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提高基层医院成分输血率初探

    作者:邓永福;付会林;苏涛

    针对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的输血知识陈旧、输血技术水平落后所导致的成分输血比例低、输血不良反应比例高、输血风险大的问题,笔者探索了一条提高基层医院成分输血比例的新路子.实践证明效果非常明显,成分输血比例提升非常迅速.

  • 推动成分输血的体会

    作者:陈虹;张佳春

    1998年达州市成分输血率平均不到5%,经过几年努力,到2003年成分输血率达到89.30%(表1).在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关键词: 成分输血 临床用血
  • 凉山州成分输血现状及发展浅析

    作者:吴明瞬

    1凉山州中心血站成分输血概况凉山州中心血站地处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1987年开始制备血液成分制品,至今已有17年,成分制品由初期的全血、血浆、浓缩红细胞3种,增至现有的10多种,成分输血率由1987年的2.1%,逐年上升,2003年成分输血率达到67.6%(表1).

  • 综合性医院输血科贯彻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体会

    作者:张国珍;伍光明;黄尤奎;李青;詹廷西

    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卫生部制定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并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笔者将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 血栓弹力图监测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及其对临床输血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艳红;刘磊;郑娅琼;江晓静;郑山根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应用于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监测并用于指导肝病患者临床输血的意义.方法 选取解放军武汉总医院感染内科2017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全部住院肝病患者(共54名)作为观察组,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肝功能不全患者(A组)、乙型肝炎患者(B组)、肝硬化患者(C组)、肝功能衰竭患者(D组);选择同期54名体检健康者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EG检测并比较2组对象R、K、α、MA、LY30、EPL的差异.观察组同时采用传统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及血常规检测PT、APTT、TT、FIB、AT-Ⅲ、FⅧ活性、Plt计数,比较TEG检测参数与传统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EG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R值(min)分别为5.94±1.16 vs 7.18±1.73,MA值(min)分别为56.09±9.39 vs 61.03±3.92(P<0.01).观察组中的肝功能不全者(A组)R值(5.51±1.08) 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乙型肝炎(B组)和肝硬化(C组)R和MA值(min)分别为6.33±1.16、5.63±1.39和56.59±3.73、50.87±7.02,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肝衰竭(D组)MA值(37.96±10.75) 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传统凝血功能、血小板正常参考范围均值比较,观察组PT(13.27±3.28)s、APTT(39.00±6.97)s、T T(16.14±2.49)s明显延长(P<0.01);Fib(2.97±0.95) g、AT-Ⅲ(76.78±32.85)明显减低(P<0.01),FⅧ活性(124.90±38.45)增强(P<0.01).相关性分析:APT T与R值呈正相关(r=0.271,P<0.01);Plt与K值呈负相关(r=-0.388,P<0.01)、与α值成正相关(r=0.391,P<0.01)、与MA值呈正相关(r=0.549,P<0.01);Fib与K值呈负相关(r=-0.466,P<0.01)、与α值成正相关(r=0.432,P<0.01).结论 TEG检测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对肝病患者治疗和成分输血有指导意义;TEG各指标结果与传统凝血功能试验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 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在抢救并发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许靖;高利臣;饶丽娟;粟艳林

    目的 分析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Plt)在抢救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后出血病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本院2012年11月-2015年7月全部17例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后出血病例.通过对产前、抢救前及抢救成功后2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Plt计数的分析,判断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所缺乏的主要凝血成分,同时分析各类血液成分输注在修复凝血功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入组研究的17例患者,输注红细胞制品17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5例,输注冷沉淀13例,输注血小板8例.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均在抢救早期进行输注,血小板输注时间相对滞后.结果 入组病例抢救前PT、APTT、FIB和Plt数值均较产前有改变.抢救前APTT延长达到输血临界值(参考区间中值1.5倍)的有13例,其明显高于Plt降低至输血临界值(<50×109/L)的2例(P<0.001);抢救前与抢救成功后2h凝血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显示,反映凝血因子指标的APTT和FIB变化分别有统计学差异(t=4.09,P<0.01;t =5.88,P<0.01;),而Plt无统计学差异(t=1.28,P=0.22).结论 产后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因凝血因子消耗性缺乏所致.及早输入足量含有各类凝血因子的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是重建凝血功能的关键.

