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音乐胎教五误区
科学完整的"音乐胎教"其实很严谨,包括音乐、音乐接受者和专业的音乐心理治疗师,三者缺一不可.需要考虑母婴在不同阶段的周期变化、音乐的种类、家庭的个性特点、文化背景、生活追求、音乐能力等等.音乐胎教容易走进五大误区.误区一:音乐胎教=听世界名曲导游郑钢妻子被查出怀孕两个月.兴奋之余,他准备对宝宝进行音乐胎教.但是,究竟该选择哪些曲目作为胎教音乐呢?妻子的"闺蜜"推荐他听听民乐小曲和流行乐曲."通俗音乐哪有高雅音乐的感染力强?"他的一位音乐发烧友朋友不以为然,推荐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德沃夏克的作曲集等世界名曲.谁说得对?郑钢犯了难.很多准爸妈误以为胎教音乐就是世界名曲,其实不然.有些名曲并不适合准妈妈听.例如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即人们熟知的《命运交响曲》,旋律中充满了强烈的情感挣扎,普通人听来常感到心惊肉跳.总的来说,节奏强烈的鼓乐、快节奏的电声、旋律压抑或激烈的音乐都不适合作为胎教音乐.
-
医生职业倦怠影响病人安全
同济大学医学院赵旭东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也曾担任过大型综合医院的院长.这几年,他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管理实践中,非常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关注的是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与病人的安全.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灾后重建期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我们组织制定了《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电子文本请从卫生部网站下载).《指导原则》针对灾区群众、灾区救援者、灾区伤员(住院病人)和灾区儿童等四种不同人群,主要适用对象是精神科执业医师及经过认证的心理治疗师.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执行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
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伦理行为评价
目的:了解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治疗师伦理行为的评价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来访者版)为评价工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2个城市的1100名来访者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7份.结果:84.5%的来访者对正在进行的治疗有信心,89.2%的来访者认为自己的心理咨询/治疗师能够胜任工作.15.9%的来访者评价,心理咨询/治疗师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向来访者倾诉自己的压力.59.1%的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53.4%的来访者知道心理咨询/治疗师的专业背景.91.3%的来访者认为自己的隐私和治疗内容能够得到保密.来访者与心理咨询/治疗师发生亲密关系的占7%,发生性关系的占1.5%,在生活中是朋友关系的占18.3%.79%的来访者所接受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能够按时开始和结束.结论:从来访者评价的角度,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治疗师在工作胜任能力、保密、遵守时间设置方面做得较好,但在知情同意、双重关系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改进.
-
心理治疗师理论取向选择的相关因素(述评)
心理治疗师的理论取向对治疗过程、结果、治疗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培训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影响理论取向选择及其改变的相关因素,包括“外部”因素(例如培训、督导等)和“内部”因素(例如人格特点、认识论等),并阐述了其研究意义.
-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多中心调查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为评价工具,对全国范围内100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结果:76.2%的被调查者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会有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66.2%的人曾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的帮助,少部分人有过极端抑郁的情绪(24.6%),14.8%的人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伦理判断,较有争议的条目是"用自我暴露或现身说法来作为治疗技术"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的气了".职称、从业年限、平均每周咨询实践的时间等是影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主要因素(P<0.05或P<0.01),每周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越短、从业年限越短、职称越低的被调查者,难以胜任自己的专业的比例越大.结论:国内目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较多存在胜任专业工作困难的感受,以及负性情绪体验,对于咨询过程中的某些伦理问题概念判断比较模糊.提示在今后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培训中有必要增加专业训练、统一伦理规范,定期接受督导和帮助.
-
不同从业系统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理论取向
目的:调查教育、医疗和“其他”从业系统中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者的理论取向.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方便抽样,在中国内地6个行政区选取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从业者1232名,包括教育、医疗和“其他”从业系统,以及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城市.使用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人员现状调查问卷中的“疗法和疗效”部分,调查从业者的常用疗法和首选疗法.结果:3个系统从业者常用疗法的前3位依次为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3个系统从业者首选疗法的前3位依次为认知疗法、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CBT).其中,教育系统首选认知疗法的比例高于“其他”从业系统(47.8%vs.35.2%),医疗系统和“其他”从业系统首选精神分析的比例高于教育系统(16.6%,21.1%vs.10.0%),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首选CBT的比例高于“其他”从业系统(11.5%,14.4% vs.5.2%),均P <0.05.结论:本研究提示,3个从业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者均更多地选择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经典”的疗法.
