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硬膜下脓肿34例治疗分析
1995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采用手术及硬膜下置管冲洗等治疗硬膜下脓肿34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34例中,男26例,女8例;年龄4~57岁,平均37.6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7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15分,平均10分.意识障碍11例.耳源性3例,鼻源性7例,血源性9例,外伤性15例.确诊时间1 h~3天,平均4.7 h;入院至手术时间3 h~3天,平均26.4 h.
-
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CT、MRI诊断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可造成颅内、外及颞骨的多种严重并发症.颅内并发症包括硬膜外脓肿、硬膜下脓肿、脑脓肿、软脑膜炎、硬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等.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HCP)主要累及岩锥附近的硬脑膜,以同侧天幕及颞部的硬脑膜为主.耳源性HCP临床少见,容易误诊,其MRI表现国内文献仅见个例报道[1],国外文献所报道的病例多为特发性HCP,且多为个例临床报道.我院从1985-2004年共诊断耳源性HCP 7例,现分析如下.
-
椎管内硬膜下脓肿1例
病例:男,55岁,农民,因"双下肢麻木、乏力伴尿潴留1 d"入院.患者于2011年2月某日上午10点无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麻木,无法自行排尿,无发热,无腹痛、腹泻,无上肢活动障碍.下午5点来我院就诊,神经科体检:双下肢肌力3+级,腱反射消失,剑突下针刺觉减退.急查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全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全套、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以"急性脊髓炎"收住院.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史5 d,发病前1 d曾出现胸背部疼痛,向前胸部放射,伴呕吐胃内容物3次.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胃纳可,小便潴留,大便无殊,体重无变化.
-
颅内硬膜下脓肿的诊断与治疗5例报告
我院自l991年以来共收治了5例急慢性硬膜下脓肿,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5~68岁,平均29岁.病因及感染来源,开放性颅脑损伤3例,来源不明者2例.广泛分布于左或右额颞顶部,2例在枕顶部.临床表现为高热和颈项强直,意识障碍2例,偏瘫3例,失语1例,癫痫2例.CT、MRI表现硬膜下积脓和血肿征象.
-
硬脑膜下脓肿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附5例报告)
目的 探讨硬脑膜下脓肿的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5例硬脑膜下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中,继发于颅脑损伤4例,其中3例患者继发于清创不彻底;1例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5例均行手术治疗,行开颅脓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4例发热等症状于术后3~7 d消失,肢体肌力术后在术后3~4周内恢复,复查头颅CT示脓液消失,脑水肿消失;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本组死亡1例.结论 患者创伤后若出现发热、头痛,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当考虑继发硬脑膜下脓肿;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硬膜下脓肿患者的预后.
-
牙周感染引起硬膜下脓肿1例
1病例资料男,68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右侧肢体抽搐6 h入院.发病前无明确外伤史.既往6个月前曾行左侧第2磨牙拔除术,术后继发牙周感染;3个月前行左侧下颌皮肤脓肿切开引流术,伤口愈合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2℃,血压140/90 mmHg;左下颌见一约2 cm×2 cm大小肿物,皮肤红肿,皮温高,按压无脓性分泌物;构音障碍,定向力减退,双侧瞳孔等大等园,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额纹对称,右侧鼻唇沟浅,口角左偏,右口角抽搐,伸舌不配合;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Ⅲ级,右侧肢体抽搐,颈强直,右侧Babinski征阳性.头部CT示左额颞部颅骨内板下见弧形稍高密度影,邻近脑沟、脑回受压,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右偏.血常规:白细胞19.2×109/L,中性粒细胞占92%.血糖6.7 mmol/L.入院初步诊断:左侧额颞部硬膜下脓肿?血肿?左下颌脓肿.入院后,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抗感染治疗.第2天,全麻下行左额颞部钻孔引流术,术中诊断为硬膜下脓肿,引流出灰白色稀薄脓液约40 ml;术中探查左下颌脓肿,见脓肿与口腔内相通,上颌窦下壁受侵犯,彻底清除面部及口腔内脓肿.术后继续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替硝唑等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见左额颞部颅骨内板下弧形密度影消失,邻近脑沟、脑回轻度受压减轻,中线结构居中.术中脓液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术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3.1×109/L,中性粒细胞占83%.术后腰椎穿刺术测压为180 mmH2O.脑脊液检查:细胞总数0.2×106/L,白细胞0.8×108/L,蛋白0.46 g/L,糖3.4 mmol/L,氯化物114 mmol/L.术后第4天引流管无明显液体流出,拔除引流管.继续应用抗生素至术后2周,体温逐渐正常,面部伤口未见脓液流出.术后3个月随访,神志清楚,言语欠清晰,右侧鼻唇沟浅,左面部伤口已愈合,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左侧肢体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正常,未再发生抽搐,复查头颅CT脓肿未见复发.
