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黄成姣;周小勤;黄洋;舒岚

    目的:对319例真菌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危险因素和判断方法.方法:病例分真菌感染组和对照组,采取同一时间的非真菌感染患儿病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卡方检验进行率的比较发现单个危险因素,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岁以下男婴易患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危重评分(极危重,P<0.05)、弗吉尼亚评分(随着评分增加发生感染的风险增高,P<0.05)、腹泻(P<0.05)、抗生素使用(随着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增加,在<1周、1-2周、2-4周发生感染的风险增高,P分别为0.001,0.005,0.0001)、激素使用(使用激素时间在2-4周的病例发生感染的风险增高,P<0.01)、血培养细菌(阳性病例发生感染的风险增高,P<0.01)和血红蛋白(Hb)降低(P<0.01).结论:医院专科化管理其真菌感染有不同的危险因素,极危重评分、弗吉尼亚评分、腹泻、抗生素使用时间、激素使用时间、血培养细菌和Hb降低可纳入儿童真菌感染危险标准,弗吉尼亚标准用于儿童应该适当降低参考范围.

  • 1例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并发侵袭性真菌重叠耐药细菌的混合感染

    作者:刘倩;陈庆山;丁晨;赵西平;许东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真菌和(或)细菌感染.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常见引起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以曲霉菌属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常见,其次为隐球菌、毛霉菌属[1].细菌则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当免疫功能异常,防御机制被破坏后,这些正常肠道寄生菌可转变为致病性强且耐药的菌种.一旦出现真菌、细菌的合并感染,病死率则明显提高,早期预防及明确致病菌,对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例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进展为失代偿期后并发侵袭性真菌重叠耐药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

  • 氟康唑注射液早期经验性治疗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松;彭岩;罗琳

    危重病患者大多存在严重的基础疾患和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病死率大为增加[1].白假丝酵母菌目前仍然是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2].临床常规根据实验室病原培养结果和(或)活体组织学检查确诊为IFI后再治疗往往贻误治疗时机.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探讨

    作者:朱斌;孟浦;周东风;张慈伟;桂敏;白燕;金润铭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 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2例中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89例,感染率31.6%.发热、咳嗽咳痰、口腔粘膜白斑是常见的临床表现.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强烈化疗阶段更易并发感染.分层诊断是早期发现及控制感染的有效方法.

  • 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37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琰;韩效林;王婉玲;贺立山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单用氟康唑有效率38.5%,单用伊曲康唑有效率70.8%,应用氟康唑无效改为伊曲康唑有效率66.7%,总有效率59.5%.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害、呕吐、腹泻.结论 针对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伊曲康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 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种分类及临床分布

    作者:彭云;刘长武;段小华;姜贻海

    目的 了解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菌种分类、标本种类、疾病种类、科室分布等.结果 4年间共检出侵袭性真菌1 945株,总的检出率为17.0%,2006-2009年真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6%、15.7%、16.8%和21.2%.真菌种类以念珠菌属为主,占92.4%,以白色念珠菌居多,占60.5%;丝状菌占7.6%.检出的1 945株真菌主要分离自痰、尿和大便标本.真菌感染患者主要来自呼吸科、心血管内科、传染科、神经内科和ICU等科室.结论 侵袭性真菌的检出率逐年升高,白色念珠菌仍是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非白色念珠菌和毛霉菌属引起的感染不断增加.

  • 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章迪;黄素明;唐慧;袁千钦

    目的 探讨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间进行G试验检测的2 588例患者血清标本的阳性率、阴性率、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析其临床相关因素. 结果 2 588例患者中具有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者1 678例,占64.84%,无高危因素者910例,占35.16%.在有高危因素患者中G试验检测真阳性169例,假阳性420例,真阴性904例,假阴性185例.阳性似然比为1.51,阴性似然比为0.76.G试验应用于存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移植状态、重症感染、自身免疫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糖尿病、肝硬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9种具有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检测时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23、1.77、1.21、1.55、1.31、0.68、1.8、1.97、2.2;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91、0.64、0.86、0.66、0.75、1.18、0.72、0.64、0.76. 结论 G试验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考证,尤其是在患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重症感染、恶性肿瘤的患者中,G试验应用价值较低,需改良其方法.

  •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痰真菌培养对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作者:孟文晴;陆璇;潘正慧;徐猛;李程浩;赵文静

    目的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及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联合痰真菌培养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 2016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ICU)有高危IFI因素的住院患者,根据IF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3组:IFI组(包括确诊及临床诊断)、拟诊IFI组、非IFI组.分析三组患者血清G试验、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的结果,评价三者联合检测对IF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共调查ICU住院患者264例,其中IFI组56例,拟诊IFI组43例,非IFI组165例.56例诊断IFI患者中,血清G试验阳性46例,GM试验阳性39例,真菌培养阳性34例;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98.2%、特异性82.4%、阳性预测值65.5%、阴性预测值99.3%、阳性似然比5.58、阴性似然比0.02、Youden指数0.98.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G试验、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的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单独检测G试验、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试验、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ICU患者IF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从而指导临床医生早期治疗IFI.

