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科切口感染的护理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和探讨外科的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的因素,制定预防以及治疗手术切口的感染护理的对策.方法:采取回顾调查的方法.调查我院2010年10月到2012年10月我院的外科切口患者的感染状况.同时了解切口的类型,手术持续的时间,手术前患者住院的时间以及科室等相关因素和患者切口的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类型的切口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污染类切口的患者感染率较高,手术持续的时间不同与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大于等于120分钟的切口感染率非常高.手术前患者住院时间的不同与其切口的感染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前住院时间大于等于8天的患者切口感染率非常高.不同科室间的切口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胸泌外科的切口感染率较高.结论:污染类的切口,手术持续的时间长,手术前住院的时间长以及较大的手术和易污染的手术都是致使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缩短手术前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中密切的配合来缩短手术的时间,改善患者住院手术的环境等一系列感染措施对策是预防患者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
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 了解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构成及其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外科预防控制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唐山市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91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切口感染患者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全自动细菌鉴定形API鉴定条对细菌菌种进行鉴定,采用K-B法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按NCCLS 1999年推荐的标准进行操作和结果判读.结果 91例外科手术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28例,共发生感染103例次;共分离出病原菌103株,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占68.93%,其中,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15.53%、14.56%、10.68%;革兰阳性菌占23.30%,其中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1.65%;真菌占7.77%,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4.85%;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替考拉宁敏感,敏感率为75.00%、93.75%、75.00%、93.75%,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替考拉宁敏感,敏感率为73.33%、100.00%、93.33%,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替考拉宁敏感,敏感率均>80.00%;革兰阳性球菌主要对替考拉宁敏感,敏感率为100.00%,而真菌对大多数抗真菌药物均比较敏感.结论 严格控制外科切口感染,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菌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外科手术部位分泌物行细菌学培养,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革兰阳性球菌占75.0%,革兰阴性杆菌占23.5%,真菌占1.5%.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6.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4.9%,大肠埃希菌占14.7%,肺炎克雷伯菌占3.7%,肠球菌占3.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为47.2%,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分离率为80.3%,大肠埃希菌(产ESBLs)分离率为55.0%,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结论 :本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次之,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是治疗革兰阳性球菌首选用药物.临床应加强监测,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
新型敷料与传统干纱布换药在外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新型敷料与传统干纱布两种换药方法在外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例烧伤科伤口感染换药的患者和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换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新型交互式敷料换药组(实验组)和传统干纱布覆盖换药组(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两组的切口治愈率、换药次数、住院天数、患者在换药时的舒适度等.结果 实验组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的舒适度、切口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型交互式敷料应用于外科切口感染的效果优于传统干纱布换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应用大黄芒硝治疗外科切口脂肪液化的体会
本文报道大黄芒硝对外科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体会,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2003年11月-2006年2月外科、妇科手术75例,年龄42~84岁,其中普外科手术31例(男14例,女17例),妇科手术44例.
-
普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为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从护理环节提出应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对我院近4年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121例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详细探讨与总结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有关的因素,为术后切口感染的控制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针对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入院曾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具有临床意义的建议。结果:我院该时段入院曾行外科手术的患者67891例中,发生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121例,感染率为0.18%。手术切口感染主要与患者年龄、原发基础疾病、围手术期以及术后抗生素使用情况、手术切口类型以及手术室及病房管理制度有密切关系。结论:了解导致外科伤口感染的常见因素,提前对这些高危因素进行临床干预,是每一位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必须恪守的准则。减轻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几率,需要从提高科室整体业务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加强落实各环节制度这几方面做起。
-
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铺单方法的改进
在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中,由于腹部及会阴部两个切口需截石位来完成手术,术中冲洗时从腹部创面流经会阴部创面,极易浸湿敷料,污染手术床和地面.若冲洗液溅至医务人员身上还易造成医源性感染.手术病人取截石位时,采用传统的开腹单铺法,则医生站在病人两腿之间操作,无菌单从腿部易滑落,也易造成污染.为此,我院手术室自2002年11月起对敷料的制作及铺单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脑外科切口保护膜,立体区域铺置,整体协调铺单,灵活方便,保证了手术区域的无菌环境,进一步健全了医院消毒隔离制度,改善了医疗操作环境,很好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
外科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目的 探讨外科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60例外科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从患者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抗生素使用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营养不良者的感染率为10.00%,营养适中者的感染率为3.45%,肥胖者的感染率为8.33%;住院天数小于7天者的感染率为8.57%,7天至30天者的感染率为2.70%,大于30天者的感染率为4.76%;手术时间小于1小时者的感染率为3.57%,1小时至2小时者的感染率为10.00%,大于2小时者的感染率为15.00%;单独用药者的感染率为2.27%,联合用药者的感染率为13.24%.结论 患者营养状况适中、住院天数大于30天、手术时间小于1小时及单独用药发生切口感染的感染率低,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还应加强消毒抗菌处理及医务人员的预防感染的意识.
