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孙维明

    目的 研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的临床药效.方法 以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0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组,Ⅰ组按常规西医标准进行治疗,Ⅱ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案用药,观察分析两组的治疗整体药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状况.结果 与Ⅰ组临床药效(83.6%)相比,Ⅱ组在治疗总有效率(92.5%)上有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Ⅱ组评分(10.17±4.25)分,显著低于Ⅰ组的(13.86±5.17)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施行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整体药效较常规西医理想,对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改善更显著,值得推荐.

  • 腔隙性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作者:李宝柱;杨敏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对我科2006年1月~6月收治的经颅脑CT明确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明确排除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均做颈总、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塞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老年腔隙性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分析

    作者:高艳;刘惠敏;郭艳萍

    目的 观察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组与健康老年人组的血液流变学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入组的19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病人与健康老年人组进行抽样采血对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颜观显示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组血液流变学均高于健康老年人组(P<0.01).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人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

  • 血塞通治疗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研究

    作者:张玉红;辛太和;潘丽华

    目的 对血塞通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选取140例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有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中MDA、SOD的含量变化.结果 经住院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清中MDA、SOD含量的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塞通对于治疗腔隙性脑梗塞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中MDA、SOD的含量,值得推广并广泛应用.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临床特点探究

    作者:陶硕;尹桂珍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临床特点.方法:对45例实施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ECG检出异常34例(75.6%),ECG检出异常25例(55.6%),两种检查方法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G异常者年龄、高血压与糖尿病发生率、中风发生率以及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均显著高于正常者(P<0.05).结论:对腔隙性脑梗患者实施AECG检测,是有效降低其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保障.

  • 成人Chiari畸形1例报告

    作者:马传贵;孙宏伟

    1 病历资料患者,任某某,男66岁,因左侧肢体活动笨拙伴麻木半月,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左侧侧脑室旁)、脑积水"于2006年11月26日入院治疗.半月来无意识及尿便障碍,无视力障碍,自觉头胀,偶有前额部钝痛,无恶心呕吐,口角略右偏,无明显感觉障碍.既往冠心病、心绞痛病史3年,近记忆力减退1年.追问病史,走路不稳3年,无跌倒及外伤史.入院查体:Bp:120/80mmhg.心、肺、腹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意识清、记忆力减退、语言流利.视力、视野粗测正常,视乳头无水肿,眼底静脉增粗.动静脉直径比为1∶ 3.

  • 腔隙性脑梗塞运用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分析

    作者:张鲁宁;金杰英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运用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接收的8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分别运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分析检查后情况差异.结果:在病灶诊出情况上,核磁共振检查137个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79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塞运用CT与核磁共振诊断均可以达到一定病灶检出效果,核磁共振的效果更为突出.

  • 分析血塞通治疗腔隙性脑梗塞临床效果

    作者:武月巧

    目的:分析血塞通治疗腔隙性脑梗塞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8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视为调查对象,任意编号的模式下纳入常规组与试验组(n=34).常规组以常规治疗为主,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整体治疗有效率97.06%,常规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为82.35%,差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试验组患者中出现1例局部皮疹症状,组间差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适合于临床推广.

  • 腔隙性脑更塞的临床和CT及TCD分析

    作者:胡万保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LCI)的临床特点及CT、TCD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L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6例患者中高血压病105例(83%)、高脂血症45例(36%)、糖尿痛41例(32%)、心脏病37例(29%).常见临床类型为纯运动性轻偏瘫(PMH)及变异型、腔隙状态(LS)12例、感觉运动性卒中(SMS)及单纯感觉性卒中(PSS),无症状腔隙性梗塞(ALI)占24%.病灶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TCD可反映椎-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的血管弹性及血流速度,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定位不甚准确.结论高血压痛是LCI的直接原因,腔隙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LS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

  • 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解析

    作者:李登华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情况及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思路.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43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CT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3例患者以单发病灶为主(58.14%),多发病灶其次(32.56%),同时有一定比例混合病灶,不同类型病灶CT影像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本组43例患者中,主要病变位置在基底节32例,顶叶、颞叶24例,丘脑12例,脑干4例.结论:CT检查是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其病灶检出率比较高,且影像学特征明显,能够区分不同类型及不同位置病灶,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解析

    作者:唐悦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情况及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思路.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43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CT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3例患者以单发病灶为主(58.14%),多发病灶其次(32.56%),同时有一定比例混合病灶,不同类型病灶CT影像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本组43例患者中,主要病变位置在基底节32例,顶叶、颞叶24例,丘脑12例,脑干4例.结论:CT检查是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其病灶检出率比较高,且影像学特征明显,能够区分不同类型及不同位置病灶,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头针疗法联合西医药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病案一则

    作者:罗勇;梁潇;何鑫;晋帅;郝燕民

    脑出血恢复期属于中医学"中风"等范畴,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CT及MRI在腔隙性脑梗塞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林长平

    目的:分析C T及M R I在腔隙性脑梗塞中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收纳并治疗的77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对收取的所有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分析诊断结果,患者所受辐射程度以及对检查见过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具有病灶出现,C T检测准确率为60.3%,M R I检测准确率为95.4%,相较于C T检查,M R I检查出病灶的数量明显更高,前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腔隙性脑梗塞临床检测中,CT与MRI检测都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相较于与CT,MRI的检测更具有准确性,检测图像的清晰度也更高,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13 条记录 16/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