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辨证分型论治配合西药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观察

    作者:武文忠;黄爱国

    目的:观察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辨证分型论治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6例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辨证分型论治,即阴虚燥热型方选增液白虎汤合玉女煎增减,气阴两虚型方选生脉六味地黄汤加减,阴阳两虚型方选金匮肾气汤加减,取水煎汁每日分早、晚再次服用,连续服用30 d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6个疗程。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情况、视网膜出血量、渗出量及微血管数目减少情况及血管渗漏及黄斑水肿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对照组为66.6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辨证分型论治配合西药治疗非增殖期DR切中病机,标本兼治,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云丰;李琳;葛争艳;郭宇洁;金龙;任烨;李彦林;许扬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视网膜周细胞凋亡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主要病理改变,近年来其机制研究进展明显.中药单味药、有效成分及复方均从多个途径如减轻高糖对视网膜周细胞的损害、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周细胞的损伤、抑制视网膜微血管的炎性反应等方面发挥作用,对防治视网膜病变周细胞凋亡有着自身的优势.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现状,并对中药在保护视网膜周细胞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深入的中药研究和防治糖尿病视网膜周细胞凋亡的创新药物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KC-β、VEGF、HIF-1α表达的影响

    作者:岳丽珺;孟宪丽;张燕;向丽;范刚;赖先荣

    目的:探讨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蛋白激酶C(PKC-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影响。方法: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内注射的方法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皮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羟苯磺酸钙组、小檗碱组和对照组。成模后开始灌胃给药,小檗皮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的5、10、20倍给药,二甲双胍组和小檗碱组按成人剂量的10倍给药,模型组和对照组予灌服蒸馏水。所有实验大鼠于灌胃6周后处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PKC-β、VEGF和HIF-1α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HIF-1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PKC-β、VEGF、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皮高、中剂量组视网膜PKC-β、VEGF和HIF-1α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KC-β、VEGF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小檗皮低剂量组大鼠PKC、VEGF和HIF-1α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整体多点调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PKC-β、VEGF、HIF-1α表达有关。

  • 青花明目胶囊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立军;马慧妍;白丽君

    目的 探讨青花明目胶囊对单纯型视网膜病变(DR)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4例,在降糖基础上用阿司匹林、前列地尔治疗;治疗组202例,在降糖和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予以青花明目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后整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1%,对照组总有效率77.3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达91.09%,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花明目胶囊能够显著降低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花明目胶囊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是治疗单纯型视网膜病变的有效药物.

  • 密蒙花方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影响的研究

    作者:严京;高健生;接传红;郭欣璐;金明;徐冰;宋剑涛;吴正正;陈子燕;许超;赵丹丹

    目的 观察密蒙花方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眼底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为气阴两虚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4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4例,对照组121例,分别给予密蒙花方及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底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变化.结果 密蒙花方可提高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远视力,有效率13.6%,并改善眼底病变及荧光造影表现,对眼底治疗的有效率为37.5%,荧光造影检查有效率20.6%.治疗组提高远视力,改善眼底病变及荧光造影表现优于对照组.结论 密蒙花方可改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提高患者远近视力,是防治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延缓病程的有效药物.

  • 复方血栓通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的影响

    作者:杜军辉;李蓉;刘宋芳;左红;张中;李俊琪;柴新红;成静

    目的 探讨复方血栓通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给予复方血栓通治疗1个月,对比治疗前后25例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并监测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M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5例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 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5例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EDV、PSV及MV均明显升高,PI及RI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够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及视网膜血流,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

  • 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董洪荣;刘晓;白丽君;魏军平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改善微血管循环、抗凝等对症处理(阿司匹林0.1 g口服,每日1次,前列地尔5 μ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给予家庭生活、教育、膳食、穴位等各方面的指导,4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 两组治疗疗效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达86.36%.结论 中医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治疗措施.

  •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西医结合干预模式的建立

    作者:隋婧譞;李永惠;庄如意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指标的筛查,建立中西医结合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干预模式。方法将2011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眼科126例(252眼)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3例采用西医干预模式治疗,治疗组63例在西医方法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西结合干预模式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的视力提高率为44.44%,治疗组的视力提高率为77.7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273,P ﹤0.05);且治疗组左右眼的视野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9684,P ﹤0.01;t =2.1587,P ﹤0.0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治疗组微血管瘤数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渗出灶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两组治疗后出血灶面积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621,P ﹤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988,P ﹤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结果表明,治疗组的血管阻力指数(RI)的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结论采用中西结合干预模式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更为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耳穴贴压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戴淑香

    目的 观察耳穴贴压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降糖治疗,并按护理方案进行健康指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耳穴贴压及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和血明目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视力及眼底变化情况.结果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9.23±1.716,对照组:15.53±4.932)与治疗前(治疗组:20.07±5.813,对照组:19.77±6.781)相比较均下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视力情况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4.67±0.142,对照组:4.61±0.122)均较治疗前(治疗组:4.55±0.137,对照组:4.54±0.109)有好转(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变更明显(P<0.05);眼底变化方面,治疗组(86.7%)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0.0%)(P<0.05).结论 耳穴贴压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视力及眼底情况,疗效确切,且操作方便,安全性良好,适合临床推广.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论治现状