-
硬膜下脓肿误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
1 病例资料男性,67岁.因发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3 d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差,言语不清,思维力、理解力、定向力、记忆力明显减退;颈抵抗,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巴氏征阳性.
-
罕见颅内外穿通性脓肿1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因头痛、恶心、呕吐、发热3月入院.起初患者右侧外耳道流脓,来我院时已经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大汗、眼睛憋胀和烦躁不安,卧床不起.查体:体温38.5℃,神清语利,右侧听力丧失,头皮凹陷性水肿,脑膜刺激征(+),巴氏征(+).
-
鼻源性硬膜下脓肿1例
1病例资料患者,男,15岁,因发热、头痛6d,左侧肢体抽搐2d,以"脑炎"收人我院神经内科.查体:体温389C,神志朦胧,左侧肢体肌力2级,颈抵抗4横指.既往有鼻窦炎病史1月余.人院行CT平扫+增强示右侧颞顶枕部硬膜下弧形液性低密度影,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增强扫描示病灶周边均匀厚度的细强化带.
-
婴儿头皮血肿穿刺后致硬膜下巨大脓肿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月龄,于15 d前右侧额颞部外伤致额颞部头皮血肿,在当地做穿刺抽血加压包扎,血肿消退.5 d后出现不规则发热,随后其家长发现前囟门隆起,在卫生院治疗不佳,遂入我院儿科.查体37.5 ℃,面色苍白,前囟饱满2.5 cm×3.0 cm ,张力高,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敏感,双目向内凝视.
-
硬膜下脓肿形成2例报告
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81岁.主因"头痛、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7 d"入院.无明确外伤史.入院后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我院行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好,语言、肢体功能完全恢复,切口甲级愈合出院.一月后因切口哆开,再次住院.查体:体温不高,手术切口处约2 cm长哆开,少许脓性分泌物.头颅CT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灶,侧脑室受压.于局麻下原颅骨钻孔处置引流管一根于硬膜下,抽吸出淡黄粘稠脓汁约50 ml.留取标本送检(细菌培养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至清亮.
-
DWI在颅内硬膜下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比较颅内硬膜下脓肿和包膜期脑脓肿脓液的扩散特征,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硬膜下脓肿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7例硬膜下脓肿和16例包膜期脑脓肿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观察其常规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伪彩图表现,测定脓液小ADC值并与正常白质、脑脊液比较.结果 硬膜下脓肿与脑脓肿脓液在常规DWI上呈明显高信号,在ADC伪彩图上与脑脊液比较均表现为明显扩散受限;硬膜下脓肿脓液扩散受限程度较脑脓肿轻,与正常脑白质相近,而且呈现出明显非均匀性.结论 硬膜下脓肿与脑脓肿脓液扩散受限程度存在差异,DWI对二者鉴别有一定参考作用.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硬膜下脓肿形成的治疗
目的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硬膜下脓肿极为罕见,治疗方式多为再次置管引流,而选择开颅治疗极少,本文将对其开颅治疗进行讨论.方法 回顾报道开颅手术治疗的两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硬膜下脓肿的病例.结果两例病人预后均较好,未残留明显的神经系统受损体征.结论 硬膜下脓肿术前的影像学评估十分重要,手术方式是选择再次钻孔引流还是开颅手术需依据术前影像学特征来合理选择,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一定要足量、全程.
-
败血症致硬膜下脓肿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3岁.主因"畏寒、发热伴头痛4天"于2006年12月5日入院.无明确外伤史.入院查体:T39C,98次/分,R20次/分,BP120/70mmHg,急性痛苦面容,颈强四横指,双眼睑浮肿.
