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G实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实用性

    作者:张文静;张庆宪

    目的 探讨支气管灌洗液中真菌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肺部疾病患者134例,其中确诊或临床诊断为肺部真菌感染者32例,拟诊48例,非IPFI者54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的真菌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数值,比较两种标本检测方法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32例患者有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卡氏肺囊虫肺炎10例,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实验均为阳性(灵敏度为100%),尽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实验与用于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实验有相似的灵敏度,但其特异性比较低,而血清中真菌葡聚糖监测特异性高.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真菌葡聚糖监测呈现出低特异性,识别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干扰实验性能的特殊因素,可能会改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真菌葡聚糖监测的临床实用性.

  • 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87例抗真菌药物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秦好奇;刘玉峰

    目的 比较抗真菌药物治疗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2月儿科病区87例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将87例患儿按实验室检查(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及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分为四组:G实验阳性、GM实验阴性21例;G实验阴性、GM实验阳性17例;G实验、GM实验均阳性35例;G实验、GM实验均阴性14例.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的疗效.结果 ①G实验阳性、GM实验阴性时有效率:氟康唑+卡泊芬净100.00%(1/1)、伏立康唑75.00%(6/8)、氟康唑66.67%(6/9)、氟康唑+两性霉素B 66.67% (2/3).②G实验阴性、GM实验阳性时有效率:氟康唑+卡泊芬净100.00% (2/2)、卡泊芬净100.00% (1/1)、两性霉素B 100%(1/1)、伏立康唑71.43% (5/7)、氟康唑33.33% (2/6).③G实验、GM实验均阳性有效率:氟康唑+卡泊芬净83.33% (5/6)、两性霉素B 80.00% (4/5)、氟康唑+两性霉素B 75.00% (3/4)、伏立康唑75.00%(6/8)、氟康唑50.00% (4/8).④G实验、GM实验均阴性时有效率:氟康唑+卡泊芬净100.00%(2/2)、氟康唑66.67% (4/6)、伏立康唑50.00%(3/6).结论 G试验阳性、GM实验阴性时伏立康唑、氟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三组药物有效率相似;G实验阴性、GM实验阳性时氟康唑+卡泊芬净有效率高于其他几种药物,氟康唑有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几类药物;G实验、GM实验均阳性时氟康唑+两性霉素B有效率高于其他几类药物;G实验、GM实验均阴性时氟康唑+两性霉素B有效率高于其他几种药物.

  •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24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静;金娟;康文清

    目的 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新生儿中24例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高危因素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机械通气、留置导管、长期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反应差、呼吸增快或呼吸暂停增加、腹胀、胃肠道不耐受、血小板减少.致病菌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早期应用氟康唑效果好.结论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氟康唑治疗有效,早期治疗预后好.

  • 两性霉素B与伏立康唑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对比

    作者:梅书豪

    目的:评价两性霉素 B 与伏立康唑两种抗真菌药物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侵袭性细菌感染患者,根据不同抗真菌治疗药物分成两组,两性霉素 B 治疗组(n =40)和伏立康唑治疗组(n =56),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性霉素 B 组的总有效率为77.5%(31/40),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25/40);伏立康唑组的总有效率为92.8%(52/5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9/56);两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药物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均有效,且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更加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 确诊中枢神经系统曲霉病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宫立众;杜亚楠;路平;尹文杰;李莉;陈晓平;沈建良

    目的:提高对中枢神经系统曲霉病(CNS-A)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经过真菌培养和病理确诊的CNS-A,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相关不合移植后免疫残留升高,减停免疫抑制剂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加用免疫抑制剂后出现发热和癫痫,头颅MRI可见右侧额叶和枕叶两个长T1长T2病灶,给予伏立康唑后好转,立体定向下活检病理可见大量的曲霉菌丝,引流液培养出有丝真菌.结论:骨髓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曲霉病不少见,发展迅速,预后恶劣,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快速诊断困难,一旦考虑CNS-A就应及时尽早使用伏立康唑治疗.伏立康唑和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CNS-A的有效手段.