    作者:赵立军;浦声波;白丽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我国亦是主要的盲眼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我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1].现就近年中医药对DR的治疗简述如下.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标准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

    文章所讨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标准是在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基础上,研究、整合、优化以往中医糖尿病标准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际,研究而形成的能够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诊疗标准,文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鉴别诊断、处理原则、辨证施治、成药治疗、辅助疗法、西医治疗等分别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推广和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的特色与优势,规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疗行为,促进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升.

  • 化瘀明目汤治疗不同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对比观察及其对VEGF的影响

    作者:孙榕;回世洋

    目的:观察对比化瘀明目汤对不同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同时检测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2月,于我院眼科门诊部和住院部就诊的120例患者,本研究分为4个组,符合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on Stage of Diabetic Retinopathy,PDR)诊断标准患者60例,以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增殖期组和对照l组,每组各30例;符合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诊断标准患者60例,以上述方法单盲随机分为非增殖期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30例.治疗前后,根据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患者视力;治疗前后抽取患者外周血3mL,检查患者全血黏度(mPa·s)和胆固醇(mmoL/L)的等血液流变学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定量检测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各组间视力、全血黏度、胆固醇、VEG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增殖期组、对照1组视力优于各自的治疗前(P<0.05),而全血黏度、胆固醇、VEGF比较均低于各自的治疗前(P<0.05).治疗后非增殖期组视力优于对照2组和增殖期组(P<0.05),而全血黏度、胆固醇、VEGF低于对照2组和增殖期组(P<0.05).增殖期组总有效率为53.33%,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50.00%,非增殖期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56.66%.经x2检验,非增殖期组优于对照2组和增殖期组(P<0.05),增殖期组和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明目汤在治疗DR非增殖期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同时下调了VEGF的表达.化瘀明目汤对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疗效不显著.

  • 芪明颗粒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循环及干眼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智华;李科军;赵晓彬;马清敏;王明月

    目的:观察芪明颗粒对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的脉络膜循环的作用及其对干眼症的改善情况,并分析芪明颗粒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确诊的NPDR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纯使用羟苯磺酸钙治疗)和观察组(芪明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每组50例.治疗2个月后,测量2组患者的组织因子(T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G)、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变化以及血清支链氨基酸的含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1)对照组血清内TF、IGF-1,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观察组,而PEDF含量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血清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与对照组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明颗粒能够抑制视网膜内形成新生血管以及改善脉络膜循环,对患者的干眼症提供有效的治疗帮助.

  • 驻景丸合温胆汤加减辨治肝肾阴虚、痰瘀互结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可能机制探讨

    作者:闫丰华;李宗枝;郑加军;焦禄安

    目的:探讨驻景丸合温胆汤加减辨治肝肾阴虚、痰瘀互结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日照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由驻景丸合温胆汤加减而成的汤剂内服治疗,连续治疗8周为疗程.通过眼部指标变化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观察治疗前后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监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趋化素(Chemerin)、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高达90.5%,显著高于对照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黄斑厚度、视野灰度值、血管瘤体积、出血斑面积等眼部指标水平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指标CRV、PI、R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PSV、EDV、Vm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以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氧化应激指标MDA及炎性指标Chemerin、MCP-1水平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驻景丸合温胆汤加减利于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的眼底病变,改善患者的眼部微循环,其机制可能在于通过调控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SOD、MDA及炎性指标Chemerin、MCP-1水平而抑制视网膜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视网膜组织的炎性损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作者:马梦瑾;田晨光;赵志刚;秦贵军;郑丽丽;姜宏卫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均给予降糖、降脂和降压类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次/d,15粒/次口服,疗程为24周;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以及眼底镜行眼底检查、眼底照相、眼底造影等,以观察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眼底病变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微血管瘤、出血斑、渗出及黄斑水肿情况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可以更显著地减少DR患者眼底微血管瘤数目、眼底出血面积、眼底硬(软)性渗出和眼底黄斑水肿面积.

