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Waardenburg综合征

    作者:李国庆;严丽英;吕萍;赵立东

    Waardenburg综合征是以耳聋及色素沉着异常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由于该综合征致病基因众多,且各致病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又十分复杂,导致其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因而给临床上该病的分型诊治造成很大困难.本文着重从该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分型、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中国家系MITF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杨淑芝;曹菊阳;张锐宁;刘新;刘丽贤;张欣;康东洋;戴朴;袁慧军

    目的探讨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中国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两个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中国家系详细的临床资料并绘制家系图谱,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取血样.聚合酶链反应扩增MITF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在ABI 3100自动测序仪上进行正反向测序,利用GeneTool软件及遗传学网站的信息分析数据.结果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临床表现变异较大,不是所有的患者均满足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的诊断标准,眼睛色素分布异常(蓝虹膜)和正常的内眦间距是临床上常见的表型特征.MITF基因第1、7号外显子在两个家系中分别检测到一个错义突变和一个缺失突变,50例正常对照组均未检测到这两种突变.结论本文对两个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家系做出分子水平的基因诊断,其详细的临床资料有助于对该综合征的进一步认识;新的基因突变位点不仅丰富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而且为更好地了解MITF基因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 Waardenburg综合征与前庭障碍的关系

    作者:钟玲玲;郭维维;杨仕明

    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是一类以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虹膜、皮肤及毛发着色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后来的研究发现,前庭障碍也是WS的另一重要临床表现,包括前庭器官畸形及前庭功能障碍.本文探讨WS中黑色素缺乏对前庭障碍的影响,分析WS患者缺乏前庭功能障碍症状的原因,并提醒临床医生对需行人工耳蜗植入的WS患者要密切关注有无内耳畸形.

  • SOX10基因突变对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内耳发育的影响

    作者:徐广雨;郝青青;钟玲玲;任巍;闫艳;刘日渊;李佳楠;郭维维;赵辉

    目的 通过对SOX10基因突变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患者的内耳影像学分析和分子遗传学分析,研究SOX10基因突变与WS患者发生内耳畸形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1-2015年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WS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通过颞骨高分辨率CT、头颅MRI、内听道磁共振水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全面评估每位患者内耳发育情况.并对每位患者筛查WS常见致病基因SOX10、MITF、PAX3的突变情况.按SOX10基因是否突变分为2组,以Fisher精确检验法比较两组间内耳畸形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36例WS患者中,共发现12例内耳畸形(33.3%),其中后半规管畸形发生率高(12例),可合并前庭扩大及耳蜗畸形.36例患者中9例检出SOX10基因杂合突变,其中6例出现双侧内耳畸形.36例患者中27例无SOX10基因突变,其中6例出现双侧内耳畸形.Fisher精确检验法比较SOX10基因突变组与非SOX10基因突变组间内耳畸形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6).结论 WS患者中如为SOX10基因突变,则出现内耳畸形的可能性较大,并且趋向于双侧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同时畸形.

  • 2个Ⅰ型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的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

    作者:白莹;刘宁;孔祥东;闫洁;秦兆冰;王斌

    目的 分析2个中国汉族Ⅰ型Waardenburg综合征(WS1)家系致病基因PAX3的突变位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PAX3基因分析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7月和2016年3月分别有2例汉族家族遗传性WS1患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采集2个家系(WS1-01和WS1-02)成员血样并留取临床资料.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结合sanger测序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2个WS1家系中2例先证PAX3基因进行检测,获得变异序列后,针对所检出变异序列对家系成员和健康对照个体的PAX3基因序列进行变异验证分析;确定致病性突变后,对WS1-01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孕中期产前诊断.结果 在WS1-01家系的患者中均检测出了PAX3基因第7外显子杂合缺失,家系中表型正常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均未检测到此突变;高危胎儿未检测出与患者相同的致病突变,出生后表型正常.在WS1-02家系的2例患者中均检测到AX3基因第8外显子c.1385_1386delCT微小缺失突变(可导致移码框的改变),家系中表型正常者和200名健康对照者均未检测到此突变.结论 PAX3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突变和第8外显子c.1385_1386delCT是本研究2个WS1家系的致病原因,测序分析结合MLPA技术可对该2个WS1家系进行有效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 Waardenburg综合征及其人工耳蜗植入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罗意;陈伟;赵立东;郭维维;杨仕明