  •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懿建;张立群;万通;李海亮;刘礼平;赖文鸿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8例经临床资料和(或)生物学证实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均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起始剂量为0.1 mg· kg-1·d1,维持剂量为0.5~1.o mg· kg1·d1;静脉滴注时间>4 h;用药时间12~60 d,中位数为24 d;并对用药前后患者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进行监测.结果:两性霉素B脂质体临床总有效率为74.1%;真菌清除率为60%;不良反应发生率:寒战和发热25.9%,低血钾72.4%,肝肾功能损害各为14.0%和10.3%.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因其抗菌谱较广,耐药性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中有非常好的疗效,只要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 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闫峰;陈剑锋;韩海成;应炯明;潘洁

    恶性血液病患者因接受大剂量化疗,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强效抗生素,造成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极易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抗真菌治疗疗程长,而多数并发真菌感染者的基础疾病重,对药物耐受性差,老年患者更为突出.我院采用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IFI患者41例,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 不同反应条件的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的研究

    作者:何静;熊永芬;周强;李鹏程;王顺

    目的: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是一种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A)的早期抗原指标,本实验旨在探索孵育方式与显色时间对GM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武汉市第一医院137例住院患者的血清或肺泡灌洗液样本进行实验,按不同的孵育方式和显色时间分别将实验进行分组,计算不同组的阳性率,再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取待测样本与标准血清的吸收度的比值(I值)≥0.5为阳性,不同实验组的阳性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孵育方式和显色时间对GM试验的结果有显著影响.

  • 两性霉素B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作者:肖毅;张义成;孙汉英;黄梅;冉丹;邓金牛;张东华;刘文励;郭静明;周剑峰

    目的:观察国产两性霉素B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侵袭性真茵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1例免疫功能低下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使用普通两性霉素B,剂量为5~50 mg/d,用药7~66 d,平均24.5 d,每位患者平均累积剂量605 mg.结果:两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75.7%,真菌清除率为66.7%,不良反应发生率寒战、发热58.0%,低血钾44.4%,消化道18.5%,肾功能损害14.8%.结论:国产两性霉素B抗真菌谱较广,疗效好,但须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钾水平.

  • HSCT后应用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113例报告

    作者:刘小云;洪梅;安博文;尹雪;方俊;仲照东;游泳;张然;谢娟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采用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HSCT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标准将受者分为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及非IFI组,应用统计软件分析GM试验的各项评价指标,发生IFI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真菌治疗的疗效及其与GM试验的相关性.结果 113例受者中,GM试验阳性共有45例,总阳性率39.8%(45/113);确诊和临床诊断IFI的39例受者中,GM阳性31例(79.5%).GM试验的敏感性为79.5%,特异性为86.2%,假阳性率13.8%,假阴性率20.5%,阳性预测值79.5%,阴性预测值86.5%,诊断符合率83.5%,Youden指数0.66.另外,发现GVHD、粒细胞缺乏及既往有真菌感染病史是发生IFI的危险因素,而原发病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两组IFI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真菌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52.7%,其中确诊和临床诊断IFI者的有效率为66.7%,治疗前GM阳性者在治疗后GM值有明显的降低(P<0.05),且GM检测阳性者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结论 GM试验对HSCT后IFI具.有较好的早期诊断价值,动态监测GM水平变化可以作为评价抗真菌治疗效果的指标.

  • 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的疾病[1].近年来,在恶性血液病、肿瘤、骨髓和器官移植、其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IFI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而实体器官移植(SOT)患者为免疫功能低下的典型群体,是真菌感染的重要目标,IFI已成为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移植物功能丧失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外科手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肺曲霉病一例

    作者:肖毅;张义成;张东华;耿哲;周剑峰;孙汉英;刘文励

    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HISCT)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移植后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尤其是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逐渐成为影响移植疗效、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侵袭性真菌病的应对策略

    作者:石炳毅

    2002年,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MSG)达成共识,重新制定了用于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的免疫缺陷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标准定义,修订后的名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s,IFD),更准确的反映了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 重视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朱有华

    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器官移植手术技术的成熟及生命支持系统的发展等,明显提高了实体器官移植(SOT)的成功率.然而,由于SOT受者接受了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导致其免疫功能受损,从而罹患严重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