  • 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作者:王凡;韩志海;孟激光;李泳群;陈韦;赵春亭

    目的:了解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现状,分析真菌耐药情况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某院血液病科合并感染的患者1246例次,对 IFI 患者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281例次,分离真菌162株,感染部位以呼吸道(134株,占82.72%)为主。4种主要酵母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2006—2009年均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2010年非白假丝酵母菌超过白假丝酵母菌。4种主要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总耐药率分别为5.15%和4.41%,6株克柔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全部耐药,未发现对伏立康唑耐药的菌株。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糖尿病、粒缺时间>14 d。结论血液病患者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比例增加,出现了耐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非白假丝酵母菌,需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及早期治疗 IFI 患者。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研究

    作者:孙雯雯;刘丁;张莉萍

    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器官移植、侵入性操作的广泛开展,临床上真菌感染逐年增多,尤其在免疫力低下和危重患者中,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为主要并发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1].通常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方面因为真菌感染早期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另外,目前临床常用的培养鉴定方法难以满足早期诊断的要求.因此,建立非培养的快速真菌感染诊断方法成为研究热点,这类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段菊屏;李春辉;黄勋

    近20年,随着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增加和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已日益普遍.IF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其诊断和治疗极具挑战性,本文就IFI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 应用微滴式数字PCR技术快速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病

    作者:李辉桃;林冰纯;黄智峰;杨传忠;黄为民

    目的 探讨微滴式数字PCR(ddPCR)技术在快速、精确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真菌高度保守序列18S rRNA为目标序列,通过引物设计,建立ddPCR检测真菌体系.在深圳一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采集了有IFI高危因素和/或临床症状的83例患者血样(n=83),采用血培养及ddPCR法分别对血样进行真菌检测.结果ddPCR检测真菌体系的特异性为100%,灵敏度可以达到3.2 copies/μL,重复性良好.临床试验中,22例确诊/临床诊断IFI患儿血样中,ddPCR检测阳性19例.61例拟诊/非IFI患儿血样中,ddPCR法检测结果有2例阳性.结论初步证明ddPCR技术可用于新生儿IFI的检测,该技术是新生儿IFI筛查甚至诊断很有前途的工具.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38例临床分析

    作者:蔡小芳;孙继民;董宗祈;李文斌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征,为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IFI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38例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多见(89%);感染前均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且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其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率高达95%; 47%患儿曾全身激素治疗;所有患儿均有侵入性操作史,其中47%患儿接受过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治疗;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真菌培养共检出致病真菌56株,以白色念珠菌为主(41%),其次为曲霉菌(25%)和毛霉菌(20%);所有患儿及时予以高效抗真菌药物治疗,治愈15例,好转16例,有效率为8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结论 呼吸道为常见IFI感染部位;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多数患儿有严重基础疾病、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史和侵入性操作史;早期诊断、及时使用高效抗真菌药物可改善预后.

  • 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析

    作者:常莉;石华;周伟;胡正强;母丽媛;苏敏;旷凌寒;江咏梅

    目的 探讨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间诊断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10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04例患儿中,新生儿20例,婴幼儿48例,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年长儿)36例.新生儿组中,早产儿比例较高(70%);多患有肺透明膜病(45%)、肺炎(30%)等基础疾病;给予全胃肠外营养的患儿比例较其他两个年龄组高(P<0.01).新生儿组及婴幼儿组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年长儿组(P<0.05).年长儿组多为血液恶性肿瘤患儿,粒细胞减少及接受化疗的患儿比例较其他两个年龄组高(P<0.05).感染部位以肺部多见(61.5%),其次为败血症(14.4%)、肠道(12.5%),神经系统感染仅见于年长儿.104例患儿中共分离出105株真菌,包括假丝酵母菌90株,隐球菌6株和其他真菌9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多(52/105,49.5%),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也较高(38/105,36.2%).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及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高,对三唑类药物敏感性相对较低.结论 侵袭性真菌感染可发生于各年龄儿童,各年龄组间危险因素有异同;假丝酵母菌是其主要病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也占较高比例.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较为敏感.

  • 血浆β-葡聚糖检测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

    目的 随着免疫受损个体生存期的延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发病率持续上升.本研究目的 在于了解儿童真菌感染高危人群并发IFI的发病情况,评价血液1,a-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G试验)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儿童ICU、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的持续发热4~7 d以上高危感染患儿进行G试验;每周检测1~2次,直至症状好转,或排除真菌感染,或死亡.G试验采用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阳性定义为血浆BG水平≥10 pg/mL.结果 ①共计130例入选研究.确诊IFI(proven)2例,均为念珠菌血症.临床诊断(probable)20例,拟诊(possible)7例,排除101例;②IFI组住院天数较非IFI组延长(P<0.05),不良预后率明显增加(P<0.05);③I兀组血浆BG水平高于非IFI组(P<0.01).G试验诊断敏感度81.8%,特异度82.4%,阳性预测值48.6%,阴性预测值95.7%;④72.2%病例G试验阳性结果较培养或影像学阳性结果提前或同时发生.结论 儿童高危患者IFI不少见.血液G试验无衡量标准有助于高危患者的筛查,具有早期辅助诊断、指导合理治疗干预的价值.

