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回顾性研究

    作者:马小军;李桂萍;周炯;王爱;李太生

    目的 评估两性霉素B(Am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AmB优化生产工艺前后两年时间内侵袭性真菌感染住院治疗患者113例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有效率为76%以上.不良反应中,低钾血症发生率为33.6%、肌酐(Cr)、尿素氮(BUN)一过性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9.0%和27.4%,发热等即刻反应总发生率为15.0%;未发现归因于AmB导致的死亡和不可逆的肾功能损害.工艺改进后,过敏等即刻反应明显下降(发生率由28.0%降至7.2%).以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隐球菌脑膜炎等疾病为例,按12周标准疗程和常规剂量静脉注射计算费用,AmB的治疗费用约为4600元,氟康唑(进口)为38 000元,伊曲康唑为99 100元,AmB脂质体为190 000元,伏立康唑为250 000元,醋酸卡泊芬净为270 000元.结论 AmB仍是目前抗真菌药物中疗效佳者;生产工艺改进后发热等即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减少;绝大部分患者可以完成治疗,获得治愈;其明显的药效-经济学优势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特别是需长期治疗的疾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 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伴肾功能不全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明峰;翟文静;李玉明;林雪梅;穆娟;肖霞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率日益增高,成为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伊曲康唑在IFI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部分类型IFI感染的一线选择[1].但是,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IFI患者,伊曲康唑能否应用?是否安全?目前国内外很少报道.我们对15例恶性血液病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IFI应用伊曲康唑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临床分析.

  •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胡爱荣;蒋素文;应豪

    的警惕.

  • 抗真菌抢先治疗策略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作者:纪宇;黄晓军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引起接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IFI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导致确诊后治疗的效果较差、病死率较高,尤其是侵袭性曲霉菌病的病死率更高达40%~90%[1].鉴于早期启动治疗的重要性,真菌感染的经验治疗(empirical antifungal therapy)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成为国内外抗感染指南推荐的治疗策略[2-4].但由于经验治疗是基于非特异性发热基础上的,因而会存在过度治疗的可能,这既增加了治疗费用,又给患者带来了发生药物副作用的风险,且容易诱导真菌耐药.近年来“抢先治疗(preemptive antifungal therapy)”的策略逐渐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综述目前抗真菌抢先治疗概念的形成及其临床应用和研究现状,为临床医生抗真菌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思路.

  •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三次修订)

    作者: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疾病.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并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IFICG)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有关标准~([1-2]),对我国原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3])进行了再次修订,继续保留确诊(proven)、临床诊断(probable)及拟诊(possible)的分层诊断体系,并新增加了抗真菌治疗的分级预防和疗效判断标准,具体如下:

  • 结缔组织疾病继发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柳毅;吴智慧;梅同华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包括许多种疾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及血管炎等.间质性肺病多发生于CTD中,其中早期表现为肺泡炎,而晚期则表现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出现蜂窝肺,病程终末期可出现呼吸衰竭,其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目前这2种疾病的治疗多以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因其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机体条件致病菌如真菌的发生,患者在间质性肺疾病的基础上发生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加重了疾病的早期诊治困难.本研究探讨CTD合并间质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征、影像学特征、易感因素、治疗和预后,旨在为疾病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 氟康唑注射液灌洗法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73例

    作者:舒畅;吴庆莲;吴雯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好发于亚热带及热带等温热潮湿地区,属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腹部复杂手术等患者的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真菌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长和繁殖,传统治疗方法采用全身和局部治疗方法相结合,局部外用霜剂、糊剂无法作用于耳道深部,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较大,需行肝、肾及心脏功能监测,多有不便,医生颇感棘手.我科采用氟康唑注射液灌洗方法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简单易行,疗效确切.笔者总结了2009年4月~2011年2月间我科治疗的真菌性外耳道炎73例,现报道如下.

  • 伊曲康唑口服液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

    作者:段文冰;张钰;魏永强;黄芬;魏小磊;韦祁;李小芳;戴敏;冯茹

    目的 评价伊曲康唑口服液对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粒缺)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南方医院血液科收集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伴粒缺的136例患者,将其分为伊曲康唑组(67例)和对照组(69例).伊曲康唑组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3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1例;对照组中ANLL 30例,ALL 38例,l例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伊曲康唑组化疗后粒缺期间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液,持续至中性粒细胞计数>0.5 ×l09/L,或是体温正常且影像学无IFI改变时停用.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两组IFI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x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伊曲康唑组12例发生IFI,发生率为17.9%(12/67),对照组32例发生IFI,发生率为46.4%( 32/69),两组IF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9,P<0.01).伊曲康唑组中ANLL患者IFI发生率(6/36,16.7%)低于对照组中ANLL患者的发生率(17/30,56.7%)(x2=11.53,P<0.01).伊曲康唑组女性患者IFI发生率(3/35,8.6%)低于男性(9/32,28.1%)(x2 =4.35,P<0.05),同时也低于对照组中女性患者IFI发生率(17/38,44.7%)(x2=11.98,P<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患者预防性口服伊曲康唑可以有效降低IFI的发生,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女性患者,疗效更加显著.