    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是一种常见的以内眦异位、虹膜异色、前额白发及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的致病基因有PAX3、MITF、EDN3、EDNRB、SOX10和SNAI2,其治疗方式主要为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本文将从WS的临床表现及分型、基因与遗传特征、动物模型及人工耳蜗植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Waardenburg综合征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与螺旋神经节细胞衰退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罗意;冀飞;陈伟;李佳楠;洪梦迪;王倩;陈艾婷;杨仕明

    目的 分析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与耳蜗残余螺旋神经节细胞衰退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2001年至2017年于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明确诊断为Waardenburg综合征的患者为病例组,根据电极型号及手术时术耳年龄,选取非综合征耳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术后1-4年调机数据T值(Threshold Level,T Level)、C值(Comfortable Level,C Level)以及动态范围(Dynanmic range,DR),作为耳蜗植入效果评价数据.以术中eCAP电刺激量-振幅函数线性回归分析的Slope值及预测阈值(Threshold,T)为指标,评价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衰退特征.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术中eCAP测试:WS患者Slope值明显低于NS患者(t=-5.60,P<0.01),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2.09,P<0.05),且在4岁以上患者中差异更显著.WS患者中,4岁以上患者Slope值低于4岁以下患者(t=2.63,P<0.05),阈值T则高于4岁以下患者(t=-3.62,P<0.01).术后1-4年调机数据:WS患者T值明显高于NS患者(t=2.82,P<0.05),DR值明显低于NS患者(t=-8.86,P<0.01).两组患者术后1-4年的T、C值均无显著差异,而第3、4年的DR值高于第1、2年.结论 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SGC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术后4年的调机数据两组患者变化趋势一致,表明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电刺激可能减缓SGC的衰退.早期植入可以使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获得更好的听觉植入效果.

  • 一个Waardenburg综合征患儿家系的PAX3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曲春燕;赵敏;李俊;魏魏;李晓泽;梁凤和

    目的:分析一个Waardenburg综合征患儿家系成员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方法收集1个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对此家系5位成员的PAX3基因的蛋白编码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患儿及其母亲具有典型的Waardenburg综合征I型的听力障碍、内眦异位以及色素异常的临床特征,均携带PAX3基因ivs5-1G>A杂合致病突变;患儿父亲、外祖父母PAX3基因序列测序分析均未见异常。结论在一个Waardenburg综合征患儿家系发现未见报道的PAX3基因新发突变,基因诊断是确诊Waardenburg综合征型别的重要手段。

  • Waardenburg综合征及个案分析

    作者:韩阳;陈敏;郑军

    Waardenburg综合征又称听力-色素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综合征遗传性聋。临床上主要分为4种类型,其中,感音神经性聋为此类疾病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近年来,关于此类疾病基因学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但其唯一明确有效的治疗方式为人工耳蜗植入术。本文旨在对Waardenburg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并对我院诊疗的一例患儿进行个案分析。

  • Waardenburg综合征一家系

    作者:王伟

    先证者男,40岁,因怕光、视物不适来就诊.体格检查:双眼视力0.8,轻度畏光,轻度耳聋,面部及胸部自小有雀斑,右眼虹膜为蓝色,无内眦外移,眼底呈晚霞状,视网膜色素缺失,可见脉络膜红色反光.

  • 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家系的研究

    作者:杨淑芝;袁慧军;白琳娜;曹菊阳;徐野;申卫东;冀飞;杨伟炎

    目的报道中国人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通过先证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家系追踪调查,采用填写问卷式调查表对家族所有患者和部分正常人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及全身和专科检查,绘制该家系遗传图谱.结果家族各患者之间临床表现变异较大,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感音神经性耳聋、虹膜异色、面部雀斑及早白发,耳聋可为单侧或双侧、语前聋或语后聋,家系遗传图谱显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完全外显,耳聋具有一定的遗传早现倾向.依据完整的临床资料,该家系诊断为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结论该中国家系的耳聋及色素异常表型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家系完整的临床资料对中国人Waardenburg 综合征II型诊断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依据,对国际WS临床诊断标准也是一个补充.

