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92号)
《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月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3月24日起施行.部长陈竺2013年2月20日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有效预防、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实行以及时发现患者、规范治疗管理和关怀救助为重点的防治策略.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结核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结核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
疾病预防控制是一项保障公众健康、改善民生的重要卫生公益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开创首都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在2007年北京市卫生工作暨中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一、牢固树立大卫生、大背景、区域卫生和部门协同等四个观念(一)树立大卫生观念,切实做到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疾病的防控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是我们大卫生概念中的主要部分.应该说,过去在我们的概念里边,是"以治为主、重治轻防",今后我们要向"防治结合、以防为主"转变.
-
《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92号)
《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月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3月24日起施行.部长 陈竺2013年2月20日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有效预防、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实行以及时发现患者、规范治疗管理和关怀救助为重点的防治策略.
-
浅论健康教育在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余姚市地处宁绍平原四明山麓,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系著名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面积为1527平方公里,22个乡镇,总人口83万."九五"期间被列为全国精神康复试点县(市).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不断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调查摸底,建卡造册,防治结合.
-
江苏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试行)
为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构建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资、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关于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制定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
-
江苏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试行)
为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构建县乡(镇)两级、乡(镇)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资、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关于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制定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
赣榆县构建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的探索
赣榆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下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格局.通过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紧密型一体化管理三方面内容有机结合,构建出以县镇两级、镇村一体为特征,以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规范便利、保障有力、防治结合、分工合理为原则的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
-
贫困地区农村孕产妇保健状况
农村孕产妇保健是通过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来实施的.具体做法是从确诊妊娠到产后42 d内,保健医生以母子共同为监护对象,按照各期所规定的一些必检必查项目,进行连续系统的监护和保健指导,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保健的目的是实行住院分娩,保障母婴健康,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围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保健的关键是提高住院分娩率.
-
2308例患者染色体分析
随着医学的科学发展,诸多疾病能有效的控制,遗传性和先天性疾病日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难以治愈的顽症.开展优生优育研究工作是防止遗传及先天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因此,以婚前与孕前保健检查、产前诊断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遗传学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卫生保健战略、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奠定了基础.
-
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建设意义与服务模式探讨
健康管理是一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兴学科[1-2].它源于并依赖于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不同于传统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健康以及健康维护和促进.健康检查是基础,风险干预是关键,管理(个人、社会)是重点,健康促进与改善是目的[2],从而以小的投入获取大的健康效益,是一个提供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4].
-
我国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工作的回顾和展望
我国心血管病有计划有规模的人群试点防治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增加,而且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渐升高,政府将防治人群心血管病作为政策出台,使科研、临床、流行病工作者有了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在全国先后建立了一些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人群防治点;在探索和总结已有经验的同时,引进国际适合国情的设计和措施,20余年的实践结果和证据显示,在我国开展心血管病人群防治,不仅需要、可行、而且有效.近10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政策的改革,一批包括心血管病在内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人群试点遍及全国,一些心血管病人群防治试点又作为人群防治重点与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结合起来,心血管病防治试点的经验有利于慢性病的开展,而社区慢性病的综合干预更能满足社区群众的需要.
-
淄川区寄宿制中小学生蛔虫感染10年防治效果分析
肠道蠕虫感染是中小学生常见疾病,特别是寄宿制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尤为突出.为了有效控制其感染,做到防治结合,达到提高中小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淄川区卫生防疫站自1993~2002年全面开展了寄宿制中小学生肠道蠕虫病的防治工作,对10年防治效果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性病艾滋病防治中的行为干预
近30年性传播疾病(STD)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不易治愈的细菌性性病和病毒性性病(如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不断增加,尤其是艾滋病(AIDS)的出现,使得过去控制一些经及时治疗即可治愈的性病(如淋病、梅毒等)的措施和经验不再适用.有关个体和群体方面的研究表明,艾滋病实际上是一种行为性疾病,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决定其流行[1].近年来STD/AIDS防治策略的进展表现在性病与艾滋病的防治结合,更加重视行为干预.
-
房室养生、康复与中华文化
通过几千年的理论探索和生活实践,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医养生学和性治疗学(壮阳法术和方药属其一项重要内容),也在汉代以前达到了一定的学术高度.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医简《养生方》所述占代养生和性治疗学的特点之一是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结合并藉以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故房室养生即包括性事的摄养和康复.
-
做好基层驻防分队卫生保障工作
我部系基层驻防分队,人员编制少,技术力量较弱,卫生保障任务重.多年来,我们立足自我保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使部队昼夜发病率和传染病发病率一直控制在0.89‰和3.4‰以下,医疗转送率控制在规定范围,有效地保障了部队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
护理干预对300例门诊静注患者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的疗效观察
目的:应用护理干预措施(“静注护理干预措施”与“静注护理防治干预措施”),了解门诊静注治疗患者的皮肤、局部刺激症状等发生率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自该院门诊患者300例,随机分观察组和空白组,各150例,分别给予、不给予“静注护理防治干预措施”。对两组在静注过程中局部红肿、疼痛等刺激症状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发生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的:观察组5例(发生率为3.33%)、空白组36例(发生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静注患者给予相应的“静注护理干预措施”与“静注护理防治干预措施”后,能有效地降低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的发生率、提高疗效及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
防治结合型综合医院的构建与评价
探索适合综合医院实际情况的防治结合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模式.分析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工作方面现存的问题,提出加强综合性医院疾病防治工作的策略,推动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学教育和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建设,促进防治医疗卫生体系的协同配合,将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医疗服务紧密结合,使健康教育融入诊疗及住院的全过程,形成工作职责明确、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更好维护的防治结合型综合医疗服务体系.
-
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医院就其宗旨而言,是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根据医学模式的变化,在现实的医疗服务活动中,已明显形成了医疗服务供给者-各类医疗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服务的需求者-患者和具有保健意识的健康人群.医务人员的健康观、疾病观、诊疗观不能再停留在传统的医学模式上,疾病以治为主的观念将被防治结合的理念取代[1].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优良的服务意识和医德医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近年来,运城市从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树立卫生新理念,突出预防为主,抓好防治结合,大力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积极探索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围绕"让人民群众不得病或少得病、让人民群众有地方看病、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让人民群众看好病"四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卫生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