  • 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若干问题

    作者:赵彩彦;王亚东

    重症肝病合并真菌感染不仅是导致患者肝功能衰竭的重要诱发因素,也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14%-30%的重型肝炎患者可继发真菌感染,严重者还可出现多部位混合感染[3].

  • 重视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防治

    作者:郑树森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生近年在肝移植受者中呈上升趋势,发生率在5%~42%[1-5],多发生于移植术后3个月内,也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至1年内发生.随着活体肝移植的广泛开展,急诊肝移植成为众多危重患者的选择,大大提高了肝移植术后IFI的发牛率.国内外各移植中心报道肝移植术后IFI造成的病死率为10%~80%,大部分报道的数据高于50%[3-4],认为IFI是肝移植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IFI对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对其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治疗是临床医师面临的新的挑战.

  • 10例肝衰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齐晓艳;高润平

    目的 探讨肝衰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诱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0例肝衰竭合并IFI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IFI患者的感染部位:消化道占50%,呼吸道占33.3%,其它血液、腹腔各占8.3%.感染菌种主要为白色念珠菌(50%),其它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曲霉菌各占16.6%.本组病例IFI发病前80%的病例曾接受侵入性操作,全部患者有2种抗菌素用药史且疗程超过1周.10例IFI患者均接受抗真菌治疗,真菌感染治愈1例,好转2例,未愈7例,终因肝衰竭死亡8例.结论 肝衰竭合并IFI病死率高、预后差.积极避免诱发因素,注重早预防、早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这类患者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 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非培养快速诊断方法

    作者:申川;周光文;沈柏用;陈皓;彭承宏;李宏为

    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正迅速增高,在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背景下,感染的发生往往比较隐匿且发展迅速,漏诊率极高.

  • 泊沙康唑抗侵袭性真菌感染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曹江;江学维;章成;梁蓓蓓;白楠;蔡芸;王睿;王瑾

    目的 了解泊沙康唑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用药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2000年1月-2017年1月在Pubmed、SCI、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关于泊沙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研究的文献,用Endnote进行整理,按照发表年份、发文量、发文期刊、文献出版来源、被引频次等对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分析,并排除无关文献.结果 终纳入文献481篇,其中中文4篇、英文477篇,其中病例分析321篇占66.7%,临床研究100篇占20.8%,回顾性分析60篇占12.5%,被引频次高的是154次.结论 泊沙康唑相对于传统抗真菌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替代某些传统抗真菌药物用于恶性血液疾病或器官移植等免疫力低下患者预防或治疗真菌感染.

  • 105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伍远辉;黄小甜;陈甘海;姜椿法;罗明;卢毅荣;王华

    目的 分析105例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的病原菌和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门诊和住院IFI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标准为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结果 92.4%病例为院外获得性感染,52.4%病例无IFI危险因素,手术取材、CT引导下穿刺和内镜下活检是主要的确诊手段,IFI病原菌以曲霉为主占54.3%,其次为毛霉占8.6%、隐球菌占4.8%和假丝酵母菌占3.8%;33.3%%IFI病例伴有肺部侵犯,但胸部影像学和临床表现的特征性不强;73.3%病例经手术清除病灶,26.7%病例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6例接受手术和抗真菌联合治疗;7例死亡或治疗无效.结论 积极开展有创性检查、早期诊断、手术清除病灶和针对性抗真菌治疗可以降低IFI患者的病死率.