  • Waardenburg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进展

    作者:杨建强;王培光;杨森;张学军

    Waardenburg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听力一色素异常综合征.具有皮肤脱色素改变、额部白发或早年白发、眼虹膜及眼底色素异常、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等临床特征.该病具有临床表型差异性和遗传异质性,依据不同的表现和伴发异常,Waardenburg综合征可分为4型.研究证实.配对盒3、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性别决定区域相关转录因子10、Snail相关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内皮素3和内皮素受体B基因突变可引起神经嵴细胞迁徙和黑素细胞增殖等过程的异常,从而发生Waardenburg综合征.

  • Waardenburg综合征

    作者:谭琦;甘立强;肖异珠;倪思利;杨欢;王华

    报告1例Waardenburg综合征.患儿男,12岁.出生时即有前额白发,双眼虹膜异色、唇裂伴右耳感觉神经传导性耳聋.无阳性家族史.诊断: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

    关键词: Waardenburg综合征
  •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检测中应用

    作者:台勇;秦利涛;郭梁洁;王红丹;刘红彦;娄桂予;廖世秀

    目的 探讨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应用于Waardenburg综合征基因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NGS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并采用Sanger法对NGS结果进行验证.通过Sanger法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采用NGS技术在先证者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基因检测到c.796delG杂合缺失突变,Sanger法验证了该突变;采用Sanger法检测发现家系中所有患者均携带MITF基因c.796delG杂合缺失突变,而家系中表型正常者MITF基因c.796位点为野生型.结论 NGS技术可用于Warrdenburg综合征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为MITF基因c.796delG杂合缺失突变;MITF基因c.796delG突变为首次报道,是新的致病性突变.

  • Waardenburg syndrome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术疗效观察

    作者:褚玉会;张智风;陈春丽;兰海霞

    目的 探讨伴有瓦登伯革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效果.方法 对8例伴WS的重度或极重度先天性感音性聋患儿(观察组)和30例不伴WS的重度或极重度先天性感音性聋患儿(对照组)分别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按时开机、言语康复,术后6、12个月进行听力、言语方面的评估,比较2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后听觉行为分级标准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WS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与不伴WS患儿基本相当,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

  • Waardenburg综合征2型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突变检测

    作者:陈红胜;廖新斌;刘亚兰;贺楚峰;张华;蒋璐;冯永;梅凌云

    目的:分析Waardenburg综合征(WS)2型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并探讨其分子病因,为WS家系提供遗传咨询.方法:收集7个WS2型家系和散发病例(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特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取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MITF、SNAI2、SOX10和EDNRB基因编码区全部外显子,在ABI自动测序仪上进行正反向测序,并进行测序结果和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WS2型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常见的是听力障碍(10/14,71.4%)、雀斑(7/14,50.0%)、虹膜异色(6/14,42.9%)和早白发(5/14,35.7%);耳聋表型比较一致,均表现为先天性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雀斑表型不同于国外WS患者的皮肤低色素改变.突变检测发现WS02家系MITF基因第3号外显子c.328C>T杂合突变(p.R110X),其他家系和散发病例均未检测到这4个基因的致病性突变.结论:WS2型患者表型特征多样,棕褐色雀斑沉着可能是国内WS患者皮肤色素异常表现的一种特殊形式.MITF基因突变R110X是导致WS02家系发病的分子病因,其他家系突变检测阴性提示存在其他未知的WS2致病基因或者拷贝数变异的可能.

  • Waardenburg 综合征研究现状

    作者:杨淑芝;杨伟炎;袁慧军

    Waardenburg 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又称听力-色素综合征(auditory-pigmentary syndromes),是一种较常见的综合征型遗传性聋.临床表现为皮肤、毛发、眼睛以及耳蜗血管纹等处黑色素细胞缺如而产生的一组表型特征,以感音神经性聋、皮肤低色素(白化病)、白额发或早白发、虹膜异色为主要临床症状.其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笔者回顾了有关WS的文献报道,对W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几点设想.

