共22种,使用频数前3位的药物种类分别为解表药(231)、补气药(188)、清热药(127).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白芍-当归、白芍-甘草、陈皮-甘草为常用药对,情志不畅-白术、发热-茯苓、肥胖-陈皮为常见症-药关系.结论 气血亏虚、痰热郁滞是丹溪学派对中风病的基本认识,其中气虚、痰热占有重要的地位,临证治疗以脾胃为基础,同时注重情志致病.

  • 刘完素治疗中风病方药特色方剂计量学分析

    作者:王燕;马燕;周铭心

    目的 分析刘完素治疗中风病方剂计量学指标特色,为当今中风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刘完素及唐代、清代医家治疗中风病方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其治疗中风病方剂计量学特色.结果 刘完素与唐代医家治疗中风的方剂在药性、药味、归经方面有较强相关性(P<00.01).治疗中风病5种功效药物f_(yi)值比较,刘完素清热药的使用高于唐代医家(P<0.05),疏散外风药使用与唐代无差异.结论 刘完素"降心火,益肾水"理论指导了清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但其方药运用滞后于治法理论创新,"疏散外风"为主治疗中风病的方剂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编制及方法学探讨

    作者:高颖;马斌;刘强;王永炎

    目的 研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并探讨其研制的方法学. 方法 在对证候诊断和证候评价进行界定基础上,通过分析两轮专家问卷调查数据和14880例次临床信息采集数据,提取内风、内火、痰湿、瘀、气虚和阴虚6个证候要素,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各证候要素相关条目专家评分的一致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四诊信息条目对证候要素的诊断重要性,采用Logistic判别法构造量表诊断模型并为量表条目赋权.结果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适合于对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患者的证候诊断,在特异性、敏感性和判断准确率方面明显优于1994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结论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临床可操作性强,其研制方法可为病证结合临床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借鉴.

  • 浅谈张仲景之中风观

    作者:李庆云;于涛;王雪华

    对于中风,唐宋以前多以外风主论,金元以后多以内风为主,《金匮要略》强调"正虚邪中".认为此种观点有失偏颇,实际上张仲景已提出了中风病从内、外二因立论的观点.

972 条记录 11/49 页 « 12...891011121314...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