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真菌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
微生物来源的具免疫抑制活性的抗真菌抗生素如环孢素、他克莫司(FK506)、雷帕霉素和霉酚酸已被开发为器官移植抗排斥药物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药物.笔者介绍了这些药物的抗真菌和免疫抑制活性以及作用机制等,还介绍了一些从抗真菌抗生素中开发的和从微生物中分郭得到的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新免疫抑制剂.抗真菌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之间似乎有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发现新的抗真菌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具有一定的意义.
-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综述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抗真菌抗生素与合成抗真菌药.还概述了开发中的新药.
-
微生物来源的抗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真菌感染性问题的日趋严重,研究开发安全、新型和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抗真菌药物根据其作用靶位分为抑制真菌细胞膜、细胞壁、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及抑制电子传递等5种类型.现从这5个方面对微生物来源的抗真菌抗生素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微生物来源的抗真菌抗生素研究进展
新的微生物来源的抗真菌抗生素不断涌现。本文就近2年来研究及开发或进行临床试验的化合物,依据它们作用的靶向部位不同,按真菌细胞膜、细胞壁以及蛋白质合成3类进行概述。
-
放线菌P-127菌株抗菌活性物质的初步考察
目的 初步确定放线菌P-127菌株的类别及其抗菌活性物质的结构.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研究放线菌P-127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初步对菌株进行分类,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紫外、红外、质谱初步确定活性物质的结构.结果 放线菌P-127菌株产生的活性物质对啤酒酵母菌、白色念珠菌以及小麦赤霉病菌等6种真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的序列与Streptomycespaddnus的序列完全相同(相似性100%),质谱显示活性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70,紫外吸收波谱显示活性物质具有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征吸收峰.结论 经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初步确定放线菌P-127菌株为Streptomyces padanus,其产生的抗真菌活性谢物质为fungichromin.
关键词: 放线菌 16S rDNA序列 抗真菌抗生素 fungichromin -
新颖β-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类抗真菌抗生素
本文概述了β-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一类新抗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其中的FR901469及其结构优化衍生物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和溶血活性,同时叙述了FR901469的来源、理化特性、构效关系、抗菌活性、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 β-1 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药理学 抗真菌抗生素 构效关系 药代动力学 -
海洋小单孢菌FIM03-1149产生的抗真菌抗生素FW03-1149的分离鉴别
目的 研究海洋微生物FIM03-1149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方法 对产生菌进行分类鉴定.发酵产物用有机溶媒提取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制备性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到活性化合物FW03-1149,通过理化性质测定和质谱分析FW03-1149的结构.结果 与结论产生菌定名为Micromonospoga sp.FIM03-1149.抗真菌活性组分FW03-1149与新抑锈病素(neorustmicin)同质,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
-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综述了近年抗真菌药物研究的进展,包括抗真菌抗生素与合成抗菌药,也概述了开发中的新药.
-
生殖器念珠菌病的菌种及药敏分析
方法:采用酵母菌鉴定板及ATB真菌药敏试验条,对临床65例生殖器念珠菌病患者的临床株进行了菌种分离和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引起男女生殖器感染的前三位致病性优势菌依次为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一些不常见的病原菌也占有一定比例.体外试验,念珠菌对6种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制霉菌素(NYS)95.38%(62/65),二性霉素B(AmB)93.85%(61/65),咪康唑(MIC)61.54%(40/65),益康唑(ECO)58.46%(38/65),酮康唑(KFT)56.92%(37/65)和5-氟胞嘧啶(5-FC)46.15%(30/65).明显耐药的比例依次为:5-FC44.62%(29/65),MIC20%(13/65),ECO12.31%(8/65),KET9.23%(6/65),AmB4.62%(3/65),NYS4.62%(3/65).
-
梧宁霉素C组分高产突变株的获得和产物初步鉴定
目的 选育抗真菌抗生素梧宁霉素高产菌株.方法 本文通过紫外线诱变的方式对不吸水链霉菌梧州亚种04(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subsp.Wuzhouensis 04)进行菌种选育,并使用白念珠菌作为生物活性鉴定菌筛选高产突变株.结果 经筛选得到一株具有很高抑菌活性的突变株,在发酵液表观粘度、菌丝形态、组分分布等方面与出发菌株有明显差异.结论 经高效液相色谱及飞行时间质谱对产物的分析,证实该突变株为原出发菌株中含量较低的茴香霉素的高产菌株.
-
新型抗真菌抗生素CA-SD07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初探
目的 拟通过紫外线诱变结合耐高浓度磷酸盐筛选广谱抗真菌抗生素CA-SD07的高产菌株.方法 采用两种育种方式:紫外线诱变(UV),紫外线诱变后进行高浓度磷酸盐抗性筛选(UV+Pi).筛选方法采用抑菌圈法、摇瓶发酵和小型发酵罐发酵.结果 经过摇瓶初筛和复筛,从UV组和UV+Pi组共筛选到6株抗生素相对产量比原始菌株提高100%以上的高产菌.通过发酵罐发酵试验,选出1株抗生素相对产量稳定提高100%以上,且发酵周期缩短约24h的突变菌株.结论 UV+Pi与UV组育种效果接近,抗磷酸盐筛选并没有明显提高抗生素产量的作用,提示利用抗磷酸盐筛选高产菌株,需要在现行方法上进行改进才有可能实现.
关键词: 抗真菌抗生素 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磷酸盐抑制 诱变 纺锤链霉菌 -
碳样小单孢菌FIM99-663产生的新抑锈病素
在筛选新抗真菌抗生素过程中,从福建邵武森林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对酵母样真菌有较强抗菌作用的小单孢菌FIM 99-663.经分类鉴定为碳样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carbonacea FIM 99-663.该菌株发酵次级代谢产物含三个抗真菌活性组份,主成份为Fw99-663C组份,经提取、纯化,理化性质、光谱学分析发现它与新抑锈病素(neorustmicin)同质.
-
利奈唑胺多药联合对患者血小板影响回顾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利奈唑胺与其他抗感染药物联合抗感染治疗期间,多药应用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方法:以利奈唑胺应用起点及终点时间为主要筛选标准,筛选应用利奈唑胺时间>7 d的患者共82例,分为4组:A=利奈唑胺;B=利奈唑胺+抗细菌药;C=利奈唑胺+抗细菌药+抗真菌药;D=利奈唑胺+抗真菌药.对各组血小板行统计分析,观察利奈唑胺对各组的影响.结果:用药时间对B组与C组血小板计数值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但B组与C组应用利奈唑胺前血小板的计数值存在基线差异(P<0.05),其后各时间点血小板计数值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组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值范围.结论:在利奈唑胺多药应用过程中血小板计数虽有所降低,但该影响较小.
-
制霉素及其片剂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目的:改进制霉素及其片剂含量测定方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方法:采用经过优化的培养基配方;试验菌株为ATCC9763;抗生素浓度范围:10~50 U·mL-1;磷酸盐缓冲液:pH 6.0;培养条件:28 ~32C,20 ~22 h.结果:本法培养基菌层厚实,抑菌圈清晰,仪器测量,线性范围为8.389 ~50 U·mL-1,r=0.9892,回归直线斜率为0.0962,重复性试验的RSD=1.3%(n=6),FL为2.60%~7.31%.测定的平均回收率为99.2%(n=9).结论:改进方法结果准确,方法重复性好,可作为本品含量测定及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