  • Waardenburg综合征的遗传学分析

    作者:王秋菊;侯军华;张立文;曹菊阳;郗昕;马志中;杨贵舫;张素珍;顾瑞;杨伟炎

    目的通过两家系中2例典型的Waardenburg综合征(WS)病例,分析其细胞遗传学改变,探讨该病在中国家系中的遗传异质性.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方法绘制系谱图分析其遗传方式,采集家系部分成员的外周静脉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第一家系发现先证者及其父亲、祖父存在第9号染色单体臂间倒位现象,而第二家系的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结论该综合征在中国家系中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尤其是在其中的一个家系中发现的染色体核型新的异常,提示在这个家系中可能存在新的致病基因.

  • PAX3对靶基因MITF转录活性调控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华;常尚揆;冯永;钱敏飞;李吉平;张淳

    目的:探讨配对盒基因(pair box 3,PAX3)突变对小眼球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MITF)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及其在I型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 , W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野生型PAX3及其致病突变H80D和H186fsX5表达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应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系统对M IT F报告基因活性检测,观察野生/突变 PAX3蛋白对其靶基因M IT F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及二个突变蛋白对野生PAX3蛋白功能的影响;应用生物素标记的含序列attaat的DNA寡核苷酸链探针分别沉淀PAX3、H80D和H186fsX5蛋白,检测野生/突变PAX3蛋白与靶基因MITF启动子的结合力。结果尽管H80D蛋白仍残余部分功能可增加M IT F启动子转录活性,但与野生PAX3蛋白相比,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 H186fsX5蛋白则完全失去调控MITF启动子转录活性作用(P<0.01);二者均未对野生PAX3蛋白功能产生显性负效应作用(P>0.05)。突变 H80D蛋白与野生 PAX3蛋白均可与MITF启动子特异DNA序列attaat结合,而突变H186fsX5蛋白则不能与之结合。结论 H80D和H186fsX5影响靶基因M IT F转录活性,使其表达下调、黑色素合成减少,以单倍体剂量不足效应致I型WS。

  • MITF基因突变致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发病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华;陈红胜;李家大;罗洪金;梅凌云;贺楚峰;冯永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小眼球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突变基因功能,初步探讨其致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野生型MITF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MV-MITF-Flag为模板分别构建二个致Ⅱ型WS的MITF基因新发突变R217I和T192fsX18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野生MITF和突变R217I和T192fsX18表达质粒瞬时转染黑色素瘤细胞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应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其表达和亚细胞定位;应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系统通过对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报告基因活性检测观察野生/突变MITF蛋白对其靶基因TYR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以及二个突变蛋白对野生MITF蛋白功能的影响;应用生物素标记的含E box基序(CATGTG)的DNA寡核苷酸链探针分别沉淀MITF、R217I及T192fsX18蛋白,检测野生/突变MITF蛋白与靶基因TYR启动子的结合力.结果 成功构建了突变型R217I、T192fsX18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pCMV-R217I-Flag和pCMV-T192fsX18-Flag,MITF蛋白与R217I、T192fsX18突变蛋白在黑色素瘤细胞中正确表达,进一步验证了重组质粒构建的正确性.突变R217I蛋白与野生MITF蛋白一样仅在细胞核中分布,而T192fsX18蛋白则出现异常亚细胞定位,仅在细胞质中分布.尽管R217I蛋白仍残余部分功能可增加TYR启动子转录活性,但与野生MITF蛋白相比,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T192fsX18蛋白则完全失去调控TYR启动子转录活性作用(P<0.01);二者均未对野生MITF蛋白功能产生显性负效应(P>0.05).突变R217I蛋白与野生MITF蛋白均可与TYR启动子特异DNA序列E-box结合,而突变T192fs X18蛋白则不能与之结合.结论 R217I和T192fsX18突变蛋白通过影响靶基因TYR转录活性,使其表达下调、黑色素合成减少,以单倍体剂量不足效应致Ⅱ型WS.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