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七宝五味腊八粥

    作者:花浅酌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这个习俗却别有一番来历.

  • 中药"四气"、"五味"作用的现代研究

    作者:聂圣娜

    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本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作用进行了探讨,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

  • 如何正确选用单验秘方

    作者:付安新;张艳丽

    熟悉方药的性能祖国医学认为每一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能,这些规律体现在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四气即寒、热、温、凉(平),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确定的,如:罗布麻、菊花、金银花可治疗目赤、发热、扁条腺炎等热症.

  • 后医改时代药店的另类生存

    作者:张超

    关于医改方案如何表述药店定位,从猜测到传闻至尘埃落定,药店人经历了焦虑、窃喜、淡然等心路历程,可谓五味杂陈."尤其近一年,我们的情绪一直大起大落."北京好得快大药房总裁助理张捷感言.

  • 夏季养生勿贪凉

    作者:唐译

    夏天三个月在五行中属火,主宰长养心气.夏天火旺,五味中属苦,火能克金,金属于肺,肺在五味中属于辛辣之味.所以当夏天来临时,饮食的味道宜减少苦味,增加辛辣之味,以养护肺心的精气,应当呵气以疏导它,缓慢地嘘气以使它顺畅.三伏天内,腹中如果常常感到冷,这时要忌讳下痢.

  • 肾病时的忌口

    作者:肖相如

    忌食过咸中医认为五味之中,咸入肾,适度的咸可以养肾,过咸则伤肾.肾病时肾已损伤在先,所以饮食过成会进一步伤肾,使肾病加重,或不易痊愈.凡是肾病患者,虽然不要求忌盐,但饮食都应尽量淡一些.

  • 治疗便秘的四个秘方

    作者:胡维勤

    名医朱丹溪说过:"五味入口,即入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就是说,食物消化吸收后的残渣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去,久了就会聚集成毒,破坏体内的平衡,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古人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要想健康长寿,就得保持肠道清洁.

  • 五味的理论探讨

    作者:姜开运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五昧理论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性三个方面探讨五味理论,分析药物真实滋味与作用标志--"五味"的关系,五味对五脏调节作用及作用的规律,正确认识五味理论的局限性.为完善五味理论,探讨五味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药 药性 五味
  • 基于仲景方剂的五味配伍方法初探

    作者:吴美玉;尹立智;徐强

    目的 探究仲景方剂中几种常见的方剂配伍方法以及所治疗的病症,加以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 对经典的仲景方剂加以归纳分析、加以总结.结果 通过分析归纳得出常见的五种配伍方法(辛苦甘除痞法、咸辛苦泄下法、甘咸苦除燥法、酸甘苦除烦法、酸苦甘除挛法)及治疗病症.结论 从五种配伍方法中得到了启示,药物的五味配伍十分重要,需要医者探索更好的配伍方法.

  •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理论及其构建

    作者:张卫;张瑞贤

    五行学说在西汉之前已成为社会的主流哲学思想,并渗透到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医学也不例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医学中产生了"五味"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在《黄帝内经》(本文认为《黄帝内经》中的"七篇大论"以及遗篇一篇均为西汉前所著,因此上两部分内容不列入本文讨论范围)中有突出的体现.

  • 中药“五味”理论溯源——味的起源

    作者:张卫;张瑞贤

    春秋以前,虽有"结绳记事"以及殷商以后的甲骨文,但文字在这一阶段还只是处于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留给后世可供研究参考的文字性资料很有限.现有的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文献中并无"味"的记载.当时人们是否已经认识到了"味"的概念、涵义?只能通过一些线索去推测.《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1].这段文字记载了上古神农教民播种五谷、防治疾病的故事.

  • 海外植物药辣木叶的中药药性研究概括

    作者:董笑克;郭翔宇;胡玉立;洪明昭;吴丽丽;秦灵灵;丁雷;刘铜华

    辣木叶是印度传统草药,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辣木叶可以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肝肾功能异常、肥胖、癌症、癫痫、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是一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且价位低廉的植物药,对其药性研究有利于扩大辣木叶的适用范围,更好地挖掘其药用价值.根据现有的研究,结合中医性味归经理论,推测辣木叶性寒凉,味甘、苦,性沉降,归肝、脾(或/及胃)经,属安全剂量下的无毒类药材,其配伍及禁忌尚不明,功效为健脾化痰除湿、清肝泻火,可用于治疗肝火上炎的甲亢、肝阳上亢及痰湿中阻的高血压病、脾虚痰湿的肥胖症及糖尿病等.借助实验室手段,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辣木叶的中药药性,以促进海外植物药辣木叶的"中药化",拓展中药新资源.