  • 成分输血在儿童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周敏;方军;金晟娴;史宏;李蕙;李丹

    目的 分析儿童血液病房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法 对本院2011年儿童血液病房所有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液、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儿童血液病房全年成分输血763人次,占儿内科(不包括NICU、PICU)输血人次的99.2%.输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去白红细胞,分别占65.15% (497/763)、19.0%(145/763)、9.57% (73/763).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2)病因主要为地中海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6.90±9.87) 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15.92±8.05)×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5.54±11.75)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7.29±5.22)× 109/L.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输血指征与诊疗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3.3%、91.1%,输注血小板时输血指征符合率分别为73.1%、77.7%.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75.97±11.56)g/L,与地中海贫血诊疗指南比较,输血指征符合率仅为9.35%.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其中,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例,血浆1例,其余11例均为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7.53%).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通过对症治疗均缓解,顺利完成输注,无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成分输血是血液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成分输血指针,节约血液资源,同时又保证有效治疗患儿,提高血液病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进一步探讨.

  • 地震伤员后期治疗临床用血分析

    作者:肖瑞卿;黄梅莓;戚超;蒋天伦;黎儒青;林武存;赵树铭

    目的了解地震伤员后期临床用血特点及分布,更好地指导突发事件的血液贮备,保障及时有效的血液供应.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地震后期外送的147名伤员进行临床用血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地震伤员中共有76名临床用血,占收治伤者的51.70%,大多数为手术治疗时用血.平均用血红细胞和血浆用量超过1 000 ml和1 500 ml,以A和O型者为多.冷沉淀和血小板用量较少.结论 地震突发事件后伤者后期临床用血主要发生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红细胞用量较大;由于伤情多有挤压伤,其血浆用量也较大.应做好应急预案,保障足够的血液供应.

  • 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应用

    作者:图强;肖玲;王雅洁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DIC中有效合理应用.方法 对本院38例产科DI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38名DIC患者分为成分输血组(20例)和输全血组(18例),并比较两组输血后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成分输血组及输全血组输血后血液学指标比较,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lt﹑APTT及FGB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0.01、<0.05、<0.05).结论产科DIC的抢救应以血液学指标检测为依据制定成分输血方案,合理使用各种成分血液制品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 羟乙基淀粉和不同血液成分输入对食管癌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

    作者:杨宾侠;赵砚丽;张煜东;陈卫

    目的探讨术中输入羟乙基淀粉、红细胞悬液及血浆对食管癌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方法 48名食管癌患者,分别随机分为4组,盐水组,羟乙基淀粉组,红细胞悬液组,血浆组,每组12名, 分别于术前、术后d 1、d 5、d 10、d 15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CD16+56+)的变化.结果 4组患者术后d1:CD3+,CD4+,CD8+,CD16+56+显著低于术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d5:输血浆组CD3+,CD4+,CD8+,CD4+/CD8+, CD16+56+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悬液组CD3+ 显著降低(P<0.05),3组及输红细胞悬液组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d10,血浆组CD16+56+仍较低(P<0.05).组间比较,术后d1、d5输血浆组CD16+56+显著低于盐水组和羟乙基淀粉组(P<0.05);术后d5,血浆组CD4+显著低于盐水组和羟乙基淀粉组 (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可出现一个可逆性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过程,输血浆可加重免疫抑制,而输红细胞悬液对机体的免疫抑制较轻,羟乙基淀粉输入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 大量输注红细胞对出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胜楠;刘雪燕;易菁;周知远;黎子超

    目的探讨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受体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9名创伤急性大出血患者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3747ml;其PT延长为正常对照的1.83~9.52倍(平均3.63倍),APTT延长为1.31~4.65倍(平均2.55倍);纤维蛋白原(0.03~3.75)g/L(平均1.15 g/L);血小板(17~114)×109/L[平均(44.4±28.1)×109/L],其中<20×109/L有6名,>50×109/L有2名.发生出凝血障碍前输注红细胞总量与上述各指标异常之间没有相关性.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7名患者出血得到良好控制.结论急性失血患者短时间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容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稀释是主要原因,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是有效治疗方法.