  •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作者:侯周华;谭德明;刘国珍;谢玉桃;李聪智;谢建萍;鲁猛厚;刘征波;沙新平

    目的:调查慢性重型肝炎(CSH)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及抗真菌药物的疗效,以期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79例慢性重型肝炎并发IFI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影像学、真菌学特征、抗真菌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氟康唑与伏立康唑抗真菌的疗效.结果:13例(16.5%)患者较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40例(50.6%)患者有侵入性操作史,61例 (77.2 %)使用过1~6种广谱抗生素.73例(92.4%)患者有发热,96.2%的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感染部位以肺部(31.6%)、肠道(26.2%)和口腔(14%)多见.70.9%患者可查到真菌,以白色念珠菌(40.9%)和曲霉菌(21.1%)为主.40%真菌性肺炎患者肺部CT可表现相对特异性的晕轮征和新月征.伏立康唑治疗IFI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康唑(71.4% vs. 39.0%,P<0.05).伏立康唑治疗肺部曲霉菌感染12例,有效8例,死亡4例,有效率66.7%.结论:大多数CSH患者并发IFI有高危因素.感染部位以肺部和肠道常见,菌种以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为常见.伏立康唑的疗效好于氟康唑,可提高慢性重型肝炎并发IFI患者的生存率.

  • 4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作者:祝焱;陈曙平;舒毅刚;徐雅靖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真菌学特征及治疗结果.17例患者单用氟康唑,21例单用伊曲康唑,9例氟康唑无效后改用伊曲康唑治疗.结果:47例患者均有发热,感染部位以肺部(53.2%)和口腔(21.3%)多见,23例(48.9%)查到真菌,以白色念珠菌(56.5%)和曲霉菌(26.1%)为主.伊曲康唑的有效率(63.3%)高于氟康唑(34.6%,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10%).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肺部、口腔感染多见,多为白色念殊菌和曲霉菌感染,伊曲康唑是一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 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研究

    作者:熊婕;何莉;胡宛如;张乾忠;胡潇滨;李萍;姚芳

    目的 总结急性白血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该院2006~2009年6例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结果 6例患者确诊1例,临床诊断3例,拟诊2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肺部感染3例,肺外感染2例,真菌血症1例.1-3-β-D葡聚糖检测(G实验)阳性3例,肺CT出现新月征或晕轮征2例,肝脏超声出现侵袭性病灶1例.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治疗,5例治愈,1例好转后放弃治疗.结论 强烈化疗所致的严重免疫缺陷是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注重经验性治疗,更强调抢先治疗.

  • 伊曲康唑注射液早期经验性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贾宝辉;孙坚;夏芝辉;韩飚;潘毅;陈军喜;闫智杰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注射液早期经验性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高危患者的疗效.方法 依据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院IFI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评分≥40分时,开始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抗真菌治疗.全部病人静脉注射伊曲康唑400mg/d,2d后改为200mg/d,共7d,以后用伊曲康唑胶囊或伊曲康唑口服液维持治疗.结果 2009年8月~2010年12月该院共有28例患者接受了伊曲康唑治疗.其中1例经验性治疗的患者与治疗开始时比较,真菌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显示恶化而中断伊曲康唑治疗.27例中确诊IFI 18例,包括念珠菌血症7例(白色念珠菌5例,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各1例)、肺IFI 9例(白色念珠菌5例,曲霉菌4例)、其他部位感染2例(腹腔光滑念珠菌2例);拟诊肺IFI 4例(白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1例);疑似肺IFI 5例,病原真菌不明.27例患者血液、深部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尿液、胸腹腔或胆道引流液连续培养.结果 念珠菌18例,占66.7%;曲霉菌4例,占14.8%;培养无任何细菌或真菌生长5例,占185%.18例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13例(72.2%),光滑念珠菌3例(16.7%),近平滑念珠菌1例(5.6%),热带念珠菌1例(5.6%).曲霉菌为烟曲霉菌.接受整个疗程治疗的27例患者中,临床改善20例(74.1%),临床无改善7例(25.9%).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真菌学疗效示:22例培养阳性的患者中,终真菌清除者15例(68.2%),未清除者7例(31.8%).结论 应用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评分进行分层管理和干预,早期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FI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氟康唑与伊曲康唑短疗程预防真菌感染的观察

    作者:毛玉景;孙竞;刘启发;赵梦霞;林韧;范志平;赵婕;余国攀

    目的 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应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9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予短疗程(30 d)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行真菌一级预防,其中应用氟康唑134例,伊曲康唑58例,比较两组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和转归情况.结果 氟康唑组和伊曲康唑组移植30、60、90、180 d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9.0%和5.2%、16.5%和6.9%、17.2%和8.7%、22.0%和1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70、0.081、0.128、0.309),但移植后60d时P值明显较小.真菌感染发生部位均以肺部为主.患者均能很好耐受两药,但伊曲康唑副反应较大(19.0%vs 2.2%,P=0.000).结论 短疗程伊曲康唑与氟康唑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感染在移植60d时伊曲康唑较氟康唑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484 条记录 19/25 页 « 12...16171819202122...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