-
韩国心理健康从业者的教育及专业人员资格证管理状况
1 韩国心理健康体系的构成1.1 职业名称在韩国,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职业名称很多,常见的有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专家或心理咨询师等.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职业名称也有相应的变化,如面向中小学学生的学校心理咨询师,面向一般青少年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面向求职人员的职业指导(咨询)师以及与心理健康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师和青少年指导师等.
-
认知行为治疗中的行为分析
行为分析(Behavior Analysis)做为一项心理治疗技术,被国外心理治疗师广泛应用,它通常不独立完成对心理问题的干预,而是在认知行为治疗的开始或治疗过程中经常体现到它的存在. 有学者把这一概念又称为行为功能分析(Behavior Functional Analysis).
-
心理治疗有无副作用
经过多年努力,心理治疗逐渐走进公众生活之中,呈现让从业人员感到欢欣鼓舞的大好局面.各种传媒都在倾听心理治疗师的声音,社会对心理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讨论心理治疗的副作用,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始终需要对治疗本身进行审视并接受督导,这是治疗的基本要求.同样,对心理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展开讨论,对心理治疗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保持足够的警惕性,这对于心理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全国继续教育项目--心理治疗师强化培训班第三期招生通知(北京部)
-
临床督导的目标与实施
在目前国内还缺乏系统完整的心理治疗师培训体系的情况下,同行督导不失为学习心理治疗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心理治疗领域现阶段开展同行督导的目的有:(1)学习心理治疗,(2)为心理治疗提供支持,(3)帮助心理治疗师成长.显然,在具体督导过程中,这些目标是交织融合在一起,不可能绝然分开的.
-
中国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培训与教育模式的讨论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和教育正在向着职业化的方向迈进,就此引发的问题与争论也不少.本文以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的培训与教育为例来展开回顾和讨论,探讨中国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培训与教育的发展方向.
-
非典时期家庭关系带来的启示
SARS袭来时,北京震惊,全国震惊,世界震惊了。每天传出的新的疫情,令人惶恐不安。它对人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同时对一个社会在危机时期的整体应对能力,乃至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严峻的考验。60岁以下的人们,甚至医护人员,对此都没有思想准备,更没有亲历过。目前,SARS狂潮暂时过去了。值得我们总结回顾的东西太多。但作为家庭心理治疗师,通过亲身参加非典心理援助热线工作和对那段时间的观察,我们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棗面临危机时家庭关系的变化.
-
患者自我呈现的研究进展
自从弗洛伊德先提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治疗师便认为深入研究患者的隐私信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人们一直认为对治疗师敞开心扉是患者释放抑郁情绪和理解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患者对思想情感的倾诉越多,治疗师也就能更有效地帮助患者.传统上把自我呈现定义为向治疗师陈述隐私的过程.然而,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对于"高度地向治疗师敞开心扉是有益的"提出了疑问.特别是当患者在治疗中引起了更大的抑郁,以及更难熬,更痛苦的治疗阶段时,患者对治疗师保留相关隐私可能会引起症状减轻[1].Kelly[2]认为,患者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建构自我的过程,而患者正是通过内化治疗师对患者自我呈现的反馈来建立自信和自我概念,从而使治疗获益.
-
美国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伦理学规范及其管理
对心理治疗的范围和内容做明确的规定和定义十分困难,但是,心理治疗师不能以此作为借口来逃避和否认职业责任及其产生的影响.由于心理治疗有时会非常直接、深刻和迅速地影响来访者的生活,由于治疗师有时会无精打采、心不在焉地工作,甚至在治疗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所以,有必要设立一些专门机构来管理和监督治疗师的行为,以确保他们的治疗工作不低于起码的职业标准,避免对来访者造成不必要的医源性伤害.