  • 围手术期成分输血对子宫肌瘤合并贫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刘棋;王同显;阎慧芝;高少波;吴红婧;赵淑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成分输血对子宫肌瘤合并贫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2例因子宫肌瘤合并贫血而进行的子宫全切术,输血组64例,未输血组58例,比较术前、术后第4天WBC数、NGR、IL-6及Hb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术后静脉输液日、住院日和术后发热率情况.结果输血组术后WBC及IL-6水平增高不明显(P>0.05),Hb较术前明显增高;未输血组术后第4天WBC及IL-6水平比术前明显增高(P<0.01),Hb较术前明显降低;两组术后NGR明显高于术前,Hb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但未输血组其它指标均显著高于输血组;输血组术后输液少,术后发热率低,住院日短.结论对于Hb(70~90)g/L的贫血患者,围手术期输入适量红细胞可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并未增加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危险性.

  • 成分输血抢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的初步探讨

    作者:王军;申华;周娟;陈延琴;陈学良;李同义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抢救DIC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制备冷沉淀、机采浓缩血小板、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血液成分,对确诊的7名DIC出血病人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根据病人的出血情况及时输注适量的血液成分和肝素,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经成分输血抢救,7名病人的出血症状均得到控制,除1例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于肾衰外,6例均获得良好疗效,有关实验室检测结果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成分输血抢救DIC出血可获得良好止血效果,为其它治疗措施提供时机.

  •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作者:原耀光;李福润

    目的探讨合理、有效应用血小板.方法回顾性调查1993~1999年本院血小板应用的输血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临床各科的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性疾病,已广泛应用血小板输血治疗,全部有效;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结论血小板输血疗效确切;血小板输注的指征及剂量尚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而定.

  • 2002-2008年解放军305医院临床成分输血分析

    作者:祝丙华;李安全;张金树;刘畅;宋梅;高德禄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新阶段,是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发达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为了解本院临床成分输血情况,我们对本院2002年4月24日-2008年12月31日的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临床 成分输血 分析
  • 贵州省部分医院临床用血情况调查分析

    作者:崔欣;万昌发

    为了解本省省、地、县三级医院科学合理用血的情况,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无偿献血及临床用血政策提供参考意见,促进临床有效、安全输血,我们对本省16家医院的临床用血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 仁济医院临床用血情况分析

    作者:周皓君;王玲;赵劲秋

    自2000年下半年<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施以来,我国临床输血有了更严格、更科学的要求,临床用血和成分输血日益广泛,科学、合理、安全输血日趋完善.为了更好指导临床用血,我们就本院2006-2008年用血情况进行了调查.

  • 大量输入红细胞成分对创伤失血患者血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袁丽;彭涛

    目的 了解大量输入红细胞成分血(≥5u)对创伤失血患者血细胞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输血量≥1 000ml的创伤失血患者中,分别输入红细胞成分血和全血后血细胞的变化.结果 大量输入红细胞成分血患者和全血组的RBC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输红细胞成分血组患者白细胞下降较全血组明显,P<0.05,2组均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轻微下降,P>0.05,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量输入红细胞成分血和输入全血对比,对创伤大失血患者达到同样的抗休克的临床效果,但降低了血液中的WBC数目,从而降低输血反应,使输血更加合理和科学.

  • 1109名地震伤住院伤员的临床用血分析

    作者:肖洁;朱国标;彭涛

    地震伤是一种严重自然灾害性伤害,除发生大量骨折、颅脑损伤和软组织伤外,还可能引发一部分伤员因长时间物理挤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对于地震伤的救治,除了手术治疗外,输血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为了解地震伤员的用血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科学用血,也给输血科血源储备提供合理依据,我们对本院"5.12"汶川大地震后收治的伤员临床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 成分输血不合理现象浅析

    作者:刘利明;陈蓉

    正确地使用输血能挽救生命,反之则危害生命[1].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两个要素:血液和血液制品是安全的,成本合理,数量上能满足临床需要;临床合理应用血液和血液制品[1].自2000年下半年《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施以来,本市各大医院的成分输血比例大幅提高,但成分血的不合理使用仍然存在,有部分临床工作者片面追求成分血的临床应用率,在缺乏输血适应症的情况下,将红细胞与异体血浆混合起来输给患者[2],以致出现了新的不合理用血现象.

803 条记录 33/41 页 « 12...30313233343536...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