-
外科切口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外科切口感染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医生用药.方法对368例外科住院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68例术后切口感染标本,共分离感染菌445株,其中,居前5位的感染病原体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占所有感染细菌的89.2%.感染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结论细菌耐药性是引起术后感染,治愈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感染菌耐药性监测,能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防止医院内术后感染的爆发流行.
-
236例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外科切口感染的相关性因素,以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方法以2002年1月~2004年12月间发生的236例外科切口感染原始登记资料作为基本材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结果从中显示外科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机体免疫能力、切口类型、手术操作时间、手术选择方式、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及手术室消毒灭菌质量等诸因素有相关性.结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科学的方法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STERIS低温灭菌器在腔镜手术中的运用
为了使腔镜器械得到及时有效的消毒灭菌处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我们自2005年10月来使用了STERIS低温灭菌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资料与方法1.灭菌要求及使用现状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1]要求,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
腋窝皱褶纹切口腋臭根治术145例报告
对145例腋臭患者,先用麻醉液对剥离范围行皮下注射,再沿腋窝皱褶纹作4~5 cm切口行腋区毛囊及汗腺剪除术,术后局部加压包扎.结果示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手术中出血量约4ml.术后患者腋窝形态功能良好,无明显切口瘢痕及增生,该术式简单易行,效果良好.
-
小儿腹股沟斜疝隐切口手术介绍
为解决小儿腹股沟斜疝术中寻找疝囊困难、减少医源性损伤,并满足美容切口的要求,笔者对完全性腹股沟斜疝息儿于阴囊根部作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医源性损伤,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病例,切口隐于皮纹中难发现.该术式简单易行,并发症少,切口不影响美观.
-
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136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136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63.7%,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1.2%.占革兰氏阴性杆菌前三位的是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占革兰氏阳性球菌前三位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另外,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各占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CNS、金黄色葡萄球菌的65.2%、62.5%、68.4%、81.3%,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结论病原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加强监测,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
46例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调查
目的:探讨外科切口感染相关性因素及预防控制的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通过设计专门表格,对外科手术病例进行调查.将外科切口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并反馈手术医生.结果:在5 481例外科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46例,感染率为0.84%,切口类型感染率以Ⅲ类切口高(3.88%);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非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清洁手术.结论:外科切口感染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并设置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外科切口皮肤缝线排异反应的临床分析
回顾我院2006年至今1100例各种外科手术中并发切口皮肤缝线排异反应14例,予以拆除缝线后好转,现报道如下.
-
美容缝合在神经外科切口中的应用
头皮切口缝合的好坏影响切口愈合.甚至影响到手术并发症的高低,常规的外科缝合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如切口瘢痕增生、皮下线头露出、皮肤感染、皮下线结造成切口长期疼痛、住院时间延长.切口愈合后留有"蜈蚣状"伤痕.极大地影响了美观,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为提高切口的愈合效果,我院2008年至2012年对来院治疗的25例患者实施了美容缝合枝术取得较好效果,现予以报道.
-
应用光子治疗仪及游离皮片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与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的发病率也正逐年增高.在非外伤性足溃疡中占45%~60%[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和肢端坏疽等症状[2].全球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长,而糖尿病足溃疡是常见的糖尿病足病,愈合困难,住院时间长,花费大,预后差[2].因此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和护理甚为重要.光子治疗仪是利用光化学作用,减少创面渗出和减轻炎症,促进肉芽生长和创面愈合,此方法已广泛用于压疮、烧伤创面、外科切口等方面.我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选择符合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法2~4级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24例,予以外科清创,光子治疗仪照射,刃厚皮片游离移植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国产医用胶水在门诊小手术切口的应用
目的:观察国产医用胶水应用于门诊小手术伤口的疗效。方法对2009~2011年中的50例门诊小手术伤口应用国产康派特医用胶水进行粘合,观察其疗效。结果所有手术伤口愈合良好,外观较好。结论应用国产医用胶水对门诊小手术切口进行粘合是安全的,疗效较好,简单方便,患者痛苦少,疤痕小,对整齐、清洁的小伤口有应用价值。