  • 浅谈中药药性理论与认识的四个层次

    作者:刘佳丽;何飞武;张冬梅;陈萌

    现行的中药药性理论与认识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属性层次,主要包括味道、气味、质地、颜色、形状等;理论层次,主要包括四气、升降浮沉、归经等;功效层次,包括毒性和功效;主治层次。属性层次源于药物自身;理论与功效层次均是对药物作用机理的概括性认知;主治层次是客观现象。四个层次的可信度排序是:属性>主治>功效>理论。四者密切相关,各有侧重,不可偏废。

  • 五味偏嗜、汤药口感与方证对应关系刍议

    作者:熊兴江;王阶

    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的五味偏嗜、汤药口感与方证对应程度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根据其五味偏嗜情况可以问接判断方证,根据汤药口感情况可以判断方证对应程度.汤药口感较好可能提示方证对应,汤药口感从好变差时可能提示方证从对应变为不对应,汤药口感差可能提示方证不对应.

  • 贝叶斯网络在中药有效组分五味预测中的应用

    作者:张培;李江;王耘;乔延江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络学习算法预测中药有效组分的五味.方法:基于现代药理实验数据构建中药五味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获取贝叶斯网络拓扑图和条件概率表.结果:所建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预测中药或中药有效组分的五味.结论:贝叶斯网络可用于中药或中药组分五味的预测,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对组分药性及组分配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金元医家对五味理论的发展

    作者:杜鹃;王振国

    <内经>中对五味理论进行系统论述,涉及到五味与五行、阴阳、五脏的关系,五味的功效,以及五味所伤等内容,奠定了五味理论的基础.自此之后,五味理论的内容发展缓慢.到金元时期,兴起药性理论研究之风,五味理论备受医家们的关注.金元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五味理论,并将"五味所伤"作为食疗本草中的重要原则指导饮食禁忌,还将五味理论用以解释具体的药物功效.金元医家对五味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基于多维宏观量化方法的左归丸及左归饮的组方规律

    作者:安文蓉;徐云生;陈守强

    目的:分析左归丸、左归饮的组方规律并比较二者的差别.方法:选取四气五味及归经指数,对中药剂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即计算相对剂量;对相对剂量与四气五味及归经指数进行加权处理,得到四气五味及归经作用度.结果:四气量化:左归丸温性药作用度为210,占22.91%、微温性药作用度为62.4,占77.09%,无偏寒性药;左归饮:均为微温性药,作用度为62.4,占100%.五味量化:左归丸:甘味作用度为444.4,占52.14%、咸味作用度为192,占22.52%、酸味作用度为108,占12.67%;左归饮:甘味作用度为184.9,占62.70%、酸味作用度为60,占20.35%、涩味作用度为48,占16.28%.归经量化:左归丸:肝经作用度为528,占48.52%、肾经作用度为512.4,占47.11%;左归饮:肝经作用度为216,占46.24%、肾经作用度为171.64,占38.03%.结论:左归丸偏为温性,较为平和,五味以甘、咸、酸为主,主入肝、肾经;左归饮同为温性平和之品,五味以甘、酸、涩为主,主入肝、肾经.左归丸比较于左归饮在滋阴之中又加以血肉有情及助阳之品,补力更峻,余无明显差别.

  • "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则在仲景经方中的体现——经方"五脏五味补泻"用药范例

    作者:李宇航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称"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此用药之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以《素问· 藏气法时论篇》为依据,梳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经方"五脏五味补泻"用药范例,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启迪临证组方用药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 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相关性

    作者:禄保平;贾睿

    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关系.以文献和专著中报道的肝毒性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药大辞典》记载的药性理论内容为主要依据,统计分析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①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四气归属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寒、温、平、凉和热性.二者在四气归属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无相关性;②肝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辛、甘、酸、涩、咸和淡味;一般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亦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甘、辛、咸、涩、酸和淡味.中药肝毒性与五味归属有一定相关性(P <0.05,rp=0.137).③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归经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肺、胃、脾、肾、心、大肠、膀胱、胆、小肠、心包和三焦经.二者在归经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归经无相关性.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归属和归经方面有明显差别,但与一般中药比较,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和归经无相关性,与五味归属则有一定相关性,但为弱相关.

  • 植物寄生类彝药药性的四气和五味研究

    作者:李林森;房立岩;焦慧琳;李志勇

    目的:探讨植物寄生类彝药药性中的四气、五味及功效.方法:借鉴中药药性理论,采用文献数据整理与挖掘的方法,对彝医药现存古籍—《彝药志》、《聂苏诺期》、《彝族医药》等十余部文献中记载的26种常用植物寄生类彝药进行四气、五味及功效规律的总结.结果:植物寄生类彝药的四气构成比为温性>寒性=凉性>平性>热性;五味中单味构成比为含苦味>含涩味>含辛味=含酸味>含甘味=含淡味>含咸味.从多味组合角度看,两味组合中苦涩的有7种,苦辛、酸苦、酸涩各1种;三味组合为酸苦涩、苦辛涩各1个.结论:植物寄生类彝药药性的四气以温性药居多,寒、凉类次之,平性再次之,无热性药.五味有单味、两味及三味的组合,其中单味以苦味多,无淡味药.两味以苦涩味多,三味包括酸苦涩、苦辛涩.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补益肝肾是植物寄生类彝药的三大主要功效.

210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