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度烧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情况回顾性分析研究

    作者:惠雷;郭春;李继洋;郭伟;盖亚

    目的 评估重度烧伤创面真菌感染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重度烧伤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重度烧伤患者真菌感染的诊断检测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2017年1月期间河南某三甲医院烧伤科和ICU收治的且符合重度烧伤诊断的患者95例,根据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真菌感染患者32例,非真菌感染患者63例,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比较真菌感染患者与非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真菌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 真菌感染患者与非真菌感染患者在住院天数、烧伤总面积、手术次数和抗菌药物使用天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重度烧伤患者共分离出真菌82株,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包括白色假丝酵母(34.1%)、热带假丝酵母(18.5%)和光滑假丝酵母(17.1%),其次是曲霉菌(13.4%)和毛霉菌(12.2%);烧伤患者真菌感染的时间分布主要是烧伤1~2周时间段(31.3%),其次是≥4周时间段(21.9%),2~3周(18.8%)和3~4周(15.6%);真菌感染组病死率31.3%高于非真菌感染组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50,P<0.001);非真菌感染组的治疗效果优于真菌感染组(Z=6.979,P<o.001).结论 重度烧伤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致死致残率相对较高,会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要及时地对患者进行疾病监测和筛查,尽早地发现真菌感染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

  • 解读<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作者:朱有华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实体器官移植后移植物功能丧失和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促进对中华医学会2009年颁布<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理解和应用,本文就其中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扼要介绍了疾病的定义和诊断依据、方法,强调了该疾病的规范化防治.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戎群芳;张育才;朱艳;崔云;张宇鸣

    目的 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总结2007年至2009年我院PICU收治的35例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危重病例评分、机械通气、导尿管和胃管置入、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等.结果 (1)3年间PICU共收治危重患儿2 116例,其中35例发生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65%(35/2 116),其中死亡7例,病死率为20.00%(7/35).(2)发生真菌感染的平均时间为人院后(10.4±8.3)d,主要表现为肺炎21例(60.0%),腹膜炎5例(14.3%),尿路感染4例(11.4%),肠道感染3例(8.6%),败血症1例(2.9%),脑膜炎1例(2.9%).(3)儿童危重病例评分低、机械通气、留置胃管及导尿管、连续性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是引起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4)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结论 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为PICU主要的院内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主要致病菌.合理利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及时使用抗真菌药,可能是应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策略.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肖会霞;毛健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诊断价值,确定G试验的佳诊断界值.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儿行G试验,同时进行血细菌、真菌培养.计算该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G试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G试验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有44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IFI组17例,非IFI组27例,细菌感染12例,培养阴性15例.IFI组(1,3)-β-D葡聚糖含量范围5~3 117 pg/ml,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190.60(501.44) pg/ml;非IFI组(1,3)-β-D葡聚糖含量范围5.0~ 434.3 pg/ml,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5.86(5.62)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P<0.01).以15 pg/ml作为佳阳性界值,绘制G试验诊断IFI的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839,95% CI(0.697,0.980).结论 G试验对早产儿IFI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高,可用于有真菌感染危险患儿的筛查,对早产儿IFI具有诊断价值.

  •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李燕;廖丹;潘新年;韦秋芬;许靖;经连芳;谭伟;王兰秀

    目的 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降低漏诊率.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66例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病时间、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培养结果、治疗转归、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平均发病日龄为(18.6 ±9.1)d;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发热、精神反应差、活动少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及C-反应蛋白增高、(1,3)-β-D葡聚糖增高;血培养以念珠菌为主;氟康唑治疗效果好.结论 新生儿真菌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有高危因素的患儿需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可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发侵袭性泌尿系统真菌感染五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国华;戴春来;李玉梅

    目的 探讨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发侵袭性泌尿系统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研究8例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早产儿、血培养均为白假丝酵母菌,常规行尿常规、尿培养、泌尿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肾脏CT检查.结果 8例血培养阳性患儿中5例尿培养有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尿常规均有白细胞升高,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肾窦强回声改变,CT检查可见肾窦区斑片状高密度影,其中1例并发肾脓肿改变.确诊病例均给予氟康唑静点治疗,其中2例由于疗程短,出现复发.结论 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易并发侵袭性泌尿系统真菌感染,且症状隐匿,需常规多次行尿常规、尿培养及泌尿系统影像检查,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要足疗程治疗,疗程至少6~8周,防止复发.