  • 某院近10年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状况分析

    作者:杨传楹;陈恒;杨英阁

    目的 探讨某院近10年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状况,为医院提升治疗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06年7月-2016年7月医院儿科收治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106例,统计每2年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数量分布、感染病原菌的危险因素、分布和来源及临床症状、主要真菌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 10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儿童共分离出真菌109株,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总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每年感染多的菌落均为白念珠菌;影响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广谱抗菌药物、激素的使用、中心静脉插管、血液系统肿瘤、胃肠手术以及留置导尿管;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中以念珠菌为主,包括白念珠菌33株(30.3%)、光滑念珠菌13株(11.9%),热带念珠菌12株(11.0%)以及克柔念珠菌9株(8.3%),其次为新隐球菌18株(16.5%),链格孢子菌7株(6.4%)以及曲霉菌11株(10.1%);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来源主要为泌尿道和呼吸道,新隐球菌的主要来源为脑脊液;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性较强,对5-氟胞嘧啶较敏感,新隐球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性较强,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较敏感;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症状中以咳嗽、体温不稳定、喘息为常见,偶尔有患儿伴随腹痛、腹胀和咳血的症状.结论 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无临床特异性,对于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且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更加深入地寻找真菌感染证据,对于确定真菌感染的患者应给予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治疗,以期降低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

  • 泊沙康唑预防高危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估

    作者:潘静;凌卓君;王晶晶;王珊;童春容

    目的:观察泊沙康唑预防儿童急性白血病及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 )的效果及安全性;寻求安全高效的真菌预防药物,提高儿童急性白血病及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9月医院接受泊沙康唑预防肺部真菌治疗的20例患儿临床资料,与同期接受氟康唑预防肺部真菌治疗的25例患儿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采用泊沙康唑预防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明显优于氟康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康唑组中既往发生过肺部IFI的患儿,继续选择氟康唑预防治疗的患儿6例,3例患儿在粒缺期再次出现肺部真菌感染复燃,1例患儿因肺部严重曲霉菌感染放弃治疗死亡,2例患儿未再发生肺部IFI;预防有效率仅为33.3%;泊沙康唑组中11例患儿既往发生过肺部IFI ,改用泊沙康唑预防肺部真菌感染后,均未再次发生肺部IFI ,预防有效率为100%,两组患儿预防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泊沙康唑能更有效预防高危血液恶性病患儿的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安全性与氟康唑相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连续6年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真菌感染的监测

    作者:刘方;安友仲;武迎宏;李纾;张振宇;马丽;王占伟;冯双云

    目的 通过对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持续真菌感染发病率的监测,探讨预防及控制S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措施.方法 对2003-2008年收住SICU患者的血、尿、痰、引流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结果 共入选患者3699例,其中检出真菌培养阳性并且确定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75例,6年真菌感染发病率1.05%~2.63%,其中下呼吸道感染0.65%~2.01%、泌尿系感染0.3%~1.3%、血行感染0~0.8%;共检出86株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分别占46.51%、22.09%、13.95%.结论 6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未见明显增加,假丝酵母菌属为SICU主要侵袭性真菌感染菌株.

  • 3年间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分析

    作者:冯文莉;杨静;奚志琴;朱永乐;张润梅

    目的 了解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菌种分布特点,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3年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了分析,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4.32%,患者年龄在7~96岁,以男性老年患者多,均患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多.其次为泌尿道、消化道;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约占93.38%,且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占66.19%,丝状真菌占6.62%.结论 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正在发生改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正在逐年增加.

  • 降钙素原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马晓薇;罗永艾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临床感染、标本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同时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测定PCT.结果 当PCT<0.5 ng/ml,真菌感染组36例占73.47%,细菌感染组5例占9.62%;当PCT≥0.5 ng/ml时,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90.38%,特异度为73.47%,阳性预测值78.33%,阴性预测值87.8%,PCT<0.5 ng/ml可高度提示真菌感染.结论 对于有临床感染征像的患者,PCT<0.5 ng/ml时,高度提示真菌感染;PCT可以作为真菌与细菌鉴别的一个有效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 SICU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监测研究

    作者:徐宁;李双玲;冯汝立;王东信

    目的:调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 IC U )侵袭性真菌感染及菌种演变趋势,以便今后更好地实施早期治疗和干预处理,改善患者预后。方法记录并分析2003年1月-2013年7月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2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手术种类、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部位、真菌种类及耐药性、临床治疗与预后等。结果入选282例患者送检490份标本共分离出500株真菌,侵袭性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居首位占51.3%、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占45.4%、真菌占3.3%;真菌感染常见的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39.0%、手术切口20.4%、泌尿道19.0%、血流感染10.2%;排名前4位的假丝酵母菌属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引起假丝酵母菌血症的菌株依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逐年增加(χ2=18.733,P<0.001)。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是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临床医师应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10年致病真菌种类发生改变,治疗时真菌药物的选择需考虑覆盖非白色假丝酵母菌。

484 条记录 3/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