-
中间型链球菌感染性鼻窦炎导致急性硬膜下脓肿并相关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鼻窦炎致急性硬膜下脓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中间型链球菌感染性鼻窦炎导致的急性硬膜下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行硬膜下钻孔引流、抗感染等治疗,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术后3d,病人出现高热癫(痫),给予相应对症处理后好转.随访3个月,病人预后良好.结论 中间型链球菌感染性鼻窦炎导致急性硬膜下脓肿极为罕见,其起病急、隐匿、容易误诊漏诊,积极抗感染及外科手术干预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
硬脑膜下脓肿并出血1例
患者,男,62岁。头痛、发热10天,按感冒治疗(曾应用地塞米松)后体温下降,但头痛明显加重,伴恶心而入院。检查:体温37.1℃,血压20/12 kPa,呼吸平稳,嗜睡状态,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光反应存在,颈无明显抵抗,左下肢肌力Ⅲ,Babinski sign(+),头颅、五官及全身查体未见异常,家人否认其他病史。血白细胞:19.6×109/L,中性粒细胞93.2%。头颅CT示右额颞顶骨板下新月形低密度灶,颞顶偏后混杂有梭形高密度影,中线移位明显。初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拟行开颅探查。准备过程中,病人意识障碍加深,出现脑疝。迅速大骨瓣开颅,敞开硬膜发现:右颞顶偏后为暗红色血凝块,约20 mL,其余额颞顶部为淡黄色脓液,约30 mL,两者分界不清,取标本做培养和药敏。清除血肿及脓液,见皮层充血、水肿明显,以大量双氧水、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反复冲洗,去骨瓣减压,留置双管。术后以庆大霉素对口冲洗引流,继之腰穿置换脑脊液并鞘内注入抗菌素。脓液细菌培养为肺炎杆菌。3周后脑脊液、血常规恢复正常,体温正常,病人清醒,继续口服抗生素1周,第4周出院。随访1年,智力稍差,生活自理。 硬膜下脓肿合并出血者临床罕见,出血原因可能为:①感染侵袭邻近血管,致血管破裂出血;②脓肿占位效应牵拉导静脉出血。该患者以发热起病,病理过程应以脓肿为先,脓肿限于幕上一侧半球,占位效应明显,因而导静脉牵拉出血更有可能。出血是病情急骤进展的促发因素。本例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有相似之处,但详细询问与分析病史有助于正确诊断。 该病救治成功的经验有三:①大骨瓣减压、彻底清除脓、血肿;②合并脱水治疗以度过水肿期;③全身及局部应用敏感抗生素应足量。
-
126例脑脓肿临床治疗体会
我院自1996~2005年采取手术切除和穿刺抽脓治疗脑脓肿12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86例,女40例.年龄10个月~66岁,脓肿位于额叶23例,顶叶36例,颞叶47例,小脑7例,硬膜下脓肿13例,多房脓肿26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症状,重者则有意识障碍,部分病人有发热史,肢体偏瘫、失语等局灶性体征,43例行脑血管造影,均行CT检查,造影主要为定位诊断,CT检查绝大多数可作出定性诊断.
-
硬膜下脓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硬膜下脓肿是脓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化脓性感染,临床上较少见,多由邻近组织感染蔓延所致,早期无特征性表现,诊断困难,易误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或硬膜下积液,但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硬膜下脓肿是脓液积聚于硬膜下及蛛网膜之间的化脓性感染,可发生于硬膜下的任何位置,以幕上多见,幕下和椎管内较少见.颅内硬膜下脓肿约占颅内化脓性感染的15%~25%[1],男性约占62%[2],70%病例的发病年龄为10~40岁[3],死亡率为14% ~ 28%[4],但存活者多遗留偏瘫、癫痫、失语等后遗症[5].
-
小儿蛛网膜下腔与硬膜下腔积液的MRI、CT表现(附37例报告)
蛛网膜下腔积液是发生在小儿的一种良性自愈性疾病.而硬膜下腔积液可呈扃限性或弥漫性积液,该病主要是外伤后所致的疾病,病灶可缓慢增大,也可逐渐吸收而消失.患儿常见有神经功能损害、颅内压增高和头颅局部或整个增大等征象.MRI及CT检查可直接显示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腔积液,并可确定其位置和范围.诊断可靠,易于同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脓肿相鉴别.
-
硬膜下脓肿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硬膜下脓肿的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及预后。方法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例硬膜下脓肿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入科室时已出现脑疝,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硬膜下脓肿清除术,1例行硬膜下脓肿钻孔引流。结果4例患者经积极救治后均恢复良好,治疗后按目前常用的日常生活能力分级(GOS评分):Ⅰ级(能独立活动,无需帮助或指导)3例;Ⅱ级(能活动,但须指导)1例。结论硬膜下脓肿在神经外科疾病中很少见,但由于硬膜下腔缺乏任何间隔的解剖特点,一旦发生硬膜下脓肿,脓肿的扩展范围广泛,后果严重。治疗除全身使用抗生素外,钻孔引流效果好,引流管的通畅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