  • 芪黄明目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觉诱发电位 P100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榕;回世洋

    目的:观察芪黄明目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其对视觉诱发电位 P100的影响,以及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眼科门诊部和住院部就诊的早期 DR 患者120例,以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根据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制定的DR 诊断标准1期患者37例、2期患者41例、3期患者42例。进行视力、眼底荧光素和视觉诱发电位等眼科检查。结果:1)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组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后视力均优于治疗前(P <0.05)。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经χ2检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3)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组视觉诱发电位 P100的潜时、幅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视觉诱发电位 P100潜时短于对照组(P <0.05),视觉诱发电位 P100幅值高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后视觉诱发电位 P100潜时和幅值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治疗后早期 DR 各期均与 P100潜时和幅值有明显的相关性,早期 DR 患者随着病情由1-3期的进展,视觉诱发电位 P100潜时明显延长(P <0.05),幅值明显下降(P <0.05)。结论:芪黄明目胶囊在治疗早期 DR 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早期 DR 患者视力,缩短视觉诱发电位 P100的潜时和提高 P100的幅值。视觉诱发电位 P100不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还可以预测早期 DR 的病情进展。

  • 基于 Ras/Raf-1/ERK 信号转导通路调控 VEGF 的表达探讨活血解毒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影响

    作者:郝改梅;何洁;韩静;吴晏;武志黔;袁悦莹;毛颖秋;王伟;毕力夫

    目的:观察活血解毒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形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 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活血解毒方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药物干预12周后,应用视网膜消化铺片法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VEGF蛋白的表达,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视网膜VEGF、Ras、Raf-1与ERK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视网膜毛细血管面积密度及内皮细胞/周细胞比例与较正常组升高(P<0.001),VEGF蛋白及VEGF、Ras、ERKmRNA表达升高(P<0.05),Raf-1mRNA表达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解毒方组视网膜毛细血管面积密度和内皮细胞/周细胞比例降低( P<0.01和P<0.001),VEGF蛋白与VEGF、Ras、Raf-1、ERK mRNA表达下降( P<0.05)。结论:活血解毒方能明显抑制视网膜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的增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Ras/Raf-1/ERK信号转导通路,下调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抑制血管新生,从而改善DR。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

    作者:张亚欣;赵进喜;王世东;傅强;李景;庞博

    目的:本研究针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展临床证候学研究,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规范化辨证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04例,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4例DR患者中,证候出现频率: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气郁证>湿热证>气虚证出现频率均超过50%,表明此次研究样本在证候分布上正虚以阴虚、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湿、血瘀、气郁、湿热为主.结论:1)DR病情与患者年龄关系不大,而与DM病程长短呈密切相关性.2)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与DR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3)多证组合、虚实夹杂是DR显著的证候特点.证候演变符合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贯穿病变的始终.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DR痰湿证、湿热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DR患者阳虚证、痰湿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出血、硬渗、软渗眼底微观改变与阳虚证表现程度呈正向相关.

  • 小檗皮水浸膏对db/db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Ⅱ)

    作者:周邦华;叶凡;岳丽珺;孟宪丽;范刚;赖先荣

    目的:观察小檗皮浸膏对基因突变自然发病型db/db糖尿病小鼠视网膜蛋白激酶C-B(PKC-β),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索该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18周龄db/db糖尿病小鼠,db/m型同性同窝瘦型小鼠为对照.采用随机方法将db/db小鼠分为db/db组,小檗皮高、中、低剂量组(1.50,0.75,0.38 g·kg-1),羟苯磺酸钙组(0.23 g·kg-1),盐酸小檗碱组(0.135 g·kg-1).相关药物连续ig2个月,并于ig2个月末处死小鼠.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3种因子在视网膜结构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视网膜内3种因子的基因与蛋白表达.结果:与db/m组比较,db/db组视网膜组织PKC-β,VEGF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 <0.01);HIF-1α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db组三种因子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db/db组比较,羟苯磺酸钙组视网膜组织PKC-β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5),小檗皮高剂量组视网膜组织PKC-β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其他各给药组较db/db组PKC-β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视网膜组织HIF-1α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檗碱组、小檗皮低剂量组视网膜组织VEGF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其他各给药组视网膜组织VEGF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db/db组比较,羟苯磺酸钙组HIF-1α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其他各给药组PKC-β,HIF-1α,VEGF基因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db/db组比较,羟苯磺酸钙组、盐酸小檗碱组、小檗皮高、低剂量组PKC-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小檗皮中剂量组PKC-β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羟苯磺酸钙组、盐酸小檗碱组、小檗皮高、中剂量组HIF-1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小檗皮低剂量组HIF-1α蛋白表达量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VEGF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小檗皮浸膏防治db/db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KC-B,HIF-1α,VEGF表达有关.

  • 加味交泰丸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陈广;陆付耳;杨华静;董慧;徐丽君;邹欣;黄召谊;王开富

    目的:探讨加味交泰丸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造模组大鼠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0 mg· kg-1)尾静脉注射加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2周后筛选糖耐量异常者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以加味交泰丸煎剂2.05 g·kg-1ig,干预100 d后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和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GTT异常(P<0.01),HbA1C(P <0.01)及氧化相关指标活性升高、抗氧化相关指标活性下降(P<0.01),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明显增厚、神经节细胞凋亡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OGTT改善(P<0.01或P<0.05),HbA1C(P <0.01)及氧化相关指标活性下降、抗氧化相关指标活性升高(P<0.01),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未见明显增厚、神经节细胞凋亡减少.结论:加味交泰丸可防治大鼠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及减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有关.

4753 条记录 7/238 页 « 12...45678910...2372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