  • 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及早期实验室诊断进展

    作者:崔云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成为儿科特别是重症医学临床难题之一.IFT常发生于新生儿和存在免疫功能障碍的儿童.念珠菌属、曲霉菌是儿童IFI的常见两大病原菌.早期诊断可提高时的预后.对高危患儿采用1,3-β-D-葡聚糖(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等能帮助早期发现IFI.

  • P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

    作者:张育才;任玉倩

    PICU侵袭性真菌感染(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念珠菌和曲霉是常见的病因,儿童重症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ICI)发病率约为侵袭性曲霉感染( IAI)的5倍。ICI和IAI归因死亡率有所不同,主要是基础疾病存在差异。既往健康的危重症患儿各种侵入性导管、静脉营养、血液透析、机械通气和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是ICI发病危险因素。实体肿瘤和白血病患儿使用免疫抑制剂、干细胞移植和广谱抗生素是发生IAI的高危因素。对高风险患儿采取针对性预防,早期识别IFI并予以抢先治疗,仍然是管理PICU危重症患儿的重要挑战。

  • 呼吸道真菌定植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识别

    作者:陆国平;姜茜

    侵袭性真菌感染在重症患者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临床难以与呼吸道真菌定植鉴别。因此需要探讨早期识别的方法。

  • 儿童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规范诊断与伏立康唑疗效研究

    作者:石苇;谢晓恬;蒋莎义;周晓迅;邵越霞;李福兴;顾昶娟

    目的 探索与实践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工作组和儿科呼吸学组近年来分别制订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三次修订)>和<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在儿童血液病继发IFI诊治中的应用方法与经验.方法 参照上述IFI诊断标准,对儿童血液病合并Ifl病例,根据不同的诊断条件和依据建立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的分层次诊断,并参照上述诊疗标准和建议,进行前期伏立康唑静脉输注与后期口服抗真茵药物的序贯治疗,同时观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6例血液病患儿合并IFI,虽然缺乏具有确诊价值的病原微生物依据.但参照诊断标准,3例符合临床诊断,3例符合拟诊条件.采用伏立康唑静脉输注治疗后,体温于10-18 d降至正常,GM和G试验阳性者于10-30 d恢复正常,肺部影像学阴影逐渐消退.继续输注伏立康唑巩固治疗,10-14d后改为口服抗真茵药2-4周,均获得痊愈,总疗程43-84 d.治疗期问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实践显示,上述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和儿科呼吸学组制定的有关IFI诊疗标准与指南具有明显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值得临床参照执行.国产伏立康唑治疗儿童血液病合并的IFI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选择应用.

  • 国产两性霉素B在血液肿瘤儿童合并真菌感染中的应用

    作者:何岚;高怡瑾;陆凤娟;翟晓文;王宏胜;李军

    目的 通过分析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儿童血液肿瘤患者使用国产性霉素B的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特征和安全性.方法 对19例真菌感染儿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部位、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两性霉素B使用方法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确诊4例、临床诊断10例、拟诊5例;感染部位呼吸道8例、皮下结节及鼻甲眶周炎各1例、败血症2例、咽壁脓肿及肝脾各1例.3例经治疗后痊愈,9例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国产两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不良反应主要是肝功能损害和低血钾.结论 只要使用方法正确,国产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可以被大多数儿童血液肿瘤患者耐受.

  • 伊曲康唑预防急性白血病患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储金华;王宁玲;涂松济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口服液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预防性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集的AL化疗后伴粒细胞缺乏的213例患儿,将其分为伊曲康唑早期预防组和晚期预防组。伊曲康唑早期预防组(330例次)在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同时服用伊曲康唑口服液;对照组(191例次)在粒细胞缺乏出现发热、经广谱抗生素应用72 h 后发热无改善者加用伊曲康唑口服液,比较两组患儿IFI发生率。结果伊曲康唑早期预防组和对照组各有7例和18例发生IFI,发生率分别为2.12%和9.42%,两组IFI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L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儿在发热早期进行预防性口服伊曲康唑可以有效降低IFI的发生率。

  • 侵袭性肺念珠菌病的诊治——如何运用《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

    作者:黄敬孚

    一、侵袭性肺念珠菌病概述近年来全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多,而各种念珠菌感染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半数以上[1-2],感染部位以肺部多.