-
心理治疗师与咨客之间的精神互动现象
1.精神互动的涵义在分析性治疗情景中,咨客的部分变化是由于两个人的精神世界在此相遇,相互影响而引起的.这提示,在技术操作层面上讨论病人的变化,如果把治疗师本人隐藏起来,那是不真实的.此外我们发现,在治疗领悟能力强、移情性阻抗较隐蔽的神经症者时,经治疗师和咨客的努力,双方较容易进入一种"不断发生新变化"的精神互动状态,或咨客与治疗师共舞的状态.如从咨客一方看,就是他进入了一种"自动性表现状态".这种状态是病人不断打开自己,去除防御和应对,显现新的经历、愿望、痛苦、思想,并终感受到自己本性的整合过程.这里描述的不是内容层面,而是"互动"的现象学或行为表现.我们使用"精神互动"一词,是认为它比"关系互动或心理相互作用"更具概括性,较之"自由联想或积极关注"情景,更强调双方的整体卷入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把精神定义为"精、气、神", 强调的是整体.这个含义比较符合分析性治疗中咨客和治疗师整体相互影响的现实.咨客的一系列变化正是互动过程的综合因素引起的.
-
"系统"内的实践和"系统"外的思考
初识"系统式家庭治疗"是在"中德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中,学习伊始,颇有几分无奈,更有几分好奇,我们是在强烈要求参加"精神分析组""惨遭"拒绝后进入"系统家庭组"的,如此的"转诊"背景使我们在入"系统"之前就存有几分挑剔与不满.15年来,对东方传统的文化思想及西方的精神分析、行为治疗、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精华的非成熟、非系统的吸收,在治疗理论与治疗风格初步定型,因而在学习系统之时,经常不由自主地跳出系统之外来审视自己的系统实践及所学的系统理论本身.学习之初,也难免受以往定式的影响,难以进入"系统",学起来也不那么正统,多少有些走样.现在是否真正进入了"系统 ",我们对此仍有几分疑虑.在此,将系统之内的实践所得及对"系统理论"的思考发表一点我们的浅见,以作毕业时的体会和同道们商讨.
-
第一位的是技术还是理解接纳?
引言:在昆明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班上,学员绝大部分是来自医学院校的医生,或是普通院校心理系或教育系毕业生。当讨论到"求治者想找有什么样特点的治疗师"和"治疗师要具备什么条件"时,两次都遇到同一个有趣的分歧现象:有医学训练背景的治疗师(以下简称医生)认为知识和技术应排在第一位;而心理学训练背景的治疗师(以下简称心理师)认为理解和接纳应排在第一位,并由此引发了热烈的争论。此后,几位对此有兴趣的人士又作了如下进一步的讨论。
-
谁适合做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人员资格的讨论(II)
【编者按】为促进和推动我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事业的健康发展,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刊从今年第一期开始推出与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相关问题的讨论专栏。专栏的目的在于讨论和澄清有关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以达到“百家争鸣”和普及与提高之目的。 本刊在今后的各期中可能会涉及的讨论题目有: 1.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业在教育、医疗等系统中的作用及地位问题;2.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关系问题;3. 心理治疗、咨询人员与其来访者的关系问题(如:是否可以收礼、一起吃饭,有其他在门诊时间以外的接触等);4. 如何进行会谈中的录音、录像,这些资料应如何保管等问题;5. 对心理治疗中脱落的来访者应如何处理(采取何措施)等问题。 希望国内同行对上述问题踊跃投稿,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希望大家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值得讨论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将分期、分批整理和筛选大家的意见予以刊登或在必要时分别邀请不同心理治疗学派的专家、学者发表意见。来信请寄本刊(100083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或专栏负责人钱铭怡教授(10087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请在来稿中写明作者的工作单位、职业,以及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引言:从国外的预期与国内的有关调查来看,心理治疗与咨询是本世纪急需的专业之一。我国目前专业人员的情况很难满足开展深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需求。在此方面亟待进行的工作有:(1)在专业领域制定有关人员的资格规定;(2)积极开展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本刊上期已对此题目进行了讨论,本期是对同一专题讨论的继续。 温培源 (北京160医疗健康心理咨询台医生) 对于心理治疗师的资格,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既不是指其外部的标记,也不是指其内在的背景,而是指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特别是他的核心特质-人格特征。这就如同选拔运动员和电影演员一样,重要的不是看他是否受到过专业训练,而是看他具有何种内部资源和潜力,看他是否具有创造力。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一项助人的事业,其价值取决于它对人赋予多少人性,人性的具体内容是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主题,其生命力取决于它对人性的态度和对人性的理解程度。因此心理治疗师应首先是一个善良、坚强的人,具有爱心的人。爱心是产生人格魅力的根本动力,而人格魅力又恰恰是影响病人所需要的内在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