  •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在血液病患者治疗中二次预防真菌感染的效果

    作者:李萍

    目的 探讨伊曲康唑对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化疗患者二次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74例血液系统疾病接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氟康唑片,观察组给予伊曲康唑,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4.08%)均低于对照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0%)低于对照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化疗患者给予伊曲康唑二次预防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CT特点分析

    作者:孙献勇;鲁珊珊;时维东;冯月华

    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真菌培养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15例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多为厚壁空洞,内壁光滑居多,腔内液平少见,无特定好发部位.8处空洞周围肺野出现“晕征”,空洞内显示“新月征”及“气环征”各2例,空洞内结节增强扫描无强化.所有病例肺内均为多发病灶,除空洞性病变之外,斑片影、结节影、大片状实变也是常见的伴发CT表现.结论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具有一定的CT特征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可对典型的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作出诊断.

  • 2013~2015年南京地区常用抗真菌药利用分析

    作者:王璐璐;刘慧;戴亮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抗真菌药的利用情况和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法,对本地区34家医院2013~2015年抗真菌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2015年抗真菌药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增长率高达41.13%;三唑类药物的销售金额连续三年居首位,占所有抗真菌药销售金额的60%以上;2013~2015年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和卡泊芬净居销售金额的前4位;克霉唑外用剂型、伊曲康唑口服剂型保持DDDs的前2位;临床使用量较大的抗真菌药集中于唑类和烯丙胺类;DDC值居前三位的是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伏立康唑注射液.结论:2013~2015年抗真菌药的临床使用量持续攀升,侵袭性真菌感染是高危致命因素,合理使用抗真菌药是临床治疗的首要原则.

  • 广谱唑类抗真菌新药艾沙康唑

    作者:顾卫青;朱江;董先红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真菌病,死亡率较高.艾沙康唑是一种广谱的用于治疗成人侵袭性曲霉菌病和毛霉菌病引起的严重感染的抗真菌药物,于2015年3月6日被美国FDA批准上市.本文综述艾沙康唑的作用机制、药动学、药效学、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侵袭性真菌感染重症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

    作者:梁峰华;孟冬梅;谢慧;肖翔林;吕碧君;陈文瑛

    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真菌感染重症患者伏立康唑标准化血药浓度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PCR-RFLP方法对患者CYP2C19* 2(681G→A)和CYP2C19* 3(636 G→A)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使用HPLC法检测49名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并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与基因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9名患者中,同时分析CYP2C19两个位点,共有5种双位点基因型组合,包括强代谢型(extensive metabolizer,EM)的681GG-636GG、中等代谢型(intermediate metabolizer,IM)的681GA-636GG和681GG-636GA以及慢代谢型(poor metabolizer,PM)的681AA-636GG和681 GA-636GA,其分布频率分别为14.29%,53.06%,8.16%,14.29%和10.2%.EM组、IM组和PM组的标准化血药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PM组显著高于IM组,IM组显著高于EM组(P<0.05).此外,基因多态性对各组间的药物疗效(P<0.05)和不良反应(P<0.05)均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疗效和不良反应产生显著影响,表明药物遗传学研究对伏立康唑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

    作者:曲彩红;周凤丽;黄建华;谢俊强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初步考察患者体内伏立康唑谷浓度范围.方法:待患者连续用药3d后于下次给药前抽取患者的静脉血2 mL至肝素钠抗凝管中,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离心后直接测定.以酮康唑为内标.液相条件:流动相为乙腈-0.01 mol· L-1醋酸铵溶液(90∶10),流速0.3 mL·min-1,进样量1.0μL,柱温35℃;质谱条件:离子源为电喷雾(ESI)离子源,正离子电离模式,干燥气(N2)温度350℃,雾化气(N2)压力275.8 kPa,干燥气(N2)流量9.00 L·min-1,电喷雾电压4000V,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结果:该方法专属性好.伏立康唑质量浓度在0.1~10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临床10名患者的血药质量浓度范围在1.04~7.16 μg·mL-1之间,个体间差异显著.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伏立康唑体内血药浓度检测.临床医师有必要根据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剂量调整.

484 条记录 18/25 页 « 12...15161718192021...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