  • 实体肿瘤合并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37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林;陈书长

    目的 探讨实体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特点、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5年8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实体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共有37例实体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部位:肺部34例,胆道1例,泌尿系4例,真菌血症3例.37例患者中共分离培养出48株真菌,念珠菌属37株,曲菌属6株,青霉菌属2株,顶孢霉属1株,未分类真菌2株.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89%肿瘤分期为Ⅳ期,92%的患者曾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比例为19%.不同部位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37例中23例死亡,9例有效,1例手术后缓解,4例无法判断疗效.结论 实体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增加;感染的菌种以念珠菌为主,约占80%,白色与非白色念珠菌几乎各占一半,曲菌居第2位,约占12.5%;实体肿瘤合并真菌感染的病死率高达62%.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后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6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智;任骅;胡亮钉;徐晨;李欲航;扈江伟;陈丽萍;陈虎

    目的 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7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30例SAA患者,均采用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移植后随访分析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治疗和转归.结果 共6例患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20%,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6~42岁,平均年龄18.3岁.患者均有肺部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通过支气管镜病理或痰真菌培养确诊3例,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临床诊断3例.应用一线抗真菌治疗后4例治愈,死亡2例,总死亡率33.3%.结论 重型SAA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应尽早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 卡泊芬净治疗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56例观察

    作者:陈玉清;李琳;张茵;时杰;臧玉柱

    目的 探讨卡泊芬净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6例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成人血液病患者按欧洲癌症研究治疗协会(EORTC)标准诊断为真菌感染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病例,接受卡泊芬净治疗.结果 56例患者的总有效率(治愈+明显改善)为66.1%(37/56),其中确诊患者有效率为71.4%(5/7),临床诊断患者有效率为80%(16/20),拟诊患者有效率为55.2%(16/29).可能与卡泊芬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低血钾,血肌酐升高,皮疹和发热.结论 卡泊芬净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抗菌谱广,无论对于曲霉菌还是念珠菌疗效均肯定,不良反应少,可以作为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的重症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一线用药.

  • 呼吸系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作者:刘璠;康健

    近年来呼吸系统侵袭性真菌感染率、耐药率均不断增高.新的治疗药物包括广谱三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以及新型抗真菌药棘白菌素等的开发和应用,治疗原则的更新和实践是应对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新情况的关键.

  • 米卡芬净注射剂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鑫;余愿;袁世荧;付朝晖

    目的 观察米卡芬净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95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用SPSS 21.0软件对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生化指标及病原菌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5例患者中确诊病例13例(13.68%)、临床诊断病例60例(63.16%)、疑诊病例22例(23.16%),其中治疗成功81例(85.26%),无效14例(14.74%).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分别为(194.66±127.95) ×109,(195.76±122.49)×109/L;谷丙转氨酶分别为(38.38±31.85),(35.27±26.87)U· L-1;谷草转氨酶分别为(57.43±97.23),(39.14±25.19)U·L-1;血清肌酸酐分别为(132.55±141.98),(132.05±150.71) μmol·L-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体温分别为(38.06±1.13),(37.17±0.73)℃;白细胞分别为(13.38±7.35) ×109,(9.01±3.40)×109/L;中性粒细胞分别为(16.93±25.60)×109,(13.88±22.46)×109/L;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40.69±35.13),(18.98±8.82) mm·h-1;C反应蛋白分别为(55.49±54.95),(18.78±28.98) mg·L-1;G试验分别为(161.31 ±69.01),(25.98±38.62)pg·mL-1;GM试验分别为(0.45±0.32),(0.34±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5例患者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与药物相关和可能相关者10例,主要表现为静脉炎、腹泻、头痛、寒战、心悸、皮疹等;出现实验室异常者6例,主要为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和血清肌酸酐的轻度增高.结论 米卡芬净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 回顾性分析米卡芬净和卡泊芬净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董红燕;王长之;朱水清;陆安静;孙利华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现有已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从有效性和安全性两方面进行汇总、梳理、分析.结果与结论 米卡芬净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优于卡泊芬净,保守而言,二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是相当的.

  • 伏立康唑预防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郑行春;胡永芳

    目的 评价伏立康唑预防血液病患者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CBM、CNKI、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用RevMan 5.1进行meta分 析.结果 纳入研究4项,共1372例患者,伏立康唑组的真菌感染发生率、曲霉感染率分别低于氟康唑组、对照组;而总死亡率、念珠菌感染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伏立康唑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伊曲康唑,视觉障碍和肝功异常发生率高于伊曲康唑.结论 伏立康唑预防血液病患者化疗或HSCT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总体疗效优于氟康唑,与伊曲康唑相当,在预防侵袭性曲霉感染中优于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但应警惕其引起视觉障碍和肝功异常.

484 条记录 5/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